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125部分

明末强国梦-第125部分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了解这些人,下达了命令大体上总会有所改善,只要出格不太大,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可太叫真儿。

    这个检查确实震动了奸商们,他们知道官府动真格的了。

    钱大江和钱二江是兄弟俩,合伙做着粮食生意。一个在乡下采买收购粮食,一个在县城里开个小粮店。二人都是鬼机灵的主,投机取巧的事没少干,也赚了一些小钱。正因为机灵,他们早早的就看到苗头不对,关了店门,只买不卖,也积攒了几百石粮食。今天衙役来店里查粮食数量,勒令马上开门卖粮,好歹拿出一些散碎的银子混过了这一关。兄弟俩惊动不小,晚上坐在一起密谋。

    老二钱二江说:“大哥,多亏你机灵,咱们囤下一些粮食。你看周围的店铺,十有八九不是都卖空了,当时他们还高兴,说生意好,现在都关了门。”

    这种商业炒作,就像后世的股票市场,有钱的大佬们在耍那些小弟们。有几个能跟上脚步的?这钱家两兄弟属于机灵的,跟上了庄家。可是,庄家之后还有大庄家,福祸还是难以预料的。

    老二继续说到:“我们的粮食进价低,现在出手还是赚了,开门卖吧!世事难料,谁知明日如何?”

    老大叹了一口气,说:“我是真不想开门卖粮,明摆着吗,那个叫曙光的粮站眼看就顶不住了,曙光一关门,这粮价还不是直线的往上涨。要说也是邪门,曙光傻乎乎的一个劲的低价出粮,看这意思像是官府平抑粮价。他们的后台不一般那。可是那收粮的也不简单,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咱们就别掺和了。”

    老二又劝道:“大哥说的对!胳膊拗不过大腿,官府咱们惹得起?明天不开门卖粮,你不怕被官府抄了!这次官府可是站在理上了,抄了家你也没的说。”

    老大说:“兄弟,哥哥听你的,官府我们惹不起,反正我们赚了,明天开门卖粮,和那个曙光粮店一个价。咱们也收点曙光钱钞,它比银票好使。”

    三月初二中华日报的创刊号第一期的报纸运到了济南。为了增加宣传的力度,除了邮政局设置了读报栏之外,在济南的主要街道路口也临时设置了读报栏,张贴了报纸。

    报纸的纸张尺寸是对开,折叠后分四版。就是后世人民日报大小。纸张比宣纸坚韧、挺括一些,便于手持翻阅。按大明人的阅读习惯竖排版,向左翻(与后世的报纸正相反)。

    头版头条是中华日报创刊祝词和办报宗旨宣言。还有本期的重点文章摘要。其余部分均被山东粮食风波的相关内容占据了。有粮食风波出现过程和现状的如实报道,有山东省巡抚衙门的各种布告,有大明律中有关粮食的摘要,还有一篇关于山东粮食风波的社论。

    因为报纸发行的重点是京城和山东,因此,这一版关于粮食的内容将会影响京城的粮食市场,进而引起北方地区的粮价波动。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朱家就不怕把事情闹大。朱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风波闹的越大,奸商的嘴脸越丑恶。越会引起民众的愤怒。朱家就牢牢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报纸的第二版全部是减租减息,士绅一体纳粮的内容,有法规布告,有评论文章。第三版是农业技术和诗词杂文,主要介绍玉米地瓜这些新品种,温室育苗技术,冬小麦可以缩短生长期的介绍。还有具体的操作技术,温室的图纸和建造使用要点等等。第四版是工商广告。

    本来第一期的重点是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结果被粮食风波冲淡了。

    。。。。。。

    长清县位于济南西南40里的黄河边上,因为有黄河码头,距离大运河也不太远,又临近济南,所以是比较繁华的县城,城中有一家名为‘鲁兴’的大商铺,经营着布匹绸缎,其属下的店铺不少,有酒楼、有当铺、也有粮店。这家大商铺是兖州府鲁王朱寿鋐的产业。

    在商铺后院里的一间雅致客厅中,两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正在品茶聊天。上手主座上坐着的是鲁兴的大掌柜,名叫沈志雄。客座上坐着的山西乔家在济南的祁县票号大掌柜,名叫张文清。

    “听说前两天官府查囤粮户和粮店了,沈掌柜的这里怎么样?”端着茶杯的张文清问道。

    沈志雄说:“不过走个过场,鲁王的产业谁敢查?不过也要给官府一个面子,我的粮站也开门卖粮了,不过是做做样子,粮食价钱定的高了一点,没有几个买主。”

    “我是担心我们的粮库。这店铺是王府的产业不假,毕竟没有在王府里。”

    沈志雄笑着说道:“张大掌柜放心好了,我们长清县里就是个小粮店,那么多粮食想存在长清也办不到,早就运到兖州了。长清的粮库里还不到一千石粮食。我倒是担心你财力不足吃不下曙光名下的粮食。真要是有那一天,你我可就赔大了。我如何向鲁王交代,王爷不得扒了我的皮?”

    “曙光就是朱家的产业,不然何必下这么大的力气帮朱大典。当初我们还真没有想到朱家有这么多粮食,要不是我乔家财力雄厚,现在就栽了。乔东家还是失了一招啊!我就奇怪了,朱大典远在山东怎么招惹了乔东家,以至于乔东家不远千里的来找他的麻烦。”

    朱大典在朝堂上揭了乔家的短,这种事情只有乔家的高层知道,他们这些掌柜的那里知道?

    “是啊,朱家不过就是浙江金华的普通士绅家族。就算浙江的粮食都在他的手上,能有多少粮食?浙江富足,是鱼米之乡不假。除了上缴赋税,朝廷还不停地调运江南的粮食,这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浙江能有多少余粮?不要说乔东家失算,我到现在也是想不透啊!”

    “今天是三月初六了,曙光的粮食已经买了十一天。光是我们,就吃进了他九万多石粮食。这几天济南码头上只有三四艘粮船了,看来朱家也是粮食将尽啊,但愿如此。我们两家洒出去的银子怕是过了百万了吧?”

    “我投入多少银子你张大掌柜会不知道?我这边只是报了内务大管家,王爷并不知道。还是你乔东家财大气粗啊!”

    “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呀,再来五万石,恐怕我们就吃不下了。你们王府可不能袖手旁观,再拿出点银子来吧。不然我们就只能冒险往外省运粮了!这山东地面你还想卖出去吗?”

    “张大掌柜的,话可不能这么说,当初你是怎么说的?不是你乔家包打天下吗?我们王府不过沾点光而已。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我做得了王爷的主吗?内务大管家能听我一句话就不错了。”

    。。。。。。

    自从朱大典任职山东一来,朱家在山东的商铺渐渐多起来。乘这次粮食危机发行曙光货币的机会,各个店铺都打出了“本店使用曙光钱钞”的告示牌。曙光币能够兑换银两,就已经有了保障,能够买到价格低廉的粮食就更加坚挺,很多商铺都使用就更加方便了。这就使曙光货币在山东流行开来。

    因为粮食商战的原因,曙光银行收取双向兑换的火耗一成,本来就是对付奸商的临时办法,而不是针对普通市民的。因此,为了减轻普通市民的负担,曙光银号规定:凭里正(基层的头头,相当于居委会主任,还算不上官吏)的具保条子,可以零二成(百分之二)火耗兑换十两以下的曙光钱钞。钱钞兑换银两免火耗。这个临时办法又推动了曙光币的发行量。

    朱大典不懂经济,但是发行钱钞的账太容易算了。假如曙光钱币只是在城镇使用,山东省至少有三四十万城镇人口(全省人口600万),按每人持有一两曙光币计算,就是三四十万两。因为金属币数量少,这些钱几乎全部是曙光银行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商业的红火,货币数量会逐年增加。数量可观呀!就算这钱是借来的债务,这么一大笔无息贷款,还没有归还日期,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他心里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儿子,这种来钱的道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第153章完………

第154章:背水一战() 
以毛承祚的名义,上的辽宁建省的奏疏送到了京城,因为毛承祚是副总兵,属于军职,所以最早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的手里。梁廷栋一看内容,不属于他管,就转到了首辅周延儒的手里。周延儒一看就知道,这事情与朱家有关,于是就把朱大典的另一份关于内务府在山东的产业(就是皇上的产业)纳税的奏章放到一块,交给崇祯御览。朱家的奏章谁都不敢碰,这都成了惯例了。崇祯看了也是头疼,于是就召周延儒、梁廷栋、吏部尚书王永光单独奏对。在崇祯的眼里,东江镇还是兵部的事情。

    对于官绅一体纳粮,在官绅阶层有阻力那是必然的。作为官绅阶层的最顶尖的代表,崇祯皇帝那里却是阻力最小,甚至是赞同的。他被钱粮困扰的走投无路,眼看着那些王爷、贵族、大地主都比他当皇帝的有钱,他心里能平衡?能不着急吗?他早就想收他们的税了,甚至想狠狠的刮他们。但是,他不敢,官绅基层是他做皇帝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他的位子也就坐不稳了。明朝的皇帝因为没有传国玉玺,心里没底,总是忐忑惶恐的,明朝的内阁大臣那么强势也可能与此有关。朱大典自己跳出来替他办这件事,他求之不得。在他看来朱大典就是为君分忧,可赞成的话他也不能说,这需要臣子说,他点头就可以了。

    朝堂上的大臣们,对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阻力也是比较小的。因为,他们整天站在朝堂上,深知朝廷没钱的危害。只要稍有良知,也必然是赞同的。

    梁廷栋心中郁闷,心说建行省的事情与兵部何干?皇上召见又不敢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和周延儒来到平台,叩见崇祯。他们见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已经先来了一步。

    崇祯四年三月初三,又是一次关于朱家的召对。

    崇祯也是先易后难,拿出要皇上纳税的奏疏,递给三人传看。说道:“三位爱卿看看,这个条陈可行吗?”

    梁廷栋看完就放心了,这事儿与我没关系,听着就行了。周延儒就不用看了,奏疏是经他手递上去的。听了皇帝这句话也彻底明白了,这个事,皇上明白的很,只是不好开口,要找个下台阶。做臣子的就要为皇上分忧。自己这个首辅赖不过去,于是只能说话了。

    做臣子的揣摩圣意那都是高手。皇帝的态度已经明明白白了。如果是不同意,那里还有议论的余地。敢收皇帝的税!一顶大不敬的帽子扣下来还有好?皇帝问:可行吗?那就是同意了,自己能装傻吗?

    于是他说:“启奏陛下,按说以陛下的九五之尊是不能纳税的,在山东的皇庄和内务府产业,那是给地方上的荣耀,给他们一个尽孝的机会。他们岂敢提收税之事。皇上做个表率,拿出几百两银子也无伤大雅。但是,有了皇上的示范,山东还有人敢不交税吗?朱大典这是拉大旗作虎皮,给自己壮门面那。须知山东还有两位王爷和一个桁圣公,他请皇上的尊位,是给这三位看的。国库空虚,朱大典能多收一点还不是交到国库里。以臣下之见这个奏疏就准了。”

    山东的皇庄有几千亩良田,按百分之二的土地税也就是二三百两银子。商铺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所以皇上一年下来拿这点钱是不多的。可是收来的税就是数百万两了,权衡下来谁重谁轻一目了然。

    旁边的王永光看着是个机会,赶紧插话道:“陛下,今日京城里出了一份‘中华日报’,臣买了一张,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的是大明的官军保护了士绅,大明的官府维护了士绅,士绅则有供养官军、供养官府之则。因此,士绅需纳税、纳粮。以此之道,王爷、桁圣公自然要纳税纳粮了。臣以为此论得当。”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好了,就照你的意见,内阁票拟吧。你们再看看这一份奏疏。”票拟就是批注意见,然后交给秉笔太监用印,就是圣旨了。

    说着,把那份辽宁建省的奏疏递过去。这份奏疏周、梁二人都看过了,但还是接过来又看了一遍,最后到了王永光的手里。

    这份奏疏有两点需要议论:一,是是否同意建省。二,是委派官员名单。

    毛承祚到东江镇之后打下了安东、新义州,朝廷是知道的,但是地盘还是太小了一点。皇上是个什么态度周延儒还没有揣摩透,因此就不想表态。他看着梁廷栋,意思是让他先说。梁廷栋办事莽撞,但是他还是知道,这个事不归他管。所以只是低着头,并不表态。这一下难办了,周延儒只能紧急的思索着如何能模棱两可的表态。

    崇祯等不及了,点了周延儒的名:“周爱卿有何见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