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好女婿 >

第321部分

明末好女婿-第321部分

小说: 明末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旒骸�

    攻伐大明,多尔衮派出了自己两个同胞兄弟多铎和阿济格统领两路伐明大军,满清精锐军队都掌握在自己兄弟手中。而只给了肃亲王豪格五千八旗军为偏师,命其征伐陕西各地。

    可谁曾想两路伐明大军悉数覆灭,逃回来只有鳌拜吴三桂博洛等部,八万余八旗能逃回的也就两万余,多尔衮的两个同胞兄弟都覆灭在洪水之下,八旗精锐之士损失殆尽。

    好在,鳌拜吴三桂和豪格奋起力战,击溃了北伐的二十万明军,这才稍微挽回了满清颓势。可是六万八旗的损失对满清来说依然是巨大的阵痛。

    整个满清满八旗旗人也就三四十万,成年男丁也就十来万人,按照三丁抽一编组成披甲军队,整个满八旗总共兵力也只有六万多人,其他的都是蒙八旗汉军旗。

    而此次损失的六万人中满八旗便有四万,常备兵力损耗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虽然可以从旗丁中继续征召入伍补充恢复兵力,可战斗力却和以往全然不同。

    兵败自然需要追究责任,而此战最大的责任自然是摄政王多尔衮承担,是他出于私心任命自己两个弟弟统率大军,这才导致大军败北!朝堂上追究多尔衮过失的呼声此起彼伏。

    当然多尔衮此时已然掌管朝政,其亲信遍布朝野,自然不甘心丢掉自己的权势。

    于是,满清朝廷内部暗潮汹涌,形势十分紧张。

    十月初,击败南明北伐军的豪格带着大军不顾摄政王多尔衮的严令,带军以需要修正为借口径直返回了北京,这使得争斗更是一触即发。

    摄政王府,两具黑白交织的躯体在抵死缠绵着,剧烈的喘息声如同牛吼,骚猩味的气体在整个内室弥漫。

    良久,喘息声渐渐停息,然后窃窃的私语声响起。

    “大玉儿,我可真是爱死你了,真想就这么死在你的肚皮上,”多尔衮赤着胸膛,怀中抱着依然娇嫩雪白的身躯,轻轻的说道。

    在多尔衮怀中的赫然是大清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小名大玉儿,当今顺治皇帝的生母。大玉儿虽然已经贵为太后,却才三十来岁年纪,依然是风华秀丽,娇艳无双。

    听着多尔衮的情话,大玉儿横了多尔衮一个媚眼,也不回答,只是用纤细的手指在多尔衮胸口画着圆圈。

    见孝庄太后不接自己的话,多尔衮脸上闪现出一丝黯色,却也只能继续说下去,“可惜本王的时日不多了,不能和大玉儿你继续厮守下去。”

    “摄政王你何出此言啊,”闻听此言,孝庄太后不能不说话了,“你还正当壮年,福临年纪尚幼小,还需要你继续扶植呢。”

    多尔衮摇摇头,“大玉儿,现在形势如何,你比谁都清楚,豪格不听调遣返回了北京,两黄旗的人和豪格联系密切意图图谋不轨,代善那个老狐狸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真实的意图谁也弄不清楚。还有济尔哈朗,他对我排挤他独掌朝局早就心生不满。

    多铎和阿济格太不争气,两路大军任何一路都能灭掉南明,却悉数被明军歼灭,这使得原本支持我的人见我势弱也都变得态度不明。

    现在我虽然还坐在摄政王的位置上,却已经危若累卵,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陷入万劫不复。

    大玉儿,你也知道豪格心怀叵测,若是他得势扳倒了我,下一步恐怕要对付的就是你和福临。在他看来皇位本来就该是他的,如何还会让一个六岁的孩子继续压在自己头上。

    我若亡,你和福临也不能活,咱们现在已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孝庄太后叹了口气:“所以,我才乔装来见你呀。”

    虽然是个女儿,孝庄太后对形势的判断比谁都清楚,她深知这个时候多尔衮陷入了危机,自己和儿子同样如此。豪格对付多尔衮的同时,目标也直指着皇位。

    “这个时候,我需要你和我一心,如此才能使我度过危机,也能保住福临的皇位和你太后的地位。”多尔衮用手托着孝庄皇后的下巴,目光炯炯的盯在她的眼睛上。

    “好人儿,这个时候我不和你一心还和谁一心呢?”孝庄太后呢喃着道。

第608章 南京朝廷() 
    山东义军攻城略地如火如荼,每日都有新的县城攻陷。私自做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知道会对齐国公陈越造成什么样地影响,在攻下登州的同时,吴平就派出海船往倭国长崎报信,把自己的作为向陈越禀报,并请求下一步的指示。

    季风从东南而来,往倭国却是正东也不算完全逆风,大明福船装的都是纵帆,只要不是完全逆风行驶并没有问题,只不过速度会很慢,从登州往长崎半个月时间恐怕无法到达,等陈越的命令回来恐怕要到冬季。

    不过做了这么大的事情,吴平不敢隐瞒陈越,不顾风向洋流不对,还是派出了海船往倭国报信。

    吴平也不知道满清朝廷即将发生的内乱,考虑到接踵而来的满清八旗兵镇压,仅凭手下这些未经操练的军队想守住山东恐怕非常难。吴平遂派人往南京朝廷送信,要求朝廷派出军队援助山东。

    吴平却是不知,此时南京朝廷正陷入剧烈的波动中。路振飞兵败荥阳,二十万大军损失过半。要知道这二十万军队是南明朝廷仅有的精锐,其中更有齐国公陈越辛苦训练的平南军数万,现在一战下来损耗过半!不仅没有能力继续北伐收复北方国土,现在大明反而担心清军会再次南下。

    而失去了这么多的军队,现在连震慑夔州一带的闯贼余孽都无法做到。

    据报,闯贼李过高一功所部从四川到达长江边之后,李自成的皇后高氏以及袁宗第、田见秀等残部已经到达夔州和李过汇合,拥戴李自成的弟弟为主,试图重建大顺,有挥军攻打荆州的意图。为此朝廷不得不借重归顺大明的郝摇旗部,不过郝摇旗部和闯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背叛大明。到了那时恐怕整个湖广都不复大明所有。

    顺军余孽十余万人蠢蠢欲动,截断了湖广往四川的江道,使得大明朝廷和四川已然失去了联系,整个四川大部都落入了张献忠之手,不过还好,据报张献忠没有打算出四川伐贵州湖广,而有向北攻打汉中关中的打算。

    大明情势如此危急,比之北京陷落崇祯仓皇难逃之时不予多让,而对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路振飞,整个朝堂官员口诛笔伐,意欲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路振飞头上。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此战的失败,上至崇祯皇帝下至满朝群臣都有责任。

    是他们看着形式大好,以为击败清军在望,一个个急吼吼的嚷着出兵北伐。而崇祯又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也想着能够早日恢复旧土一雪国耻。完全不顾明军战力孱弱这个事实,根本不清楚前不久之所以能够击败两路清军,靠的不是明军有多强,而是占据了江南水乡的地利。

    而本来北伐统帅的最佳人选乃是齐国公陈越,可出于各种心理,从皇帝到群臣都主张让陈越为父守孝,没人肯发声让陈越夺情起复。也许在所有人看来,满清兵败之后大势已去,明军北伐收复旧土完全没有问题,有没有陈越都一样。

    然而事实打了他们重重的一耳光,面对兵败,所有人都惊慌失措,都慌着忙着推卸责任。

    战败的罪责自然要有人承担,但此刻所有朝臣都不提自己以往不顾形势急吼吼喊着北伐的事情,都把责任推在了可怜的路振飞的身上。

    至于路振飞,则无法推卸责任,毕竟是在他的指挥下导致明军大败,无论如何他需要承担指挥不利之责。

    而以往,战败的督师大都没有好下场。杨镐、刘策、袁崇焕、孙元化、熊文灿,这些以往兵败的巡抚督师哪一个有好下场?

    可是面对路振飞,崇祯却生出不忍之意,因为他之所以能够再次南京登基,路振飞事实上立下了大功,没有路振飞训练的淮安团练营的相助,仅凭陈越当时手下的两三千平南军,绝对无法击败支持福王的数路军阀。

    而朝廷中能带兵的大臣并不太多,别看好多东林党文官上蹿下跳喊的厉害,其实却根本做不了事情,这点崇祯心知肚明。

    不过兵败的责任还是要担的,崇祯下旨,革除路振飞的一切官职,着锦衣卫索拿进京,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堂会审进行定罪。

    对路振飞进行了处置,可是对于金声桓、余枫、李成栋等武将,崇祯却不敢轻易处置,因为他很害怕这些武将用兵作乱致使局势不可收拾。而是仅仅是下旨训斥一番,降职戴罪立功,罚俸禄以观后效,小惩大诫了事。

    为防止清兵顺势南下,崇祯升九江知府郑森为都察院佥都御史襄阳巡抚,命其带领本部驻扎在襄阳,堤防清军南下。同时任命湖广总督何腾蛟为督师,掌管湖广、江西、四川、河南四省兵事,全力主持对付夔州的闯贼余部。

    同时加封郝摇旗为南安侯,赐名效忠,希望其能够效忠大明不生二心。命郝摇旗带领本部出武昌前往荆州,堵住闯贼余部东进路线。

    就在这时,吴平派出的信使赶到了南京,带来了攻陷半个山东请求朝廷发兵增援的消息。

    可这个时候,朝廷哪里还有兵力可派,前不久的兵败早已让朝臣们生出寒意,这时根本没人主动请缨领兵北上。而且很多人都担心继续北上会惹怒满清,促使其再次发兵南下。

    于是,朝廷上就派不派兵陷入了争论之中,官员们分成数派,唇枪舌剑争执不休。

    就连崇祯也无法决断,只能先派出王永吉为山东巡抚,命其先往山东统领各部义军。

    陈江河的逝世、陈越的南下,使得锦衣卫情报工作大受打击,再加上韩赞周的东厂争权夺利进行打压,锦衣卫根本顾不得往北方派出探子查探满清的情形,对现在满清的内乱竟然毫无所知,于是大明朝廷也不知道现在正是出兵收复北方的大好时机。只要派出一支军队,收复整个山东轻而易举。

    于是,大好的时机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第609章 美人计() 
    济尓哈朗凝眉坐在堂中,脸色阴沉如水,吓得一旁侍候的包衣丫鬟们大气都不敢喘。

    北京朝堂形势太过险恶,很可能满人内部就会爆发一场内乱。这让辅政叔王济而哈朗忧心忡忡。

    济而哈朗是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野猪皮努尔哈赤的侄子,当年舒尔哈齐试图和努尔哈赤争权分裂后金,被努尔哈赤幽禁至死。而当努尔哈赤兄弟内乱之时,济尓哈朗并未和父亲舒尔哈齐站在一起,反而拥护伯父努尔哈赤。

    因而在父亲舒尔哈齐和兄弟们被努尔哈赤赐死的侍候,济尓哈朗反而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信重,再加上他和皇太极关系良好。在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济尓哈朗都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镶蓝旗旗主。

    济尔哈朗对皇太极很是忠心,皇太极死后,正是在济尓哈朗和代善等人努力下,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即位,没有使皇位落入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兄弟手中。

    而现在,随着多铎阿济格两路伐明大军先后败亡,满清的局势再次失衡。多尔衮势力消退,而豪格在击退明军之后威望狂涨,眼看着大清内部再一次出现内争的迹象,这让济尔哈朗忧心不已。

    就在济尔哈朗心忧国事之时,突然有奴仆来报,说是太后派身边宫女苏麻给王爷赏赐吃食来了。

    太后派人来了?济尔哈朗就是一愣,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孝庄太后那端庄又柔媚的面容,当年的往事在心中瞬息闪过,那个妙龄少女现在已经成为一国太后。

    她派人来了,肯定是心忧现在的局势,想问问自己的立场,对这点济尔哈朗心知肚明。

    “快让她进来!”济尔哈朗连忙吩咐道。

    很快,在府中丫鬟的引领下,一袭宫装高挽云鬓的宫装女子款款走来,看打扮应该就是孝庄太后身边贴身宫女苏麻喇姑。

    然而,在“苏麻喇姑”走的更近一些时,济尔哈朗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身体不由得哆嗦着。

    “苏麻喇姑给王爷请安!”来人向济尔哈朗款款顿身行礼,一双妙目在济尔哈朗脸上瞟了一眼,便自顾自的站起身来,把手提的食盒摆在桌子上。

    “太后今日想起了王爷,便命御膳房做了一些吃食,让奴婢给王爷送来。”

    “有劳太后挂念了。”济尔哈朗随口说道,然后挥挥手令书房中伺候的众人退下,“你们先下去吧。”

    等侍候的众人施礼退下,房门被带上之后,济尔哈朗站起身来,撩起马褂前襟,跪倒在地:“奴才给太后请安,您怎么亲自来奴才府上了,真让奴才惶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