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塞北王朝金 >

第61部分

塞北王朝金-第61部分

小说: 塞北王朝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十条建议总结起来是说,现在要修养生息,恢复国力。剪除僭逆,维护纲常。布置战守,以防金国。

    这些建议不错,若能实施,必然可以恢复中华盛世。

    可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核心,钱从哪里来?汴梁城都被洗劫一空了,整个北方一片荒凉,你还有心收税?你该救灾!

    南方的钱粮根本不敢运,因为金国人随时都能来抢,所以战守都有问题。

    (本章完)

第107章 108李纲的小心眼() 
天险尽失,金国随时可以南下。想要恢复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粮食,士兵都吃不饱,怎么打仗?皇帝也不差饥饿兵啊。

    李纲的话有一个比喻特别准确:手里拿两块的彩票,就敢胸怀五百万。

    大宋在打仗的时候怎么打都打不赢,赢不了战争,你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你的所有策略就是一个空文。

    不管怎么样,高宗皇帝还是很给李纲面子,十条建议采纳了八条。只有僭逆、伪命这两条没有发布。

    李纲和不满意上书说:张邦昌在徽宗,钦宗皇帝两朝,屡受国恩,被提拔为宰相。张邦昌不感念国家的恩德,反而在国家遭受祸难之时,张邦昌干了僭逆的事情,却没有死节,而是心理得的做了伪皇帝。等到金兵撤走以后,百姓不拥护他的时候,他才想到把国家还给陛下,他这是投机行为。春秋时期赵盾,不能讨伐叛逆,被记载为弑君之臣,西汉末年刘盆子,投降光武帝刘秀只得免死。张邦昌比起这两个人来说罪责更大,朝廷反而封他为王,这样的话,其他人效仿张邦昌该怎么办呢?怎么能激励士大夫的气节呢?

    李纲太直了,万事不只有对错,这番话看是有理,却经不起推敲,无论是赵盾不杀赵穿,还是刘盆子投降刘秀,都不能和张邦昌相比较,完全两种环境。

    赵盾不杀赵穿是有私心的,张邦昌没有,最多只是为了保命。

    刘秀对刘盆子真的不错,一句:“儿大黠,宗室无蚩者。”就证明了刘秀对刘盆子的喜爱。

    后来刘秀有赐了刘盆子很多土地,让他当一个富有的地主,之所以没有封官,主要原因在刘盆子,小刘不是做官做皇帝的料,也不是做官的料,他原本就是一个放牛娃。当皇帝是被赤眉军将领逼着干的。

    别的不说了,就事论事,张邦昌可真不是愿意干这个皇帝,是因为金国人要屠城,他才出来挡了一下,是对汴梁的老百姓,全体官员都是有恩的,能在金兵退走以后,不让金国人驻军给自己看场子,更能说明他没私心,之后请太后,找赵构,送玉玺……

    你可以批判他在做皇帝之前是个庸官,只会溜须拍马,但是你不能说他干皇帝就怎么怎么着。他干皇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东京保卫战有的一比,起码对高宗来说东京保卫战和张邦昌让位是一样重要的。

    有了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一便秘就怪地球没引力。你逮着一个窝囊的老张,欺负个什么劲啊?老张就那么该死吗?你说老张为官不正,该杀,在下没有意见。但说老张当皇帝该杀,在下意见满满……

    赵构一时也拿不定主意,黄潜善是极力保护张邦昌,不知道是不是收了张邦昌的好处。吕好问不置可否,汪伯彦这个人看到李纲现在得势,就拍李纲马屁,说:李纲是好人,李纲说的对,李纲的儿子更霸气……

    这么一来张邦昌算是到了霉了,被贬往潭州。

    树倒猢狲散,当年张邦昌提拔的官员,也跟着倒霉了,接着被贬。

    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只是改正机会不多。

    李纲就这样干上了同平章事,就是宰相。上任之后,建议在河北设置招抚使,在河东设置经制使,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出任这个职位。

    张所这个人可不得了,进士出生,官至监察御史。

    金兵第二次南下的时候,张所就在河北招募士兵抵抗金国,当时河北的老百姓就说:“朝廷弃我,犹有一张察院能拔而用之。”一时间部队发展到十七万人,可见张所在河北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以后的岳飞岳王爷也算是张所举荐的。

    傅亮这个人,边防军出生,因立有战功获得官职。

    金兵围困汴梁城的时候,率领三军队前往勤王,忠诚可嘉。他干这个河东经制使,也是没有问题。

    有这两个人做老大,河北河东的军民就稳定了不少,起码觉得朝廷还想要两河之地,朝廷知道我们在和金国人奋力作战,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时之间士气大涨,金国的入侵速度下降了不少。

    李纲又举荐宗泽为开封府知府。

    当然李纲不单单是举荐人才了了,同时制定相关军纪,制定军纪是没毛病的。

    但老李认为步兵打不过骑兵,骑兵打不过战车。竟然要朝廷制造战车,同时继续募兵买马。还同时招募水兵,制造战舰。

    这些政策,在下觉得有瑕疵。

    战车这个东西,强不强大不好说。由于远古三代中的资料比较少,战车只是在春秋时期被人重视。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搞了“胡服骑射”,战车就被轻便的骑兵所取代,沉没在历史的河流之中。老李现在又拿这个出来,不知道怎么想的。

    历史知识比较丰富的看官,可能会想起后来戚继光。戚大将军也用战车来抵挡蒙古军队,但是戚继光抵挡蒙古军队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有火枪,鸟铳等火器,战车是做为临时的防御体,才发挥了作用。宋军当时肯定没有这些火器的,战车能发挥多大作用,就没法知道了,因为最终没有搞定这件事情。

    还有招兵的问题,宋朝不缺少军队。高宗在在济州,手下有百万之众,在招兵又有什么用?

    以上也就罢了,招募水军,制造战舰,这就更搞笑了,金兵打仗的时候往往就在冬天的时候打,黄河都结冰了,你还要水军干嘛?

    在说了,就算是不是冬天,黄河的枯水季节也很长,你的水军和战舰有什么用?

    当时的谏议大夫宋齐愈,得知李纲的策略以后,非常轻蔑的对虞部员外郎张浚说:李丞相这个人呀,真二,他的策略一个都别想实现。

    同一时期宋朝有两个张俊(浚),武官叫做张俊,文官是张浚。看官们要小心,不要搞混淆了。

    (本章完)

第108章 109李纲被贬()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这个人虽然是蠢货,但其先祖到大有来头,他唐玄宗一朝,最后的贤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代。

    他的父亲是张咸福,考中进士、贤良两科。什么叫两科呢,咱们就不说了,有机会的话,咱们来专门说说,中国的科举。

    张咸福的名字不错,很有福气相,但是命和名是两码事,老张寿命不长。

    张浚在四岁之时,就成为孤儿,但张浚没有成为问题少年,反而行为端正,据说从不说谎言。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将必成大器,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张浚的牛皮也不少,而且吹的相当有造诣,把高宗皇帝都吹懵*逼了。

    后来张浚进入太学,考中进士。靖康初年,任太常簿。

    张邦昌僭立为帝,张浚不愿意附逆,就逃到太学。

    听说高宗即位,乘马赶到南京,任枢密院编修官,改任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

    张浚觉得老宋说的很奇怪,因为老张也挺二的,没明白为什么不能实行。

    宋齐愈就解释说:李丞相主张每个郡招兵两千,河北河东有多少郡,如是这些郡真都招来了两千军队,估计光军费就的超过四千万缗,这钱从哪来呢?现在朝廷对各个地方的控制力不强,很多守臣都私自扣押钱粮物资,你还这样干,就给这些守臣们制造了,截留钱粮物资的理由。

    再说买马,金国人是不会卖马给我们的,金国的小弟弟西夏,也不敢卖马给我们,到哪里弄马?指望东南的马?东南的马和金国的马比起来,连骡子都算不上,最多一个毛驴,只能用来拉车罢了。让士兵骑着南方的马和金国打仗,和不骑马有什么区别?人家还以为,你是蹲着过来打仗的呢。

    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让老百姓出钱支持对金战争,这更是想都不用想,老百姓是想让政府来保护他们的,结果你到好,你的苛捐杂税猛于金国,那他们还不如归降金国呢!老百姓更在意的是,你能给我带来什么,而不是你是谁。

    退一步来说,老百姓愿意出钱,他们又能有多少钱,这两年以来的战争,搞得老百姓是流离失所,他们口袋里能有几个铜板。

    总结起来,李纲的这些政令,在修辞学里叫作“扯”。

    听完老宋的分析,张浚是连连点头,问宋齐愈说:宋大人,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宋齐愈说:还能肿马办?上书皇上阻止李纲办这些事情。

    张浚劝说:宋大人您别冲动,现在去撩拨气焰熏天的李丞相,那您是找着被贬,您还是淡定一点吧。

    宋齐愈也是豁出去了,执意要给高宗上书。

    张俊还是有点先见之明的,就淡淡的说:那我只能在你流放时候,给你送行了。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高宗起了想跑念头,虽然说金兵进军速度不快,没法和第一次南下,第二次南下相比。但是大宋也是败多胜少,皇帝害怕了,就和汪伯彦,黄潜善商量巡行东南的事情。

    李纲这个最坚定的主战派,自然激烈反对。这么一来,李纲的就和高宗之间有了隔阂,李纲的建议,变不能很快的执行了。

    而汪伯彦,黄潜善这两个混蛋人精,也发现了高宗皇帝和李纲不对付。但是直接打击李纲,这两人也不敢,于是就从李纲举荐的人身上下手。

    当时张所请求在北京(河北大名)设置招抚,等到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准备渡过黄河。

    北京留守张益谦是黄潜善的党羽,这老混蛋觉得机会了,就上书弹劾张所说:招抚司侵扰北京,自从在河北设置招抚司,盗贼不仅没有剿灭反而更加猖獗。

    这个弹劾就太小儿科了。

    李纲反驳说:“张所还没有到北京,张益谦怎么知道他的侵扰?河北的百姓找不到归属,自然聚集成为盗贼,岂是因为招抚司,才有盗贼呢?”于是,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两个奸臣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从来不考虑士兵的死活。在他们的主持之下,高宗皇帝下令傅亮归宗泽节制,并且当天就要渡过黄河,和金兵交战,这明摆着让士兵们去送死的。

    傅亮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给高宗皇帝上书说:“准备工作未完就渡过黄河,恐怕误害国家大事。”

    李纲也和高宗皇帝说:“招抚司、经制司,是臣建议设置的。张所、傅亮,是臣所推荐任用的。现在黄潜善、汪伯彦和张所、傅亮过不去,就是和臣过不去。臣凡事未尝不与潜善、伯彦商议后才施行,可是这两人却存心如此,希望陛下冷静判断这件事。”

    高宗皇帝未置可否,其实皇帝想的简单,谁让我跑,我就听谁的,你现在让我杵这这里,还想让我配合你,没门。

    皇帝就没想想,李纲也是为了你,虽然很多建议都是空话,但是任用张所和傅亮绝对是明智之举。

    高宗皇帝真不傻,他很精明,他明白其中的猫腻,但是他实在是想跑了。

    于是不久之后,傅亮就被召回朝廷。李纲急了,又开始耍脾气了,撂挑子了。爷不干了!

    高宗皇帝自然是打哈哈,不予准许。但是也说了比较重的一句话:“卿所争细事,胡乃尔?”

    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卿所争的是小事,何必这样呢?

    李纲是牛脾气,你不听我的,我一定要撂挑子的,于是连续上书。

    这个时候,宋齐愈弹劾李纲的上书,到了高宗皇帝的手里。

    高宗皇帝也没太在意,毕竟你说不行,你也没有告诉我什么是行的,破旧你行,但是你不能立新,我只能照旧。

    宋齐愈好死不死,偏偏又上书再次说明这事。诶,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事被一个和宋齐愈有过节人知道,就把宋齐愈的奏章给李纲看了。

    李纲是大怒呀,你小子跟我玩花的,你找死呀,我还没跟你算账呢?

    (本章完)

第109章 110豪杰不问出处() 
人一发怒就容易失去理智。李纲就没想想,人家说的对不对?直接把宋齐愈划入了张邦昌一党。

    要把事情往细了说,也不冤枉宋齐愈,靖康之变的的时候,宋齐愈曾出使金营。

    开封府尹王时雍的洞察力很强,他已经知道金国要废掉赵宋,便询问宋齐愈,金人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