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27部分

革宋-第27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斗争带来的欢喜更是难以言喻。

    如果蒲寿庚这厮派船袭击就好了,赵嘉仁甚至脑洞大开的想。派船袭击官员,哪怕被袭击的是个县令,只要袭击不成功,被抓住把柄,蒲寿庚也死定了。当然,赵嘉仁也觉得蒲寿庚并不会这么干,想在海上搞袭击,需要准备工作。蒲家并没有足够时间做准备。

    船行到晚上,白天掌舵的谢无欢躺在赵嘉仁的吊床旁边,有些精疲力竭的说道:“赵官人。这船逆风好,顺风还是差些。”

    “是近海好用,远洋不好使。”赵嘉仁纠正着谢无欢的说法。

    “远海,这个怎么讲?”谢无欢来了些兴趣。

    赵嘉仁却不想多解释,他问道:“船厂之事,不知你怎么想?”

    谢无欢迟疑了一下,有些不安的说道:“赵官人,此事……我觉得不妥。”

    出乎谢无欢意料之外,赵嘉仁并没有逼迫,而是懒洋洋的说道:“不妥就不妥,等我磨勘结束。若是能留在福建继续做官,那时候再说船厂之事吧。”

    赵嘉仁懒洋洋的说话,谢无欢整个人登时精神起来。船厂看着只管造船,实际上要与官府打很多交到。赵嘉仁身为流官,今年在福清县,明年就不知道在哪里。如果他当官时候坏了事情,船厂就会受到连累。不过赵嘉仁若是磨勘之后继续晋升,那时候就必须认真考虑赵嘉仁的要求。

    想了这么多,谢无欢继续劝说道:“赵官人,我们用了你的手段,每艘船给你钱不行么?你又何必一定要开个船厂。”

    “这些手段不过是小把戏而已,我是想建造我自己想造的船。那时候就不是一个手段,我想造的新船全是新手段。既然我也担心别人偷学我的手段,那还不如我买个船厂。谢兄弟,你回去之后也劝劝船主,我并非要夺他船厂,而是合伙造船。而且我若是能升到高位,就要在整个福建沿海都建设灯塔。到时候夜晚航行就安全的很。那时候这个船厂成为指定船厂,大家一起赚钱。你觉得可好?”赵嘉仁描述着美好愿景。

    谢无欢静静的听着,等赵嘉仁说完,谢无欢答道:“人说民不与官斗。赵官人,你的手段我极为佩服,可船厂之事现在怎么说都不好。我觉得你只要能留在福建继续当官,我就帮你说服厂主。你看可好。”

    出乎谢无欢意料之外,赵嘉仁只是简单的一句‘如此甚好’,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一路之上赵嘉仁只是与谢无欢讨论新式操作系统的优劣,以及纵帆与大宋传统硬帆的优劣。这些本来就是谢无欢喜欢的话题,他自然乐得讨论。

    船只到了福州,两人分别。看着赵嘉仁施施然而去的背影,谢无欢突然生出些期待来。如果赵嘉仁果然能留在福建继续做官,做大官。他倒是很想在船厂之事进行合作,赵嘉仁所说的新船是什么样子的船呢?比现在的船又要好多少呢?

    赵嘉仁此时把有关船只的事情抛在脑后,他直奔齐叶的住处。齐叶听说赵嘉仁来了,立刻把他迎进屋内。两人坐下,齐叶开心的说道:“赵兄弟,这次我可赚了不少,全托赵兄弟的福。”

    “一两千贯在泉州也不过是赵家嫁女的陪嫁而已。也谈不上发财。”赵嘉仁平静的说道。

    齐叶登时为之语塞,然而他和赵嘉仁接触比较久,知道这少年不是个无的放矢之辈,齐叶迟疑着问道:“难倒赵兄弟还有赚大钱的门路么?”

    “门路什么时候都有,就看齐兄敢不敢干。”赵嘉仁说话的时候盯着齐叶,仿佛要从齐叶的脸上看出他内心的想法。

    齐叶见过太多做买卖的人,这种威逼对他没什么用处。呵呵一笑,齐叶从容问道:“还请赵兄弟说来听听,让我也开开眼界。”

    赵嘉仁笑道:“我曾经问过齐兄,你说你在华亭县有故旧。可在当地租到地,可有此事?”

    “有。”齐叶毫不迟疑的确定。

    “第一,我等就联合福建的几家香行,我在华亭县种药材,他们在那边设立香行。此事须得快,若是再慢,那就耽误了明年的事情。”

    齐叶点点头,却没有回答,他问道:“那第二呢?”

    “第二,我们不仅在松江府种药材,我还想在松江府种植些别的物件。不比这个蚊香赚的少。不知齐兄可否有兴趣?”赵嘉仁坦然说道。他是想在华亭县,也就是后来的松江府种植当地最出名的物件,棉花。

    本来赵嘉仁是想再等等,可此次去了泉州,赵嘉仁觉得自己需要冒点险。建立一支舰队比他想的要更困难些。而蒲家此次返航的船只数量很大,想只凭借几艘船就彻底歼灭蒲家,难度非常非常大。

    齐叶听了之后还是用非常镇定的语气说道:“第三呢?”

第42章 风雨飘摇梅雨天() 
“齐兄,他们为何不肯来?”赵嘉仁的语气中有些愕然。

    齐叶准备好的房间很宽敞,坐七八个人绰绰有余。现在屋里面只有赵嘉仁与齐叶两个人,加上外面梅雨季节特有的仿佛永不停歇的雨声,非常的冷清。

    面对赵嘉仁的问题,齐叶回答的很率直。“他们觉得赵兄弟你前途远大,所以不敢入股你的买卖。”

    赵嘉仁先是愕然,思忖片刻之后却又释然了。大宋并不歧视商人,不过商人也没有能力与官员争斗。更不用讲赵嘉仁这种父子两进士的赵氏宗亲。即便不是赵氏宗亲,父子两进士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家族几十年的荣光。商人和这种家族斗争的结果都不会好。

    齐叶看赵嘉仁脸色“赵兄弟也无需气馁。他们说了,若是有什么可以为赵兄弟效劳的,绝不会推托。”

    赵嘉仁没有回答,此事等事情也没啥好讲的。若是那帮人搞了股份公司,被黑之后前去告官。几个人抬头一看,高堂上正坐着下了黑手的赵嘉仁。赵嘉仁扯着官腔说道:“下跪刁民乃是何人?为何状告本官?”

    “齐兄有没有想与我合作?”赵嘉仁问齐叶。

    齐叶呵呵一笑,“若是借钱给你,我尽力而为。别的事情就罢了。”

    赵嘉仁本想开玩笑一样的讲,以前齐叶连借钱给赵嘉仁都不乐意。然而此时他心情很糟,开玩笑的话根本说不出口。在一片冷清之中,赵嘉仁索性站起身对齐叶说道:“既然如此,我现在就回福清。”

    “外面雨这么大……”齐叶说道。

    “再等几天,雨就会小么?”赵嘉仁撂下一句,接着起身离开。

    打着油纸伞,走在颇为泥泞的福州街头赵嘉仁的心情沉重。脚上的布鞋鞋底吸了雨水,同样沉重了许多。那种又湿又黏的感觉,让赵嘉仁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起来。

    上了船,赵嘉仁第一件事就是把脚上的鞋踢掉,换上了一双草鞋。草鞋虽然也很糟糕,好歹穿着没有那么捂脚。船舱里面光线阴暗,赵嘉仁对着水手们喊道:“准备起航,现在就回家。”

    即便光线昏暗,水手们脸上也仿佛容光焕发起来。他们此时已经李家半个多月,能够回家看看,特别是在这样的雨季在家待着,那的确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雨不停的下,赵嘉仁站在舵轮的雨棚下。雨棚是个临时装置,这艘船迟早要投入海战,在海战中追求的是最大效率,雨棚无疑对效率有负面效果。江面上被雨水打出一片水花,赵嘉仁的船在这些水花上划出一道孤零零的轨迹。这种雨天,船只为了安全都选择窝在安全的地方。如果不是对自己的船有信心,如果不是对福清县的灯塔有信心,赵嘉仁也不会在这种天气里面扬帆起航。

    尽管搭了雨棚,赵嘉仁批了蓑衣带着斗笠,他还是被打湿了至少一半的裤腿。这种不快的感觉却是赵嘉仁需要的。他辛苦了这么久,赚到了足以称为富豪的收入,却有人感受到赵嘉仁身上的王八之气。不管是泉州或者福州,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候赵嘉仁也需要点刺激来平衡一下心情。

    梅雨季节并非只有福建才有,此时的扬州同样笼罩在烟雨中。

    贾似道前几日接到了赵嘉仁派人送来的蚊香与药粉,那时候还没下雨。贾府立刻对府内进行了一次大除虫,衣服也洗了一遍。此时的衣服熨烫完毕,加上屋里也没有蚊虫骚扰。贾似道觉得自己此时仿佛在看冬雨。走过许多地方,贾似道觉得冬季到扬州来看雨是最好的。那时候的空气湿润,也没有蚊虫。那时候天气也很冷,就如贾似道此时的心情。

    邸报上写了件事,给事中王埜言:“国家与蒙古本无深仇,而兵连祸结,皆原于入洛之师,轻启兵端,二三狂徒如赵楷、全子才、刘子澄辈,浅率寡谋,遂致只轮不返。全子才诞妄惨毒,乃援刘子澄例,自陈改正。宜寝二人之命,罢其祠禄,以为丧师误国之戒。”

    王埜所说的事情是指端平入洛,那是端平元年,也就是1234年的事情。那时候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派遣军队试图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领土,最终被蒙古军大败。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也标志着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

    时隔二十年后此事被重提,并且对所谓‘二三狂徒’进行事后追究,其中的政治含义不用多想。而此事的结果是官家宋理宗表示同意。朝廷里面的局面就更加明确。

    蒙古人灭了大理之后,轻松解决了吐蕃与西南夷,最近宋蒙边界冲突不断。蒙古攻破大宋好几座城池。面对四川的紧张局面,朝堂之上都是愁眉不展。然后自然有人要对‘轻启兵端’的罪魁祸首进行鞭尸。以发泄他们的恐慌心理。

    对这等人,贾似道见得多了。让他心寒的是这么做的目的是‘以为丧师误国之戒’,兵凶战危,谁敢说必胜。贾似道身为两淮安抚使,就在战争第一线。一旦有个差池,这‘以为丧师误国之戒’的惩罚就会落在他头上。

    长叹口气,贾似道开始盘算他手里有什么人好用。想来想去,贾似道发现唯一一个表示想在宋蒙战争中建功立业的人居然是只有十五岁的赵嘉仁。赵嘉仁这孩子给贾似道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有些弄不清楚赵嘉仁到底是真的想通过战争建功立业,或者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做狂徒之语。

    看局面,贾似道觉得自己今年大概就会遇到出兵的事情。等到他出兵,就是一方主帅,可以开设幕府。为幕府准备点人才也是应有之意。

    想到这里,贾似道提笔就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福州知州徐远志,告诉徐远志,让赵嘉仁到扬州商议御敌之事。另外一封信则是给赵嘉仁,信里面简单的告诉赵嘉仁,到扬州一趟。

第43章 和贾似道第二次讲正事() 
宝祐三年五月,也就是1255年6月。梅雨中,赵嘉仁的船在扬州民众讶异的视线中停靠在扬州码头。此次赵嘉仁并没有着急下船,他先派人去按照官方的路数向贾似道通报自己抵达扬州,请求扬州知州两淮安抚使贾似道予以接见。

    很快,贾似道的仆人就前来迎接赵嘉仁,大车直接把赵嘉仁拉到了贾似道的府邸。

    不管是私下的关系,或者官方的地位,又或者是今天正在下雨。贾似道都没有降阶相迎,而是在客厅里面等赵嘉仁。当然,贾似道能等着赵嘉仁已经算是极大的亲近了。一般来讲,是要赵嘉仁等着贾似道才对。

    赵嘉仁先送上了一个礼盒,贾似道打开一看,里面是两锭银子。这年头黄金白银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送礼,在官员间送金银,那就剩下‘行贿’这么唯一的功能。贾似道本以为赵嘉仁这是按规矩走,然而赵嘉仁接下来的一句‘此乃还贾公帮着垫的花费’,把贾似道气乐了。

    然而仔细一想,赵嘉仁所说的也不错。贾似道叹口气,让仆人把礼物收起,并且告知官家,把赵嘉仁的欠条拿来。

    下人去忙,贾似道单刀直入的问:“不知嘉仁如何看蒙古的事情。”

    “三年,蒙古必然南下。”赵嘉仁答道。

    “三年?”贾似道心中很是不解,现在的大宋与蒙古年年打仗,怎么看都不像是三年的事情。

    赵嘉仁解释道:“三年,蒙古必然有二十万南下。那时候才算是大战。现在这等打法不过是小打小闹。”

    “小打小闹……”贾似道觉得无言以对,在他看来,赵嘉仁未免太狂了。

    看了看贾似道的表情,赵嘉仁坦然说道:“贾公,非我做狂语。蒙古人不读书,所以他们全力进攻四川,走西南,进攻广南西路。以后也许会进军荆湖北路。若是他们读过三国志,那就不会这么干,而是直接进军襄阳……”

    “够了!”贾似道听到赵嘉仁所言,心中震动,立刻打断了这番大战略的阐述。

    蒙古人不读书,贾似道可是读过许多书。赵嘉仁直接点出问题关键,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