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110部分

革宋-第110部分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转眼间,赵嘉仁在泉州知州的位置上就干了将近三年。大宋的磨勘是正常官员三年一任,只有那些犯罪或者犯下大错的官员才会四年或者五年一磨勘。赵嘉仁第一年知州因为剿灭了蒲家,靠出售蒲家产业赚取的税收在财政收入上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良的考评。

    第二年就因为没能完成税收,评价只是个中下。

    景定三年,在努力恢复了海上贸易之后,赵嘉仁再次完成了税收任务。以大宋的磨勘标准,赵嘉仁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任务。至于地方上的稳定,因为大量雇佣被夺佃的百姓去济州岛开荒,福建的穷人有了个出路,每年都会因为夺佃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出现。泉州治下可谓国泰民安。

    赵嘉仁很希望自己能够满足这样的局面,然而他做不到。齐叶把账目汇总拿给赵嘉仁看,泉州的巨额税收中,赵嘉仁的船队就承担了三成左右。也就是说,赵嘉仁作为光荣的纳税人,正在以他自己的钱养活大宋的官。

    就在赵嘉仁觉得心里面一阵阵难受的时候,齐叶问道:“知州,现在这八家愿意入股的,你不担心他们学到咱们的技术之后离开单干么?”

    一听这个问题,赵嘉仁笑了,“齐兄,你也知道这几年咱们在科学研究上花了多少钱。我记得你还被吓的说这简直是吞金兽。”

    “没错。”齐叶对当时的回忆很深刻。

    “有了这样的投入,我们赚钱的行当才越来越多。而且同样的技术,我们也在不断改进。老旧的技术在不断被抛弃。他们学了之后就走,顶多是能学那么一星半点的技术。距离懂得整个体系差得远。我们有什么好怕?”赵嘉仁回答的非常自信。

    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可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齐叶能理解赵嘉仁的自信。可这些技术若是被人轻松拿走,他还是觉得心里面的堵得慌。

    赵嘉仁觉得没办法让齐叶理解体系的威力。一旦进入体系,那是根本无法脱身的。脱离了这个体系的结果就是被体系内越来越强大的组织给碾碎,若是不离开体系,那就只能成为组织中的一份子。这无关个人愿望,这是一个发展的必然。

    看着齐叶不爽的表情,赵嘉仁只能说道:“咱们的钱庄现在每月的流水有多少?”

    这个问题让齐叶登时情绪变成了正面,他也不说话,只是拿出一张单子交给赵嘉仁。那是流水的统计单子,从成立之后钱庄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赵嘉仁旗下的各个单位发工资。直到南海贸易恢复之后,钱庄的流水暴增了几十倍。

    “那利润有多少?”赵嘉仁关心的是这个。

    “去年我们不欠钱,结余了五千贯。今年我们不欠钱,到现在结余十五万贯。到年底的话,加上棉布,大概能有二十五万到三十万贯的结余。若是济州岛造的船真的能和咱们在马尾造船厂造的船差不多,咱们在造船上一年能省下来十几万贯。”齐叶列举完这些数据,终于觉得自己也像是个真正的钱庄大掌柜,至少他已经有钱可以用来周转。

    这几十万贯是用来提供给海上贸易的,购买商品需要支付钱,而太多人手里没有这么多钱,只能借钱在泉州买下大量商品,再把这些商品运去两浙路与两淮路销售。借钱给他们可是利润丰厚的买卖。

    就在齐叶高兴之际,就听赵嘉仁问道:“如果我们手下的人从现在的四五万人变成四五十万人的话,支出有多少?”

    “要那么多人做什么?”齐叶被这话弄到有些糊涂。

    赵嘉仁解释道:“我们在南海必须有据点。那个南海大岛需要人驻守,以后在南海很多港口也需要有人驻守,在北边也会有海岛需要移民。船队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那些人加上他们的家人,四五十万只是早晚的事情。”

    明白了前一个问题,齐叶生出了新的不解,“可哪里有四五十万人可用呢?”

    赵嘉仁对这个问题很是鄙视,他有些不屑的答道:“光是福建就有大概700万人,其中最少一半都是三等户。这些人哪里有地可种。只要他们真的相信咱们不会倒,光是为了每个月的薪水,他们难道不会投奔到咱们这边么?”

    面对这个超出自己想象的问题,齐叶并没有让步的意思,他继续表达自己的看法,“赵兄弟,你到了年底就要前往京城。明年你大概就要当京官啦。没有你在福建镇着,难倒福建的官员还会这么卖力?你说七八万人倒是可能,四五十万人大概得好些年后啦。”

    很少有人敢这么直率的对赵嘉仁说话,赵嘉仁当然知道自己这种流官并没有自主选择就任地点的权力。大宋强干弱枝就是朝廷掌握着地方官员的人事权,所以对官员的任用非常有意外性。赵嘉仁在福建已经干了九年时间,依照大宋的传统,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赵嘉仁在福建继续干下去。

    既然齐叶说的如此认真,赵嘉仁也就不和他争论。这样的安静日子里面,赵嘉仁好好当了半个多月的奶爸。到了十月,北边的船队南下了。这次一举来了九艘船,据说还有九艘船已经上了船台,没多久就能造好。

    这个速度让马尾船厂的司马考都决定明年无论如何都要前去济州岛看看。这哪里是造船,这简直是下饺子么。

    而且随船队前来还有济州岛的岛主刘猛。刘猛的任期是两年,此时也该回来述职。赵嘉仁热烈欢迎了这位干将,等刘猛花了四天述职之后,他告诉刘猛,准备派刘猛到鲸海(日本海)的佐渡岛。

    知道佐渡岛的位置,刘猛脸色变得不那么好看。赵嘉仁并没有解释那么多,只是让刘猛先考虑一下。

    刘猛就带着老婆孩子先回老家一趟。到了家待了没两天,就在刘猛与村里长辈说话的时候,就见他的侄女刘红霞抱着个东西奔来,跑到刘梦面前,刘红霞急切的说道:“伯伯,别让他们杀了这个宝宝!”

第69章 乡里的拯救() 
小孩子耐不得困,虽然刘红霞很想坚持着不睡,还是不由自主的靠着墙就睡着了。

    刘猛脸上看着气呼呼的,其实心里面还是非常心疼自己的侄女。不客气的说,就现在刘家的一众未成年人,这个侄女是看着最有前途的一个。

    在刘猛面前坐着几个乡亲,看刘猛用非常不爽的眼神瞪视他侄女,扭过头来的时候又露出温和的表情。乡亲觉得刘猛并没有因为有钱就仗势欺人。他们心里面也好过了许多。

    刘猛不仅表情到位,他还带着歉意开口了,“小孩子们不懂事,大家可千万别往心里去!等我回去之后再好好教训这丫头!”

    乡亲们回想起白天时候刘猛的侄女抱着要被溺死的娃跑去找刘猛,刘猛上去就抽了他侄女一个大嘴巴。再配合刘猛现在的态度,乡亲们能确定刘猛并非背后的唆使者。带着真心与刻意的无奈表情,乡亲开口了,“你现在跟着大官人干事,大概已经忘记咱们乡里是什么样子了吧。”

    刘猛脸上陪着笑,心里面则是很不屑的想,‘怎么可能忘记!’

    为何刘猛要尽可能带着他的亲人,特别是带着那些孩子离开福建的农村。因为只有带走他们,刘猛亲人家的孩子才有可能不被溺死。强忍住扭头看刘红霞的冲动,刘猛陪着笑说道:“大家生活都不容易。这孩子什么都不懂。”

    见刘猛这样,乡亲试探着问道:“大侄子,不管怎么样,这女娃都被你侄女抱过了,也算是和你有缘分。你愿意不愿意把这女娃抱走?”

    刘猛连连摆手,“这么大点的娃娃,我哪里有人喂养。”

    “不不不。既然有人出来拦这一下,我们也不能就这么再下手。你要是觉得现在没办法带,不妨过几个月再说。”乡亲立刻说道。

    看着乡亲那真心摆脱麻烦的表情,刘猛叹道:“都是我侄女不懂事啊。既然大家这么讲,那不妨这样。我给你们留点钱。到这孩子一岁的时候,我派人来领。”

    听到有钱可拿,乡亲立刻就眉开眼笑起来。他们带着欢喜的情绪说道:“这么好意思呢,这太不好意思了。”

    终于算是摆平了这件事,刘猛叫醒睡得迷迷糊糊的刘红霞,“走了!”

    叔侄两人牵着手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刘红霞有点踉踉跄跄的。刘猛叹口气,“唉!真是在城里住的久,连山路都不会走啦。算了,这段路难走,我来背着你。”

    白天挨了叔叔一嘴巴,叔叔现在的和气让刘红霞突然抽泣起来。刘猛也不废话,强有力的手臂拎起侄女甩到背上背着,边走边说:“那个女人不想让她的孩子死,正好我回到村里。她就想利用你拉我掺乎此事,把她的孩子带走。红霞,这还是往好了想。现在人心可未必多好,说不定后面还有别的打算呢。你觉得叔叔疼你不?”

    听了刘猛的问题,刘红霞轻轻抽泣不说话。然而感受到叔叔刘猛正在崎岖的山路上用力行走,刘红霞才应了一声,“叔叔一直对我很好。”

    “那我对你就只有一个要求。别给我惹事。”济州岛岛主刘猛哀叹一句,身为岛主的这两年,刘猛花了太多太多的心思,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听着刘红霞委屈的声音。刘猛心里面一阵难过。当年刘红霞出生之后也是差点要被溺死的,那时候是刘猛站出来把自己的侄女给保下来。然而这直接导致刘猛生活支出暴增,这才阴差阳错投奔了赵嘉仁。

    至于溺婴的事情,在福建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小门小户的溺婴,完全是因为养不活。一个娃从出生养到真正能够干活,那得十几年才行。即便从小就要干活,可到他们能够下地劳动之前,还是吃的多。

    不仅是穷人溺婴,有钱的也溺婴。在这个可预期寿命40多岁的如今,‘年长’的父母生下孩子,成年的儿子可不想抚养弟弟,更不想和弟弟分家产。溺婴同样是家常便饭。

    想起这些,刘猛觉得自己侄女小小年纪就有这慈悲心肠,如果不谈世道险恶,她这慈悲心根本没错。想到这里,刘猛叹道:“红霞,这次叔叔心里面也后悔。以后叔叔再也不打你了。这次的事情,你别忘心里去。”

    听到这话,刘红霞心中一痛,她一直非常喜欢自己的伯伯,结果今天当中挨了嘴巴。疼痛倒是没什么,这种被自己尊敬的人彻底否定的感受才是让刘红霞无比难受的事情。听伯伯表示了后悔,刘红霞再也忍不住,大声哭了出来。

    刘猛也不管那么多,背着侄女往他在村里的老宅继续走。现在老宅已经借给不愿意离开乡里的两户亲戚住,至少就刘猛知道的,这两户亲戚到现在就没有溺婴。

    哭了片刻,刘红霞止住哭声,她低声问道:“伯伯,哪怕多吃点苦,难道不能让小宝宝活下来么?”

    “呵呵……哈哈哈哈!”刘猛真的被自己的侄女给逗乐了,笑的越来越开心。此时已经快到老宅,前面的路也比较平坦,刘猛把侄女从背上放下,牵着她的手往前走,同时说道:“你觉得什么叫做吃苦?是没有牛肉干吃?还是没有零用钱?”

    “叔叔觉得什么叫做吃苦?”刘红霞问道。

    刘猛好不容易收住笑,他叹道:“红霞,你是挨过饿的。不过那时候你还不记事。等你记事的时候,我就跟了赵知州。只要跟着赵知州,就按月给口粮。家里有你这种小东西的,每个月还发点冰糖。那时候赵知州自己还是个光棍汉,就一厢情愿的说,给你们用点糖糊糊嘴,你们就不闹了。你们不闹了,我们就能省点心。可赵知州想错了,为了那点糖,你们天天打架。”

    听了伯伯的话,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斗争,李红霞觉得有些讪讪的。

    此时已经走到了老宅门口,刘猛做了个总结,“这几年跟着赵知州已经不缺吃的,连肉都不缺。你这说法让我想起听先生们讲课说,以前的哪一朝,有个官家。听说百姓要饿死了,他就问,没有粮食吃,为何不吃肉糜。你说的那话就和那个官家一样。红霞,在乡里,吃苦就是要饿死。我活了这么多年,见到把你们这种小东西放心里的,只有赵知州一个人。赵知州之外的人觉得,要是大人饿死了,孩子一定也会死。所以他们只能先救容易活下去的。”

第70章 去临安前的准备() 
原本刘猛是准备回故乡走走,散散心。人在外面走的久了,总是会感到疲惫。这时候他出发的原点最能让他感到稳定。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由十几亿神经元所架构的人类心灵殿堂里面,越早的强烈回忆就越被当做是基石。回到被神经系统认为是基石的地方,当然会感受到安全。

    然而刘猛此次回乡并没有这样的感受。溺婴的回忆让故乡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