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第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在此时,就听到有人一声惨叫,这声惨叫掩盖住了几声弩箭射中大车的声音。
差役过去看了那个发出惨叫的家伙,就见他胸口中了一箭,箭头深深刺入他体内,但是看了身体外露出的箭杆尾部上三片精致的尾翼,就知道是敌人射出来的。
众人再也不敢暴露在弩箭的射击范围之内,只能在恐惧的激励下,把运粮食的大车围城一个圆形,把人和牲口都圈在里面。在挪动大车的时候,众人都觉得度日如年,终于搞定之后,他们都缩在大车后面大口喘气。
“你们真的没见过这种弩箭?”蒙古知县还是忍不住低声问道。能用得起这样弩箭的,定然不是一般家族。虽然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这样的家族,但对方既然出手,就一定不会是小打小闹就能了事的。
“老爷,你都没见过,我们怎么可能见过。”差役焦急的讲出了肺腑之言。
知县知道这是大实话,然后他就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敌人这么强大,却连敌人是谁都不知道。
“没用的东西!”知县骂道。话音刚落,就听到大车上又是几声木头被射中的声音,其中一支弩箭甚至从大车的缝隙中射进来,射入了内圈的大车上,众人吓得连忙挪动位置,也顾不上再废话。
圈外的敌人不时的射箭,圈内的人胆战心惊的躲在里面,只等着救兵到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大路上终于出现了大队人马行动的动静,这下被围的这帮差役都激动了。甚至有人敢冒着被射中的风险,从缝隙里探头去看。果然见到道路上来了一大群人,差役满脸喜色的缩回头,对着周围被困的众人激动的说道:“援兵来啦!”
“援兵来了,我们就可以把那群混蛋杀个片甲不留。”蒙古知县满脸戾气,恶狠狠的下令,“一会儿你们无论如何都要给我抓些活的,要问清楚是谁家想对我们动手。”
大队人马奔行而来的脚步声暂且慢了,援军的统领是个百户,领了一百多蒙古兵,他下令仔细搜索。现在貌似没见到身影的敌人都逼得知县他们用圆阵掩护,想来对方也是不得了的。
接着只见地上的荒草突然耸动,从地下猛然冒出了好些人。他们手持宋军使用的火枪,枪上都带了刺刀。对着近在咫尺的元军就是一通乱捅,没有被戳到的元军遭到突袭,吓得扭头就跑。戳翻了眼前的二十几名敌人,这帮宋军用枪打逃走的敌人。此时距离不过数米,最多不过十米,一通枪又撂倒二十几人。剩下的五十几名元军已经被宋军给围了起来,这帮人看到逃不出去,有人想负隅顽抗,有人则抛下武器,往地上一跪,高声喊道:“对面的爷爷,饶命啊!”
枪声一响,躲在大车圈里的知县再没有丝毫疑惑。他判断对方是极为强大的汉军世侯家族,实际上的对手是比最强大的汉军世侯更强大的敌人。宋军之所以采用弩箭,完全是为了让知县误以为敌人不是宋军。若是宋军一早就用了火枪,知县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认错敌人。至于头带麻袋,这就更容易理解。宋军都是极短的头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头发长,可以剪短,头发短,没办法接长。
到了此时,知县也不管那么多,他猛然跳上自己的马,用精妙的骑术驱使着坐骑从大车圈那个唯一的狭小缺口跃了出去。差役们看着知县纵马扬鞭,眼瞅着蒙古健儿就要靠着精湛的骑术与死神开始竞速,接着三支弩箭钉在知县背上,知县仰头挺胸策马扬鞭的动作瞬间就定格了。片刻后,他跟一口麻袋般从马背上给颠了下来。
刘宠放下手中的钢臂弩,对于这玩意的精准度颇为赞叹。这钢臂弩使用棘轮上弦,操作起来极为轻松。上面带了望山,经过训练之后,十几米内是指哪儿打哪儿。若是没有这样的家伙,光是用个麻袋罩头,刘宠无论如何都不敢发动一场冷兵器的战斗。因为没有经验,这种胜算太难预料。
半个时辰后,一队穿着元军军服的家伙押着一些百姓出现在县城外临时关押百姓的所在。把守的元军等到那些人到了近前才叫住他们,“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来送人。”为首的元军用地道的河北话应道。
“你们路上遇到什么事情么?”把守的元军问道。
“哪边?我们从西边过来,没遇到啥事。”送人的元军答道。
知县求援的地方在南边,听了这帮人是从西边压人过来,守军也不疑有他,便放人过来。百姓被送进临时的栅栏门,送人的元军从身后拿出钢臂弩就近距离射击。弩箭力道在这个距离上甚至直接射穿了人体,血淋淋的弩箭又飞出去一段距离,钉在了树干上。
这一**起的突袭把敌人打蒙,其他元军拎着武器就杀了上来,片刻后就把大门处的元军杀了个干净。队伍随即开始攻击其他地方的零散守军。
外面的喊杀声惊动了里面的百姓,他们都以家庭为单位惊恐的聚集在一起,生怕遭到元军的杀戮。没多久,就见头带红巾,穿着元军军服裤子的人大踏步走进来,本来想对着百姓说话,却被圈里面的气味呛的忍不住捂了捂口鼻。这么多人被堆在这里面,大家要便溺,天气又这么热。里面的人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刚进来的这位还需要点时间习惯一下圈里面的氨气浓度。喘匀了这口气,这位高喊道:“俺们是河北义军红巾军,是来救大伙的。我们穿成这样,是为了能够突袭蒙古人……”
众人听了这话,都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是该信这位‘元军’,还是不该信这位‘元军’。
“我们现在就放了大伙,大家要是想回家,就可以回去。不过我担心你们跑回去之后会被蒙古人报复。要是有外地的亲戚,你们就去投奔那些亲戚吧。要是没粮食,你们就沿着大路往南走,那边有我们夺下的蒙古人的粮车。大家可以领了路上吃的粮食。现在大伙就走吧。”
这位说完,就命人拉开了栅栏门。然后让开道路,到了旁边。不少人不敢动,眼睛里面都是茫然,这变故太激烈了,让人不敢相信。却有单身被抓来的不怕,大步走到门口。见到外面果然没人阻拦,立刻撒腿就跑。
有人领头,后面敢动的人就多了。等这里面的人跑出去了两成,后面的众人立刻背着铺盖,开始努力往外冲。
义军让开道路,免得自己被人流淹没,看着这群急急忙忙逃命的人民对救命恩人视若无睹的模样,大家也有些无奈。不过任何地方都有主流,也有非主流。就见有人上前施礼,大声问道:“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恩公。”在逃难人群的嘈杂声中,这位声音不得不提高。
“我等是河北义军红巾军。”
“却不知红巾军首领如何称呼。”
“我红巾军的首领姓林,名登万。”
“却不知能否当面谢过这位林登万林将军。”这位继续问。
“难倒你要投军?”
“我家被蒙古人祸害的极狠,蒙古人的狗腿子抢粮之时,我母亲阻拦,被推倒后摔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我想投奔贵军,杀蒙古人。”
“那你便到一边等候,等我们先放了百姓,再带你走路。”
有这种投军的非主流,也有只是简单道谢的非主流。作为礼数,总得询问对方的姓名以及所属。于是红巾军与林登万将军的名号就给这些人留下了一些印象。大家回家的路上总是要遇到乡亲,经过口口相传,红巾军的称号随着那些头带红巾的人稳固住了。林登万将军的名字却有了点误差。但是大家总算是知道,有这么一位河北林将军,对蒙古人举起了叛旗。
第126章 黄河交易点(十六)()
出现林登万将军之名无疑是赵嘉仁的恶趣味,通过电报得知河北最新局面后,在晨会上讲述对河北局面的判断时,赵官家看上去一本正经。
“我曾经觉得我们在河北大概是没有用力之处,却完全忘记了天灾人祸的问题……”
听着赵官家的发言,重臣的脸色都有点微妙。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对赵官家是极为钦佩的,特别是江南出身的官员。赵官家下令地方百姓发动大型水利工程会战,根本性的改变了江南的农业。
还有比例不大的官员则是觉得赵官家未免太傲慢了。天灾一直是士人用来指责官家失德的理由,当年北宋司天监都能准确预测日食和月食,这说明日食和月食已经是自然现象,和官家的德行并无关系。然而士人们还是要用这个理由来指责官家失德。理由很简单,若是士人不能掌握这种级别的解释权,他们就会被官家完全压倒。赵官家现在把天灾看成自然现象的态度无疑让士人的发言权大大萎缩。
赵官家并没有照顾士人心情的想法,他继续不急不缓的作着解释,“……天灾人祸会激化原本就激烈存在的蒙古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到了现在的阶段,我们已经不能在简单的认为河北的汉人还坚定的站在蒙古人那边。”
“河北汉人不站在蒙古人那边,也不等于他们就站在咱们这边。大宋失去河北已经一百多年。要是从河北北部沦入契丹之手算,到现在都快四百年。”总参谋长郑捷说道。
身为军人,总是更多的预设对方是敌人,这才能减少己方的损失。郑捷虽然不会把这样的看法说出来,而认同郑捷对北方汉人判断的人也不少。户部尚书孙青就跟着表示,“官家,我们大宋历代数次北伐,都没能得到北方汉人的支持。现在他们能有多大改变?”
对于这样的反对意见,赵嘉仁笑道:“北方汉对蒙古人的支持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蒙古人在战场上是不是中用。以前蒙古人很能打,北方汉人就跟着蒙古人,现在有人比蒙古人更能打。你们觉得这时候的北方汉人会支持谁?”
听了这样直白的话,礼部尚书熊裳忍不住苦笑道:“官家,你如此讲,北方汉人此时和蛮夷又有多大区别。”
“嗯……,不管怎么讲,还是会有些区别。”赵嘉仁为北方汉人做着辩护。
如果此时的郝仁万户听到赵官家的话,大概不会支持赵官家的看法。因为红巾军在十几天里面接连不断的行动,出手非常狠辣。
这支武装初次登场是兵分三路,解放被黄河以北的蒙古知县抓走的百姓。郝仁万户得知了消息之后并没有特别在意,蒙古人对于北方汉人从来没有放到眼里。将近五十年来,北方汉人从来没有给蒙古人造成任何麻烦。麻烦的是南蛮子宋人,特别是现在的南蛮子宋人。
然后郝仁万户接到了详细消息。遭到伏击的蒙古军没有留下活口,前去查看的蒙古探子仔细检查了官道上遇伏的蒙古军。近百具尸体中,死者要么是被刀枪杀死的,要么是被弩箭射死的。在尸体堆旁边的一颗树的树皮被剥掉一块,上面用血写了一行字,‘河北红巾军林登万反’。于是林登万这个名字就被郝仁万户正式所知,并在几天之后随着万户的公文送到了大都。
郝仁万户也没有闲着,暴怒的他立刻下令去搜索林登万与红巾军。见过林登万等人的无疑就是那帮被释放的百姓。蒙古军就与府兵一起前往村子,果然见到了一些逃难回来的村民。将这帮村民带到万户这里,经过拷问,得到了消息。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帮人都是河北当地人,他们使用的武器也是冷兵器。虽然郝仁万户也怀疑这帮人的出身,但是到过南方的郝仁万户知道南蛮子和北方汉人的巨大差距。光是一个口音,就不是短时间能够扭转的。
没等万户对此作出任何判断,新的坏消息传来,又有一支下乡的蒙古军遇伏,这次是十几名蒙古军和三十多名府兵遇伏,只有十几个人逃了出来。
郝仁万户终于见到了杀伤这帮人的箭支,那是在大元比较常见的短箭,然而听闻逃回来的人所讲,这些本来只是为了近距离作战使用的弩箭箭支在战斗中爆发出强大的威力。知道对方有强弩,骑兵们只能在遇伏之后拼命逃走。选择勇敢应战的元军都战死了。
万户大怒,立刻下令派遣三百元军前往那个村落。这个村落有村民被抓走,知县也是离开这个村落后返回县城的路上被杀。如果说真有那么一个林登万的话,这个村落必然知道消息。
看到三百元军抵达村子,陆大伯吓得都有些魂不附体。村里面被知县绑走的村民回来了不少,一问才知道,他们不是知县老爷发了善心给放回来的。而是一支叫做红巾军的叛军杀官造反,把村民给放了回来。
回了村子之后,有些村民就想着能留在村里继续过日子,有些村民则选择离开村子前往黄河以南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