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第6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猿隽宋侍狻U飧鑫侍獾媚贸鎏笾卫恚斓墩堵衣椤:霰亓夷侵稚抖枷胍南敕ǎ隙ㄒ咽虑榕恪!�
“我们大宋怎么能从里面捞好处?”
“我觉得大宋捞好处的最好办法就是趁着此时根本没人关注大宋,赶紧夺回故土,消化吸收已经到手的土地。另外就是开始征服天竺中部和南部。收回缅甸。只要大宋不胡乱插手,蒙古只会越来越乱,越来越弱。”
赵谦对于外交没太多概念,对老爹这个说法无法理解。等结束了与外交部部长的会谈,赵谦就拿着小本本询问他老爹问题。对于蒙古问题,赵谦不解的问,“爹,我也知道蒙古乱下去,只会越来越弱的问题。但是蒙古人又不傻,难道就没有才智之士么?万一蒙古人自己改革了呢。”
“你现在还能熟练的背诵《五蠹》么?”赵嘉仁问。
赵谦连忙点头,他当然知道老爹喜欢《五蠹》和《荀子》内容,所以赶紧多看多背。点头之后,赵谦又发自内心的赞道“看过。以前光听那些儒生,光听那些不劳而获的文人咒骂韩非子,认为韩非子如何如何。读了五蠹之后,才算明白爹为何高举秦汉第一帝国的旗帜进行文化革新。”
“那你对哪段印象深刻?”
“最近听父亲一直说管理,对于韩非谈论用严刑峻法整顿社会道德的那顿很是赞叹。”
赵嘉仁苦笑一下。在21世纪的美国上学工作,闻着据说能闻出香甜的民主空气,赵嘉仁成了严打的坚定支持者。他甚至非常不人道的认为,从生物学以及社会学角度,要是每十年能够诛杀社会上万分之一的熊孩子和熊大人,这个社会的风气和局面就会大大提高。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韩非子在《五蠹》里面早就讲的清清楚楚。
韩非写道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拿了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丝毫不肯改邪归正。直到地方上的官吏拿着武器,依法执行公务,而搜捕坏人的时候,他这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的缘故。
就赵嘉仁所见的制度,只要特么一吆喝平等,就毫不例外的拥护罪犯权力,视普通劳动者对法治、安全等基本需求为无物。最令赵嘉仁恶心的,就是那些人反对进步,反对追求上进的道德。
当然,在网络上也有些出身赵家的子弟认为,这是试图依附上层的那帮走狗,试图愚弄敏智,为他们的主子效力。因为赵家人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可以让加害方受到超出法律量刑的严惩。而赵家人以及赵家人的子弟们犯罪的时候,保护罪犯的法律体系就可以让那些犯罪的赵家人们轻松脱罪。
本来忍不住想给儿子讲这个问题,赵家人还是忍住了。他继续之前的思路,“不是这一段,是倒数第三段。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
韩非这段话的意思就非常具有管理概念。他讲道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如果让他们去打仗,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要受军法处置,就处于危险之中了。放弃个人的家业,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就置于穷困之中了,穷困和危险交加,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们投靠私门贵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远离战争,远离战争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钱财贿赂当权者就可以达到个人欲望,欲望一旦达到也就得到了实际利益。平安有利的事情明摆在那里,民众怎能不去追求呢?这样一来,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门的人就多了。
赵嘉仁最初搞《兵役法》,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已。既然这套兵役制度在tg那艰苦的环境下能起到巨大作用,照抄就好。等仔细读了《五蠹》之后,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一句‘放弃个人的家业,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就置于穷困之中了,穷困和危险交加,民众怎能不逃避呢?’
这一句话,已经把tg兵役法的内在合理性讲述的无比透彻。
赵谦皱着眉头想了一阵,试探着问道“爹,你的意思是说忽必烈遇到的问题也是太多人不劳而获么?”
“哼哼!正是如此。”赵嘉仁对儿子的敏锐非常满意。“那么多牧民跑去忽必烈的直属领地,他们作为一等人的蒙古人,蒙古大汗有义务让他们避免饥饿。但是这些人又没办法有效劳动。当年忽必烈定都大都,靠的是压榨汉人,并且南下抢掠来解决这个矛盾。当下忽必烈跑到巴格达,在各个方向上都打不开。如果这些人是分十几年二十几年到的巴格达,那还好办。这些人突然到了巴格达,冲击太大。”
赵谦恍然大悟,他笑道“所以我大宋大量移民到中原,只会让大宋越来越强。大量蒙古人到了巴格达,只会让蒙古越来越弱。”
“所以这不是什么智之士去扭转局面。现在的局面是蒙古的制度保证不劳而获,就是忽必烈只怕都改不了这个制度。”赵嘉仁语气中满是感叹。太多太多国家,就是这么灭亡的。明知是死路,照样一路狂奔而去。
。
第224章 不劳而获的体制(二)()
大宋331年7月,大概是西历9月。元国广袤的黑土地上庄稼都呈现丰收前的模样,最多一个月时间,大家就可以准备收割了。收割完之后,对土地进行整理之后,就可以在降雪之前在土地里面种下越冬的冬小麦或者油菜。然后就可以等待明年的开始。
各地农业部门传来的消息都很好,这并没有让郝仁感觉轻松,甚至没有减少郝仁的压力。因为最新的消息中,这个条顿骑士国太能折腾了。被忽必烈大汗掳走的罗马教廷在马林堡进行了新任教皇的选举。
神圣罗马帝国的大主教们都前去观礼,高卢以及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等国家都派出主教。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最后大主教们认为教廷的选举合法。最后选出了新的教皇。新教皇登基之后,立刻就宣称蒙古帝国为基督教世界的敌人,杀死蒙古人,等同于购买赎罪券。
再大的罪孽,都可以通过杀蒙古人来赎清。如果杀的蒙古人够多,不仅自己死后可以进天堂,连已经因为有有罪而进入地狱的家人也可以因为这种救赎而从地狱中解放。
以前的时候,都是元国前去其他地方杀色目人。最新的消息一出,在华沙那边已经有了招募人手去杀蒙古人的告示。元国此时就在面对色目人的第一线,郝仁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种时候,郝仁一点都不想去麻烦忽必烈大汗。上次与伯颜大帅见面的时候,郝仁就与伯颜谈论过忽必烈大汗现在的情况。伯颜大帅认为忽必烈大汗已经让意气之争主导了思维。这时候谁都没办法。所以郝仁只能给伯颜大帅赶紧发消息。
消息传到埃及的时候,伯颜大帅也正在处理丰收的问题。忽必烈大汗已经知道了埃及丰收的消息,自然下令让伯颜继续送粮食。伯颜写了一份奏折给大汗,告知忽必烈大汗,埃及种粮食的农民也需要吃饭。若是再送下去,埃及自己都要闹饥荒了。
忽必烈大汗很快就回了圣旨,‘我大蒙古国中,蒙古人最贵。若无蒙古人,哪里有我大蒙古。那些埃及百姓稍加节制食量,就可以稳定国本。伯颜务须坚持。’
放下这份有点外厉内荏的圣旨,伯颜拿起了郝仁的书信。看完这封信,伯颜大概判断出现在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这是想逆天。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地盘并不富裕,军队战斗力没有高卢与英格兰高。当年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就是法国与英国的十字军就被认为比神罗的军队更强大。
提起笔,伯颜先给郝仁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告诉郝仁,此时绝不能慌张,必须做好与色目国家决战的准备。而且郝仁所在的地方容易养马,骑兵一直是很强。郝仁要对他有信心。
写完给郝仁的信,伯颜又给忽必烈大汗写了一封信。信里面告诉忽必烈大汗,现在蒙古若是想多打粮食,就得远征。意大利那边气候温暖,能产粮食。而且意大利当地还有很多港口,向地中海运输粮食非常方便,所以请求大汗出兵夺取意大利。
十天内,郝仁与忽必烈几乎同时收到了信件。郝仁本来是想从伯颜这里得到些建议,看看怎么能够避免现阶段的战争。元国现在不到三百万人,条顿骑士国加上神圣罗马帝国,人口差不多得有两千万了吧。郝仁觉得压力的确非常大。看了信件之后,郝仁发现自己貌似根本没有避开战争的可能。这就让他非常遗憾起来。
忽必烈大汗写一封圣旨,是想让伯颜闭嘴。没想到伯颜竟然提出夺取意大利的建议。这让大汗非常恼火。以忽必烈大汗的第一念头,是准备再写一封圣旨去骂伯颜。不过在停顿间,忽必烈大汗突然觉得这个建议也不算糟糕。之前伯颜和忽必烈的孙子铁穆尔杀进意大利,抓获了教廷。这就说明意大利并不强。
“把铁穆尔叫来。”忽必烈命道。
没多久,铁穆尔就进了皇宫。给爷爷行礼之后,铁穆尔问道“不知大汗叫臣来,有什么吩咐。”
“你去过意大利,觉得那地方可否富裕?”忽必烈问。
铁穆尔一直想向他爷爷忽必烈讲述意大利的富裕。忽必烈却从来没有给他时间,此时终于找到机会,铁穆尔赶紧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意大利山地不少,平原也不缺乏石头。因为土地面积不大,自然没有像样的平原。至少以蒙古人的角度,意大利没有大平原。
但是那些土地都有很好的庄园,蒙古军所到之处还发现意大利人对于蒙古很有好感。这也让铁穆尔感觉非常讶异。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之前伊尔汗国为了能够与基督教世界一起夹击敌人马木留克王朝,所以实施了很多亲近基督教世界的行动。
忽必烈听到这里,就忍不住打断了铁穆尔的讲述,他问道“意大利能够养活多少蒙古人?”
“听闻意大利也有几百万人口,二十个意大利人养活一个蒙古人,也能养活三四十万。”
忽必烈眼睛一亮,他问铁穆尔,“若是让你再次远征意大利,你可否能做到?”
“能!”铁穆尔立刻答道。
“你要多少人马?”忽必烈继续问。
“和上次一样就行。请伯颜大帅同行。”铁穆尔应道。
忽必烈眉头一皱,对铁穆尔说道“不行,”
“为何?”铁穆尔有些懵了。
“此事不行。”忽必烈根本不想给这小兔崽子解释,忽必烈已经不想再信任伯颜大帅了。这不是因为忽必烈对伯颜有什么个人情绪,而是因为忽必烈认为伯颜若是这么强势,对他的孙子们不力。当年忽必烈对真金做过的大多数事情都很不认同,但是对真金截杀阿合马的事情极为满意。当时的阿合马对朝廷已经没用了,真金果断杀了这个政敌。然而真金的儿子们貌似无法理解这个残酷的世界。
“你这次一定要亲自带兵。”忽必烈最后只能这么命令。
。
第225章 不劳而获的体制(三)()
大宋331年9月,蒙古大汗忽必烈要远征意大利的消息传回杭州。得到这个消息的乃是外交部,外交部众人一阵失落。很多人认为蒙古在今年很可能正式大宋做出些官方表态。毕竟大宋这几年在各地铲除异族,成效卓著。
在蒙古远征意大利的消息传来之前,撤回各个出发地的宋军传回消息。辽东顶峰时期年斩杀十万,今年总量下滑到不足三万。西北等地增加比较平稳,连续两年完成十万目标。蒙古方向大爆发,今年一年解决五十万蒙古人。去年一年才斩杀十五万蒙古人。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大家觉得明年也许能达成百万目标。
在杭州的蒙古使馆一直关门闭户,根本不出露面。如果这时候能见到忽必烈的使者到杭州气急败坏的大喊大叫,那得多么欢乐。
外交部盘点了一下自己的进展,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大宋外交部的空白的有两大块。第一大块自然是欧罗巴,另外一大块则是扶桑洲中部的一些小国。两相比较,还是欧罗巴那边貌似重要些。
“派去大使,会不会太远了?”外交部的人员态度很不坚定。
面对这样的一群人,卢柏风结束会议后请一墙之隔的理藩部代理部长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