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问题来了,金国人为什么让秦桧回来。
如果说完颜昌很倚重秦桧,是不会秦桧回来的,左膀右臂能够轻易舍弃吗?如果完颜昌并不欣赏秦桧,完全没必要放他回来的。
秦桧随军南下,为什么能带着老婆王氏?家属随军并非没有先例,但是作为一个外人,难道不需要留人质在后方吗?
在下认为,秦桧能够归来,一定是带着某种责任归来的。因为责任所以能够畅通无阻,为了掩盖责任,所以带着家人归来。
秦桧倒霉的那段时间,霉运是发挥完了,此时运气特别好,他攀上宰相范宗尹。
有了宰相的帮忙,这些疑问都不叫疑问了。范宗尹和李回强行清洗了秦桧细作的嫌疑。
具体是怎么洗白的,咱们也不清楚,现在不也有人为秦桧洗白吗?归来后的秦桧没说《岳全传》中说的那么坏,但绝对不是好人。
范宰相说的再天花乱坠,肯定也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范宗尹做宰相没有什么功绩,但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因为他三十岁就做宰相了,史称“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咱们在这里把他的故事说一说,因为他的人生挺短暂的,而且他的人生和秦桧有一些交集,也可以从侧面看看秦桧的嘴脸,让那些为秦桧洗白的专家和伪专家们闭嘴。
范宗尹(1100年-1136年),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西北)人。宣和三年进士,北宋末年累升至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范宗尹是主和派,很软的主和派,他和秦桧不同的地方是他没有卖国。
当年王云出使金国,得到金国索要三镇的要求,朝廷上吵成一片,主张不割让三镇的人占据了上风。
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这算是当时泥石流了,于是老范就罢免了。
在下认为主和也好,主战也好,只是一个意见而已,难道连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没有了?
而且主战派也是吆喝的居多,有本事办实事的人少。多数人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刚正罢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英雄是被吆喝出来的。
张邦昌登基之后,便恢复了范宗尹的官职,并派老范和路允迪去见赵构,劝说赵构称帝。这一面之缘让赵构很开心,也让老范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被任命为宰相。
老范是个主和派和老李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老范上书说李纲的名声大于能力,而且功高震主。
关于李纲的能力,之前咱们也谈过,老范说的也是有点道理的,李纲确实能力一般,当年的东京保卫战,更多的是因为局势对大宋有利的,切皇帝有一战之心,所以李纲就成名了。
不管怎样,老范弹劾如日中天的李纲,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老范出京担任舒州知县。
这还不算,接着又被人弹劾受老范过张邦昌的伪命,于是被贬往邓州安置。
建炎三年(1129年),吕颐浩任相。范宗尹被召回,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
当时的局势很混乱,地方的义兵和割据势力很多,朝廷无法彻底扑灭。
老范就给皇帝出招,说:“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
这段话的大意是:太祖收回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一百五十年,这是非常好的策略。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将势力单薄,根本无法抵抗金人。国家的法度也该要调整了,恢复建立藩镇的地位,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让地方拥有兵权,让他们来拱卫皇室。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这个做法就高明多了。”
这个说法,在下并赞同,谁知道拥有了兵权的藩镇会倒向谁?在下认为倒向金国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咱们在举两个例子。
西周时代,周宣王为了防止楚国的北上,便在汉水一带封分了许多小诸侯国,希望这些小诸侯能消耗楚国的国力。
(本章完)
第172章 172秦桧南返(二)()
想法是是很好了,结果却很糟糕,这些小诸侯国要么倒向了楚国,要么被楚国吞并,成为了楚国强大的垫脚石。这难道不尴尬吗?
金国亡国之前,也分建了很多藩镇,用以抵抗蒙元的进攻,结果也是一样,这些藩镇要么投降蒙元,要么被蒙元轻易扫除。
退一万步说,真有一个势力足以对抗金国的藩镇,他还有什么理由臣服宋朝呢?
高宗皇帝是病急乱投医,同意了老范的策略,几乎在同时,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授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
这一年是建炎四年,老范只有三十岁。此时的老范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人到了巅峰,走下坡路自然而然就来了。首先给老范当头一棒的就是那些藩镇。
如前所说,藩镇们要么倒向金国,如孔彦舟等人,要么祸害百姓,如桑仲等人,要么被金国打败,如翟兴等人,要么遇到金人就跑,如郭仲威等人。
作为一个宰相,献出了如此拙劣的计策,就算朝廷不议论,你的老脸也没处搁。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出现了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可在古代那就是天变。
皇帝是天子,天变就爸爸变脸了,说明皇帝管理的人间出了问题。当然了,皇帝是不能背锅的,宰相背锅那是首选项。
老范很识时务,以辅政无能为理由引咎辞职。
高宗皇帝为人还是不错的,没有就坡下驴,反而维护了老范,老范的位置就算保住了。
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就让皇帝不开心了。
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结果罪名成立,魏滂于被罢职。
李弼孺负责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弼孺也被罢免。
营田是官田的一种,募闲人人耕种,根据情况租利。一般分为军垦和民垦两种。。
按说这两件事貌似和老范也没关系,可这两个人都是老范推荐的。
古代推荐官员是要慎重的,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台州守臣晁公善于为国家和自己敛财,财政储备非常丰富。按说这是好事,可当时有人说他盘剥老百姓。
老范觉得晁公为干还不错,就把议论给压下去了。
可晁公为老婆却不懂事,收受了囚犯的银子,这事暴露之后,皇帝很生气,就罢免了晁公为。
三件事情加起来就让老范惴惴不安了。
不久之后,朝廷在明堂搞了覃恩。
明堂是皇家搞祭祀活动的地方,覃恩的意思是广施恩泽,也是一种祭祀的程序。
老范觉得祭祀搞的很开心,就想乘着这个机会评论功过是非。
老范这手是在拍马屁,是想要给高宗皇帝洗白的,因为过肯定都是徽钦二帝的。
高宗皇帝没那么无耻,亲自些写下手札,说:“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老范为什么会有此一说,其实他和秦桧商量好了,两人一起上书,马屁的力度会大一些。
秦桧看风向不对,立刻见风使舵,就把老范给卖了。秦桧不仅不支持老范,还利用皇帝的反对排挤老范。
老范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怒骂:“有这么无耻的人吗?”
秦桧说:“有!”
在加上老范和辛道宗兄弟来往过密,也让皇帝极为不爽。
当时辛道宗做枢密副都承旨,跟随在皇帝身边,辛兴宗在外面做封疆大吏,老范这是犯忌讳了。
于是,高宗皇帝就罢免了老范的相位。接着参知政事沈与求又给了老范来了一家伙,老范就被撸干净了。
不久之后,皇帝念起了老范的好处,又启用老范为温州知州。
绍兴六年(1136年),老范辞官不干了,在天台享受人生,再后来,他就去世了,终年三十七岁。
寿命确实不长啊,不过也算辉煌了一把,虽然作为不大,但毕竟留性命于青史了,没白来这个人世走一遭。
咱们还回到秦桧的话题。
秦桧南归最流行的说法是,秦桧想回家,但是又不敢和完颜昌说,就和自己的老婆王氏演了一出好戏。
秦桧让王氏故意大喊大叫说:家父把我嫁给你,当时有资财二十万贯,要你我同甘苦。现在大金国信用你,你就把我丢在路上。
两人争吵不休,锅碗瓢盆摔的叮当响。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秦桧怕老婆的缘由,是当年吃了几口软饭。
秦桧那么牛逼的人,都不能轻易吃软饭,软饭真的不好吃,太尼玛粘牙。
动静大了,就把完颜昌的老婆给惊动了。
老娘们就是好事,就来看个究竟,本来只是想来看看的笑话的,结果一个不小心自己也搅合进去了,这是个傻老娘们。
王氏说:大王(完颜昌)带着秦桧去打仗,我让秦桧带着我,秦桧说我是一个妇道人家瞎搅和。
秦桧演技很好,接着说:你一个婆娘有什么本事打仗,你去就是累赘。
这一下就把那傻老娘们给激怒了,说:怎么能看不起我们女人呢?我们女人也是半边天,军功章有你一半,也有我一半……
然后再对王氏说:这事着落在我身上了,我去和大王说,一定让和你一起去。
这一唱一和,夫妻二人就和完颜昌一起南下了。
楚州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
秦桧等则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南宋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并要把他当做细作给杀了。
这要真被杀了该多好啊。
秦桧很摆谱,对死过一回的人来说,死也需就小事情了吧,他侃侃而谈,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
当兵的那管什么御史中丞,根本没听说过,遇屎的是忠诚,遇尿的呢?还是要动刀子搞死秦桧。
秦桧接着摆谱就说:“这里有没有秀才,秀才肯定知道我的姓名。”
士兵想想也是,别真把一个大人物给搞死了,找一个人过来核对一下,也不耽误什么事情。
(本章完)
第173章 173秦桧南返(三)()
当地真有个卖酒的秀才,这个秀才姓王。
王秀才哪知道什么秦桧呀,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认识秦桧,会跌了秀才的身份,于是装作认得秦桧的样子,一见就作个大揖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
当兵也懵了,还真是大人物啊,不仅不敢杀了,反而以礼相待,毕竟在文官的面前,武将的地位太低了。
这件事还有一个版本。
秦桧想回南宋是直接和完颜昌说的。
完颜昌说:你可考虑好了,现在回去的话,会被当成汉奸,能不能保命都是问题。
秦桧说:没问题,大宋那边肯定不会杀我,我还能让宋金之间达成真正的和平。
完颜昌大概和秦桧的关系真的很好,见秦桧心念以绝,也就放他回去了。
一些学者认为完颜昌所以信任秦桧,是因为完颜昌是金国的主和派。
完颜昌率领大军南下带上秦桧,自然是为了同南宋讲和。
在下觉得完颜出兵动向,并不像讲和的路数。在说了,和或不和,他说了都不算,他的大侄子宗翰发话才行。
《宋史·秦桧传》则肯定地说:“盖桧在金廷首昌和议,故挞懒纵之使归也”。
《林泉野纪》说秦桧在金国当奴才,替徽宗上书向宗翰求和,挠到了宗翰的痒痒肉。
宗翰爽了,然后就喜了,赐钱万贯绢万匹。在进攻楚州时,“乃使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俾得和议为内助”。
这个说法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宗翰本身就是一个主战派,怎么可能凭你一张破纸,就欣喜若狂?而且还要宗翰掏腰包给秦桧钱?
如果这些成立的话,那就说明金国内部谈和已经成了主流。可事实上不是。
《金国南迁录》中也有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宋复仇事,涉及放纵秦桧归国。完颜昌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
宗翰说:这事在我已酝酿三年,只有一个秦桧可以用。我喜欢这个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表面上虽然拒绝,而内心中经常能“委曲顺从”。
秦桧始终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必得志。就这样,金人决定放秦桧南归。
据当时人所编的一些文史记载显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