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273部分

革宋-第273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笏沃笳莆盏降娜ΑO衷谡约稳逝杀峄劂炅海蟾啪鸵偕喜懵ァH欢约稳蚀耸币丫峭蛉酥希蝗酥碌牡匚弧�

    “老头子,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就别瞎想啦。”赵夫人也不知道是在给丈夫开释,还是给自己开释。

    赵嘉仁的夫人秦玉贞则拿着报纸看,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而距离秦玉贞几里外的皇宫里面,并不沉重的报纸在禁军统领张世杰手中仿佛有千钧重量,压得这位禁军统领把报纸放到桌上。

    熊裳摇摇头,无奈的把报纸向脑后扔去。和许多大宋进士一样,熊裳并不支持赵嘉仁篡位。然而熊裳发现他已经开始没有反对的力量。如果赵嘉仁能够立下超越宋太祖赵匡胤的功劳,到底谁来当这个官家就不是外臣能够插嘴的话题。

    今天是十一日,是赵太尉十日一朝的日子。熊裳其实很希望今天的朝堂能够与往常相同,赵太尉上朝,杨太后不上朝。然后君臣不见面,大家跟着赵太尉去办公。这是熊裳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局面。

    众臣到了朝堂之上,熊裳看到赵太尉出现在队列里面。没多久,在宫女、內侍的簇拥下,杨太后也一脸紧张的出现在朝堂之上。熊裳心中叹气,他对于杨太后的选择非常失望。这种时候就该含蓄点才对,这么急匆匆的出来是要干什么呢?

    朝会开始,杨太后率先发言,“太尉,哀家今日早间见到说我们已经夺回汴梁,却不知是怎么回事?”

    熊裳心中叹气,不过他发现不这么问也不合适。要是杨太后不吭声,反倒显得她居心叵测的样子。

    赵嘉仁从来不是个玩弄阴谋诡计的性子,杨太后发话,赵嘉仁立刻据实以告,“太后,我等有飞鸽传书,蒙古要威逼我国之事很早就传回消息,所以我们在大概一个月前就已经准备了战争。等蒙古正式与我大宋宣战,我们在许昌的军队就北上作战。此次战争,我军的目标就是与蒙古签下以黄河为界的协议……”

    听着赵太尉的讲述,熊裳竟然听进去了。等到他发现自己这种反应超出他自己想象之外时,赵太尉已经讲述道了很关键的部分,“太后,臣准备亲自前往河南领军,一定达成与蒙古以黄河为界的目标。”

    熊裳觉得自己心跳加速,同时有种超级想笑的冲动。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柴世宗死后第二年大年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嘉仁乃是赵匡胤的十世孙,是当今官家的爷爷辈。二十年前就以修建木兰陂北洋而声名鹊起,之后更是立下许多功劳。今年赵嘉仁36岁,正乃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即便赵太尉没有离开临安就黄袍加身,而是如赵太尉所言,经过一番战争之后与蒙古签订新的协议。然后呢?

    然后赵太尉拜祭了赵匡胤的陵墓之后,某些人给‘熟睡’的赵太尉黄袍加身,接着赵太尉领着几十万雄兵返回临安么……

    想到这样的未来,熊裳强忍住笑意,扭头看了看周围的官员。刑部……,哦,刑部已经改名司法部啦,在司法部部长司马考的脸上露出了嘲讽的表情。熊裳绝对不会把司法部部长司马考的嘲讽误认为是对赵太尉的嘲讽,大家都知道司马考乃是赵太尉的铁杆。要是有机会的话,熊裳认为司马考一定会亲手给赵太尉披上黄袍。

    干部出身的官员们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表情,熊裳觉得他们大概不知道黄袍加身的典故。而户部尚书徐远志毫无表情,这态度让熊裳觉得心有戚戚焉。如果赵太尉要黄袍加身,熊裳自己大概也只有认了。熊裳找不到支持赵太尉的理由,同样找不到拼上性命支持小官家或者杨太后的理由。

    赵太尉要杀宋奸,那是为了大宋的存亡。而且一旦局面缓和,赵太尉就定下了新的司法制度。在新制度下,熊裳的表兄好歹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而杨太后却满心的只想杀光‘宋奸’。哪怕是为了自己的表哥,熊裳都没有理由支持杨太后。

    “太尉是要学太祖故事么?!”有人声音颤抖的在朝堂上开口了。

    熊裳和其他人一样扭头看过去,就见礼部尚书陈庆年脸色苍白的开口说话。这一瞬间,熊裳对陈庆年陡然生出敬意来。接下来,熊裳就听赵太尉冷笑着说道:“呵呵,陈尚书,你为何要构陷我?”

第115章 大河向东流(二)() 
“我要去北方一趟,能早些回来的话自然会早些。不过战事从来不是我说了算的。”赵嘉仁对老婆秦玉贞说道。说话之时,他自己也已经开始翻箱倒柜的寻找自己的衣服。

    看着丈夫这幅风风火火的模样,秦玉贞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看着赵嘉仁已经翻出几件随身衣物,秦玉贞去她的衣柜里面拿出了几个包袱皮。把包袱皮铺在床上,秦玉贞忍不住伤感的说道:“三郎,我们成亲之前,你已经因为鄂州之战名扬天下。然而我没想到名声之下竟然是离别之苦。”

    “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个战乱的时代,自然免不了生离死别。”赵嘉仁也心有所感,他把随身包裹起来的同时感叹的回答着妻子的问题。

    听了赵嘉仁颇为文艺范的回答,秦玉贞叹道:“难倒战乱永无止歇么?”

    赵嘉仁哈哈一笑,“要是以军人的角度来看,和平就是短暂的停战期。要是以吃货的角度来看,和平就是在白吉馍里面那薄薄的一层肉。”

    在前半截的厚重映衬下,后半截的吃货论就显得非常轻佻,秦玉贞啐道:“切!肉夹馍里面的肉可是挺厚的好不好。”

    赵嘉仁已经包好了衣服,他爽快的把包袱扛在肩头,同时笑道:“哼哼!你要是这么看,我也没办法。不过啊,我能向你保证,如果我可以掌权到55岁,我会努力达成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玉贞对自家丈夫的轻佻很有些无语,不过她并不讨厌赵嘉仁偶然为之的这种调调。而且在这份轻佻之下,她其实看到了更多东西。大宋局面到了此时,以秦玉贞读过的书,她也看到了许多不方便说出的内容。很多人都认为赵嘉仁终将有黄袍加身的一天,秦玉贞也这么认为。

    “那你何时能回来?”秦玉贞问。

    放下包袱,赵嘉仁握住住夫人的手,认真的答道:“那就得看蒙古人耐不耐打。要是蒙古人耐打,那得一年多,要是不耐打,三五个月就回来了。”

    “喂喂!这可是大白天!”秦玉贞对于军事没了解,不过丈夫脸上那个表情她可熟悉的很。

    赵嘉仁把老婆拉进怀里,笑道:“哼哼!这时候你就是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

    “太尉。徐尚书求见。”外面响起了警卫员的声音。

    “哈哈!”看着丈夫脸上的表情,秦玉贞忍不住捂着嘴笑起来。

    赵嘉仁倒是没有觉得尴尬,他笑道:“这外头的可不是破喉咙。”说完起身出门。

    秦玉贞思索了好几瞬才明白‘破喉咙’是什么意思,她忍不住大笑起来。可不知怎么的,秦玉贞同时感觉悲从中来,眼中有了泪花。赵嘉仁若是能黄袍加身,秦玉贞当然也能分享到其中的荣光。然而秦玉贞已经明白,作为赵嘉仁的妻子,她也得承担起别人想象不到的代价。其实在十几年前成亲之时,秦玉贞期待的生活很简单,那就是和赵嘉仁在一起渡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太尉。却不知你是否要弹劾陈庆年?”徐远志见到赵嘉仁之后开门见山的提问。

    “你觉得就该这么放过他?”赵嘉仁边给桌对面的徐远志倒茶,边提出他的问题。

    徐远志拿起茶杯答道:“这得看太尉的心思。若是太尉觉得无所谓,便放过他又何妨。”

    赵嘉仁也给自己到了杯茶,他叹道:“我想惩戒陈庆年倒不是因为他说的内容,若是我真的要黄袍加身,他说就让他说么。我想惩戒他的理由是因为他此时瞎咧咧,把所谓的忠心至于国家利益之上。”

    “呵呵!”徐远志干笑一声。在朝廷里面,徐远志被认为是赵嘉仁一派。徐远志也觉得自己比较倾向于赵嘉仁,不过徐远志依旧不乐见赵嘉仁‘篡位’。可徐远志也知道,现在的局面越来越不会有善了的结果。

    除非现在的小官家能够表现出超越赵嘉仁的能力,等小官家长大之后还能以强者的态度宽容赵嘉仁这个权相。然而赵嘉仁是十三岁在福建路这个无比激烈竞争的地方考上进士的妖孽,他的学问、能力、气量、成就在大宋无人能及。想超越这样的怪物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君弱臣强,赵嘉仁为了自保,除了黄袍加身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更何况,徐远志的师侄司马考等人早就期待将赵嘉仁推上皇帝的宝座。

    对这样不可避免的未来叹口气,徐远志说道:“太尉,既然如此,弹劾陈庆年之时就不要用构陷的说法吧。”

    “哦?”赵嘉仁应了一声。

    徐远志劝道:“太尉,现在有陈庆年想法的人要多少有多少。太尉若是弹劾陈庆年构陷,那反倒让那些人觉得太尉没有容人之量。直接用陈庆年扰乱北伐的理由,别有用心之人便是怎么想都无所谓。等太尉回到临安,自然是清者自清。”

    “哼!有道理。”赵嘉仁答道。他并没有现在就黄袍加身的意思,赵匡胤这么干并不等于赵嘉仁也要这么做。当年曹操自己生前就不敢篡位,理由很简答,他曹操归根结底还只是个地方诸侯而已。

    大宋和历代汉人的朝代不同,它并没有能够混一华夏。早期的时候有契丹,接着就有西夏,后来有金国,现在则是有蒙古。赵嘉仁想获得毫无质疑的权力,那就要完成混一华夏的功业。有了这样的功业,让小皇帝禅让就顺利成章。而且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小皇帝能不能活到那个时间还是个问题呢。如果小皇帝夭折了,赵嘉仁也能轻松继位。何必又此时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那还请太尉给兰台下令。”徐远志见赵嘉仁如此开明,倒也很高兴,他连忙答道。

    赵嘉仁嘲讽的答道:“再等几天。看看陈庆年会不会自己请辞。若是说出这样的话,还厚着脸皮待在朝廷里面,那时候再揭露这个沽名钓誉之辈的真面目!”

    事情的发展如赵嘉仁所料,陈庆年没有辞职。这个举动可让朝中群臣对陈庆年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指责赵太尉要黄袍加身,就是在指责赵太尉要造反。这话说出来,那就得负责。最好的负责方式莫过于陈庆年自己证明赵太尉要谋反,或者陈庆年自己辞职以明态度。

    结果陈庆年的做法只是在发表了一番屁话之后,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上朝。如此反应让周围的人都大怒。支持赵嘉仁的当然觉得这厮无理取闹,不支持赵嘉仁的则是认为这厮哗众取宠。

    当赵嘉仁控制的兰台弹劾陈庆年扰乱军心之时,整个朝堂根本没有人出来替陈庆年说话。令群臣惊讶的是,赵太尉在弹劾陈庆年的第二天就宣布北上。这等无所顾忌也让群臣们大开眼界。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走到陈桥驿,这就是陈桥兵变的由来。陈桥驿在汴梁东北四十里,如此类比的话,不少人都觉得赵太尉大概走到姑苏就会黄袍加身。然而赵太尉离开临安的第二天,没啥消息。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还是没有消息。半个月之后,新消息传来,赵太尉已经抵达许昌。此时宋军已经有五个师在许昌集结,还有两个师驻扎在汴梁。另外,赵太尉命令测量观天台那条那条本初子午线。

    经过兰台弹劾,礼部尚书陈庆年被罢官。接下来的新人选也出乎意料之外,熊裳被提名为新的礼部尚书。很多人都知道熊裳并非是赵太尉的亲信,如果以政治立场,熊裳与被罢官的陈庆年比较接近。更多人弄不清楚赵太尉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赵嘉仁这么做的理由其实很负面,他就是要把水搅浑。既然这么多人误解他,他也干脆就让这些人误解到底。提出熊裳这么一个礼部尚书,就能让无聊的家伙们兴奋半个月一个月。要是熊裳这厮再矫情一下,又能拖一阵。在此次战争结束之前,赵嘉仁根本不希望临安朝廷能够达成什么共识。仅此而已。

    共和四年五月初一,临安开始了梅雨季节。而在北方的汴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