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145部分

革宋-第145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这样的制度重整,地方上的地主与蒙古朝廷派遣的官僚之间出现了极大仇恨。宋捷帮忙杀人之后,得到了四家前汉军世侯的合作。汉军世侯们承诺会种大豆出售,还在登州地区得到了山楂与木材出售的合作意向。

    听完宋捷的介绍,李鸿钧惊讶的问:“那些人会跟李璮一样造反么?”

    听到这么一个问题,赵嘉仁忍不住轻笑一声。李鸿钧知道赵嘉仁有些看不上这个问题,可他并不理解为何赵嘉仁会这么看。宋捷忍不住挠挠头,答道:“他们要是敢造反,还怎么会请我帮忙杀人。请我杀人,就是因为我不会出卖他们,而且我杀了人就走,当地官府找不出来到底是谁动的手。说到底,因为这些人再没有和蒙古对抗的心思,才要请我动手。”

    听了这个分析,李鸿钧心中突然生出些嫉妒。宋哲比李鸿钧年轻,可论起分辨能力大概比李鸿钧强。两淮的地主们可以讲述理由,山东的前汉军世侯可不会讲述他们的内心想法,而年轻的宋捷就能做出让李鸿钧非常认同的分析。

    当然,对于赵嘉仁也比李鸿钧年轻的事情,李鸿钧反倒没感觉。在大宋,要是一名进士不如普通人,那才是令人讶异的事情。

    见李鸿钧没了意见,赵嘉仁说道:“不管是山东还是两淮,我们就和这些人合作。只要是那些靠劳动赚钱的,都有合作基础。特别是那些愿意种棉花的,我们更要合作。”

    这话说完,就听李鸿钧咳嗽了两声。赵嘉仁心念一动,他觉得李鸿钧这明显是不想干的表示。念头一转,赵嘉仁才想起来李鸿钧出发前说过,这次回来之后就不再离开福建路。若是让李鸿钧前往两淮,明显不符合李鸿钧的期待。想到这里,赵嘉仁也不再继续说,而是让大家先继续忙。

    两个人里面要继续忙的其实是是宋捷,等宋捷离开,赵嘉仁对李鸿钧说道:“你说过的想留在福建,我答应过,现在就告诉你,不再派你去外地。”

    长长松了口气,李鸿钧一颗心终于安定下来。没等他说什么,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你留在这里也不能没事干,我有个差事想让你做。”

    “什么差事?”李鸿钧问。

    “盖房!”赵嘉仁回答的极为干脆。

    第二天,赵嘉仁领着李鸿钧到了马尾。在远离江边的高坡上,有一大片土地正在整理。那些整理土地的人看穿着都不像是航海行会的人,因为航海行会的人绝不会还穿一身麻布衣服。即便是穿,也不会穿这么劣质的麻布衣服。那些麻布也不知道多久没洗过,被汗水给沤的十分破败。

    赵嘉仁根本不以为意,这些人在他看来就是和城市快速兴建时候的那些民工一样。赵嘉仁并不会不尊敬他们,却也不会特别的重视他们。指着这一大片土地,赵嘉仁说道:“就在这里,我要修建第一片居住区。”

    光看已经开始动工的地区,大概就有十分之一个福州城大小,李鸿钧忍不住笑道:“要是这么修,得修到什么年月才能修完?”

    在古代,一座城市的兴起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短短几年里面根本不足以改变城市的模样。面对李鸿钧这么认真的说法赵嘉仁满意的点点头,:“所以我在江边不惜成本的建了几座水力制砖厂。现在缺的就是烧窑的煤。要是现在还没办法的话,我就要从倭国往回运输煤。”

    这话让李鸿钧呆住了。从倭国运煤要跑几千里远,跑几千里远的目的竟然只是要在福州本地烧砖盖房。这思路之新奇,让李鸿钧不知道赵嘉仁是不是疯了。他连忙问道:“难倒烧木头不行么?”

    赵嘉仁笑道:“等从倭国运回来煤,我们一算账,你就清楚烧木头是不是划算啦。”

    “……校长,我们还是看看要修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李鸿钧决定不要和赵嘉仁对这个疯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怎么听都太邪乎了。

    两人走了大半个时辰,一路上说着琉球岛和更远的硫磺岛的事情。这两地盛产硫磺,加上来自倭国的硫磺,赵嘉仁这边就不缺乏硫磺。没想到物产丰富的天竺居然奇缺硫磺,这样的矿产分部让前琉球岛岛主李鸿钧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两人此时到了距离学校还有点距离的地方,这里矗立着一栋三层小楼。石块垒起的屋脚,李鸿钧一看就称赞这设计非常靠谱。福州很潮,距离地面越近,潮气越大。进去之后,李鸿钧发现地面居然是木板。那些木板纹理漂亮,伸手一摸,大概是上了桐油的缘故,木板触手处光滑。

    房屋里面自带楼梯,抬头看去,几根大梁上架了椽子。顺着楼梯上到二楼,楼板还是刷了桐油的木板。每一层都分了好几个房间。上到三楼,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上的原因,李鸿钧觉得三楼好像和一楼不同。一楼是湿热的潮湿,三楼则是爽快的湿润。

    “这……造一座这种楼得花多少钱?”李鸿钧问赵嘉仁,他已经觉得自己要起这么一座楼。光是这种感受,就已经大大不同。

    赵嘉仁并没有说具体价钱,他问道:“你猜猜这些楼板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卖这么大的一个关子,李鸿钧觉得赵嘉仁肯定要做些惊人之语。让自己的思维开始扩赛,李鸿钧想了片刻之后就变了脸色,“校长,不会是真的吧?”

    赵嘉仁得意的一笑,“就是真的,这些木料是济州岛处理之后的木料。我已经准备建造上万料的大船,这种大船不求速度有多快,只管运输的多不多。到时候一船木料运回来就能给几百上千间屋子铺上木板。你觉得那是便宜还是贵?”

第115章 一次小会() 
“我刚成亲,才不要去倭国!”学校的办公室里,胡月莲斩钉截铁的对前来询问她是否愿意去倭国的学校工作人员说道。

    大半天之后,气喘吁吁的桨手们将船停靠在码头,往来于福州与马尾的通讯员蹦上码头。也许是用力不足,或者别的原因,通讯员结果脚下一滑,后仰着倒下。脑壳咚的一声撞在船舷上,整个人就沉入水力。码头上的人看他姿势狼狈,忍不住哈哈大笑。船上那些气喘吁吁的水手们也被逗乐了,他们逆水行舟,累的不行。歇了片刻,才站起身去看那家伙有没有从水力浮上来。

    第二天上午,赵嘉仁刚到衙门,亲随就前来禀报,“知州,这边新派来一位通讯员。”

    “哦?之前的小王去哪里了?”赵嘉仁随口问道。

    亲随有些感慨的说道:“他昨天不小心掉江里,头磕到,淹死啦。”说完之后,亲随又感叹了一句,“世事无常啊!”

    赵嘉仁则是呆住了,这个昨天亡故的小王聪明伶俐。当然,通讯员都是聪明伶俐之辈,若是一个通讯员口齿不清,稍微一交谈就生气,那得是多可怕的事情。

    没等赵嘉仁说话,亲随递上来一份文件,“这是昨天通讯员落水时带在身上的。”

    赵嘉仁接过文件,看着这张皱巴巴的纸,心里面有些沉重。打开一看,赵嘉仁心里面就更加沉重了。为了效率,通讯员一次会尽量多带文件。然而一条命的确是很可惜。收起这份浸水之后又晾干,以至于皱巴巴的文件,赵嘉仁命道:“叫人来开会。既然胡月莲不肯去,那就再找个愿意承担此事的。”

    此次会议牵扯人事,然而赵嘉仁却把司马考与徐远志都给叫上。这几天徐远志已经把一家人从老家接到了福州,所以这位前知州看着有点容光焕发的意思。即便是参加从未参加过的会议,徐远志看着依旧是镇定自若。司马考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目光中好奇掺杂着警觉。

    “此次会议,要找一个去倭国开辟运煤航线的干部。”赵嘉仁和以往相同,开门见山。说完之后他挥挥手,就上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落到了参加会议的李鸿钧身上。

    李鸿钧忍不住干咳一声,然后下意识的坐直身体。这个青年是李鸿钧的大侄子,而此时能被叫到这种会议上的肯定不是仆役。然而李鸿钧并不知道自己的侄子居然已经能够上到这样的台面上来,他也感觉非常惊讶。

    李绍祖看到叔父坐在台下,原本还算正常的脸色就变红了些。赵嘉仁手下的早期干部都差不多,他们不仅自己跟了赵嘉仁,更是尽可能把能带出来的亲戚都给带了出来。因为赵嘉仁提供给抚养孩子的待遇,投奔赵嘉仁的这帮家伙能够带出来的家里人就更多。很多人不愿意出来的原因就是自己出门之后,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解决了后顾之忧,大伙当然就更愿意离开贫困的故乡。

    虽然紧张,李绍祖却还是完成了他应该完成的事情。就是挂起一张地图,然后拿起教鞭。尝试了三次,李绍祖才算是努力张开嘴,讲出话来,“现在我们知道的煤矿产地有江南西路,广南东路。如果从直线距离上算,从广南东路的煤矿产地到咱们这里,有一千六百多里。从江南西路到咱们这里,有两千多里。若是走水路,广南东路到咱们这里有两千多,江南西路到咱们这里得有四千里。”

    干部们都听的认真,有人还拿着小本本的记录。趁着开始恢复冷静的李绍祖拿出一张新地图挂上的时候,司马考低声问徐远志,“师叔,你相信地球是圆的么?”

    徐远志微微一笑,却没有回答。他听赵嘉仁说过,如果对世界没有相同的认知,那面对面的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个世界。看到地图上的弧形经纬线,徐远志觉得很认同这句话。一个人若是不相信地球是圆,又如徐远志这样较真,那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果。徐远志会全力质疑这个测量结果的正确与否。学过经纬度之后,徐远志知道赵嘉仁他们的测量完全建立在地球是圆的这个认知之上,他们绝不会在两点之间一步步的测量,而是根据日月星辰的位置测量出经纬度,再根据球形表面计算算出结果。

    ‘同一片天空,两个世界’,徐远志心里默念着这句话。

    此时李绍祖已经换好了新地图,他指着地图说道:“现在我们经过测量,还有一个煤矿产地距离我们有两千里的直线距离,而且那边的煤矿出来的时候就是港口。根本不用漫长的陆路运输,直接从港口到港口。”

    地图一出,李鸿钧的注意力就从自己学地理的侄子身上转到了地图上。新地图上出现了倭国的所在。联想到之前与赵嘉仁所说的内容,李鸿钧对答案已经有了看法。听到数据之前,李鸿钧还以为倭国距离福州很远,没想到把数据拿出来之后,倭国的实际距离福州并没有李鸿钧想象的那般遥远,甚至比不少国内煤矿都近。

    “倭国的九州岛有很多煤矿,我们以此地为我们的目标。而且具体数据已经写好。”李绍祖说完之后扭头就走。看来这孩子还挺害羞。

    赵嘉仁的随从赶紧一把拉住李绍祖,低声说道:“没说完呢?”

    “啊?”李绍祖赶紧从兜里掏出张纸片,从头到尾迅速看了一遍,那孩子忍不住抬起手敲敲自己的脑袋,然后红着脸走回来,“请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么?”

    一阵哄笑声响起。看着这样可爱的年轻人,大家除了笑也没什么别的。至于问题,众人暂时也没有。毕竟这些数据从理论上非常容易理解。

    等李绍祖完成工作之后下去,赵嘉仁问道:“我现在需要有人到倭国去。因为倭国那边根本不是商品市场制度,那边的土地有很多特权成份在里面。”

    听了‘成份’这个词,徐远志微微皱起了眉头。他这几个月也去学校听课,并且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原本徐远志觉得自己身为一名进士,那些之末细节就罢了,只听理论的话,就算是这些工匠的理论也应该能听懂。结果他听了之后才发现,赵嘉仁的学校讲述的内容不是难懂,而是难以理解。直到徐远志虚心的从最基本的课程开始听,他才明白理由何在。

    所有的理论都有基础理论做支撑,初级班的课程才会讲地球是圆的。而中级课程上直接讲万有引力,徐远志听起来就跟听天书般。而听了课程之后,徐远志才发现赵嘉仁从十年前就开始用很多奇怪的用词。刚认识赵嘉仁之后,徐远志还只觉得赵嘉仁是年轻人,喜欢编造属于他的词汇。直到上了他开办的学校之后,徐远志才发现这些词汇其实颇有深意。

    譬如成份,这个词来自化学,全文应该是‘组成的份量’。到现在就被取消了物质,而当做全部的含量,包括政治制度。现在徐远志开始怀疑赵嘉仁到底拜了什么不得了的人物为师,才学了这么一套用词。

    就这么稍稍走了点神,徐远志发现赵嘉仁已经说到最后,“此次我们需要从九州那边得到矿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