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塞北王朝金 >

第55部分

塞北王朝金-第55部分

小说: 塞北王朝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月初一,赵构建立大元帅府,分手下一万人,为五军,任命武显大夫陈淬为军马都统制。几天以后,京师再次派遣使者下令赵构勤王。

    陈淬,字君锐,莆田(今属福建)人。哲宗绍圣初应进士试不第。当时吕惠卿知大名府,对陈淬青眼有加,陈淬被补三班奉职。后与辽兵战于乌原,杀十余人,擒其砦主,因功升左班殿直、鄜延路兵马都监,累迁武经郎。

    宣和四年(1122年),授真定路分都监兼知北砦、河北第一将。淬镇守北砦三年,敌人无敢越雷池半步。不久,升任忠州团练使、真定府路马步副总管。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入侵真定,淬以孤军奋战,虽然击退金兵,但终因寡不敌众,手下三千将士人殉国,陈淬全家八口遇害。

    都说赵构不去勤王,是赵构不念兄弟之情。咱们用事实说话,勤王这种事情,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虽然赵构手下有一万多人,至于其他河北州府,能自卫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有什么兵力来相助?

    朝廷这是造孽,你让阿凡提放马过来,开玩笑,人骑得的是驴,放毛的马?

    面对朝廷的两次催促,是驴是马已经不重要了,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赵构下河北兵马大元帅令:命河北各地兵马南渡黄河前往京师勤王。

    十四日,赵构离开相州。

    十五日,军队踏着黄河结的冰过了黄河。

    十六日,军队进驻大名府,宗泽率两千军队率先赶到,紧接着信德知府梁扬祖率领三千人随后赶到,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人也随着张俊来到军中。所谓三个臭皮匠,臭死一个诸葛亮,何况这帮人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比起臭皮匠那是绰绰有余,到真有点打仗的样子了。

    张俊和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同列“中兴四将”。

    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这个人箭法不错,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三阳地区的弓箭手。不过这也成了他后来不要脸的资本,先勇猛后无耻的典型,后来弄死岳飞就有他的份,当然是后话。

    政和七年(1117),随从征讨南方少数民族,因功任都指挥使。

    宣和初年,随军进攻西夏仁多泉,升任承信郎。后来平定郓州贼盗李太以及河朔、山东武胡群盗,被提升为武德郎。

    靖康元年,因为守卫东明县有功,转为武功大夫。

    我们前面提过,金军包围太原,朝廷派遣种师中增援,行军到榆次,遇金兵数万骑兵,当时张俊就在种师中军中,张俊率所部于金兵交战,张俊是毫不含糊,斩杀甚多,光马匹就缴获了一千有余。

    张俊一战成功,请求追击金兵,种师中认为应该慎重,就没有采纳张俊的建议,金国集合部队以后把种师中所部包围在榆次,而后被金兵攻破,种师中战死。

    张俊带领少数士兵突围而出,走到乌河川,再次金兵,张俊斩敌五百,突围投靠梁扬祖,就有了和梁扬祖一起前来投靠赵构这出戏。

    杨沂中,字正甫。绍兴年间高宗赐名存中,代州崞县人。是军旅世家,祖父杨宗闵任京兆府路总管,守卫永兴,金军攻陷城池,力战而死。

    有演义说杨宗闵事杨家将的后人,杨延贵的儿子,这个应该靠不住,因为他如果是杨家将的后代,《宋史·杨存中传》不可能只字不提他的祖上。

    当然了,杨家将没戏曲演员中那么牛逼,什么风波府,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这都是后人附会。以杨沂中后来取得的江湖地位来说,杨家三代中地位最高的杨延昭,也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所以杨沂中不至于要攀这门亲戚。

    杨沂中父亲杨震,知麟州建宁寨,也死于和金兵交战之中。杨沂中成了烈士遗孤,和金国人自然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不共戴天。抗金从来都不是问题。

    杨沂中继承了祖父和父亲优秀基因,身材魁伟,善于骑射,力气超人。当然作为一个将军这是大多数人都必备的,然而于他人不同的是,这个人少时机敏,好读书,算的上是文武双全。有了这些基础,就等着发光了。

    宣和末年,杨沂中参与平定山东,河北的盗贼有功升迁为忠翊郎,后隶属梁扬祖,同投赵构。

    (本章完)

第95章 打飞机和躲子弹() 
正当大家摩拳擦掌的时候,朝廷命令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前来传令:现在朝廷正在和金国议和,各路将领只需要把士兵驻扎在京师附近,不要轻举妄动。

    赵构顿时就松了一口气,不用去送死了。宋朝往往数万甚至数十万军队不能对抗金国,赵构这一两万人去勤王,真的也和送死无异。

    还的说一句,这真不能怪赵构。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给个萝卜让人切出肉丁,你这不是安排工作,你这是逼死人。

    不过当时宗泽却不同意停军,认为这个密信是假的,并说:“金人狡猾狡猾滴,这是他们逗我们玩的。皇上现在急切盼着我们前去营救,我们怎么能停兵不前呢?我们应该直趋澶渊,依次建造营垒,以解京城之围。万一敌人有别的阴谋,我们也有了准备,不会不知所措。”

    汪伯彦反驳说:“你凭什么质疑这个圣旨是假的?”老汪喷出的口水比sars还致命,宗泽也无法反驳。

    这话很无耻,因为你也无法证明这圣旨就一定是真的,大家都是瞎子拉琴—瞎说,你凭什么要我证明?

    当然赵构肯定听从了汪伯彦的建议,把队伍开往东平,同时并让宗泽打着自己的旗号往澶渊驻扎,此意看是给宗泽面子,实际上是排挤宗泽,此后宗泽再也没有能够参与到赵构团体的决策层。

    后世很多人对这个圣旨有质疑,认为这个是假的。

    但在下觉得,只要确定曹辅带来圣旨这件事,不是虚构的话,圣旨就不会是假的,因为曹辅不是小人。

    这个人因为劝谏徽宗皇帝不要和李师师来往,后又怒斥“六贼”之首的王黼而被贬官,人品官品都是很不错的,说他配合金国或者配合赵构弄这个假圣旨,应该是没有可能的。我们前面也说过,再这段时间金国和大宋确实在有一会,没一会的在和谈。

    靖康二年的正月初三的时候赵构就到达了东平。

    十二日,高阳关(当年杨延昭镇守三关,高阳关就是其中之一)路安抚使黄潜善、总管杨惟忠也率军数千人投奔赵构。

    赵构下令黄潜善屯兵兴仁,留下杨惟忠为元帅都统制。

    金国还真被赵构给忽悠了,真以为赵构在澶渊,就派遣中书舍人张赝带着金国士兵前来招降。当然了,赵构要是不投降,这些士兵就是招呼你的。

    让金国始料不及的是,这里不是赵构,这里是宗泽,被强弓硬弩给射了一顿,金兵退去。

    赵构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还是觉得东平也不太安全,在汪伯彦的建议下,前往济州。此时赵构的心已经在忐忑中放荡,一丝去汴京的想法都没有了,只要不提议去汴梁,那就是自己人。打仗?开玩笑,王爷我只做爱做的事,只交配交的人。那些让我汴梁的,都是坏人。

    哎呀,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让人热血沸腾,有吃麻辣烫抑的感觉……

    这个时候,金国徽宗和钦宗皇帝已经被弄到了金国大营里,成了俘虏。于是许多勤王之师调转方向投靠赵构这个皇族大牌,这么一来,赵构手下的人就多的不能在多了,根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有“百万之众”。据一些史家考证确切有九十六万。

    哇,不管是九十六万也好,还是一百万也好,反正相去不远。这个恐怖的数字,如果是金兵的数量,或者后来蒙古兵的数量,估计能让全世界尿崩。

    咱们大宋的军队,战斗力如何,看看那守黄河的十四万军队就该明白。而且宋朝的军队数字往往比较虚。比如说,某个将军原本有三千军队,他会向上报五千或者更大的一个数目,这样一来他领到的饷银就是五千人,那多余的两千人的饷银就归了他了,所以说,百万军队实际有多少未可知也。

    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你没有军粮,你拿什么养活这些人,这些人本来战斗力就和月经不调的猴子差不多,你还不给他吃的,他还能给你打仗?

    据说赵构派人四处催饷,最后弄回来了七百多万贯,看起来很多,要是给一家一户用,那是天文数字,可分给九十六万人,只能当二十天工资。

    没过多久,金国就废了钦宗皇帝,立了张邦昌。消息很快就到了济州,家国不保,赵构这次又哭了,估计这次是真哭了,皇帝不姓赵了,意味着自己的特权没了,可以说对每一个宗室都是不折不扣的打击。这种平时感觉不到的优越感,就如内裤一样,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它用处。

    当时很多人觉得,金国人随时会追来,就想让赵构到宿州避避风头,但是三军将士一听元帅要跑了,于是很多就开始骚乱了。赵构看这种情况,一个不好就是兵变,所以没敢执行这个计划。为了安抚人心,任命宗泽为徽猷阁待制。当时宗泽的名气已经很响亮了,用来压制这帮乱兵,是非常好用的。

    后又任命任命汪伯彦为显谟阁待制,担任元帅。黄潜善为徽猷阁待制,担任副元帅。对这两个人来说,就天落白馍—狗造化。

    这个时候情况稍微要好一点了,宗泽率部队从大名向开德进发,一路上与金兵连打十三仗,屡战屡胜,进驻开德。

    宗泽率部继续向开封推进,击溃拦截的金兵,接连攻克南华、卫南、韦城,距开封已不远。赵构却辗转后撤至东平、济州,拥兵观望,坐视宗泽孤军苦战。

    宗泽率军与金兵浴血奋战,虽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但毕竟兵力有限,难以打破金兵对开封的重重包围。

    当然这段历史只是记载在《宗泽传》里而已,而且没有明确地点,也没有明确时间,很多史学家都认为这仅仅是后世的附会。事实上也是如此,宗泽的兵马并不多,物质也不多,怎么可能一支孤军屡战屡胜呢?在下绝对宗泽遇到的肯定仅仅是小股金军,否则的话不可能连战连捷。

    (本章完)

第96章 097愤怒的小鸟() 
如果宗泽真打如此风生水起,应该能半路将徽,钦二帝给劫回来。

    宗泽有这个想法,也付诸了实际行动。他带兵经过过黎阳,到达大名以后发现只有他的这一支部队,便放弃了行动。这充分说明宗泽的部队人数绝对不会很多,人数不多,还能连战连胜,多少有些浮夸……

    徽,钦二帝没有被劫回来,是遗憾的事情,但是对赵构来说,这真的是好事情。将来赵构愿不愿意,把老爸和老哥迎接回来,咱们现不去论证。此时这两位爷被抓,对赵构来说,也是一个狗造化,太幸运了。

    而且宗室是全完啦,所以一直都不愿意干皇帝的张邦昌,就派遣吏部尚书谢克家把玉玺送到了赵构的手中,表示自己干皇帝是不得已的是事情,并请求赵构回到汴梁。

    这个时候,耿南仲这个小人挑头带领幕府中人劝赵构称帝,现在的赵构自然不同意的,现在金国正因为抓不到自己而恼火,自己那能往这个火坑里跳。

    汪伯彦这帮小人不甘人后,害怕这么大的功劳,落不到自己的头上,也急忙赶来劝谏赵构登基。这帮人渣,手下百万之众,战斗力虽弱,但是也是一股力量,竟没人建议去拦截金兵,救回被俘的两位皇帝,却在这里蝇营狗苟,谋一个从龙之功,这样真的好吗?

    赵构只有十九岁,身边都是这帮奸佞小人,原本英明神武的性格也会被陶冶的不堪入目。此时的赵构没发一兵一卒去营救父兄,也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跳到银河里也洗不清。

    救或者不救,你爹就在哪里,做不做皇帝,汗青就在那里……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赵构为营救父兄做出努力的话,即便不成功,那么在汗青之中,他的地位甚至可以媲美汉之光武。

    就在这个当口,宗泽也来信了,在信中也劝说赵构登基,但宗泽考虑的和耿南仲,汪伯彦大不相同,宗泽是希望赵构早匡正帝位,兴复赵宋,不是拍马屁。

    而门下侍郎吕好问送来的劝进书很打动了赵构,该书说:如果不谋自立的话,恐怕出现不应该当皇帝而当上皇帝的人。

    这话很客观,现在赵构作为太宗这一脉在中原的极少存在,你要不做皇帝,那么太祖那一脉或者涪王那一脉就会有人跳出来做皇帝。而且柴周也是有后人的,甚至无相干的人出来做皇帝也未可知。

    于是赵构只能放开恐惧,干皇帝。估计这个时候经过无数次劝进以后,赵构也想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