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10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同志,您真的很爱您的妻子。”
“当然,她还怀着我们的孩子呢。我可以饿一顿,我的妻子和孩子可不能饿着。”
“好啊,温馨的一幕我许久没有看到了。我所了解的,是许多家庭的破碎,该死的敌人,不把他们彻底击败我们还要流血。”
“我认同你的话。也许当我见到斯大林同志后,我的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
拉林大尉猛地扭过头:“我真的希望您能立刻制造一大批新式武器,让我们痛揍敌人。”
“拭目以待吧!”
拉林大尉目视前方,司机又按了一下;喇叭,随着前车的出发,整个车队向着莫斯科方向前进。
本时代的苏联,可以使用汽车是十足的特权。沙俄的汽车工业非常落后,导致苏联继承的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得益于西方世界的大萧条,为销路焦头烂额的一批美国汽车企业纷纷到苏联发展市场。苏联也趁着大萧条拼命网罗西方技术人才,苏联汽车工业开始腾飞。。。
杨明志现在坐着的轿车,其设计理念借鉴了福特,又结合苏联的情况,其车内空间更大更宽敞。
吃光了罐头顺着搬开的玻璃窗直接扔了出去,杨桃蜷缩着身子,以丈夫的大腿为枕头,裹着半个毯子,她什么都不想,舟车劳顿疲惫不堪的沉沉睡去。
“睡吧!睡吧!”把玩着妻子的小辫子,杨明志也头靠玻璃窗,安静的休息。
既然他们都是睡了,打着哈欠的拉林大尉强行瞪大双眼,在将贵客送到克里姆林宫前,所有内务部干员没有睡觉的权力。
车队行驶在路况非常一般的水泥公路上,相对于本时空,这已经是苏联最好的公路,也只有在莫斯科周边的一些区域存在着。
路况一般,道路两边根本不存在路灯,本时空亮瞎眼的氙气大灯也不存在。所有车辆开着的都是近光灯,没有车子敢开快,不是因为害怕撞到人,而是担忧撞到野鹿。
不得不说莫斯科周边地区的环境十分野性,高大的松树极多,人口又高度集中在城市,以至于除了城市人口就很稀少了。尤其是战争状态下,图拉曾一度被古德里安的部队突破,尔后被苏军硬生生打了反击战。
这使得图拉州的居民早就大规模的向东方撤离,一年过去了,迁移走的人可不敢回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明志行进着的这条公路,堪称在无人区中穿行。
但他们并非唯一的旅人,这一宿,时不时有开着大灯满载物资的军车开过,待到白天,这条公路又会繁忙。
车队保持着仅仅二十码的龟速,拉林大尉可不敢冒险,甚至在一些过于坑洼的路段,速度真的成了蜗牛爬。
莫斯科时间五点钟,天终于开始蒙蒙亮,半个小时后,第一缕阳光划破地平线。
为了完成任务拉林大尉一宿没睡,然咕咕叫的肚子催促他必须找个地方吃顿丰盛晚餐。将心比心的想,别列科夫应该更加饥饿。
假若上级知道自己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好给领袖一个惊喜,万一饥饿的将军向领袖告状,我和兄弟们可就惨了!
“我们行驶多远了,距离最近的城市是哪里?还有多久?”拉林焦急的问。
“应该快到波多利斯克了,我们可以在那里吃早餐。”
“好的,我们超越首车。”
超车的举动晃醒了瞌睡的杨明志,他揉揉眼睛尽量不打扰妻子的睡眠。
“怎么回事?已经到莫斯科了?”
“还没有,将军同志。非常抱歉,我们不敢在夜里高速开车,想必您也非常饿了。既然已经天亮,我们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吃顿像样的早餐。将军同志,您觉得如何?”
“很好!我们去哪里吃饭。”
“是波多利斯克,我们直接去步兵学校,那里的食堂早餐五点就开饭了。”
“啊!波多利斯克,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杨明志随口一说,却激起了拉林大尉的浓厚兴趣。
“您知道那里?波多利斯克的步兵学校和炮兵学校,那些学员都是英雄。去年的莫斯科保卫战到了最紧张的时刻,所有的学员拿起武器上了战场。他们堵住了一处防线缺口,将德军堵在战线外!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没有参战,或者阵地被攻破,说不定德军真的从那条缺口攻入波多利斯克,攻入莫斯科呢!”
被他这么一说,杨明志拼命思考,猛然间想起了一些事。那个位面苏联拍摄了大量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描写保卫莫斯科的电影中,就有军校学生参战的桥段,陷入说的就是这些人。
德军曾一度狂飙,甚至看到了圣瓦西里大教堂顶部的红星,接着他们被击退。
如果有一支德军能真的威胁到莫斯科的安危,那就是古德里安的部队。他们从图拉方向进攻,但他们的推进止步于波多利斯克,这一方向苏军出现致命失误,一个防御空档出现在波多利斯克附近。但德军还是没有进一步突破。
步兵炮兵学校的学生们以大量的伤亡硬抗古德里安坦克部队的猛攻,三千学员战斗到只剩下一千人,直到援军抵达才撤出,或许某种意义上,这些年轻的学生挽救了莫斯科。
第1660章 在昔日的步兵学校食堂()
这场战争中不乏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数不胜数。
学生的战斗发生在去年十月份,距今已经是十一个月前的事。
三百多天过去了,北部的战况发生了极大利好,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队一度距离斯摩棱斯克仅有十五公里远,几乎到了大炮射程之内!而那些打赢了防御战的波多利斯克军校学生们,他们突击完成学业,这些学员每个人都是做军官的材料,如今不少人已经做了团长!还有不少人,他们已经用鲜血证明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听拉林大尉所言,步兵学校和炮兵学校,全部迁移到了东方的伊万诺沃,但学校校园依旧在完好。虽遭遇过德军轰炸,依旧是作为军营的好场所。
正因为那里是军营,本是可以供应三四千人一同吃饭的食堂,如今进一步扩建。
如今,任何的有工业制造能力的城市对苏联都至关重要。波多利斯克是莫斯科的重要卫星城,城内的男人纷纷去了前线,各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充斥着妇女的身影。
这座城市超过十万女性夜以继日的生产弹药,她们的生产效率很快,工厂的运输效率更快。以至于一批最普通、消耗最大的步枪弹,晚上下了生产线,十二小时后就可由陆路运输到西方面军的后勤中心。
中年人和女性成为物资生产主力军,甚至大量的列宁少先队员,他们的义务劳动变成了兵工厂劳作。
苏联尚控制着近一亿人口,但苏联动员了一切人口。
反观德国,德军有着巨大的占领区,他们极端的政策使得调动占领区的资源却很有限,那种掠夺性的手段不能使得德军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劲。何况德国在第一个四年计划就限制本国女性工作权,48万女工迅速缩减到仅有58万。即便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德国依旧没有战争动员,或者说他们并不认为这场战争必须通过全民动员的方式才能击败苏联。
车队向着波多利斯克开去,一个检查站横亘公路。
“前面什么情况?是检查?”杨明志问。
“是的将军同志。这条公路一直处于军事管制状态,我们只要通过这个检查站,即可抵达波多利斯克。”
“检查是应该的,或许我也应该下车,接受他们的检查。”
“不必了。”拉林大尉摇摇头,“我们内务部有特权,他们没有权限为难我们。”
车队停下来,拉林大尉叼着烟麻溜的下车。
当下的942年苏军没有换装新制服,所谓为了体现阶级属性,苏军的制服都很朴素。
即便是内务部人员,他们最有特点的莫过于头上的蓝帽子。
几位“蓝帽子”走了过去,向检查站出示自己的证件后,有说有笑的又给几位哨兵递过去香烟。短短的两分钟时间,路障被士兵搬开,车队得意继续行进。
检查站这么快就放行了?能早点出动当然是好事,杨明志也有一丝疑虑。
他问道大尉:“我怎么觉得这群哨兵有着渎职嫌疑,因为是内务部的人,他们就不认真检查了?如果德军的间谍浑水摸鱼,这可如何是好。”
“这不可能!”拉林大尉回答的非常果断,“我们内务部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出这样的间谍,每个月我们总能清理出一批。那些家伙就像是一群老鼠,可能很狡猾,依然逃不过我们的眼线。”
“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对了,将军同志。”大尉扭过身子特别嘱咐,“您的形象的确非常出众,所以您如果有机会在莫斯科城里闲逛时可要当心,我很担心我的同事会怀疑您。”。。
“哈哈!是我的长相么?看来我得把我的证件一直揣身上,还有我的各类勋章。我想,金星勋章能够证明我的身份。”
“这……我倒是建议您把金星勋章收起来。或许我的同事不会调查你,保不齐那些尚未抓到的间谍会向您偷袭。那群老鼠很狡猾,可能他们不知道您的身份,终归您是苏联英雄,他们会毫不犹豫伺机下手。”
“啊,看起来得悠着点。”
大尉的忠告的确有道理,在这方面杨明志是比较警惕的,他离开了沼泽地,目前真的是孤家寡人一个。
在游击共和国时期,流落沼泽地的内务部同志,完全承担起了控制区的内部防卫。
间谍是有被抓到的,那些人混入难民中意欲浑水摸鱼,在被甄别出来后,直接被处以枪决。
“我到了莫斯科,身边一个卫兵都没有,有的只是腰里的配枪,该死的居然还是支鲁格。这要是不引起怀疑就怪了。”
杨明志赶紧摘下枪盒,扔给拉林大尉:“很显然这东西会给我招祸,除非它是一支托卡列夫。”
“很明智的决定!也许您应该将勋章收起来,我们即将进城,您还是表现得低调些。”
全面战争状态下,整个联盟处于军事管制,位于战争前线的莫斯科更是个大军营。
为了拱卫“永恒的首都”,莫斯科周围的卫星城突击建设了一批野战机场。那里的环境很一般,仅能起降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当然对于通常比较心大的苏联飞行员来说,他们不对机场挑剔,只要轮子不会陷入跑道中就行。
波多利斯克周边有一些机场,另有超过十万军队驻扎于此,以随时增援前线。
城市是武器弹药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个大医院。前线的伤员经由卡车运到后方的城市进行集中治疗,以至于站在波多利斯克的街道上,能闻到硝烟味,更能闻到酒精味。
酒精的气息,对于老百姓真是醉人的芳香。
苏联的体制决定了她没有自由商业活动,全联盟所有的经济来往都靠五花八门的国营企业完成。杨明志并不反对这种模式,他也没得反对。他甚至会觉得一丝亲切感,因为他的父辈就曾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模式中。
战争爆发前,城里的工人阶级每月领取超稳定的报酬。不仅仅的工资超稳定,物价也是超稳定,这种稳定愣是持续到八十年代。
但在战争时期,想维持超稳定的工资和物价,这怎么可能?
大量的物资送到前线,后方的人们全部吃配给粮。国营商店有限的向公民销售商品,紧俏货要么是都给了军队导致没有货,要么是价格高得惊人。
波多利斯克和许多苏联工业城市一样,平日里的市民是用卢布买粮食,他们是吃商品粮的工人阶级,平均工资也只有每月六十卢布。技术人员工资较高,足有每月一百卢布。仅仅一卢布就能买到十公斤马铃薯,它的购买力始终惊人。
然而现在,马铃薯作为极其重要的战时军粮,绝大部分运到前线了。
国营商店依旧在贩售,但价格之高令人望而却步。一公斤可以涨到40卢布,没有家庭为了吃一顿饱饭,把一个月的工资都拿出来。
什么叫吃饱?吃得半饱就是饱,吃了些东西感觉不那么饿了,就是饱了。
但饥荒是不存在的,城市居民几乎都在啃土豆,所有的工厂工人,他们和家属的一日三餐都靠粮票获得,国家只是提供的粮食是糊口的程度。依据工作强度,只有那些最卖力的工作者方可吃饱饭。
的确,苏联必须拼命压榨工人的劳动价值,也只有如此,苏联才能赢得战争。
没有多少人为之抱怨,因为几乎每一户家庭都出了人当兵打仗,儿子、丈夫战死沙场,活着的人不会抱怨自己的国家,只有对敌人与战争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