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朗兀懊媸浅そ煜铡⒑核韪簦灰ィ梢猿鋈ā⑸娲蠛樱既≈性庹堑蹦瓴懿傥肪骞赜鸬母驹颉�
这段话虽然说到了大宋基业,却让皇帝不度过长江,在荆州建都,更重要的,老王没催皇帝恢复中原。
高宗皇帝很受用,复任王庶为显谟阁待制,荆南府知府、湖北经略安抚使,后又升为显谟阁直学士。
绍兴七年(1137年)十月,王庶以兵部侍郎职务被高宗皇帝召入朝内。
第二年春天,王庶入宫廷议事。
高宗皇帝煽情了一把,说:召你入朝任职的时候,恰是张浚已去职,赵鼎还未来之时,是我亲自提拔你的,并非什么人建议。
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你的天使,我们是一路人,你得好好的为我卖命。
王庶闻言,顿时叩头谢恩,感激涕零。一激动又上奏:恢复我大宋北部半壁河山的大功十年未就,失误在于偏听偏信,在于性急,欲速则不达。在于轻易赐爵封赏,是非、邪正混淆。真正能做到有功就赏,有罪必罚,谁人不服?过去汉光武帝以武力能夺取天下,是因为他不到万分紧急时不会掠夺百姓,不懂军事的人不令其带兵打仗。
王庶就是生不逢时,他的能力在我看来或许不在岳飞、曲端之下,而且他的战略想法,不是一般武将所能企及的。
陈述之时,他手画陕西、四川两地图,表明这两地在军事、政治上的重要性。并请皇上派重臣予以防守。
宋高宗听后很高兴,当天就提升王庶为兵部尚书,过了月余,又拜为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西府的二把手,已经进入宰相团体。
朝廷商议要派一名重臣巡视边疆防务,高宗皇帝遂命王庶措置江、淮边防。
京、湖宣抚使岳飞听到王庶巡视边防,就送来书信说:“今天若不叫我出师北伐,那么我就要交回宣抚使的节印,归家赋闲去了。”
这愣头青又犯二了,但王庶不是张浚那种心胸狭隘之流,对岳飞的忠心是极为肯定的,并回信宽慰了一番。
王庶没逼着皇帝恢复中原,但并不表示他不想收复中原。之后上书朝廷,先说金人狡诈,不足为信。也把岳飞要求出师北伐的,否则便交回节印之言写到了奏折之内。
当时秦桧再次出任宰相,秦桧大家都懂得,所以此时朝廷一边倒的要议和。
(本章完)
第218章 218王庶罢职()
面对秦桧的提出的和议,王庶又不知深浅了,论说和议的不靠谱,请求朝廷诛杀金国使臣。
杀金国使者?这是要朝廷给主战派送上投名状的节奏。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者?咱们可不是金国啊!
你还别说,完颜宗磐已经利令智昏了,得了失心疯,竟然上杆子来议和。派张通古来游说:只要议和,可以割让土地,归还徽、钦两位皇帝的灵枢,归还皇太后。(钦宗皇帝应该还没有去世,他的生死也是众说纷纭,咱们以后在详说。)
抛开主战的情怀,咱们客观的说,此次和议对南宋来说,好处绝对大大的。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故土,这是天大的好事。天上掉馅饼?错,是天上下起了馅饼雨。
王庶和金国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深知金国的内涵,他们若靠的住,母猪都能上树。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金国为什么要给宋朝这么大一块馅饼。
老王潜意识认为,这是金国下的套,等着大宋钻呢,咱们千万别犯傻。坚持认为和议的事情不靠谱,金国的“馅饼”有毒。
老王的感觉是不错的,金国人的字典里没有“信义”两个字。别看宗磐现在要议和,假若他心想事成,成了金国皇帝,他会轻易的放过宋朝?
和平不能靠怜悯,尊严不能靠祈求。若人与人之间争夺,还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国与国之间靠什么?你的国家,我可以随时拿来,我留着你干什么?
赵构似乎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者他明白,但他却抱着一丝希望。殷鉴不远,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不就保持了百年的和平吗?
历史的车轮轰然滚动,或许在某个时间点,出现了相似的情节,但绝不会雷同。
在说了,澶渊之盟是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在战场上取得的。是大宋已经占据了优势,却给辽国一条生路的情况下取得的。和平,不是契丹人的恩赐,而是大宋的施舍。
我们还得说,辽国是一个奇葩的游牧民族,他们是一个爱好和平,也愿意恪守盟约的种族,所有才有了那一段美妙的时光。
即便如此,在宋和西夏交战的时候,辽国不也拉了偏架,乘机将约定的每年三十万的压岁钱增加到了五十万吗?
或许高宗皇帝觉得三十万、五十万都不是问题。但是,女真人不是契丹人,你注定伺候不起。这会在将来一一验证。
此时的宋廷在秦桧的引导下,对“馅饼”极为期待,王庶的话语如沧海一粟,很显眼,但很无力,没有人鸟他。
王庶真的很悲催,带兵的时候,遇到了曲端,死了曲端,又被张浚记恨,现在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身边,成了西府二把手,宋朝的宰相之一,但又被其他的宰相们排挤。
此时宋廷有四位宰职,首相是赵鼎,其次是秦桧,再次是王庶,最后是吕大中。最初的时候,秦桧给赵鼎当狗,于是赵鼎带着一条狗和吕大中一起排斥王庶。
到了后来,秦桧自立门户和赵鼎分道扬镳,继而打的一地鸡毛,但双方依旧不待见王庶,直到赵鼎的末日来了,才算对王庶有了亲近之意,但一切都晚了。
郁闷的王庶彻底对信念绝望,产生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念头,连续七次上疏要求免职。
王庶这一招很不高明,他没明白高宗皇帝的想法。富平之战后,高宗皇帝对恢复中原基本没想法了,起码不认为单靠武力可以解决金国的威胁。
高宗皇帝太希望和议了,从小备受压抑,好不容易得了一块大蛋糕,却要许多年站在风口浪尖上消化。
战争不可能,也不能一直打下去,他已经厌倦了,也害怕了,有些痛苦和恐惧是刻骨铭心的。想想扬州一夜,一夜之间,皇宫里真正的男人就没有了。
当然了,高宗皇帝也不是一个傻蛋,单纯的议和,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以在下之见,他希望主和和主战派,都能懂事一点,打的时候,主和派别多事,议和的时候的主战派别多事。别老是一副皇帝这个混球不理解我,我要撂挑子的模样!皇帝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
一次次的上书,终于勾起了高宗皇帝的怒火,十一月,下令以资政殿学士衔让王庶知谭州。
世态炎凉鸭先知,人情冷暖鸡最懂。御史中丞勾龙如渊落井下石,弹劾王庶欺骗蒙蔽皇上。
怎么个欺蒙皇上?这就是主和派为什么骨朽人间骂未消的原因,动不动就给人罗织罪名莫须有的罪名,这算个什么事。
什么是政治清明,在下认为政治清明不是没有争论。不管怎么争论,最好能做到“同而不党”,最差也得“异而不伐”。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论,也只是把司马光给赶回家写书去了,没动刀子。
明朝严嵩被人列为奸臣,不是因为他贪,只要是专制社会,除了少许的几个特殊案例,没有不贪的官,贪从来不是问题。他的问题是,只要有不同意见他就杀,内阁首辅夏言都被他整死了。
严嵩之后徐阶和高拱,高拱和殷士儋,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也存在各种矛盾,但也只是将对手送家养老而已,并没有赶尽杀绝。
这就是清明的政治,这是一种美德,一种涵养,一种风度,一种勇敢,一种原则。
只有内心懦弱的人,才会对人赶尽杀绝!南宋初期的乞和派几乎都这种内心懦弱的人。
以高宗皇帝的圣明,自然之道此言为虚。但王庶真的是没法再用了,老子需要的卫洗丽,不是搅屎棍,所以就坡下驴,罢免了王庶的谭州知府职务。
王庶只好屁颠屁颠的回临安领资政殿学士衔。走到九江时,又被剥夺了资政殿学士衔。此时无官一身轻,只好携家眷回归故里。
绍兴十三年(1143年),御史胡汝明又弹劾王庶嘲笑朝廷的主和政策。
这事不知道真假,就算是真的,他作为一个被贬斥的官员,背后骂两句这很正常,不骂的才包藏祸心呢!
(本章完)
第219章 219赵鼎去世()
朝廷一怒,又贬王庶去德军节度副使报到,在道州居住。
王庶此时年老体衰,赶到贬所时就去世了。
他都是一个呆在家的废人了,这帮孙子都不能给人一条活路,这种人不挨骂谁TM挨骂,主和派的脸都让你们这帮孙子给丢光了。
一直到了孝宗皇帝执政,念及王庶历次上疏的主战策略都很在理,是一位有才干的忠贞之臣。恢复王庶原来官位,追为“敏节”。
后世有一句话:“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是啊,无论是主和,还是主战,南宋都没有一个能总揽全局的人,无论是以攻占佐和议,还是以和议佐攻占,哪一方都没有拿捏到位啊。
王庶被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可是他总被排挤在外,抑郁了一生,这是南宋的悲哀,也是大宋的悲哀,更是汉人的悲哀啊。
王庶有子六人,其中一子王子奇,在宋孝宗乾道年间中期曾知枢密院事。
交代了王庶后,我们在来说说被罢相的赵鼎。朝廷任命赵鼎以忠武节度使出任知绍兴府,不久加官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
秦桧率领执政大臣前去送行,胜利者给失败者送行,如果是值得尊敬的胜利者,那是一种涵养和风度。可秦桧这种人,就算是真心相送,也给人小人得志瞎嘚瑟的感觉,何况,秦渣渣怎会有真心呢?
赵鼎很平淡,生命中总有些不能承载的担负,卸下也就卸下了,保持淡然的心境和读书人风度,然后一揖而去,从此飘然物外,不也快哉。
礼貌却藐视、客气却不屑的态度,把文人傲骨表现的淋漓尽致。你费尽心机要赶走我,可我如荼蘼事了,走的潇潇洒洒,写意至极。而你注定万载骂名!
超然的风骨并不都是正确的,赵鼎虽被后世称为名相,却没做出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他和张浚一样,空腹盛名,却才华不足。
后来,王庶入宫晋见,高宗皇帝概叹的对王庶说:赵鼎两度为相,对于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亲征都能取胜,又镇抚建康,朝廷安全无患,真是他人不如啊。
高宗皇帝真的认可赵鼎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得瑟而已,一种得了便宜卖乖的演技流。
赵鼎到了越丐祠,秦桧就劝说高宗皇帝改任赵鼎为知泉州,又然谢祖信指责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于是老赵被夺去节钺。
御史中丞王次翁指责赵鼎治郡废弛,老赵再次被撸,提举洞霄宫。
赵鼎从泉州归来,又上书议论时政,老赵头还是心不死啊!
秦桧怕他再次被起用,让王次翁再次弹劾他曾接受伪命,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贬官住在兴化军。
墙倒众人推,破鼓随便锤。赵鼎就如同一个臭鸡蛋一般,引来无数的苍蝇。各种弹劾,各种指责,如涛涛江河一般……
倒霉的赵鼎被迁移到漳州。后又任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
在潮州五年,赵鼎表现的很老实,闭门谢客,不谈时事,一旦有那个不开眼的二百五没事闲扯淡,赵鼎也只一个劲引咎自责。
唉,这是没办法的事,丰满的理想破灭,只能接受骨感的现实,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装B就是一种必须!若不能建功立业,那就做好繁衍种族的事情,好好的保全家族吧。
可是,就这样了,还是不行啊,总有一群草泥马从眼前呼啸而过。
中丞詹大方弹劾赵鼎受贿,这事不知真假。即便是真的受贿了,这种事在专制社会就不是个事情。重点是你倒霉了,总有贱人想踹两脚,来证明自己的高大。
赵鼎被潮州郡守编在移民中迁移到吉阳军。
贬斥就贬斥,英雄四海为家,到哪不一样啊。
老赵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谢恩表里,写了几句高调的话:“……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老赵不亏是宋朝的读书人,就这几句,称的上是豪放与对仗起飞,苦逼共不驯一色。
秦桧一看这几句,心里不痛快了,怎滴?!都这个份上了,还想来抢饭碗?都烧成灰烬了,你还丹心未泯?老子再赏你一泡尿,你说好不好?!
不过,老秦的禽兽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