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254部分

革宋-第254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认为张世杰是江万载的人。

    有这样满心怨毒的家伙在,酒席场面也就偏离了元旦该有的气氛。张世杰看场面不太对,除了不得不和杨亮节虚与委蛇之外,他向着杨太后的贴身宫女做了暗示。看得出宫女也不待见杨国舅,她就很得体的告诉杨太后,到了该去照看官家的时间。

    杨太后马上起身。现在的小官家是她的一切,杨淑妃并非是以自己的能力当上的杨太后。能够坐到这样的位置上,完全是因为她生了儿子。在当下的局面中,照顾好儿子是她第一要务。

    等杨太后离席,这酒宴就开不下去,张世杰很自然的起身送客。杨国舅不想走,但是杨家的人却纷纷起身告辞。他们并没有杨亮节这么嚣张,所以赵嘉仁也没有对他们特别下狠手。至少给他们安排了些可以吃饭的差事。

    直到其他人都起身离开,孤零零坐在桌边的杨亮节才站起身。他走过张世杰身边的时候,恶狠狠的说道:“姓张的,若是你敢让太后有个什么闪失,我定不饶你!”

    张世杰是废了好大劲才没让自己把杨国舅暴打一顿,倒不是他不敢,而是因为赵太尉之前已经派人给张世杰说过,若张世杰不能在一两年里面转入战斗部队,他就一辈子当御林军统领吧。张世杰觉得自己打了杨国舅一定会让杨太后伤心,失去了杨太后青睐的话,张世杰就再也找不到留在御林军的任何理由。

    即便如此,张世杰也是废了很大的心力才让情绪平和下来。到了晚上,杨太后把张世杰请去,见面之后杨太后说道:“张统领,你觉得我若是想给我哥哥安排个差事,赵太尉会答应么?”

    “太后……”张世杰很想立刻表示反对。这杨世杰根本不是要为太后办事,而是要借着替太后出气为理由和赵嘉仁斗。这种人张世杰见多了,他们此时心中只有恨意,只想着借用别人的力量达成他们的目的。

    可不知怎么的,张世杰说不出这话。只是看到杨太后的神态,听着她的语气,张世杰就知道按照以前的经验,杨太后是发自内心的想办成这件事。不管怎么阻止都没办法让杨太后知道这是错误的,而阻止杨太后的人会引发杨太后的怒意。

    最后张世杰说道:“太后,臣一直负责守卫太后,和外面的人接触的少了。不过臣以为,这等事也未必非得找赵太尉。太后若是找别的能管事的人说说,也许他们就能安排了也说不定呢。”

    听到这话,杨太后先是面露喜色,接着又面露忧愁。她一直在宫内,认识的人非常有限。至于那些人能够做什么,更是不清楚。听到的名字次数最多的人其实就是赵嘉仁,然而杨太后还知道,赵嘉仁很明显对她并没有什么善意。

    想了想,杨太后问道:“你觉得找杨镇如何?”

    杨镇乃是太皇太后谢道清的侄子,谢道清乃是宋理宗的皇后。当年在宋理宗到底册封谢道清或者贾贵妃为皇后之时,群臣觉得谢道清容貌端庄体面,所以用‘不册封真皇后,难倒要册封假(贾)皇后’的说法最后让谢道清当选。也许是这个原因,宋理宗一直觉得自己有些亏欠贾贵妃。后来导致贾似道考上进士后被推荐给宋理宗,就得到宋理宗的青睐。

    而谢道清本人在临安总投降的时候也被蒙古人抓走,不过在投降之前倒是安排了杨淑妃等人与当时还在临安城内的禁军一起逃走。谢道清的侄子杨镇就是当时禁军里面的人。

    第二天,张世杰就依照杨太后的意思前去见了杨镇。杨镇没想到一起患难的老相识大过年的前来,倒是很欢喜的将他迎进门。然而听了张世杰的要求之后,杨镇脸色登时就变了。他说道:“张兄,你不会不知道那个杨亮节吆喝过要把我撵出禁军吧?”

    听到这话,张世杰长长叹口气。杨亮节就是这么讨厌的一个家伙,可没想到大家都对此人的种种行径没有忘怀呢。

    杨镇继续说道:“张兄,咱们都是老兄弟,我就把话给你说明白。帮谁我也不会帮他。而且赵太尉觉得咱们当年在临安的臣子们对朝廷投降有责任。现在我好不容易才重新得到新差使,就更不会掺乎到和杨亮节有关的事情里面。你请回吧。”

第88章 赵太尉开始折腾临安(下)() 
日子过得飞快,元旦七天假很快就到了最后一日。大宋共和四年正月初七,在南昌(隆兴府)城内,明教教主杜可用接见了来自临安的使者。使者带来了赵太尉的书信,杜可用认识字,然而他却没有直接阅读,而是要求使者直接讲述此行目的。

    使者名叫温涛,与别的文官不同,他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元旦假期。而是在假期之前就出发,赶往南昌(隆兴府)。在假期的最后一天,终于见到此时大宋境内第三类武装力量的首领。

    杜可用提出要求,温涛倒也招办,他讲述着自己此行的目的,“杜教主。赵太尉认为杜教主打的是蒙古人,现在蒙古人已经被打跑,而那些宋奸们也差不多被官军歼灭。你在隆兴府这么久,应该很清楚隆兴府周边各地驻扎的都是官军。宋奸和蒙古军都被打没了。所以太尉请杜教主交出隆兴府,作为义军,赵太尉自然会给义军赏赐。”

    杜可用脸色比较阴沉,看得出他没有立刻对赵太尉的建议表示赞赏的意思。温涛也没有再紧逼,而是等着杜可用自己思忖。作为被赵太尉选中的人,温涛其实不太理解赵太尉的心思。大宋对于各路造反的人虽然也有安抚,却还是以歼灭为主。安抚那是实在剿灭不了之后才会做的选择。

    这个明教教主杜可用以大宋的传统判断里面,就是个必须剿灭不可的存在。然而赵太尉却对这帮家伙起了怜悯之心,觉得他们起兵的原因是为了反抗蒙古。既然当时大宋没有能进军江西,自然就不能说这帮人是叛逆。

    看着杜可用的表情,进士出身的温涛觉得杜可用大概是不会答应的。而温涛本人其实挺希望杜可用不答应朝廷的招安。不过温涛也知道,不答应的话也会有事,那就是杜可用也许会杀了温涛,向朝廷表达他的态度。

    “此事我等需要商议,过几日再告诉你。”杜可用答道。

    温涛绝无勉强杜可用的意思。他就表示会等着杜可用派人前来,接着就告辞了。等确定杜可用没有派人追杀他,温涛才觉得一颗心完全放到了肚子里。他手抚胸口,忍不住长长的舒了口气。此时湖面上风很疾,寒风拂面,才觉得脸上火烫,才感受到自己激烈的心跳。

    他家也是大宋的进士门第,与这大宋时代的进士门第一样,温涛的爷爷和姥爷都是进士。从家里长辈那里听说的情况里面,这帮造反的人有两难。一是让他们造反难。若不是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普通百姓谁肯提着脑袋造反。二是让他们收手难。既然都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起来造反啦,他们觉得一定要拿到个令他们满意的结果才能收手。

    回想当年接受爷爷教诲的时候,被教育的并不是温涛,而是温涛的二叔。温涛在书房外面玩耍的时候,听爷爷在书房里面教训二叔。讲完了有关人造反的事情后,温涛的爷爷语气严厉的说道:“若是开始之时就瞻前顾后,那事情不成之时就必然难以决断。办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乃是人之常情,你现在就是如此……”

    虽然只是‘旁听’,然而温涛却觉得爷爷说的非常有道理。他也发现自己面对所求的事情之时总是不肯断然决定,而办事遇到困难之际反倒千方百计的尝试挽救。所以在大宋危难之际,温涛果断的决定继续追随大宋。

    对于之后的事情,温涛本来以为那必然是九死一生的未来,却全然没想到这帮被灭国危机折磨了好几年的人们从临安出发花了一个多月抵达福州,然后就结束了苦难征程。

    更没想到的是,温涛竟然在听赵太尉讲课的时候听到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沉没成本’。赵太尉把那些投放到注定失败之事上的努力称为‘沉没成本’,为了挽救这些一定无法挽回的东西,人们还会投入更多。所以关键不是努力的多少或者成败,关键是要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

    温涛身为使者,兼江西讨伐军司令部的一员。他本人并不希望杜可用投降,此时从各地收集来的情报显示,杜可用的明教教众有三万人的样子。如果战争开始,这些人头就是大功。在军中,有七八个温涛有亲戚关系的新兵。按照赵太尉的《兵役法》,若是此战开打,他们这些人能活下来,到了退役之时,国家就要安排工作。如果他们愿意上学,国家就要推荐入学,考试时候还有加分。

    既然朝廷有制度,温涛就希望战争。这帮新兵的家人都是不坚定份子,因此而丢掉了官职,坏了前程。作为亲戚,温涛当然要帮着大家谋出路。

    不过温涛并没有因此而编造谎言。他自己知道撒谎比不参加更糟糕,因为温涛自己从来不是一个有能力撒谎的人。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做,这是温涛爷爷的另外一个教诲。

    负责剿灭工作的是罗孝悌罗师长,在宋军里面属于比较年长的一个。在军队内部的管理条例中,每一个阶级都有退伍期,师长级别的退伍是五十岁,而罗师长今年刚好四十九岁。也就是说,若是不能再进一步,罗师长就要光荣退役。

    听了温涛的汇报,罗师长命道:“分散部队,做好包围歼灭的布置。”

    “我觉得这不合适。”随军的学社成员潘璆当时就表示了反对。

    “为何?”罗孝悌不解的问。温涛没说话,只是目光灼灼的紧盯着潘璆。

    潘璆严肃的说道:“我军若是想剿灭这帮明教教众轻而易举,但是赵太尉之前对我们反复交代过,他不想对百姓动手。这帮人乃是地头蛇,消息灵光的很,我们若是先派兵包围他们,若是被他们知道了,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本就是反贼,我们为什么要替他们着想?”罗市长忍不住说了他的看法。

    温涛完全赞成罗师长的看法。在军中要被照顾的七八个新兵有六个姓氏,大宋的进士家族都互相通婚,几百年下来大家血缘都很接近。且不说那些新兵,就说温涛,他的叔叔的老婆的哥哥的爷爷就与赵嘉仁的曾外祖父是亲兄弟。

    那些温涛要照顾的亲戚中,不少与赵嘉仁的血缘关系比温涛更近,这就是大宋进士门第之间的关系。现在突然有人站在一群造反的百姓角度上说话,温涛觉得非常不自在。

    然而潘璆乃是学社成员,是师里面学社的头头。他坚持自己的态度,弄得罗师长也没办法。而且潘璆还给赵嘉仁飞鸽传讯,将最新的消息送到赵嘉仁那边。这就让部队更没办法自行其是。

    温涛果断选择暂时服从命令。然而他本人对赵太尉的做法非常非常的不认为。这简直是就是在折腾大伙么!大家都是亲戚,何必呢!

第89章 寻求战争红利的齐掌柜(上)() 
400公里距离靠两条腿起码得走十几天,所谓八百里快马的传递系统也得用一整天。赵太尉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十几年前就开始建立信鸽局。

    在鄱阳湖与长江口的九江,从临安带来的一部分信鸽被从笼子里取出。信鸽脚上的信桶里面塞进了薄薄的信纸,上面用极细的钢头蘸水笔密密麻麻的写了文件。为了写这些文件,文书们可是累得够呛。

    经过检查记录,好几只鸽子被放飞。它们在距离家乡直线距离400公里的九江上空盘旋几圈,然后头也不回的向东飞去。即便这些小生灵每没被组织起来上过几何课程,不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近,写在它们基因里面的本能尽依旧驱使着他们沿最短路线飞行。基于配种理论以及经验而培养出来的强壮信鸽们不到半天就完成了400公里的距离。赵太尉当天就得到了来自湖口的消息。

    自从得知明教造反的事情,赵太尉心里面就有两股冲动。一个自然是劳动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阶级感情,另一个则是无神论对剿灭封建会道门的坚定决心。看了送来的文件中所写的指挥员们希望对明教起义者们的杀意,赵太尉心里面对百姓的同情顷刻就占了上风。

    发出召开学社总社会议的命令,赵太尉就收拾东西准备开会,就有人送来一份文件。赵嘉仁打开一看竟然是贾似道的信。贾相公被流放岭南,在信里面他向赵嘉仁请求‘乞骸骨’。

    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在大宋,这是那些身在异乡的老年官员或者前官员的哀求。贾似道本人被流放广南东路,据说贾似道被押送馆郑虎臣在押送途中杀害。据说郑虎臣杀害贾似道原因是他家的土地在公田改革中被没收。

    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