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380部分

革宋-第380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得饿死。如果能用给差役交钞的方式换取全额粮食,价钱不贵的话,也算是一个可以考虑的买卖。

    侄子受命而去,到了晚上就跑了回来。见到陆大伯之后,侄子急匆匆的答道:“大伯,这次他们说不是给粮食。”

    “不给粮食?那就算了。”陆大伯登时对此事没了兴趣。

    侄子的态度还挺兴奋,他继续讲道:“那边讲,这次是让大家到大都做工。只要做工,朝廷管饭。”

    陆大伯一听,登时就变了脸色。他连忙追问道:“真的如此?”

    “是。那边的兄弟就是这么说的。”年轻人一脸兴奋的答道。

    “告诉家里人,都到这边来。”陆大伯脸色阴沉的命道。

    族人到了之后,陆大伯对众人说道:“官府要抢人,家里都好好躲起来,不要出门。”

    抢人这个词被大家理解为抢掠,不少人都变了脸色。陆大伯看自己的意思没表达清楚,连忙纠正,“朝廷要抓丁。大家都在家里躲好,别出门。特别是什么都别说!”

    “为啥不要说?”有人忍不住问。

    “废话怎么这么多!让你躲在家里别说就行了。”陆大伯怒道。训了不识好歹的家伙,陆大伯继续下令,“各家都把自己家里人看好了。要是官府冲到家里抓人,我还能出来护着大家。要是有人自己不听话,跑出去,被抓了的话我可管不了!”

    族长下令,众人便是不理解也只能听了。陆大伯让各家都先回去,然后一家家巡视了。确保没有人跑出来。

    第二天一天美食,第三天一大早,就有差役敲锣打鼓的在村里吆喝。所说的话和告示上写的一样。等差役走了,陆大伯又出去遛了一趟。确定陆家人都没出门之后,陆大伯还不放心,壮起胆子到了村里的路上,就见不少村里的人已经到村口。远远听着,差役要那些百姓先写个名字,然后画押。确定他们家里缺粮。

    百姓觉得不过是写个名字,觉得也不在乎。有人就已经和差役套近乎,差役却也没多说什么。陆大伯看着那些人中没有郑家的人,也没有孔家的人。除了不得不出来参与维持秩序的府兵,也看不到府兵家的人出来要粮。

    陆大伯生怕被人看上,偷偷的赶回了家里。一天无话,第二天一早,陆大伯正在家睡觉,村里面又是铜锣响起,有人吆喝着‘朝廷放粮了!朝廷放粮了!’

    陆大伯听了之后马上下令,“大家都不要出门。”

    “爹,朝廷不是要放粮么!”陆大伯的二儿子不解的问。

    陆大伯怒道:“你糊涂!朝廷哪次真放粮,不都得我们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到衙门去。你见过朝廷跑到咱们们口放粮么!”

    没过多久,就听外面热闹起来,想来是不少人都跑了出去。陆大伯神色紧张,直到热闹的人群发出的声音随着铜锣声逐渐远走。他才偷偷在门缝里看了外面没人,这才跑出去又挨家挨户的看过,确定陆家人都听话,没有一家出去凑热闹。这才赶紧跑回家。

    村里安静的很,连狗叫声都没有。在这样的灾荒年,看家护院的狗也得经常放到外面去自己寻找吃食。家里的粮食人吃还不够,哪里还有喂狗的粮食。把狗放出去的都算是不错的了,不少狗已经变成了主人家的口中餐,为主人家提供点难得的油水。

    没多久,就听到外面开始骚动起来。由远而近,哭喊声,求饶声,以及差役特有的那种凶悍的呼和叫骂声。陆大伯一颗心先是落地,接着又提到了嗓子眼附近。安心的原因自然是他对朝廷的判断没有错,这个朝廷果然在抓人。紧张的愿意则是他不太敢相信自己对朝廷底线的判断。这些差役接到的命令到底是只抓那些敢去向朝廷申请粮食的傻瓜,还是见人就抓。如果是后者的话,陆大伯可就完全失算了。

    偷偷从门缝里看出去,只见差役带着用绳子五花大绑的村民过来,那些见到自己家人被绑了的村民忍不住就跑出来哀求差役放人。听他们的哀求,明显是以为自家人被抓错了,或者是犯了什么错。

    差役来了许多,人手足够,不由分说冲进那家人的房子,见到人就抓。将男女老幼全部抓走。这些人被捆起来,再用长绳串起来,被差役押着往村口走。一时间,村里面真的是沸反盈天。

    陆大伯心已经跳成了一个。他是真心感谢侄子的那个把兄弟能把实话告诉侄子。若是不知道朝廷的解决办法,陆大伯其实还是想看看能不能捞点粮食的。知道了朝廷的念头之后,陆大伯算是知道了朝廷的打算。凡是想从朝廷拿走一粒粮食的百姓都会被朝廷全家拿走。

    正在观看,陆大伯就见到有差役直奔陆大伯家而来,吓得他连忙静悄悄的从门后缩到门后的土墙旁边。接着就听外面有人高声询问:“家里有人么!有人么!在不在!”

    陆大伯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大门是从里面插上的门闩,见到这局面还用问么。没有人的话,是怎么从里面插上门闩的呢。

    外面的人拍了一阵,就听到有其他差役招呼,随着脚步声,差役离开了陆大伯家门口。

    之后的时间在陆大伯的感受中简直是度日如年,也不知道来了多少差役,只要去申请粮食的都被全家抓走。等他们走了,陆大伯家里人还是不敢出门。又过了一阵,就见到有人零零碎碎的在差役押解下回来。他们哭哭啼啼,满嘴哀求。在差役的叱骂和拳打脚踢之下从家里带了被褥包袱出门。

    到了天完全黑了,陆大伯听着周围没人声。这才趁着夜色慢慢拉开门闩,偷偷溜了出去。一家家的问过。陆家人听到是陆大伯的声音,这才敢偷偷打开门。大家倒也听话,都躲在家里没出去,总算是没有遭殃。

    陆大伯确定之后,本想回去。又觉得不放心,便叫了两个壮小伙跟着自己,趁着夜色前往孙家。孙家也是大门紧闭,应门的人听到是陆大伯的声音,还是不想放他进去。应门的说道:“若是你家有人被抓去了,明日再说。”

    “我家没有被人抓去。”陆大伯强按着恼怒低声说道,“我只想问问,官府的人什么时候走,会不会回来。”

    “我去问问。”听了这个问题,孔家应门的人也觉得最好给个答复。

    等啊等,陆大伯终于听到脚步声。没多久,门开了一条缝,里面的人说道:“进来吧。”

    三人闪进门,大门立刻紧紧的关了起来。陆大伯进了正屋,正屋里面没点灯,月光下,大概能看到几个影影绰绰的身影。然后陆大伯就听到孔老爹说道:“外面这般模样,大家就忍点黑。大郎,我听说这次是有位蒙古王爷下来督查此事,那位王爷召集了好些人和差役一起抓人。我等也只能躲在家里,只等着避过去。你们家那房子能顶住么?”

    听了这么实在的问题,陆大伯心里面也一阵的无语。孔家是汉军世侯,他们这边原本也是山东,山东的汉军世侯家家都有自己的大院子,这些院子都是以防备武装突袭建设的。应该可以用堡垒来称呼。当年孔家修建他们家大院子的时候,当地所有人都要派人来出力。陆家也为这个坚固的建筑出了不少力气,流了不少汉水。

    和孔家相比,陆家可没有这样的财力,他们的木门可以阻挡敲门的人,如果用东西在里面顶住门的话,也许可以挡住飞踹吧。心里面虽然很想请求孔家让陆家到大院子里面躲躲,但是听着孔家完全没有这个意思,陆大伯也把这话给咽回了肚子里。他答道:“我们一定不出门。”

    “完全不出门也不行。我听说官府这次还要和留在村里的人见个面。”孔老爹答道。

    “为何?”陆大伯觉得事情的复杂超出他的想象之外。

    “据说是要具保联名。确定咱们这边的人不会跑到黄河以南去。”孔老爹给了个解释。

    想到自家的情况,陆大伯心中一阵恐慌,若不是孔老爹专门派人告知,陆家现在大概还在黄河以南逃荒。看来孔老爹之前就知道些事情,却没有对陆家说清楚……

    “我知道了。到时候不知道孔叔叔能不能出来主持此事。”

    “我当然想,却不知道官府怎么想。”

    听着孔老爹这老狐狸的回答,除了告辞之外,陆大伯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走在回家的路上,听到的就只有三人的脚步声。自从蝗虫过境之后,曾经生机勃勃的田野就变得安静许多。现在安静的夜晚又格外安静,仿佛天地间就只剩下了三个人一样。

    回到家,陆大伯辗转反侧,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偷偷找来另外两个侄子,对他们下了命令,“你们两个人前去南边,告诉咱们家在南边的人,最近千万不要回来。”

    “那要不要告诉南边的二哥。”侄子问。

    陆大伯一咬牙,果决的答道:“告诉他也是应该的。”原本陆大伯觉得自己毕竟是大元的百姓,能不惹麻烦是最好。现在他发现狡兔三窟才是唯一道理,孔家也没有想象中靠得住。

第124章 黄河交易点(十四)() 
    空荡荡的村落当中响起铜锣声,听到声音的陆家人都变了脸色。上次差役们就是在铜锣声中,抓走了村里面近半人口。没多久,就听外面的差役吆喝道:“知县老爷驾到,各家都出来跪见。”

    陆大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出家门,他已经被提前告知此次知县老爷并非来抓人,而是与村里面这帮不穷的人们谈谈。

    在北方,三拜九叩已经是蒙古朝廷中汉臣对蒙古皇帝的礼数。现在的皇帝忽必烈规定,各地的长官都必须是蒙古人,回回和色目人充当财政官。至于那些办事的则由汉官来担任。汉臣对蒙古皇帝要三拜九叩,地方上的汉人对于官员当然要跪见。汉人们对此也已经习惯,并且认为这是汉人的传统。

    而且因为缺乏文化教育,北方汉人并不知道这并非是汉人的传统。在此时南边的大宋,汉人见到大宋皇帝也不过是微微躬身表示致意。在全新的制度中,汉人只用和皇帝握手而已。

    跪在地上,便是不高的车驾看上去也高高在上。作为知县的蒙古大人乘车而过。没多久,各家的人都集结起来。陆大伯作为族长参加了会议,环顾周围。来参加的三大家就是郑家、孔家、陆家,其他几家都是没有参加向官府申请救济的庄户人家。之所以没有申请救济,完全是因为这帮人胆小,不敢招惹官府。当然,在正儿世道下能有这样的认知已经算是聪明人。

    众人到齐,就听差役长声吆喝:“行礼!”

    郑家、孔家、立刻跪下给蒙古知县磕头行礼。陆大伯本来以为郑家和孔家乃是汉军世侯,是有身份的人,地位应该在蒙古知县之上,所以不用跪地磕头。没想到眼见的是这两家的族长规规矩矩的跪下磕头,他也乖乖和其他几家人一起跪下磕头。等他们跪伏在地磕完头,蒙古知县就坐在位置上开了腔,“你们几位都没有向朝廷申请粮食。可见诸位都很能干。”

    知县的汉话里面有股子浓浓的蒙古腔调,陆大伯几乎听不明白。不管这第一次听到的怪异的腔调是多么陌生,陆大伯还是从遣词造句里头听出了危险。

    蒙古知县并没有去分辨下头那些跪伏在地的人是什么表情,这帮人都低着头,脸部方向基本都规规矩矩向下,其实也分辨不出来。知县继续说道:“大家都很能干,也不会缺粮。本知县此次亲自前来,就是要诸位把今年的粮食给交了。”

    “什么?”陆大伯忍不住惊叫道。此时的他彻底懵了,之前的事情证明官府根本就没有赈济灾民的意思,现在知县更明白的讲出了此行的目的,他竟然是来收粮食的。现在可是灾年,大家本来就没有足够吃到明年收获的粮食,然而知县却要把大家现在仅有的粮食都要走,大家还要怎么活?当然,前提是这帮人手里还有粮食的话。

    “怎么样,你们现在要不要交粮食?”稳稳当当坐在马扎上的知县居高临下的看着跪在他面前的这些汉人。

    没人说话。谁也不敢说话,更不想说话。

    “怎么没人说话?粮食多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哈哈。”知县说了个也不知道该称为是笑话或者是调侃又或者是威胁的话,接着就自顾自的笑出声。旁边那些蒙古兵们也跟着笑起来。

    下面的人还是没人吭声。在此时,陆大伯只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压力,根本不敢吭声。只要他吭声,那就一定不会附和知县的要求。

    见到还是没人说话,知县说道:“你,说话。”

    陆大伯低着头,根本不知道知县在说谁。稍稍抬起头,就见到知县旁边的蒙古兵抽出马鞭,上前两步,对着陆大伯旁边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