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傅以嘲弄口气说:“欲迁官,第须控两匹马与内侍,何必至此!”
这话的意思是,我们想要做官,直接送两匹马给太监就行了,何必这么费劲呢?
这么一说,高宗皇帝也不知该怎么说了,人家貌似说的在理,他也知道这个康履不像话,就问身边大臣,说:“策安出?
皇帝不急,身边的人可急了,这是什么时候了,那两个家伙不是文官,不是来和皇帝理论的,他们是武将啊,他们这是兵变啊。
主管浙西机宜文字时希孟,说:“中官之为患,至此极矣。不除之,天下之患未已。”
军器监叶宗谔也附和时希孟,说:“陛下何惜一康履,不以慰三军?”
高宗皇帝大概明白过来了,只好把康履绑了送给苗刘二人。
皇帝着急了,太监就更着急了,康履知道这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大惊失色的看着高宗皇帝呼喊:“大家何独杀臣。”
世态炎凉鸡最懂,人情冷暖鸭先知,在叫唤都不行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你只是一个太监而已,没有皇帝,连卫生间都欺负你。
康履被送到苗刘二人面前,然后施行了腰斩。
据说当时场面很血腥,康履的上半身还活着,在地上作揖求饶……
感觉和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很像,想想都恐怖啊。
人只有到临死的时候,才能最明白,可惜一切都晚了。
按说苗刘二人闹了这么大动静,是不可能就这么罢手的,即便杀了皇帝,那也是合情合理的,最不济也要控制皇帝,结果这两个二货,却求皇帝给自己封官。
高宗皇帝肯定是无所不应,就问:“你们要什么官?”
两个大老粗想了想说:“那就把王渊的官给我们吧。”
我X,高宗皇帝和一般文武差点笑出来,还以为会要多大的官呢?原来就这点要求?就这点出息?我都替你们不好意思!
(本章完)
第143章 143苗刘兵变之高宗退位()
高宗皇帝自然应允,任命苗傅为庆远军承宣使、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渭州观察使、副都统制。
闹了一场大兵变,连个节度使都么混上,两个大傻帽啊。
二人正要回去,手下喽啰们抗议了,咱们不能这么回去,等其他部队回来,我们连渣渣都不剩。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了,必须让皇帝退位,禅位给皇子赵旉,让皇太后垂帘听政,给自己留条后路。
当时大臣有点懵逼,皇帝也懵了,怎么着还要退位?你知不知道我这个皇帝是怎么来的,我容易吗?
时不我待,终究要有人说话,张逵力劝高宗皇帝退位,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日之事,当为社稷百姓。”
群臣分为两派,陷入了争论。
高宗大概也明白了,今天这事不好办了,大臣竟支持自己退位,自己若不同意,就等于把国家和朝廷分成了两派,自己一个不好,其中一派都会投降叛军。
若有大臣投降了叛军,给叛军指条明路,自己就一抹黑走到低了,但他还想做最后的挣扎,说:“朕当退避,但须禀于太后。”
这个皇太后就咱们前面说过的,哲宗皇帝的废后孟氏。
诶,你还别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弄一个年幼的皇帝,那就更好控制。
皇子赵旉此时还不到三岁,连奶都没断呢。
从让太后听政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拉拢孟太后,希望太后对自己感恩戴德。
两人并没有想到,或者说不敢取代高宗皇帝,也不敢挟天子令诸侯。他们只有在政治上找到一个靠山,才能免除将来的清算,孟太后这张牌就很好。
大宋朝并非没有垂帘听政的前例,比如说仁宗时期的刘太后,哲宗时期的高太皇太后,徽宗时期的向太后。
有了前例,一切就好办了。
两个混蛋还说了一举让赵构怨念极大的话:“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知何以处?”
这里的渊圣就是指钦宗皇帝,高宗能受得了这个话吗?
在请太后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北风刮的很大,高宗皇帝从座位上站起来。大臣就请皇帝坐,别受了风。高宗皇帝说:“不当坐此矣。”
这话里有多少深深伤心啊,大宋是他救下来的,却要背负千古骂名。当然了,他以后还要背上更多的后世讥讽。
孟太后前来,却不愿登楼,要求出城安抚叛军。
这个举动太冒险了,万一叛军劫持太后怎么半?
朱胜非却力排众议,支持太后出城,因为叛军要想要劫持皇帝或者太后,早就令旗一挥攻城了,既然不攻城,又何必劫持太后?
太后出城的效果非常好,一直很倔强的苗刘二人下拜说:“今百姓无辜,肝脑涂地,望太后为天下主张。”
见两人下拜,孟太后缓和了态度,说:“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度,童贯起边事,所以招致金人,养成今日之祸,岂关今上皇帝事!况皇帝圣孝,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今已窜逐,统制岂不知!”
孟太后的这段话,并不难以理解,却足以让后世骂高宗皇帝人闭嘴了,一个二十出头的皇帝,他已经做的够好了。
苗傅见孟太后拒绝执政,便说:“臣等已议定,岂可犹豫。”
这话就有几分威胁的意思了。
孟太后只好妥协,说:“待依所请,且权同听政。”
意思是和皇帝共同理政,
苗傅坚持要废掉高宗皇帝,策立赵旉。
事情就僵在这里了。
在这个过程中,搞笑的颜岐前来报告说:“皇帝令臣奏知,已决意从苗傅所请,乞太后宣谕。”
颜岐咱们之前说过他,这人和李纲之间发生了龌蹉,就不是个好人。在兵变的过程中,他坚持认为高宗皇帝应该退位。
孟太后依旧不同意,苗刘就准备动武了。
太后见形式不妙,便转圜会到城内。
这一切都看在了高宗皇帝的眼里,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便下令禅让君位,并和苗刘坐了约定:
一、尊事皇帝如道君皇帝故事,供奉之礼,务极丰厚;二、禅位之后,诸事并听太后及嗣君处分;三、降诏毕,将佐军士即时解甲归寨;四、禁止军士,无肆劫掠、杀人、纵火。
兵变告一段落了,一切貌似恢复了往常。
如果杀王渊和康履是正义的,那么让赵构退位,推举一个三岁的娃儿当皇帝,这事万万是不正义的,两人从道义的制高点上走了下来。
当天,高宗皇帝就前往了显忠寺。
在高宗皇帝的心理,一定是酸楚难耐的,得来不易,却一朝就失了,而且自己也没做错什么。
苗刘兵变是可怕的,高宗皇子在这一刻,一定会想起了太祖皇帝的陈桥兵变,也一定会想起杯酒释兵权……
太祖皇帝果然英明神武,武将断然不可信。
从此之后,高宗皇帝对武将就有了防备之心。
第二天,孟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天下,给退位的赵构上尊号:“睿圣仁孝皇帝”。改显忠寺为睿圣宫。
在这个过程中,孟太后表现的很稳重,很有大局观,稳定了当时的局势,也算是南宋建立的一大功臣。就凭这功劳,足以让泉下的哲宗皇帝后悔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若孟皇后当年不被废去皇后,也未必能赶上这一劫。
若按照这个逻辑,那一次废后,算是北宋最后一个靠谱皇帝,给后世人留的最后一点福祉吧。
当年哲宗皇帝在七年亲政时间里,一取青唐,两败西夏。可惜天不假年,若他在位,也许就不会有靖康之变了吧。
对孟太后来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子,成了一个睿智的老者。是啊,争什么呢?争到了又如何?当年成功上位的刘婕妤,现已是一杯黄土了吧。
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要看清楚,否则下场一定会很惨,就像苗刘一样。
(本章完)
第144章 144苗刘兵变之老朱运筹()
太后临朝之后,朱胜非上书请求赦免苗刘。
这一手很高明,可以用来麻痹叛军,对付傻瓜,绝对是一副良药。
朱胜非在兵变中表现的很好,他一直在强调苗刘是一对大傻瓜,必然成不了大事,一直居中调停,让皇帝安心等待时机,也把叛军的怒火给泄了不少。
孟太后在和高宗皇帝谈话,对老朱有一段评价说:“赖相此人,若汪、黄在位,事已狼籍矣。”
接下来,老朱也没闲着,开始分化苗刘党羽。
一次,他对苗刘心腹王钧甫,说:“前言二将学不足,如何?”
这话的意思是,之前你和我说苗刘二人智力不足,看来不是这样啊。
这明显的是激将法,太老套了。
老不要紧,关键是王钧甫中套了,老王觉得没有面子说:“如刘将手杀王渊,军中亦非之。”
老朱觉得有戏,接着说:“上皇待燕士如骨肉,那无一人效力者乎?人言燕、赵多奇士,徒虚语耳。”
王钧甫更不爽了,你不能看不起我们燕地的人,反击说:“不可谓燕无人。”
老朱心中暗笑,又下了一招猛药,说:“君与马参议皆燕中名人,尝献策灭契丹者。今金人所任,多契丹旧人,若渡江,祸首及君矣。盍早为朝廷协力乎!”
这话的大意是:你与马参议都是燕中名人,都曾经献计攻去契丹。现在金人任用了不少契丹旧人,如果渡过长江,那帮契丹人就要找你报仇了,你要想免除祸患,就该为朝廷出力?
王钧甫“唯唯”而退,心中也有了动摇。
王钧甫说别人智商低,实际他的脑袋也属于被雷劈过的,就算没有猪的形象,肯定是猪的智商。
老朱挑拨离间的手段并不高明,竟让这小子产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想法。
老朱怕老王不靠谱,有开始挑拨王世修,说:“国家艰难,若等立功之秋也。诚能奋身立事,从官岂难得乎。”
王世修这个人和王钧甫不同,他是有些智慧,没有傻到想要成佛,普渡众生,他就想捞点钱花。可惜苗刘太吝啬,对他的封赏太少,心中就有了怨恨。
一听老朱这话,心里顿时敞亮了,立刻见风使舵,调转枪头倒向朱胜非,经常向朱胜非报告军中情况。
也是啊,不能完全怪王世修,人家跟着你们,把命都拼上去了,你连钱都不能满足,你这像话吗?
朱胜非投桃报李,提升王世修为工部侍郎。
工部是干嘛的?那是古代传统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工程建设。
咱们都知道搞工程赚钱,看看现在的开发商肥的,许家印都首富了!更何况是国家去搞,那油水是大大滴。
工部侍郎是干嘛的?就是工部的二把手。
这太合王世修的胃口了。
为什么两个老王都轻易的被老朱说动了?
其实很简单,因为苗刘二人注定成不了事,跟着他们混,只能给他们陪葬,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的出来。
苗刘二人却不知死活、越玩越大,要求改年号,迁都到健康。
面对这两个莽汉的步步紧逼,孟太后不高兴了,年号哪能不越年就改呢?没有答应。
朱胜非劝谏说,若不答应,他们一定会再造动乱,可以改元,但迁都的事情先拖着。
苗刘要求迁都,是一种姿态,他们想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用以收拢人心。
朱胜非带着诏书交给王世修,说:按你们的意思办了,你也给我出出力,别让老苗、老刘这么闹下去了。
话还余音绕梁,苗刘又玩火了,想要挟持着皇帝到徽州以及越州去。
朱胜非大惊失色,一旦劫持皇帝,国家就真的完了,两人才华给曹操捡鞋都不够,那能玩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天下分崩。
老朱也豁出去了,亲自去见苗刘二人,对这两个莽汉,进行了详细的祸福分析,再加上王钧甫和王世修也为朱胜非说话,苗刘二人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然了,对苗刘来说,劫持皇帝是个不错的棋,但他们不会下。
闹腾之后,苗刘二人又升了官,苗傅为武当军节度使,刘正彦为武成军节度使,同时还给刘光世加太尉、淮南制置使。范琼为庆远军节度、湖北制置使。
这一手是苗刘为了拉拢刘光世和范琼。为什么是老刘和老范,因为他们最没本事。而且苗刘对老刘这种军旅世家,心理还是敬畏的。
有些人是他们不能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