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66部分

革宋-第66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运输船队送来的物资除了替换的火炮,足够使用一年的火炮与炮弹,其他的还有大量蚊香、食盐、辛香料、腌制食物,特别是棉衣与棉被。有了棉衣棉被,只要建起能够挡雨的住处,大家就能坚持过冬。

    在这些工作之外,部队还要互相进行身体拉伸。肉体上的疲惫靠单纯的睡眠很难缓解,需要进行全面拉伸才行。每天都要拉伸三次,战士们被其他战士按照身体结构将四肢拉开,因为酸痛感,不少人都哼哼唧唧。那些对酥麻感忍耐度很低的家伙则是一阵阵的怪笑,逗得帮他们拉伸的战士也哈哈大笑。若不是现在是休整期,这样的做法只怕要小小的吃几军棍来告诫一下。

    白天修房子,修整,晚上则是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口琴高手与吉他高手们纷纷上场表演,娱乐活动健康上进,根本没有那种基于肉欲的活动。看着战士们终于放松的表情,赵嘉仁心里面颇为欢喜。各个时代的劳军都不乏和**有关的内容,如果没有PLA这个例子,赵嘉仁只怕也会相信这种做法才是正途。

    赵嘉仁看过的资料里面,日本鬼子了解到PLA的制度之后,甚至惊讶的质疑PLA没有正常**。赵嘉仁则是觉得,从心理学上看,修整要做的是让大家从战争带来的负面情绪中尽快走出来。这种心态调整与**本来就没有必然联系。

    不过某种意义上讲,蒙古军队的心态就更贴近战争。同样激烈的战争,蒙古军队心理负面情绪的积累貌似就比较少。当然,这也是赵嘉仁的个人想法,他到现在也没时间对蒙古军队进行调查。

    赵嘉仁这边的部队大家做运动,出操,唱歌跳舞,竭尽全力恢复的体力与心态。黄陂的蒙古军营里面,蒙古兵把那帮没按时完工的工匠与士兵拖出来抽鞭子,严令他们抓紧完成工作。也弄得军营里面看着秩序井然。

    朱国宝每天都在巡营,他目光如炬,扫视他能看到的所有人和事。忽必烈让朱国宝解决宋国水军,见过那些么多亲信与乡亲或被杀或被俘,朱国宝心中觉得仿佛有团火在燃烧。随着船只与仿造的火炮完工,他心中的热力更盛。

    巡营中,就见一些投降的渔民正窝在一起,对那些挨过鞭子的工匠指指点点,还面带嘲笑。朱国宝对手下命道:“把他们抓起来,一人抽二十鞭子。”

    手下立刻跑去叫了一队蒙古兵过来把那帮嘲笑工匠的家伙抓起来,带往行刑的空地。到了下午各军一起集结听训的时候,这帮人就会被公布罪行,公开行刑。

    朱国宝一点都不觉得实施肉刑有什么问题,军中讲的是规矩,任何人都不能扰乱军队的秩序。包括随意嘲笑别人。一群投降过来的渔民也陪嘲笑工匠?他们也太不知道好歹啦!

    也不管命令执行,朱国宝骑上马带着护卫往黄陂的一处山坳去了。到了那里,就见到几个圆筒状的家伙已经摆好,这些家伙的外形看着与宋国水军船头的武器一模一样。工匠们见到主将莅临,立刻开始操作这些武器。填火药,装铁球,刺穿火药袋,插入引信。所有步骤都与宋国水军的做法一模一样。

    砰砰两声闷响,让第一次如此接近的朱国宝觉得心脏一阵收紧。两声响动之后没多久,就见对面二十步外的木质靶子中央被打得稀烂。朱国宝大喜,当时就喊出一个‘好’字!

    看着如释重负的工匠,朱国宝笑道:“再试!”

    “尊令!”工匠们连忙模仿宋军的做法,对炮膛进行清理,又装填进火药与炮弹,再次开炮。这次炮弹还是打了出去,只是准头不足,没有命中靶子中央,而是将边上的木板打掉了一大块。

    这些工匠们面露惊慌之色,他们背上的鞭痕带来的火辣辣的痛感让他们非常害怕这位蒙古军的千户再下令鞭打。

    朱国宝根本就没想到要鞭打工匠,他自己就弓马纯熟,深知想准确命中目标是如何困难。炮击不准在朱国宝看来太正常啦。倒是第一炮准确命中让他极为讶异,第二炮也能命中靶子的边上,这让朱国宝对这种火器极为欣赏。一些从没有摸过弓箭的家伙都能做到如此地步,这种武器的潜力之大,令朱国宝笑的裂开了嘴。

    “今后五天,每天都赏这些人酒肉!”心满意足的朱国宝满意的下令。

    听到主帅要赏,工匠连忙说道:“千户,我们造的这种火器最多能在三十步打穿木板。”

    他们远远见过宋军的火器,那些武器能够在三十步外保持足够的杀伤力。要是这位朱国宝千户想要的是与宋军一样威力的武器,工匠们觉得自己只怕要吃更多鞭子。

    朱国宝听了之后哈哈一笑,“你等不用害怕,我也没让你们现在就造出与宋军相同的火器。这才几日功夫,让你们造,你们也造不出来!”

    安慰的话说话,没等工匠们的脸色完全放松,朱国宝又板起脸说道:“不过你等也不要怠惰,觉得这就足够。以后你们要精于打造这种火器,谁能让这火器打得更远,我必有重赏!”

    听到主将亲口认同现阶段任务终于完成,所有工匠都觉得心落回到肚子里。

    朱国宝笑着对部下命令,“今晚就给这些人酒肉!”

    说完之后,朱国宝抬起视线看向长江方向,入目的却是山坳的树林与山坡。这些天心中的火热变成了期待。威力巨大的武器再也不是宋军独有,蒙古军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得到了战胜宋军的机会。经过几日训练,蒙古水军就可以与宋军在江面上较量。

第33章 蒙古炮船() 
开庆元年九月二十四日。天空阴沉沉的,看着就是要下雨的样子。

    一支宋军小船队驶出汉江口,直奔鄂州而去。这些天鄂州恢复了水路畅通,每天都有新的部队进入鄂州,也将那些重伤员们送出鄂州。宋军有丰富的守城经验,所以很清楚将那些重伤垂死的士兵留在城内有多大的坏处。

    士兵们成批死去,会极大的影响士气。死去之后的士兵若是不能及时深埋,也许会引发瘟疫。当然,把重伤的士兵送去汉阳也没办法延长他们的生命,却能延长城内士兵的生命。所以每隔两日,就有宋军船队前来运人。

    这支船队在江上行驶着,带队的军官就忍不住骂赵嘉仁,“那帮福建佬整天就知道躲在城里享乐,就让我们在江上出生入死!他们来这里难道不是该打仗么?”

    愤怒的指责中有着饱满的情绪,只是响应他的人不多。宋军都知道这指责并不公允,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很大原因是没有福建佬的水军护送,大家心里面害怕。但是福建佬进城之后,宋军才知道福建佬的军中竟然有许多医生。他们会接骨,会处理伤口,从鄂州送来的重伤伤兵看着都撑不过两三天,没想到在福建佬的救治下有大半都活过了三天。有些身体强壮的竟然从鬼门关逃脱出来,有转好的迹象。

    即便在江上没外人听到,大家也不想骂这些福建佬。兵凶战危,谁也不知道自己那天会不会有求于这帮福建佬。

    就在此时,从下游出现了一支船队。远远一看,宋军就皱起了眉头。那些船好熟悉的样子,但是又很不熟悉。从外形上看,那些船与福建路提点刑狱赵嘉仁麾下的船只非常类似,不过从细节上就差了许多。

    赵嘉仁的船在细节上处理的非常好,每个连接,每个位置都有很细腻的弧度。对面的船直来直往,所有的弧线都变了直线。另外的区别就是赵嘉仁的船木头颜色暗淡,看着一点都不新。下游来的船体木头呈现新鲜的黄白色,真的是非常亮眼。

    再看船头上的旗号,下游来的船上没有任何旗号。赵嘉仁的船出航之时,都要悬挂五颜六色的旗帜。

    种种事情凑起来,宋军在很短时间里面就明白过来,下游来的肯定是蒙古水军的船只。宋军军官也顾不上再骂,他扯着嗓子喊道:“快!去鄂州!去鄂州!”

    这是个非常聪明的选择,返回汉江口的距离太远,去鄂州倒是顺风顺水。水手们拼命的划桨摆橹,希望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冲到鄂州水门那边。那些从下游而来的船只上,二十名桨手奋力划桨,即便配合并不熟练,船只也以很快的速度追了上来。宋军军官看着敌人越追越近,吓得肝胆俱裂,他声嘶力竭的喊道:“快啊!快啊!再慢,我们的命就保不住啦!”

    军官的声嘶力竭的喊声很大,却没能越过长江被赵嘉仁听到。赵嘉仁看到部队修整已经起了效果,就突然想起被带来的两名渔民。他命令把两人押来一起审问。

    对于这两人所说的是真是假,赵嘉仁也没有信心去确定。十天前,赵嘉仁觉得四十几名被俘的渔民里面,这两人敢说实话,属于难能可贵。不过十天后的现在,赵嘉仁觉得四十几名渔民里面只有这两人敢承认自己是荆湖北路人,被叫了名字之后还敢出来,就有些居心叵测的味道。

    一起审问的目的是为了省事,赵嘉仁已经不求从两人这里得到第一手的造反渔民心理分析。只是想走个过场,问完之后就把他们送去宋军看守俘虏的地方了事。

    十天的时间被关在新营地里面,渔民吃的不算很差,看着还行。被审问的时候,两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对于被抓,他们也表示自己认命了。当赵嘉仁问他们难道不觉得背叛国家是不对的么?渔民脸上露出了愕然的表情。

    赵嘉仁以为他们是想说‘是国家对不起我’,没想到这三个人迟疑的问道:“这位大官人,国家是什么?”

    如此有深度的问题让赵嘉仁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想到渔民居然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对这两位敢说实话的渔民,赵嘉仁自然很认真的询问。交谈了二十几句,赵嘉仁恍然大悟,两位渔民根本不知道国家这个词。宋朝讲的是‘公家’,也就是说朝廷。对于朝廷,渔民觉得那是官家和那帮官员的事情,和他们这些辛苦打鱼的百姓无关。

    对于赵嘉仁提出的国家与官家的关系,渔民们彻底懵了。他们表示自己只是认命了,请这位大官人不要和他们说些有的没的。

    这就是大宋。赵嘉仁心里面一阵遗憾。对大宋的知识份子来讲,国家这个词其实应该叫做‘社稷’。社稷之臣并非赵氏之臣,若是有人被认为是社稷之臣,大概和被认为是‘谋反份子’区别有限。

    21世纪,除了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的理论中,国家属于国民,国家高过本国所有政党与个人。然而现在的大宋,这个理念根本没出现,更不用讲被人所承认。

    在这个时代有朝廷的概念,也有汉人与蒙古人的分界,却没有国家概念。对赵嘉仁来讲,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不管是谁坐在最高权力者的位置上,他与普通人同样在国家之下。但是赵嘉仁要是敢公开讲社稷利益高过官家,高过朝廷,为了社稷利益,除掉官家,摧毁朝廷是合理合情的选择。他大概一个月内就会完蛋。至于为何不是当天就完蛋,而是一个月内完蛋,那是因为大宋制度的效率就这么高。

    已经得到了第一手大宋民众的基本理念,赵嘉仁觉得可以告一段落。他告诉这两名渔民,朝廷已经罢了沿江制置副使的袁玠的官,这个横征暴敛的混蛋再也不会有机会继续作恶。只要这两人别扯淡,老老实实在赵嘉仁的兵营里干活,等战争结束之后就会让他们回家。

    让部下把两人带走,赵嘉仁看着问询记录,心里颇为失望。不过没等赵提点的思路在造反的路上发散,就有人急匆匆的跑进来,无比恐慌的喊道:“提点,江上有蒙古军船用火炮对我宋军船只轰击!”

    赵嘉仁一愣,却没有感到恐慌。他早就考虑过这种可能,想进行完全的技术封锁的可能性并不高。不过蒙古人对技术的敏感程度到了如此地步,蒙古人工匠们的模仿能力到了这个水平。倒是让赵嘉仁惊讶了一下。

    片刻后,赵嘉仁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站起身说道:“很好,出兵。我倒是想看看蒙古水军弄出了什么样的火炮。”

    向外大步走去,赵嘉仁突然想起一件事。他吩咐道:“准备绳索,准备潜水人员。等我们打沉了蒙古人的船,一定要把他们的火炮捞上来。”

第34章 战争不便宜() 
鄂州城西门是水门,在城外东北一里多地外,立着一座五丈的高台。站在台子顶层就能居高临下看到鄂州城内的一举一动,也能看到长江上的种种。下令修建这座高台的是忽必烈。

    九月二十四日,蒙古大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与往日一样登上高台眺望鄂州城,入眼看到的鄂州城墙比前几日更破损许多。如果是以前,忽必烈脸上就会出现豪爽的微笑,证明他心情愉快。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