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定一个大概的开发章程出来。既然大都已经被我军攻下,蒙古军大概是不会舍生忘死的打过黄河,河南已经不用担心再被肆虐。”赵嘉仁讲完,就离开了户部前往兵部。
孙青看着赵官家的背影,觉得自己整个人不太好。旁边的的人也都一脸的不解,他们完全不明白在这样的大喜日子里,谁不长眼的敢得罪赵官家。
扭头看到户部的人员们的表现,孙青不满的说道:“现在就给我开会。做一个河南开发计划。”
赵嘉仁抵达兵部的时候,已经勉强收拾了怒气。在这么一个日子里,把兵部的人骂一顿是毫无意义的愚蠢决定。这一进兵部,立刻有人迎上来,“官家,我们接到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赵嘉仁一愣。
兵部的人看赵嘉仁的表情,连忙修正了自己的说法。“哦。是前太皇太后谢道清。蒙古人把她和一些被俘的女眷送到了大都。”
自从临安总投降之后,投降者们就被褫夺了一切尊号。大宋现在的太皇太后得是赵嘉仁的奶奶。
“其他投降的贵人呢?”赵嘉仁问。
“电报里没有说太清楚。”兵部的人们讲道。
赵嘉仁答道:“嗯。知道了。开会!”
“等等。官家。此时我们还不知道谢道清和女眷的真假……”
“把她们送到杭州不就知道了。”
电报把赵官家的最新指示送到了大都,大都那边立刻就行动起来。有了蒸汽车船,行船对风力的需求大减。先是用小型的蒸汽车船沿着河流把那些人送到直沽寨,再用大型蒸汽车船把这些人从直沽寨送到杭州。
自从求了官家之后没两天,文天祥接到消息,他的儿子要接受手术。又准备了一天时间,手术前的责任书就放到了文天祥面前。看着上面种种责任条文,文天祥并没有生气。在大宋,依旧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一般的寿命也就是四十多岁接近五十岁。年轻人的夭折比例并不低,便是豪门大族也是如此。就文天祥孩子的病症,能活下来才是奇迹。
看了责任书的文夫人已经脸色惨白,她声音颤抖的说道:“官人。我们不如再等等……”
文天祥重重摇头,“再等就是死路一条,若是手术,还能一搏。听天由命吧。”
说完这些也不知道是对夫人说还是对自己说的话,文天祥签完了字,接着一屁股坐到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双眼紧闭。虽然知道人生无常,但是自己的孩子遇到生死关头,文天祥还是心乱如麻。文夫人也是大族出身,她也知道文天祥说得有理,于是坐在旁边默默垂泪。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文天祥只知道自己就这么坐着,又起身到了门外抽烟。总之他很想儿子赶紧做完手术,却又担心手术早早做完,儿子却救不回来。身为知府级别的官员,文天祥当然知道做手术就是开膛破肚。便是壮汉被这么整也会死于非命,更不用说是病的快死去的孩子。
就在此时,却见有护士跑到文天祥面前。看到护士的喜色,文天祥心中就有了希望,“文知府,手术做完了。医生让我告诉你,手术很成功。”
“谢天谢地!”文天祥仰天长叹,由衷的感谢道。之后他才想起要去感谢这次手术的大功臣,医院的主治医生。
赶回到手术室外,就见到文夫人正拉着看着就非常疲惫的主治大夫欢喜的哭泣。
文天祥也连忙赶上去表示感谢。大夫一面应答,一面掏出手绢擦汗。江南的四月已经算热,但是这些汗水是因为手术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工作。简单的介绍完情况,大夫又趁着文天祥过来签字的时候说道:“文知府,这天下没有觉不出意外的事情。手术之后的恢复期也可能出些什么。你可要尊重医嘱。”
“我明白,我明白。”文天祥连连点头答应,“大夫,多谢了!”
“我只是出力。你要是真的感谢,不妨去谢谢官家。若不是他来确诊,我真不知道还能有这样的病症。其实说,我还得替未来有这种病症的病人谢谢文知府。”
就在文天祥准备好好陪着儿子术后康复,却突然接到命令,赵官家找他。赶到赵嘉仁的后乐园,已经是晚上。赵嘉仁说道:“吃晚饭了么?”
“……没吃。”文天祥答道。
“来碗鸡丝面如何?”赵嘉仁又问。
“能吃饱就行。”
没多久,两碗有蛋,有番茄,有鸡肉的面条就送来了。还给每人配了一大杯啤酒。面很实在,只是作为官家的伙食就显得太简单了。赵嘉仁根本不以为然的吃了起来。文天祥家里豪富,单吃一碗面对他来说未免太寡,哪怕是有啤酒配合也太寡。不过赵官家吃的呼呼噜噜,文天祥也没有故意矫情。而且面用了炖肉的高汤,挺香浓。
而赵嘉仁不仅吃,还边吃边说:“蒙古人送来了前太皇太后谢道清等被掳走的后妃。但是前官家和全太后却没送回来。我现在需要组建一个甄别小组。想来想去你去最合适。”
文天祥咬断嘴里的面,讶异的问道:“为何?”
赵嘉仁又吃了几口面,灌了口啤酒,这才说道:“因为你不矫情。大家也都知道你不矫情。此时若是别人来做,总会觉得左右为难。但是你来做,大概就按照规矩走。而且我觉得你大概是真心对那些人有怜悯之意吧。”
文天祥忍不住苦笑起来。这话也就是在这样的私人场合下说才合适。若是在朝堂上讲,那等于是把文天祥画成靶子。文天祥不矫情,那就说明别人矫情。文天祥有怜悯之心,那就是说别人没有真正的怜悯之意。其他人非得恨死文天祥不可!
面很香浓,配合了啤酒,更显得美味。文天祥吃碗面,这才答道:“既然官家这么讲,臣就担当此事。另外,臣的儿子已经救过来了,臣万分感激。”
“你的谢意我知道了。不过我不想让你这么谢我。若是真的谢我,那就为培养医生出些力。我的医术也许不错,但是没人能继承我的医术,没人能把我的医术发扬光大。这医术也只能救几个人而已。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第18章 长生天的宠儿(六)()
宋历的四月天,气温已经不低。水泥地面的三楼比起青砖地面强了好多好多,礼部尚书熊裳满脸都是发自内心的欢喜,给会议室的众人倒上茶。坐回到位置上,熊裳尚书自豪的说道:“自高梁河之战,已经我大宋已经多少年没有见到幽州城。此次夺回大都,幽州光复指日可待。真是不胜之喜。”
文天祥这几天随便也很累,但是看着儿子身体开始向着康复方向发展,他也有了些笑容。掐指计算,文天祥答道:“已经303年了。”
高梁河之战是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仅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
高梁河之战后,宋军在宋辽战争中不断战败,直到最后签署了澶渊之盟。
“官家英明神武,不仅光复三京,收复历代先帝的陵寝,更夺回幽州。只要守住燕山等隘口,河北便能高枕无忧。河南更是稳若磐石。我大宋再也不用担心蒙古……夷狄入侵。”以前的时候,熊裳只有在私下愤怒的时候才称呼蒙古为夷狄。此次他已经能够在公开场合直接称呼蒙古为夷狄。
文天祥当然同样高兴,不过他回想起赵嘉仁在得知攻克大都之后的神色。那不快的表情怎么看都不是装出来的。所以他只是简单的嗯了一声。
“文知州,咱们见到太……谢道清之后该怎么行礼?”熊裳尚书试探着问道。接待谢道清是个很讲礼数的差事,由礼部来负责是最好的。但是熊裳并不认为赵嘉仁会故意刁难下属,让文天祥过来自然是有其目的。
“熊尚书有何打算?”文天祥也没有上来就指手画脚。
“不若以嫔妃之礼接待。我知道官家已经褫夺谢道清所有尊号,可她毕竟当过大宋的太皇太后。这总得给皇家留些颜面。”
“谢道清何时给过大宋皇家颜面?就她所作所为,全然将大宋视为她掌中之物。若是临安总投降之后没有赵官家挺身而出,她算是什么?”文天祥讲述了他的基本看法,而且在言语中开始大量使用新的词汇。
熊裳对于新的词汇也完全熟悉,因为这些词汇能够更好表达个人的想法。点点头,熊裳答道:“话虽如此,我们总不能把她当作犯妇来看吧。”
“熊尚书,谢道清是谢家人,她如此倒行逆施,让谢家人把她接走吧。”
“好!”熊裳忍不住一拍桌案,喝起彩来。
其他与会人士也纷纷点头,文天祥这番话解决了困扰大家的根本问题。如果谢道清只是谢家人,大宋就没有任何理由给她优待。之所以对她难以拿捏,就是因为把谢道清当作赵家人。
欢喜之后,熊裳却又微微皱眉,“官家可否会答应此事。”
“官家将这些交给我们来做,我们自然可以做主。若是让赵家派人迎接谢道清,我们还需请示官家。若是让谢家人来迎接谢道清,我等只需给官家上个奏章就好。”
熊裳听后连连点头。同样是让赵嘉仁批示,文天祥就说的非常得体,而且文天祥还承担起了责任。熊裳作为礼部尚书,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不用单独为此事承担责任。作为官员,都知道多做多错的道理。有人分担责任,熊裳当然极为愿意。
这边一商量了根本问题,接下来就开始搜寻能够认清谢道清的人。至于其他送回来的嫔妃与宗室女子,也要根据名单寻找能证明其身份的人员。毕竟距离她们被带去北方已经过了快十年。
做好了方案之后,文天祥与熊尚书两人就写了份奏折给赵嘉仁。如熊尚书所料,赵官家根本没有回复。然而熊尚书却理解错了,赵嘉仁不是对这个方案满意,而是根本没有去看这个奏折。此时的赵官家正阴沉着脸看向河北的大沙盘,在沙盘上有山脉河流,有宋军需要守住的要点。这套防守看着太被动了!而且在河北还没有平定的局面下,四五万人的防御体系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后勤。
“官家,只要能守住各个主要隘口。蒙古军就难以反攻河北。大都……”
“是幽州城!”新任参谋长打算了参谋的话。
“对对对!幽州城地位重要,卡死在交通要道上。只要我军能确保直沽寨到幽州城的水运,能够守住各个重要关隘。蒙古人进不来河北。”负责讲解的参谋继续讲述着参谋部的打算。
赵嘉仁沉默许久,却长叹口气,“唉!幽州距离我们现在的核心地区太远了!”
在21世纪的时候,河南乃是中国腹地,现在的河南还是前线。虽然赵家人已经知道了这个现实,却还是经常为这个现实所烦恼。
对于这帮13世纪的宋军将领来讲,他们早就接受了这个现实,倒是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在高梁河之战的300年后收复幽州,这个成就已经让这些将领们感觉自大宋的战略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突破。
不等这些将领说话,赵嘉仁说道:“我们现在只是控制了直沽寨到大……幽州一线。蒙古军绝不会就此罢休,我等须得小心。”
“是!”将领们应道。这些中不少人都松了口气,赵嘉仁眼里不揉沙子,这几天时间里面在赵嘉仁面前做防御计划对他们是很大的折磨。
等赵官家一走,这帮将领们立刻就发了电报给在幽州的郑捷,把官家的担心告诉给他。
郑捷两天后接到电报,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收复幽州的战役获胜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志得意满。但是郑捷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他跟着赵嘉仁打了这么多仗,每次不说料敌机先,至少都逼得敌人不得不和宋军正面作战。
此次虽然宋军的战略目标都已经达成,却明显感觉宋军被蒙古军牵着走。若不是宋军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特别是有蒸汽车船的参与运兵,天知道会把仗打成什么样子。别人都好骗,然而赵官家是无论如何都骗不到的。
正在想着该如何应付赵官家,通讯员就送来一份情报。有大队蒙古骑兵从北边贴着山脉南下。一听到骑兵,郑捷就觉得一阵肝颤。蒙古骑兵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