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1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原本兴致勃勃的乌莫夫,他的眉头蒸腾一丝疑云。别列科夫这是什么意思?分明还是觉得二手的不好?!说话只是安慰自己?
经由厂长安德烈诺夫的详细介绍,杨明志知道了自己834厂的生产底牌。
即有二十台卧式车床,五台立式冲床,五台铣床和五台磨床和三台钻床。无疑最传统的卧式车床的数量是最大的。
听到这一详细的数量,杨明志难免为之一振。
“啊!这都是真的吗?安德烈诺夫同志?!”
“当然!它们就是这个数量,而且每一台车床都已经组成班组,每一名组长都是有机加工经验的。”
“哦?这也是真的?!”
“是真的。”
“哎呀,我真该谢谢您了。”
“不!”安德烈诺夫赶紧摇摇头,指证说,“您还是感谢尊敬的州长同志吧!是他亲自督导这件事的。”
杨明志再看看乌莫夫,他能感觉到这个中年人眉宇间流露出一丝不悦的情绪。
杨明志赶紧谢谢道:“乌莫夫同志,我真是想不到,您居然能为我的工厂做出这么多。”
“所以,您现在是满意我给您找到一堆二手车床?”
“当然!当然……我想它们都是最优秀的。”
“它们当然是最优秀的,至少也是我们伟大的联盟最优秀的……”
乌莫夫的这几乎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意思,实际上按照乌莫夫心里想的,他并不是很满意这些车床。
其实乌莫夫并没有机加工的经验,他是务实的人,至少很清楚的意识到苏联的工业能力与美国的巨大差距。
时至今日,在美国的援助货物清单中,机床赫然在列!
关于别列科夫需要大量车床这件事,乌莫夫的确非常上心。他派出了自己最信赖的一批部下,去统筹采购事宜。那些人是非常专业的,所以任务在肩头,他们也希望得到最好的车床。
结果经过一番波折,乌莫夫非常遗憾没有得到批准,即获得阿尔汉格尔斯克靠岸登陆的美国车床。
那些车床有什么优势之处呢?在下属回来后的报告中,文件明确之处,所有运抵联盟的美国货,它们首先都是电动的,也能完全使用苏联的工业生产电压。
除此外,其内部增加了液压控制和电磁控制的机构,使得操作更加安全与顺畅。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报告文件上特别表明的,美国运来的那些车床,标识牌上,所有的加工精度公差都已经达到了±0。01毫米。
苏联有这样加工精度的车床吗?当然有,就是其数量太少了。
苏联现有的车床中,大多数的加工精度的公差能保证在±0。05毫米。不过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苏联自产车床,精度公差居然只能控制在±0。1毫米。
似乎苏联的机加工能力公差可以比美国差了十倍,但这并不妨碍苏联的军事产能大爆发。
一些工厂生产的莫辛纳甘,拉栓过于费劲的原因,就在枪机组件的公差控制不好。它倒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战士依旧能够拉栓,或是用粗砂纸反复打磨以消除掉公差问题。
用大量较低精度的车床生产出来的武器依旧可以用,其产能才是当局最看重的。
苏联的军工生产部门需要拿出更多的各类武器,它们可以有诸多的缺陷,只要不是根本性缺陷那就是可以克服的问题。
但是杨明志完全是出于职业思维,首先想到的武器的精度!
他没有把自己的担忧情绪告知乌莫夫,既然都已经到了,自己又没得选,那就好好看看上级配发给自己的一堆“工业之母”吧。
杨明志瞄准了一台车床,他看了几眼这个班组,着重注意了一下一个一脸络腮胡的年长者,看起穿着劳动背带裤的形象,只怕此人是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车工。就是络腮胡子的形象也太斯大林风格了,就是对于车工,胡子的存在简直是潜在的致命伤。
再看看车床吧!
这台卧式车床的样貌不出杨明志的预料,仅从外形来看,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哪怕时代再变化,卧式车床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杨明志相信,自其诞生到之后的二百年内,基本结构就是这样固定的。
如果有变化,那就是驱动方式的变化。
终究就是三角卡盘夹住一个工件后疯狂旋转,车刀被给予或快或慢的进给力,以不同的角度车削加工,将其削成不同形状。所以它生产什么东西最快,杨明志估计当属炮弹弹胚了。
看到它,杨明志满意的长舒一口气:“是个好机器,比起我们在沼泽地的那堆沙俄时代遗留物资真是太好了。那些老古董还是蒸汽机动力了,瞧瞧这些,完全都是电力。”
杨明志是在向乌莫夫表达自己的满意,这番话顷刻间引得那位络腮胡子老者强烈的共鸣。
老者发话了,他先是自称叫伊万诺夫,紧接着说起自己的往事:“您就是别列科夫同志?我在报纸上看过您的相片,今日一看果然是您。您说的那些蒸汽车床,那是我年轻时操作的。在沙皇还在的时候,我就是枪炮厂的工人。革命发生的时候我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如今我还没有死,我至少能教会孩子们如何操作机器……”
一个老者说说自己的辉煌过去,杨明志很乐意洗耳恭听。
为什么不呢?以后自己就需要仰仗这些经验丰富的宝贝人才,如果他们真的在家呆着不是今天的复出,如此多的机器岂能全部运转?
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杨明志礼貌的回了一记军礼。
老人的身子因为衰老已经有些佝偻,即便如此他还是伸出右手,回敬了一记军礼。
乌莫夫纯粹是担忧杨明志有不满情绪,便说:“别列科夫同志,我们现在必须需要这些退休老同志的力量。我很抱歉,我不能给您凑齐全部的经验丰富的工人。”
“他们训练一番就可以胜任了,何况我将亲自监督他们生产,我也将亲自作为老师!唉,暂且不提此事,我要先看看这些车床的铭牌!但愿它让我满意。”
“嘿嘿,要是这个厂子的产品还不能让您满意,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乌莫夫耐人寻味的说。
第1916章 二手车床(二)()
每个车床上都铆接一个金属牌,其铭文展示了该车床的一切信息。
杨明志看到了刚刚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名词“克拉斯诺达尔”,果不其然,就是来自那座城市的二手货。
不仅如此,铭牌上标注了其详细的生产商,即署名为“ceдnha”的工厂。
杨明志对该工厂没有任何的概念,其实他对于克拉斯诺达尔这座南俄的城市,概念也仅限于她是一座重要工业城市,如今已经被德军占领,仅此而已。
虽是二手货,铭牌还标注了其加工精度,就是±0。05毫米。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么?事实就是如此,它压根就只能生产民用品,生产军械?这不开玩笑吗?!
杨明志把心里话憋在肚子里,他反复自我告诫,如今是1942年,不是七八十年后!
其实如今的时代,全世界都在进行产能升级,这里自然有战争阴霾越来越逼近的原因。世界主要工业国都在强化本国制造业的加工精度,其中做的最好的当然是美国,其次就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捷克人这方面做得也不错。
这里苏联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她的工业发展速度慢,虽有大量的低端车床,高端车床完全依赖三十年代的进口。虽是进口,所谓的高端车床也逐渐落后于时代。
如今苏联可以得到最好的车床,统统是美国当前生产的。
科技实力是需要逐渐积淀的,当前的美国能达到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未来美国的加工精度将更高。
本时空的德国当然也具备了这样的工业能力,这场战争德国终将落败,他们将在废墟中重生。虽然德国的工业设备几乎都被战略轰炸摧毁掉了,关键的人才挨过了战争。
因为人才尚在,德国工业能力恢复非常迅速,乃至战后的发展中,德国的精加工能力已经略微超过了美国。
可惜,苏联在战后时光,机加工能力都是落后的。
苏联的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级车床上,因设备能力的限制,苏联无法加工特别高精度的工件,不过其低精度的加工能力非常强劲。这里面当然有其先天的原因,另一方面,恐怕也有苏联战略思维的考虑。
可能这就是民族性,苏联乃至之前的沙俄,一直奉行着实用主义,亦是非常看重结果,对于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军队需要胜利,所以代价可以接受那就去战斗。至于几番这样的惨胜后,部队还有多少战斗力,这就往往不被重视,因为指挥官的眼光往往看不到那么远。
所以在工业加工领域,对于质量的要求固然是有的,只要这个质量把控在可以完成任务的地步,那就是足够的。像是t34坦克的生产,它就是一种突破防线用的工具,它可以平日里经常抛锚,只要在一场战役中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完成胜利目标,它的诸多缺点就可以忍受。
要考虑驾驶员的舒适度?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当然要考虑,只是它不是优先考虑的。
反观苏联的敌手德国,直到1942年了,各地的军械工厂还在执行和平时期的生产工艺,所以生产的坦克、枪支没有偷工减料,这样的结果固然是战士用得舒服,就是产量不尽如人意。
纵使古德里安一直呼吁“坦克月产八百辆”,负责生产的工厂依旧我行我素。
杨明志问到乌莫夫:“所以,这所ceдnha工厂,生产全苏最好的车床?”
“它是不是最好的我不知道,至少它可以生产特别巨大的车床,我所获悉的消息,该厂的产品是全苏的标杆。”
杨明志耸耸肩,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如实的回答。
想想也是,这个乌莫夫不是专业人士,自己问他着实的没有意义。
“好吧,其他所有的车床都是这个工厂的?”
“当然不是!”乌莫夫特别说明一件事:“您不要觉得我给您搞到的都是二手货,这里所有的冲床都是今年生产的,您是第一手的用户。”
冲床!这个词突然一根针扎到了杨明志的胳膊,弄得整个人为之一振。
杨明志伸着头看了一番,很快看到大厂房内部区域,横亘着一些大家伙。不过,它们都是冲床,换言之就是电动冲压机。
既然834厂要以生产轻武器枪械为主,冲床还是生产的关键!
想要仅凭当前的人手,每天的产量达到了一个喜人的数据,枪械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冲压加工。不仅如此,冲压加工比起传统的切削加工,不但相当节约材料,更高的生产效率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五台冲床,它们的样式完全一样,却如乌莫夫所言,它们都是全新的,所有机器的漆皮儿还都是锃光瓦亮的。杨明志再度看看其名牌,明白他们都是产自弗拉基米尔市。
看得杨明志一会儿伸头一会儿蹲下的样子,乌莫夫不禁问道:“别列科夫将军,您觉得这些机器如何?”
“这个我最为满意!”杨明志拍拍身子站直了道,“他们的确是全新的,就是不知道使用起来效果如何?”
“它们都没有问题!”这时,恍若随从般存在的厂长安德烈诺夫指正道,“就在三天前,它们刚到货的时候,厂里已经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测试了。您看看这些工人们,他们都是参与过加工的。”
“他们……”杨明志又一次审视一下站在机器边的工人们,和刚刚是老伊万诺夫一样,这又是一群年长的人,与伊万诺夫不同的,则是他们的下巴刮得非常干净,就是上嘴唇的胡子非常显眼。似乎这些人都有意模仿斯大林?!
在834厂,杨明志接连检查了所有的车床。
他满意么?虽然和自己的预估存在心理落差,自我安慰一番,至少这些设备可比沼泽地的那些蒸汽古董好太多。至少它们都是电动的,加工环境不但宽敞而且整洁。
最重要的加工精度,对于突击步枪而言,它最关键的莫过于枪管和膛线。枪膛和枪机的所有零件,公差达到±0。05毫米对全枪的性能当然有影响,只是影响不大罢了。
不管怎样的加工,存在这样的公差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枪膛处的漏气。
漏气问题其实是相当难解的,工厂能做的就是把漏气现象竭尽所能控制到最小。其实就实战而言,漏气问题不影响作战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且说这样的加工精度,零件之间的机械配合影响不大,漏气问题必然可以容忍。射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