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八十年代 >

第2部分

重生八十年代-第2部分

小说: 重生八十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林到河边不一会儿就抓了半篓子出来,这玩意不能放,家里又没水池更没冰箱,够吃就行弄多了反而不美。

    下河把身上的泥洗干净,赵林穿回衣服拎着鱼篓就往家赶,至于欣赏落日美景之类的想法,早让不停咕咕叫的肚子给赶爪哇国去了。

    之前赵林总是闷着头出力气挣钱买米买面,和家里人的交流几近为零,父亲赵红阳的生病让他拔苗助长的变成一个大人,性格上落下不少缺陷,如今再也不会了。

    除了赚钱吃饭不饿肚子,生活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

    老三老四兴奋的扒拉鱼篓讨论泥鳅和黄鳝哪个更像蛇,老妈沈岚在蒸槐花饭,老爸赵红阳花一下午给他写学习计划……

    这才是生活!

第三章小赚一笔

    破四旧旧那会儿,有位领导站了出来,说:“大家的热情值得鼓励,但是方向不对头。怎么只盯着小的瓶瓶猛砸,却把那个整天压在大家头上的大家伙给放过呢?”

    大家一看这个好,不但干了革命工作还能把城砖搬家里去盖房子,全城总动员之下,城墙就变成了很多房子。

    没了城墙之后,城市和乡村的人为界限就消失了,城关镇应运而生。只是原本的城里人还是叫这里为城郊乡,怕把他们城里人的身份给玷污了。

    赵林想把家里的病人送医院去,靠流汗卖力气是不行的,这事还得落在城郊乡这个名头上面。

    城郊乡虽然顶着城市户口,但里面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靠农田吃饭的,这也是被真正的城里人叫成乡民的原因。好在这里的农业生产是在政府眼皮子底下,所以有了什么东西也都是先分配到这里的田里。

    化肥厂还在建,一直等到入冬才能投产,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这整个地区的化肥都是不够用的。

    赵林家里虽然没有地,但是按县里文件上写的,他是有资格买化肥的,还是按需的那种,不限量。

    有心在上面挣一笔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投机倒把这种罪名的威力还没有消褪,偷偷帮乡下亲戚买几袋就算是大胆的了,专门倒卖这个还真不敢。

    赵林自然不怕头上顶这个帽子。

    “爸,我想倒点化肥去乡下。”赵林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件事提了出来。

    赵红阳挥挥手里的笔记本道“你的事你做主,别耽误高考就行。出了事就说是我让你干的,反正我也没多少日子了。”

    被人护着的感觉真好。

    出门右转过一个路口就是二迷糊家,自行车不算是稀罕物件儿,但是买来当摆设的就不多了。大家都要上班,除了他家,谁家自行车也没闲着。

    “婶子,你家自行车借我用用。”赵林进到二迷糊家也不客气,开口就是借车。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客套话不用多说,更何况赵林现在还是个“小孩子”。

    二迷糊的老妈叫李英霞,这一片不多的居家主妇,可能是在家不上班怕被人说闲话,谁家有点什么事都愿意去帮一把,算是个不挂名的居委会主任。

    “行啊,小林子今天怎么没上工啊?”李英霞正在拾掇那点槐花,一点犹豫也没有的就答应了。

    又被人叫做小林子了,金庸迷谁也不能忍,那个悲摧极了的角色叫什么不好,偏偏叫林平之!

    赵林把墙角的的自行车推出来,道“得去我二舅家办点事,婶子你有什么东西要我帮你捎过去没?”

    李英霞和赵林老妈一个村的,年龄差不多大小,又同时嫁到城里来,过年回去走亲戚两家都是一起。

    “你别说我还真有东西想送老家去,你等我一下啊。”李英霞甩甩手上的水转身进了屋。

    帮忙捎回老家的东西无非是旧衣服旧鞋子,这年头厂长家也没有余粮,能帮衬几件衣服就算是顾家的了。

    沿着护城河往南走三十里地,过两座桥,下了公路再走十五里乡间小路就到了,如果有汽车的话不算太远。

    每天都要扛一两吨东西的赵林都被这充满乡趣的小路给折磨的要吐,可想那些描写乡村野趣的作家们是有多无聊。

    “小林子,你怎么来了,看这满头汗,快擦擦。”二舅正好从地里回来,还没进家门两人就碰上了。

    赵林对二舅递过来的毛巾敬谢不敏,刚从地里回来,从肩膀上拿下来的毛巾都能拧下水来了。

    为了掩饰尴尬,也是为了正事,赵林不接毛巾直接说道“二舅,今年缺化肥么?”

    二舅果然忘了毛巾的事,自己擦了把汗就又甩到肩膀上,闷声道“咋不缺,没一年不缺。”

    赵林笑了笑,推着自行车跟上二舅道“不能啊,以前没化肥不一样种地。”

    二舅没一点开玩笑的意思,还带点不平“哪能一样,一亩地少收多少粮食你怎么不算算,你们这些吃商品粮的懂什么。”

    吃商品粮的不懂农活这大帽子扣下来就没得聊了,城乡互怼是常态。

    “我家有名额,要不帮你买点?”赵林也不知道再聊些什么,直接道出来意。

    二舅依旧沉默,走了好一会儿才问道“城里不抓人了?”

    当年抓投机倒把抓到乡里,闹的现在连个养鸡的人家都找不到。赵林说帮着买化肥好像是件好事,但在二舅眼里这可是犯罪。自己家就算是再缺化肥用,也不能让这么好个大外甥走上邪路。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都还没推广到这里,解释什么是改革开放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至于化肥厂投产这种几个月之后才能见分晓的事情更像痴人说梦。

    赵林犹豫了一下道“我爸快不行了,就用他的名义买。怎么都是个死,不如拼一把赚点钱送他到医院看看还有救没。”

    二舅背更驼了,一是心疼自己的妹子,一是心疼自己的大外甥,闷声走了几百米,两人谁都没说话。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二舅才道“中,这事就这么定了。”

    两人没进家门,直接去了李英霞娘家。

    村子里沈李是大姓,二舅沈重和二迷糊的大舅李猛两个人打小长起来的,有这两个人牵头事情就成了一大半。

    化肥撒到地里得好处的是自己,被抓也是沈家丫头那死鬼男人顶包,这样的好事可不是年年都能遇上的。

    供销社的那帮孙子只会装大爷,花钱买他们的东西弄得好像还要求着他们一样,去一趟说没货,再去还没货,这次能恶心他们一下也不错。

    村里面有任何事情都瞒不住人,上午谁家吃个鸡蛋不到晚上都能传遍全村,就别说有人倒化肥进村这种大事了。

    怕被骗?连村长家都出钱买了四袋,再不掏钱吃屁都赶不上了!

    沈重和李猛两个都快当爷爷的人,看着屋里桌子上预收来的化肥钱,腿后跟都打颤了。一年收入不足三百的人家,看着桌上小八千块钱,害怕多过欢喜是应该的。

    这要是丢了,两家人绑一块上吊都平不了全村人的怒火,所以赵林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三个人。

    七九年的时候开始体制改革,虽然双轨制还要再等四年才实行,但是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已经开始有所不同。

    在供销社拿城效乡的户口本买化肥是五百五十一吨,因为给城郊乡的化肥批发价只有四百五十一吨;而其他地方的供销社拿到的批发价都已经快六百一吨,往外卖的时候至少也得卖到七百一吨。

    赵林卖给乡亲们的化肥一吨比供销社少三十块,平均到一袋上面就是少两块钱。

    拿两块钱当封口费,可真真不少了。

    李猛见着机械厂的厂长该叫声妹夫,不过烟酒还是要买,这时候不兴一言堂,下面的人不打点一下,就算是厂长点头这拖拉机也借不出来。

    拿着厂长的条子再用烟酒开路,拖拉机一下子就开出两台来,多少化肥都拉的完。

    买化肥没难度,户口本压在柜台上,反正是给够钱的,多花两包烟就从仓库里拉走两拖拉机的化肥,顺利的让赵林不敢相信。

    怪不得当倒爷能赚那么多钱,还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撑过这几个月化肥厂就建起来了,供货不足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这笔钱还真是不赚白不赚。

第四章口琴

    把化肥运到公路尽头,乡亲们三五成群的拉着板车在那里已经不知道等了多久。赵林看着兴高采烈搬化肥的乡亲们,听着他们夸奖自己能干的话,觉着自己挺不是个东西。

    十一吨化肥在农业人口八十万的县城里不算什么,这时候又没人研究库存、供应链这些东西,县里面的总库存随便周转一下就不知道会多出来多少个十一吨来。

    相比赚到手的一千多块钱,这点风险根本就不算风险。

    二舅沈重和李猛两家的化肥都是按成本价走的,赵林没在收不收钱上面矫情,说明还拿这份亲戚关系当回事,两家人掏钱也是掏的心甘情愿。

    分完化肥,回到厂里还了拖拉机,这一千块算是安稳到口袋里了。一天赚一千块,比扛大包强多了。

    本来想要回家歇会,走着走着就到了名义上属于自家的自留地边上。赵林这时候觉得城郊乡的户口真是太好了,不但可以名正言顺的吃商品粮,给农村人口的政策也一点没落下。除了城郊乡,谁家的城市户口也没有自留地。

    这片自留地足有半亩大小,合将近三百平米。想想家里那么多人挤在四十平的小窝里,这边却空落落的长着荒草,实在太浪费了。

    不过想想手头上的一千块钱,赵林还是摇摇头,现在想盖房子的事还早了点。

    买米买面,糖果零食乱七八糟的整了一大包才花不到十块钱,这年头的钞票太禁花了,怪不得有人会觉得家里有个一万块钱就可以花一辈子。

    回到家放下东西,赵林和赵红阳讨论了一下学习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把高中知识复习一遍完全不成问题。

    赵林上一世自学的时候重点就放在实用技术上面,不求完全弄懂,只求不被人骗,所以涉猎很杂但不精通,现在拿来应付高考,水平正合适。

    和赵红阳不同,沈岚没上过学,所有的知识来自家传,在古文诗词方面的造诣非现代人所能及,给赵林当个语文老师更是绰绰有余。正好用这个当理由把她从缝布头的工作里解救出来。

    手指头扎的像煮过的萝卜一样,只为一个月挣那二十块钱太不值得了。

    赵红阳看到儿子弄回来的这些东西,情绪明显比之前低落不少。

    赵林也不安慰他,儿子长大给父亲带来的失落感,不是几句安慰的话就能解决的。只有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才能帮他把这种失落变成自豪。

    以子为荣,一点也不丢人。

    这天晚上是赵林家这几年来最欢乐的一次,连过年也比不上。不仅仅是因为物质上的丰富,更多的是赵林这个家中长子不再封闭自己,愿意和家里人一起分享心中的苦和乐。

    吃过饭之后,老三老四也没了那种向赵林靠近的小大人气质。一个个挺着吃撑了的大肚子,跳着叫着要糖吃,老妈沈岚护着那包糖不给,连老爸赵红阳也破天荒的掺合进来笑骂两句。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家人之间的那道无形隔膜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淡。

    “妈,你看这是什么?”赵林宝贝的从柜子里掏出一个藏起来的布包,这是他拿到钱首先去买的东西。

    沈岚和赵红阳的结婚照上,沈岚手上还拿着一个口琴,可想而知她有多爱。

    这几年为了给赵红阳治病,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卖了个精光,电视、自行车、大件的家俱,连手电筒都卖掉了,当然也包括沈岚最爱的口琴。

    当沈岚把布包打开的时候,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老三老四终于抢到了糖果,心满意足的坐凳子上吃了起来。

    老三对吹口琴的妈妈应该还有点印象,老四的记忆就是一片空白了,这几年的操劳已经让沈岚的优雅消磨殆尽。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悠扬的曲调从沈岚口中传出来,从有些迟疑到流畅动听不过三两秒,让赵林一时听的痴了。在上一世的记忆里,赵红阳拒绝治疗、拒绝吃饭不久就死掉了,后来哪怕生活条件好起来,也没见过沈岚再碰过乐器。

    记忆里那个优雅的母亲形象就如同一场梦境,每每无法和现实中的那个憔悴的老妇人联系在一起。

    一曲终了,老三老四张大嘴巴连糖都忘了吃,床上的赵红阳已经泪流满面。

    “好,鼓掌!”赵林心里难受却不愿这样的气氛持继下去,带头起立鼓掌道“再来一首!”

    噼里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