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284部分

革宋-第284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霰亓一勾蚬某济羌陌苷獭�

    最重要的是,忽必烈大汗是现管。当家三年狗都嫌,文臣们对忽必烈大汗的反感程度远比他们表现出的更甚。

    至于太子真金,这位年轻人自年幼之时就与众多蒙古宗室一起拜在汉臣的老师门下。太子对于儒家格外的青睐,虽然身为蒙古人,却可以认为是个儒生。廉希宪等人好多次都听真金太子表示,等他执政之后,大元只需要两个宗教,一个是儒教,一个是佛教。忽必烈大汗是个用儒教的人,是儒教教宗。真金太子乃是儒生,儒臣对两人的态度可想而知。

    见说服了廉希宪,郝仁立刻前往他老师郝经那里。郝经乃是个制度派,虽然也用理学那种神神鬼鬼的玩意搞政治,他本人对于世界末日非常反感。听自己的弟子讲述想要收拾这帮渣渣的看法,郝仁登时就表示支持。

    之后的几天里面,郝仁继续串联。尝试建立起一个以太子为核心的镇压邪教联盟。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大元至元元年八月初八。也就是大宋共和四年八月初八,此时大宋赵嘉仁已经领兵抵达洛阳城下。

    对于洛阳,赵嘉仁的印象就是洛阳水席与牛肉汤。洛阳水席始于唐代,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洛阳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抵御干燥寒冷。赵嘉仁对洛阳水席评价不高,对于牛肉汤评价极高。的确是在别的地方从没喝过的美味。

    抬头看洛阳城,赵嘉仁只觉得这个城池好小的感觉。没等仔细看,就有人喊道:“敌袭敌袭”

    扭头看去,就见远处的天空中升腾起敌袭的信号烟火,那应该是警戒骑兵们放出来的。此时宋军还没能完全在洛阳城下集结,因为洛阳是个盆地,黄河从盆地中经过。部队没办法数路行军,就呈现一字长蛇阵。想来蒙古军也没有所在城内被动挨打,而是事先埋伏,对宋军实施奇袭。

    宋军早就做了发生这种事情的预案,烟火一起,马上就有火枪部队甩下背包,迎着敌人方向前去,在适合防御的场所列成阵线。

    远远看着火枪兵们的利落应对,赵嘉仁觉得心中很爽。自打能高炉炼生铁,用搅拌炉炼熟铁和钢的技术就成了前沿技术。炼钢需要更高温度,这牵扯到材料学问题。而除去生铁中的炭就不用这种高温,熟铁技术率先得到突破。

    现在的火枪兵装备的火枪枪管就是熟铁打造,先用熟铁片卷成内筒,焊接后用铁片在外面缠绕,就可以制成一根枪管。这根枪管再用水力镗床进行内孔加工。加工完毕的枪管内径均匀,韧性与坚固度都极强。枪管后面装上火帽激发装置,装到枪托上之后,一支火帽激发的前装滑膛枪主要部分就完成了。

    这种火帽滑膛枪的准确度并不比之前宋军使用的火绳枪强太多,它与火绳枪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加高射速。训练有素的火帽枪射手使用纸壳子弹,射击速度能够达到一分钟六发,全面超出射程过100米的弓箭手的射速。这样的优势就已经让赵嘉仁能够接受。

    实战中的宋军的确没让赵太尉失望,已经有了预警的宋军只用了五分钟就让冲杀过来的蒙古军们伤亡惨重。勇者们被打死打伤,其他蒙古军立刻扭头就跑。有宋军的部队掩护住侧翼,其他宋军还是依照计划继续行军。

    赵嘉仁心中非常满意,他并没有事必躬亲的参与军队建设,此次他亲自领兵前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看看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如何。

    等宋军在洛阳城下集结,之后的战斗就波澜不惊。在安庆,在南昌,在鄂州,在汴梁,在济南,在青州,修建高台的攻城套路都起到了作用。在洛阳,这个战术套路依旧运行的极好。洛阳也不能算是小城,宋军四个师花了两天才完全攻克了这座城市。

    令宋军遗憾的是,之前袭击宋军的乃是蒙古万户猛力花赤指挥的骑兵。猛力花赤原本是汴梁守将,在宋军攻打汴梁之时就因为带领骑兵在外而逃过一劫,此次他还是带骑兵在外,所以再次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

    共和四年八月十二,放飞的五十羽信鸽中的四羽从洛阳飞回了临安,带回赵太尉收复洛阳的消息。到了八月十三日,通了有线电报的江南城市率先通过报纸得到了大捷的消息。而在不到十天前,江南已经得知赵太尉带领十万大军拦河筑坝,重现一千三百多年前大汉瓠子堵口的盛举,逼迫黄河北归,当时的局面已经让江南震动。此次再攻克洛阳,让江南再次激动起来。

    松江府知府文天祥得知此消息之后,激动的冲到院子里,对着北方跪拜,然后伏地大哭。文夫人虽然知道自己丈夫性格豪迈,容易激动,却不知文天祥为何激动到如此地步。她最初也不敢把文天祥拉起来,后来看文天祥先是哭,不久后又笑,笑了片刻又哭。她担心丈夫出事,这才与侍从一起把文天祥从地上给拽起来。

    被拽起来之后文知府也不废话,他立刻跑回书房提笔刷刷点点写了篇文章,修改之后誊抄两份,一份送到地方的松江日报去,另一份命人马上发报给临安,投稿给大宋日报的读者投书。

    等文天祥弄完,文夫人拿起草稿读了起来。有些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文天祥的文章对于军事上的大胜着墨极少,重点全部放在赵太尉亲自领兵夺回旧都,之后夺回北宋皇陵,让祖宗陵寝得享香火。自此,大宋列祖列宗皆可四时得到祭拜。那些陪葬的高怀德墓,蔡齐墓,包拯墓,寇准墓等大宋名臣们的英灵也能够得到安宁。

    文天祥的文章是当天下午才从电报局送到临安政事堂机关报大宋日报编辑部,编辑人员读完之后被这激烈慷慨的文章感动的热泪盈眶。之前编辑并没注意到赵太尉夺回祖宗皇陵的事情。宣传内容还是赵太尉夺回西京洛阳的战功。现在文天祥这篇文章当然要放在头版。虽然已经是傍晚,编辑还是强行调整版面,硬是给加了进去。

    大宋共和四年八月十五日,最新的大宋日报送到了各个订阅用户手中。代理的礼部尚书熊裳看了文天祥的文章后,先是冷笑,接着忍不住放声大笑。虽然是大笑,可他的声音里面实在是缺乏真正的笑意。

    ps:下一章更新明天早上六点。

第131章 不情愿的和平(五)() 
    大宋共和四年八月十五日,赵太尉府的花厅中,赵知拙放下报纸长叹口气。正在换种地衣服的赵夫人笑道:“叹什么气。难倒担心给太祖上香的路程遥远么?你若是想去,我陪你。”

    “你都在说什么啊!”赵知拙苦笑道。

    赵夫人白了赵知拙一眼,“三郎夺回陵园,赵氏子孙都可以前去祭祖。等这仗打完了,你不想去汴梁与陵园,我还想去看看呢。”

    “唉……”赵知拙再次叹气。他这辈子从来没斗得过他夫人,或者说他一直不太理解他夫人。

    “别叹气!”赵夫人不爽的说道,“天下不满三郎之人要多少有多少。我们是他爹娘,此时谁都能叹气,就我们不能!”

    “你……唉……”赵知拙只觉得气结,他经常觉得自己的道理与老婆的道理总是凑不到一起。仿佛双方完全不是一个世界。

    看着赵知拙这般表情,赵夫人冷笑一声,“哈!你不就是担心所谓‘点检做天子’么。你祖上又不是没做过,有什么好怕。”

    这下赵知拙连笑都笑不出来。这的确是他心中最大的心病,被如此赤裸的揭发出来,仿佛没穿啥衣服就被拽到光天化日之下,真是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捏。

    对自己丈夫的心胸气量,赵夫人已经懒得再说啥。赵夫人觉得赵知拙才学智力都不错,可他并没有具备与才学智力匹配的担当。更具体的说,赵知拙很害怕别人对他的否定。所以他很容易就生出奇妙的想象,好像没人说,事情就不存在。

    可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因为赵知拙不讲就变得不存在,临安主弱臣强的局面是如此明显,虽然赵嘉仁只是个宗室子弟,杨太后与小官家自始至终也并非众望所归者。在这种时候,身为父母的人当然没必要通过刻意张扬去引发别人的反感,可亲爹娘难倒不该自然而然的站在自家儿子的立场上么?

    不再搭理被各种莫名恐慌缠绕的丈夫,赵夫人换完衣服之后扛起锄头就去了温室。最后几个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番茄已经熟透,今天就该采摘,之后就需要关上温室的玻璃窗来保持温室内适合蔬菜植物生长的温度。

    正如赵夫人所料,临安有不少愿意保持当下局面的人。赵太尉一连串胜利让这些人都被震动,一上朝,便有启奏杨太后,“太后,听闻赵太尉已经收复洛阳,在巩县的皇陵已经夺还。请太后当立刻遣使前往祭奠。”

    听了这个建议,杨太后开口说道:“熊尚书。”

    “臣在。”熊裳立刻回答。

    “哀家命你马上准备前去祭奠之事。”杨太后命道。

    熊裳眼前一亮,连忙应道:“遵旨。”

    杨太后又补充道:“此乃赵氏祭奠,当派遣赵氏中辈分高者前往。另外,要昭告天下,并在大宋各报上登文。既然已经夺还巩县,就当重新设置守陵者。”

    “遵旨!”熊裳连忙回应。外面不敢表露出来,熊裳心中非常欣喜。杨太后这个应对大概能打满分。以官家旨意搞这么一次祭奠本就是应该做的。找赵氏宗亲里头辈分高的前去祭奠,就能压住赵嘉仁,设置守陵者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若是赵太尉大举祭奠北宋皇陵的消息传回来,而太后根本没有反应,那就不光是太尉露脸,而是官家失德。连基本的孝心都没有,这种官家谁会拥戴。

    当然,这些最基本的思路只是在熊裳脑海里一闪而过。他现在真正关心的乃是谁给杨太后出的这些主意。以杨太后之前表现出来的能力,熊裳并不相信杨太后能够靠自己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肯定不是张世杰那个武人,前天和昨天给太后说书的人是谁呢?

    熊裳正在盘算,就听杨太后继续说道:“诸位爱卿。哀家听闻现在为考制科办的学校,孩童七岁便要上学,在学校教室里面都贴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民间百姓尚且如此,皇家自然不能固步自封。哀家要让官家读书。却不知该怎么选老师。”

    朝堂上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就热闹起来。给太子请老师已经是大事,给官家请老师更大了好几倍。现实点说,官家见到老师得跪。被责罚之后得忍着。

    一定有高人在背后指点太后!在一片嘈杂声中,熊裳无比清醒的做出了判断。如果真的有人想让太后与官家示弱的话,那接下来……

    在一片嘈杂声中,杨太后说道:“当下大宋以贤明论,莫过于太尉。哀家想请太尉为帝师,却不知诸位爱卿怎么看。”

    此言一出,本来还算热闹的朝堂顷刻冷场。杨太后看着下面的群臣露出各种表情,有震惊、不解、理解、支持、反对等等,她就觉得心脏继续扑通扑通的乱跳。

    散朝之后,徐远志本想赶回户部赶紧工作。此次战争已经消耗了数量巨大的物资,而且明显还要消耗数量更加巨大的物资,户部的压力非常非常大。然而他的师侄司马考却在外面挤进徐远志乘坐的驴车,就见司马考很是着急的问道:“师叔,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

    “太后学聪明了呗。”徐远志答道。他当然知道自家师侄的政治派系与政治理念,以司马考为代表的这些人大概期待明天赵嘉仁就能黄袍加身。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大宋内部惨烈斗争的局面,徐远志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反对,却也一定不会热情洋溢的支持。

    “学聪明了?”司马考重复了一下师叔的话,必须得说,徐远志的语气里面颇有调侃的味道。正是这种调侃让司马考没办法立刻理解师叔的意思。等他想明白之后,便怒道:“便是装可怜而已。”

    “那又如何?”徐远志笑道。

    司马考暂时不说话了。太后摆出这样的低姿态,司马考的确拿太后没办法。甚至是赵太尉大概除了直接威逼太后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现任的宰执当然不可能当官家的老师,但是公开做出这样的表示就代表杨太后服软的态度。

    “太后这是想把太尉拖下水啊。”司马考恨恨的说道。之前有段时间里面,杨太后曾经试图与赵太尉硬碰硬,当时司马考已经觉得非常可恨,现在的杨太后让司马考觉得更可恨!

    见自己的师侄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