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199部分

明末强国梦-第199部分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还有一个大大的败笔:他为每一位总兵都派去一名太监去监军,狗屁不懂的太监,口衔天宪,手持尚方宝剑,神气活现。因为他们有一个先天的优势——给皇帝打小报告,因此没有人敢惹他们。

    在今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到崇祯六年底),这些围剿的官军,和西北大部分的乱民就在山西、直隶南部、河南北部这个狭小的地区上演了一出大戏。这场戏的主要部分我们在184章“投降专业户”中有简单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这场戏以京营的王朴放走了诈降的西北乱民宣告结束,到了崇祯六年底(现在是崇祯五年)乱民就进入了河南、湖广(就是湖北、湖南省)、安徽、四川等地。

    截止到崇祯五年七八月份,除了修复了黄河河堤,保住黄河没有决口,国防军在山西招揽了数万乱民做劳工之外,与历史没有太大的不同,该来了角色都来了,一切还在按部就班的上演着。

    但是,后面就会截然不同了,因为在安阳、孟州这两个关键点上驻守着国防军的两个营,不管局势如何变化,千变万变,乱民是过不了黄河的。不但过不了黄河,恐怕黄河边他们也看不到。

    这样一来,无论乱民诈降与否,成功与否,都必须退回山西,或者经过山西进入陕西,洪承畴正在黄河边上等着他们那。

    一个洪承畴一个曹文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乱民首领,不管你投降不投降,都是一个字:“杀”!

    所以,山西的这一批乱民,由于国防军在南边这么一堵,他们在历史上的戏份已经不多了,一年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都将谢幕!

    这些即将谢幕的演员按史料提供的,一共有54位,都写出来就太多了,总之历史上有名没名的都在这儿,主要的几位如下:

    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西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老回回——马光玉。第一号种子选手:紫金梁——王自用已经挂掉了——病死了。

    。。。。。。

    黄河修缮工程处在全力准备秋季之后的继续修缮工作。朱大典带着章世照,再次与河道衙门打交道,促使官方出面完成黄河的后续工程。

    和预想的一样,这次谈的很顺利。朝廷不用出钱,有冤大头出银子当然顺利了。

    双方议定:河道衙门总共出动十二名大小官员,参与黄河河堤的全面修缮工程。河道衙门有历年河堤修缮的资料,通过官府也可以动员大量的民间人力,这都是极有利的条件。工程从秋季枯水期开始,直到明年春季完成。

    南面河堤主要的区段,全部用砖石照面,加固河堤,其他区段,也要底部加一丈高的砖石照面。河堤的高度,按照今年洪水的情况作为参考,再适当加高。

    黄河决口主要发生在南面,并且南面决口的危害也特别大,所以这一期修缮重点还是南面。明年将继续干一期工程,修缮北面的河堤。

    河道衙门参与工程的官员,按照原河堤修缮工程管理处的对应标准给予补贴。

    这一条是最关键的,俗话说:千里来做官,为的是吃穿。不用贪污、不用勒索,光明正大的拿银子,那个官员不愿意。十二个名额也基本上包括了河道衙门所有的场面上的人物。实际上用不了那么多的官员,但是朱家花钱买平安,只要工程顺利,黄河河堤坚固,它的重大意义要远远大于那几个钱。

    最后就是所有的账目在中华日报上定期公布,让捐款人放心,让天下的民众放心。

    还有一条,就是为了工程的安全,国防军要派兵全力保护工程现场。并且从此开始,设立黄河河堤保护的常备兵力,保护从河南孟津开始直到入海口的河堤安全。

    出兵保护这一条,就隐含了打击乱民的军事部署。这一道防线就保护了中原大地的稳定。

    。。。。。。

    崇祯五年初,樊尚燝来到河南,虽然历史已经有了变化,最大的危机——乱民不能进入河南了,他还是给河南带来了麻烦。他不但扰乱军事,也扰乱河南的政务。

    尽管有了中华日报的舆论宣传,大明的官员中不接受变法新政的人还是很多,樊尚燝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是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他就不能接受,当然他也不会主动的干预这一项政策,他还没有舍弃自身的利益,为河南士绅打抱不平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觉悟。但是如果有涉及这方面的官司,他的处置就出了问题。

    不愿意主动纳粮的人总是有的,藩封于卫辉(今新乡境内)的潞王朱常淓(崇祯的叔叔辈)就不愿意交税,王爷都是良田千顷,店铺数十上百间,税收负担当然大。朱万化的税收政策的目标就是他们,在朱家控制的地盘已经开始征收所得税,那是按收入征收的,河南还仅仅是普通税,大家一视同仁的,这些大财主就受不了了。

    本来这事儿轮不着巡抚管,打官司有提刑按察使,施政有布政使。但是,王爷的官司影响面大,樊尚燝知道了,主动伸手,说王爷尊贵,这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朱家的王爷哪能像平民百姓一样交税?按大明律办——免了!

    河南是大省,又是富庶的中原大地,可不只有一个王爷!这个王爷免了其他的王爷也要免。还有历年的达官贵人,在河南离退休的大佬级官员以及他们的后代,这种身份的人多得很,其中很多人现在依然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影响和能量都很大。出来挑事的不乏其人。

    这一来,事情就越来越大,所有还没有纳税的就开始拒绝交税,最客气的说法是等等看,已经纳完税的就开始索要返还,官司就越来越大了。

    有了拒绝纳税的风波,地租也开始波动了,六四地租重新出现,官府完全无力管理,有巡抚挡在哪里谁能管得了。

    这些消息、情报很快就到了朱大典哪里,山东虽然与河南有协议,但是这种协议带有君子协定的性质,在大明的天下朱家还是无法用这份协议完全约束河南,除非是用兵。

    可是用兵将是什么结果,那必然是和朝廷撕破脸,那就是战争,现在朱家还没有全面战争的能力。如果以官绅必须纳粮,减租减息为口号开战的话,天下所有省份都是这样的,全面开战吗?即便是打下河南就罢手,朱家与其他省份的关系就进入了全面的对抗状态。

    完全不管似乎也不是良策,河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最低限度不能让西北的乱民进入河南,同时河南本身也不能出现民乱。但是没有了减租减息,没有了一体纳粮,一旦遇到饥荒,能保证河南不乱吗?的确很危险。

    朱大典和朱万化现在都没有好办法,只能等待机会,然后就是慢慢的筹划,这样的大事只能谋后而动,不能仓促上阵。

    河南的麻烦还没有到此为止。

    一日,开封的街头出现了一辆自行车,引来众多的人观看。

    古代的街道,无论大街小巷,都不是很宽阔,路面有铺石板的,也有土路,都不是特别平整。是不会有后世那种平整的路面,宽阔的街道的。大明的城市里人口也少,不宽的路面也不拥挤。骑车人显然很熟练,车骑得很稳,在众人新奇的围观中,向开封府衙门奔去。

    现在的大明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叫做“铁驴子”的车子,当然也还是很少见,开封府本地就有那么一两辆铁驴子。

    朱家在警察、武警中推广使用自行车,警察已经配备到个人了,每个警察都有自行车,武警只是配备到巡逻的部队。所以在朱家的势力范围内,虽然大家依然觉得新奇,但是铁驴子已经是常见之物。其他省份就很少见了。

    除了军警队配备之外,朱家也有极少量的销售,作为奢侈品价格很高,并且数量极少。这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潜移默化的推广科技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让大明的人们头脑不要太僵化了,自行车本身就蕴含了很多科技知识。

    因此,大明的大城市里,有一些富人子弟开始拥有自行车,并且经常炫耀式的骑到大街上,显示一番。一辆自行车售价100两白银(人民币50000元),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了的。何况有价无市,拿1000两也很难买到,因为朱家卖的太少。

    原因是钢产量不足,还不能鼓励这种消耗钢材的民用品。现在的钢材,特别是高质量的好钢,全都用在了军事上,用在了重要的国计民生上。朱家一直在不断的扩军,武器装备的生产厂都开足了马力,也耗费了大量的钢材,特别是海军的舰只,那简直是吞噬钢材的巨兽。

    开封街头的这个骑自行车的人也是个大大的历史明人,他就是李岩。河南杞县的李岩,投奔李自成的那个李岩,提出:“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的李岩。不过这个时候他还应该叫李信。

    李岩的出现将使河南的局面更加糟糕,这是为什么呢?窃听下回分解。

    ………第238章完………

第239章:李岩是何人() 
现在的李岩应该有23岁左右(估算),还是个年轻人。

    李岩在开封的出现将使河南的局面更加糟糕,这是因为他带来了一个及糟糕的消息,为樊尚燝的破坏变法提供了口实和炮弹。使河南的形势急转直下。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残酷的,有时还是血腥的。在朱万化竭力倡导的振兴经济,鼓励工商的浪潮中,这种情况也毫无例外地出现了。这也难怪,即便在后世社会主义的环境下,新兴的工商资本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老板对于员工的残酷压榨。使用童工、克扣拖欠工资、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还有高水平的,有一句调侃的话说得很形象:“不到半夜12点你都不好意思下班!”

    李岩带来的消息就是在杞县出现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甚至出现限制关押工人强制劳动,买卖人口,使用童工的情况。

    这种案件出现在樊尚燝对变法反攻倒算的档口,其杀伤力是很大的。

    本来在封建社会里买卖人口是很常见的现象,孽待仆人、下人,甚至至人死命也不算什么新奇之事,至于童工,大明的人还没有那个概念。

    但是遇到了樊尚燝,又是在这个紧要的档口,那就是问题了。在樊尚燝的眼里,工厂主、商人那就是下九流。

    事实上封建社会对于下九流的定义里边没有商人、工场主。像戏子、剃头的、修脚的、吹鼓手、杠房、妓女、贼盗一类的才是下九流。一段顺口溜说明了其成员,说的很有意思:一流戏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龟,五剃头,六擦背,七娼,八盗,九吹灰。

    现而今的演员可都是大腕,我可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不过古代的戏子确实属于下九流,这不是我编派的。

    但是在封建士大夫的眼里工商人士都可以算作下九流。在封建的礼法中,讲究的是“士农工商”,他们认为商人逐利,道德低下,其政治地位还不如自耕农,是社会人群中是最下等,最卑贱的。大明的律法就规定,商人不准穿绫罗绸缎的衣服,否则就违背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可以想象得出,在他们的眼睛里,这种卑贱的下等人,是没有资格虐待工人的,这就挑战了封建的礼法,就是犯罪。

    。。。。。。

    李岩是个好为民请命的角色,他出面为工人仗义执言毫不奇怪。他本人家庭富有,否则他也无法仗义和打抱不平,关于他,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记录,下面摘录并评论一二。

    李岩,这个时候他应该叫李信,为了方便我们就称他为李岩。他是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有了初步的社会地位,应该属于乡绅一类。

    其父李精白曾任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用白话翻译一下就是:追随宦官魏忠贤,论罪属于第三等级,判入狱三年,但是这入狱的惩罚可以免掉,作为替代的处罚是罢官、革除功名,降为平民。

    李岩投李自成造反是不是与此有关呢?是不是他觉得他父亲冤枉,大明朝亏待了他李家呢?

    李岩读书不错,年纪轻轻就中了举,史书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中看,他也是有点本事。他又爱打抱不平,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公子”的称呼现代社会依然沿用,但是含义、解释与大明有很大差异。现代的“公子哥”的称呼有点捧过了头,带有贬义。单独的说“某某公子”是恭维的意思。

    在大明,“公子”的称呼有恭维的意思,但是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