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12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事情看来非常简单。
杨明志故意说:“啊,斯大林同志提到了您了。他跟我说他非常重视新西伯利亚,非常重视科学院在战争时期的贡献。他希望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支援卫国战争。部队有着诸多诉求,例如需要更多的粮食,更好的武器。所以我告诉斯大林同志,我会研发更多更优秀的武器。”
恍若一棵老树生了新芽,李森科干瘪的脸突然红润起来。他兴奋的问:“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
“对!就是这样。您很清楚我是一步步晋升到现在位置的军人,我很懂得士兵的需求。在我看来,后勤部门必须保证士兵每天一公斤的面包,如若不够就用等热量的土豆代替。如果战士们吃不饱,就不要奢望仅凭一腔对于苏维埃的热血,就能永远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们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斯大林同志认为,我们虽然打赢许多次作战,伤亡情况都非常严重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战士居然连最基本的口粮都不够。”
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瞧瞧杨明志这番仔细琢磨分明就是闪烁其词没有说明重点的话,李森科是问杨明志,斯大林是否提到了他这位科学院的院长。
杨明志又是如何回答的?一番回答就是在咬文嚼字,因为斯大林根本就没有提到过李森科,杨明志的一番言论,不但是斯大林仿佛提到了李森科,还对其做了重点的鞭策。
因为在地堡内的密谈中,关于“火星行动”的作战计划,其中粮秣的调运是非常关键的。斯大林不禁抱怨起苏联当前的粮食产量,很显然在粮食完成收获后,至少半年时间,苏联不存在粮食短缺问题。
然而半年之后呢?
直到现在,苏军无论高层还是基层,对于夏季作战都有着担忧的情绪。毕竟战争中的两个夏季作战,都是苏军的战略性失败,损失极为惨重。
如果联盟用剩下的耕田生产更多的粮食,国家就能更好的应对“丰收前的饥饿”。
难道说就不能倚仗一下盟友的粮食支援吗?
不!仅从本年度的粮食支援来看,盟友的支援当然越多越好,整体来看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这方面,李森科当然是专家。
李森科这个人在苏联的科学界有不好的风评,然而苏联若是被饿死了,自己的一些荣耀和毕生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森科是走火入魔的农业技术员,当得到国家重用后,他需要手段捍卫自己的地位。因为他反感同行对自己的一切质疑,哪怕科学的原则就是“用新证据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并等待更新的理论加以推翻或支持”。
在苏联之外,科学家之间的争吵比比皆是,争吵根源是为了真相。
李森科只想让质疑者闭嘴,如果他们不闭嘴,那么自己就用严肃甚至极端手段帮他们闭嘴。
关于李森科学术水平如何,斯大林并非不知道。斯大林是善用权术的,他需要在科学院施加自己的影响,那么这个李森科就是自己的代言人。而斯大林看中的就是这位李森科有一种魔力,可以让寒冷又贫瘠的俄罗斯大地,成为大粮仓,并从侧面展示出“斯大林主义”的优越性。
如果有一天李森科不能再帮助苏联完成粮食增产,那么自己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呢?
这就是李森科最担忧的事。
当时间进入1943年的春末,余粮困境开始出现。此时最高苏维埃若是质问自己为何没有给予农田更高的产能,难道要承认“春化作业”又一次不尽人意?
李森科今天是来谈口风的,他迫切的需要利好消息,所以杨明志并没有直白的说“斯大林特别看好你”。他觉得别列科夫将军的态度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切,斯大林对于自己依旧格外信任。
“真是好啊!”高兴中的李森科甚至拍打起杨明志的肩膀,“我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冬季育种,明年春季播种的麦子,它们将快速成熟。看来我需要给领袖些一封信,告诉他我将获得的成就。”
“如果您愿意,您当然可以。”
“您真是一只吉祥的鸟儿。这样,我可以确定我未来的工作方向都是正确的。”
“所以,您还在冷藏处理您大量的麦种?”杨明志明知故问道。
“不仅仅麦种,还有甜菜种子。我在科学院里有一个实验室,我也亲自兼任了新西伯利亚州育种站的局长。实话告诉您吧,我有意扩展一下新西伯利亚州南部的甜菜种植面积,以及加紧拓荒运动。
我对种子的春化处理能取得的增长其实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广袤的西伯利亚还是过于寒冷了,阳光给予土地的能量比不上乌克兰。
春化处理的工作将达到一个瓶颈,届时要么我能短时间内培育出抗寒品种,要么就是获得更多的耕地。”
果不其然,这位李森科一旦谈起农业,就是再疲倦,兴致也能马上起来。
杨明志始终不喜欢李森科,也不想和他搭上多少关系,不过人家好歹是科学院的院长,做一番支持他的表演是应该的。何况,这位干瘦的中年人,他负责了设计局的工作经费,所以哄着李森科高兴,此乃理性的选择。
归根结底,有了沼泽地一年耕战的经验,本就并非五谷不分的杨明志,农业方面的知识也积累不小。
李森科长久以来就是苏联农业的“泰斗”,他的决定可以影响绝大多数集体农庄的播种与收获。
杨明志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李森科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种很强的危机感,这种恐怕能葬送其一辈子付出的危机感迫使他需要给苏联献上1943年的大丰收。
苏联可以大丰收吗?如果可以,军队的军粮问题将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可是,许多事就是大势所趋,许多事并非人力可以阻挠的。
例如自然气候,没有人更够阻挠北极的寒冷长期盘踞在整个西伯利亚。
“但是我们的人力物力已经快到极限了。”关于农业问题,杨明志不禁多说几句:“也许您不应该奢望我们能开垦多少土地。”
别列科夫将军说的是一个事实,李森科听在心坎里,不禁长叹一口气:“尊敬的别列科夫同志,您知道我最担心的是什么吗?”
“是……是粮食增产不够多?”
“不。”李森科无奈的耸耸肩,“我其实有一种糟糕的预感,明年的种植季粮食反而会减产。究其原因恐怕并非我的科研成果存在问题,而是在于自然灾害。去年冬季的天气非常反常,结果现在入冬了,其实气温同比是颇为温暖的。我想这些事您是不明白的。”
“是,我还不知道您想要说什么。”
“唉,今年恐怕是一个温暖的冬季。以我的经验,明年全联盟的降水将是偏少了,西伯利亚这里的降雨量本就少,我非常担心。”
“您是担心干旱问题?”杨明志附和着问道。
“对。干旱将造成粮食的欠收,如果是和平时期,联盟是完全可以应对的,但是现在,我非常担心。”
李森科的这番话着实令杨明志为之一振,在他看来,李森科的这番推断可不是什么胡说八道。
在二十世纪初,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切过“厄尔尼诺现象”,然而该自然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果有农业专家有意系统关注历年的降雨记录、气温记录,经过长久的观察能够发现一些规律。
李森科在被捧上高位前,他就是一名农业技术员。这个技术员不一般,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善于钻研如何种田的特殊农民。
父子两代人的种麦子的经验,李森科有一种感觉,凡是冬季相对温暖,开春后降雨就偏少,最终导致农业减产。例如当下,一场大规模的降雪只把新西伯利亚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十五度而已,降雪停止后,气温又开始回升。
现在,李森科只是对1943年的粮食种植充满担忧。
他的担忧必将变成事实。
事实是非常残酷的,而且就是地球的气候扰动造成了该事实,不是某人或者某些人,通过某种方法可以改变。
1943年,厄尔尼诺现象袭扰整个世界,苏联的后勤也濒临崩溃。
第1908章 温室大棚计划()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也许某种意义上,全球气候的异常对于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带来的非常巨大的影响。
1943年,苏联(含沦陷区)的降雨量偏低,其实整个北半球都是如此。
苏联有80%的地域降雨量低于500毫米,由于这一时代,苏联的控制区的产粮区主要在莫斯科到乌拉尔地区一线,以及广袤西伯利亚的部分区域,这些地区的开发力度是有限的。
另外绝大多数耕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因为战争原因,之前宏伟的计划全部暂停。
苏联的农业又成了靠天吃饭,结果1943年的谷物产量,比之于1942年反而降低了近500万吨。
请注意,1942年的秋收,由于南俄的顿河到伏尔加河流域打成一锅粥,那里本身苏联另一处重要产量地,战争破坏了收获。即便苏联组织人力抢救性收获,德军那里也不是傻子,他们直接命令控制下的俄国人收割麦子,之后拿着PPK这种没有价值的兑换券全部“买走”,或是直接无偿的征收。
1943年初春,南俄绝大部分地区的德军势力都被赶走了。这一地区的春耕作业立刻开始,重获另一处产粮地的苏联,全年的粮食产量反而暴跌了七分之一。
1943年真可谓灾难性一年。
1942年的收获季,苏军征调了1200万吨谷物做军粮,它当然是不够用,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决战打响前,各地粮仓库存的麦子几乎都被征用。
所以到了1943年的收货季看着那区区2900万吨麦子,斯大林的心都要碎了。
这一情况带来了一连串的反应。
盟友大半年来运来的粮食区区100万吨级别,指望美国人运输的粮食度过难关,真是不现实。
联盟的后勤逐渐趋于崩溃,不仅如此,苏联对于人力的动员也即将到达瓶颈。苏联需要盟友更多更快的粮食运输,以及其他战略物资的运输,苏联并未得偿所愿。
尤其是打完了库尔斯克战役,苏联自己一样的吐血三升,一场惨胜之后苏联已经无力再发动一场新的大规模战役。尤其是秋雨季节和冬季的到来,大规模决战已经不可能了。唯有局部地区施行了有限力度的战术突破。
碍于危局,斯大林和他的亲密战友们一直督促美英打开第二战场,为苏联分担一些压力。
在这一问题上,美英却在闪烁其词,因为他们居然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英国不需要战后的欧陆,强权由德国变成苏联亦或是传统的法兰西,他们最好在欧陆战场上全部虚脱,这样大英帝国还能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势。
美国的想法更为刁钻,所谓欧洲大陆不要出现强权,光辉无限的英帝国最好也在不停的消耗中褪去最后的辉煌。美国需要盟友打赢邪恶的敌人,但是,美国需要的是战后不足以威胁到自己的旧盟友,或是新的敌人。
苏联当然是要继续帮助的,至于让本国的小伙子们现在就反攻欧洲?不!俄国人和德国人还要再打几次血战,当他们最具战斗力的力量互相消磨殆尽,就是西方盟军反攻之时!
难道苏联就是愚蠢的,看不明白自己盟友心底里的那些不厚道的想法?
斯大林知道这些,他不会向侵略者主动示弱媾和,侵略者的战车亦是不可能停下。
所以1943年的冬季,就是苏联人民经历的最为痛苦的冬季,以及1944年最严重的春荒,这一趋势恐怕也是苏联的宿命。
因为它不仅寒冷,被粮食配给制支配的八千万人,除了军人的保障力度好一些外,其他人的配给力气全面下调,整个联盟陷入糟糕的饥饿中。
难道有某种神秘力量就是要饿死在废墟中抗战的苏联人民?
不!
恐怕这就是神奇的触底反弹。
一切都是大势所趋,气候的变化不为人力所撼动。
在经历了1943年的农业减产灾难,苏联人在慢性饥饿中坚持到了1944年的收获季。
时间到了1944年,苏联的农业情况发生巨变。随着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束,苏联收复了基辅以东的大部分乌克兰地区,重获产粮地的苏联在1944年开春立刻开始抢救性种植。他们在被炮弹炸烂的土地上播种,到了秋季居然喜获丰收。
1944年整个苏联都获得丰收,或者说是整个北半球喜获丰收。
苏联在仍有大量国土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