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凰为后-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了绝好的亲事,您更应该和他搞好关系。”
“让本宫去讨好自己的儿子?!”太子完全无法接受。
廖先生也有些着急了,索性凑到他的耳畔,如此这般地说了几句。
太子的脸色渐渐有所好转。
“廖先生,事情真会如此这般顺利?”
廖先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殿下仔细想一想,当今圣上和长孙殿下,哪一个好对付?”
太子抚了抚下颌,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
父皇乃是大宋开国之君,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对付得了他?
反观重熙,不过是个刚满十六岁的少年郎,纵然有了势力强大的妻族做靠山,在朝堂上依旧是立足未稳。
阮大将军手握重兵多年,朝中对他心生不满的官员也有的是。
廖先生见他有所松动,又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长孙殿下自幼便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绝不会变得像圣上那样心狠手辣。
咱们要小心应付的人只有圣上,时机一到,该是您的还是您的。”
太子有些羞愧道:“是本宫太过急躁了,最近一连做错了好几件事,眼下的局面该如何收拾?”
说罢他站起身施了一礼:“还请先生教我!”
廖先生忙站起身还礼:“殿下折煞微臣了,这本就是微臣的分内之事。”
两人再次落座,廖先生道:“照目前的情势看,圣上对殿下很难生出好感,如果继续留在京里日日相对,殿下除了日日受气之外,得不着任何好处。”
太子有些不甘心:“本宫也不喜欢日日对着父皇那张难看的老脸,可……”
京城这般繁华富庶,岂是那些偏远的州府可比?
他离京十几年,好容易才重新回到东宫。
几个月的时间,他屁股都还没有坐热,难道又要离开?而且还是自己灰溜溜地滚蛋?
廖先生见他这般留恋,温声道:“殿下舍不得?”
太子:“……”
“殿下不想离京也并非没有办法。”
“先生请说。”
“殿下自请废黜太子之位。”
“先生!”太子的脸色变得铁青。
廖先生摆摆手:“殿下莫要着急,依微臣之见,圣上此时绝不会废掉您的太子之位。”
太子冷笑道:“那可未必,父皇的心思深不可测。说不定他正愁着寻不到废黜本宫的理由,本宫自请废黜太子之位,岂不是正中他的下怀?”
廖先生知道有些事情和太子是说不清楚了。
圣上换储君,缺的不是理由而是时机。
此时太子如果有破釜沉舟的胆量,未必不能换得一线生机。
可惜……
他叹了一口气道:“既然殿下做不到破釜沉舟,那便只能选择暂避一时。所谓远香近臭,离得远一些,圣上说不定还能对您有所挂念,长孙殿下也会想起您的几分好处。
况且密州咱们经营了那许多年,行事比京中容易得多。”
太子握了握拳:“真要离开?”
廖先生道:“殿下心里清楚,回京几个月来,圣上对您是不是越来越没有耐心了?”
太子痛苦地合上双目,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皇斥责他的那些画面。
廖先生目光微闪,并没有出言催促。
大约一盏茶的工夫后,太子睁开眼睛,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本宫明日便上奏折请求离京。”
廖先生赞许道:“这就对了。如今已是冬月末,圣上就算是允准您离京,那也是年后方能成行。
您不妨趁着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好好与长孙殿下叙一叙父子之情。
就是其他的皇子,您也要拿出一些长兄的做派,哪怕做不到兄友弟恭,也千万不要轻易树敌。”
太子点点头:“本宫记住了。”
廖先生又道:“今后微臣还是以花匠的身份留在您身边,即便是太子妃娘娘那边您也不要说漏嘴。”
太子道:“你放心,自从回京后那苻氏处处与本宫作对,早就不是从前那个贤良淑德的太子妃。
如今本宫防她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在她面前乱说。”
廖先生道:“太子妃是帝师之女,是很受圣上重视的儿媳,您最好不要和她闹得太僵。
还是那句话,忍一时之气,光明的前程在不远处等着殿下。”
※※※※
赵重熙在苻府歇了一晚,第二日一早又去成国公府接了凤凰儿,两人按昨日的约定一起入宫给太子妃请安。
孰料他们才刚来到东宫,便听说了太子殿下自请离京一事。
第二百一十四章 破解法(上)()
听说太子殿下自请离京,赵重熙和凤凰儿面面相觑。
如果不是确定昨日两人的谈话无人听见,他们都要怀疑太子殿下是被他们的话气得头晕,所以才上这样的折子。
两人加快脚步来到了太子妃的居处。
刚一踏进正殿,就见赵重华坐在太子妃身旁扯着她的袖子撒娇。
“娘,咱们回京才几日,人我都还没认全呢……我不管,要回密州让父王一个人回,我要留在京里……”
赵重熙觉得这样的弟弟实在太丢人了。
他清了清嗓子道“重华,你都多大的人了,还整日胡搅蛮缠的!”
在赵重华心目中,长兄还是很有威信的,他赶紧松开太子妃的衣袖,站起身给低着脑袋唤了一声“大哥。”
赵重熙轻轻嗯了一声,和凤凰儿一起走到太子妃跟前。
太子妃也好几日没见到凤凰儿了,忙止住她行礼的动作,笑道“母妃昨儿还对锦屏说想找你说说话,可巧你今儿就来了,快过来坐。”
凤凰儿也不推脱,和赵重熙一起坐在了太子妃下首。
太子妃又瞪了小儿子一眼“还站着做甚,那些事儿母妃能有什么法子,索性让你大哥和六姑娘替你出个主意。”
赵重华嘟囔道“直接说大嫂不就得了,还说什么六姑娘……”
赵重熙知道凤凰儿不会为了这点小事生气,笑骂道“就会耍贫嘴,有什么事儿还不赶紧说。”
赵重华道“父王请旨离京的事儿大哥知道了么?”
赵重熙点点头“方才听那些宫人们议论了几句。”
赵重华凑到他身边,挨着他坐了下来“大哥,也不知道父王是怎么想的,咱们一家人回京才几日,谁想回那劳什子的密州,那破地方我待了十一年,早就烦了!
你在皇祖父面前是能说得上话的,要不你就去求一求他……”
赵重熙无奈道“这件事儿与皇祖父有什么相干?是父王自己闹着要离京,又不是皇祖父要把他遣离京城。
你与其在母妃这里闹,不如去劝一劝父王,他平日里最疼你,说不定就被你劝住了呢?”
赵重华气鼓鼓道“我一听说这件事就去找父王,可才刚说了一句话就被他撵出来了。”
赵重熙挑了挑眉,看来他的好父王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离京不可了?
太子妃也道“不是母妃背地里爱说闲话,你父王最近脾气越发古怪了,前几日还说京里繁华,比密州强了不知多少倍。
这一眨眼的工夫,他自己又闹着要回密州了,简直莫名其妙。”
这种场合凤凰儿本来是不想插话的。
虽然太子妃待她很是亲热,赵重华也没有把她当外人,但一日没有大婚,她一日便只能算是个“外人”。
尤其是这种涉及他们一家子的话题,说多了便有挑拨离间的嫌疑。
毕竟赵重华和阿福不一样,他对太子的感情是很深的。
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她们一家三口显然没有注意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她看着太子妃,轻声笑道“母妃,太子殿下态度转变,是不是有什么人点拨了他几句?”
赵重熙恍然。
不仅是这一次,父王回京前后的表现同样是判若两人。
尤其是这一世回京的轻装简行,比起上一世声势浩荡的太子仪仗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可自从回京之后,他又恢复了上一世的样子,行事昏庸毫无章法,说句不好听的,就跟不长脑子一样。
而今日这一招以退为进,像是脑子突然又长出来了。
靠他自己是绝不可能的,显然是给他支招的高人又回来了。
太子妃拧着眉想了想“殿下的幕僚我全都认识,尤其是他最信得过的那几个,从密州到京城,一直都伴随他左右。
而且,太子殿下自小就不太听得进去别人的话,那几位幕僚也就是替他处理一下日常事务,重要的事情也插不上手。
否则,殿下又怎会屡屡……”
当着孩子们的面,太子妃还是不太愿意用太过难听的词语形容他们的父亲。
赵重熙的眉头也拧了起来。
父王回京之后便一直没有给过他好脸色。
但父王身边的那些幕僚他都见过。
不管是人数还是样貌姓名,他们都和上一世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他心里虽然存有疑虑,但也没有进一笔深究。
如今看来,自己还是漏算了。
从太子妃哪里没有问出任何有用的讯息,凤凰儿有些失望。
她和太子只见过一两次,根本谈不上了解,这些事情就是想查都无从查起。
就在三人都有些沮丧之际,赵重华却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般。
“母妃,我方才去找父王,见到廖老九了。”
太子妃不以为意道“他是昨儿回来的,说他老母亲的丧事已经办妥了,怕你父王身边离不得他,所以就赶着回来伺候。”
赵重熙和凤凰儿对视了一眼。
这廖老九绝对有问题!
赵重熙道“母妃,这廖老九是什么人?”
太子妃道“不过就是一个老花匠,从前是密州一个世家府里的花匠,因为擅长侍弄牡丹,被人送到你父王身边的。”
赵重熙和凤凰儿又对视了一眼。
又是牡丹!
那边太子妃还在继续“他是个老实人,整日都在花园里侍弄那些花草,连话都不和旁人多说一句的。
咱们回京之前,听说他老母亲病故了,所以就向你父王告了假回家奔丧。
我之前还以为他不会回来了,没想到他倒还有一份忠心。”
赵重熙道“母妃,我前几日替箜儿寻了一些孤本,我带她过去看看。”
太子妃笑道“箜儿难得进宫,你带她四处转转也好,别整日闷在屋里看书。
母妃让人备好午膳,你们别误了时辰。”
两人一起应是。
赵重华见他们刚来就要走,忙道“我也要去看看,大哥大嫂带我一起。”
赵重熙瞪了他一眼“你好好陪着母妃!”
赵重华嘟着嘴“母妃——”
太子妃笑道“真是个傻孩子,你大哥和大嫂有话要说,你跟着算怎么回事儿?母妃那里还有些账目要查,你来帮着写几个字。”
。
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解法(中)()
半个时辰后,赵重熙吩咐时雨将凤凰儿送回母妃妃那边,自己则去了御书房。
虽然只是简短谈论了几句,但他和凤凰儿一致认为,那廖老九的身份定然不是一名花匠那么简单。
不过太子离京本就是他们所期盼的事情,这廖老九算是间接帮了他们一个忙。
他们目前要做的便是全力促成太子的离京,而且绝不能让他回到密州。
密州是太子一党辛苦经营了十一年的地方,回到那里他很容易被廖老九等人利用,谁也说不准他们什么时候又惹出乱子。
只有让太子身边的倚仗尽量少一些,他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安分守己。
昨日休沐,今日照例早朝。
赵重熙在御书房外等了好一阵,才见到了昌隆帝和韩禹等几位重臣的身影。
见长孙像是等候自己多时的样子,昌隆帝笑道:“难得朕今日不寻他,他自己倒是送上门来了!”
重臣们都陪笑了几声,倒也没有的说那些过分动听的奉承话。
昌隆帝本就有心培养长孙,因此同诸位重臣商议国事并不打算让他回避。
于是赵重熙便随昌隆帝等人一起进了御书房。
此时已届年末,正是皇帝和满朝文武事务最繁忙的时节。
昌隆帝和诸位重臣商议的也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他每听完一位重臣的奏对,总要耐心询问赵重熙的意见。
对于一名十六岁的少年郎来说,这样的场合是必然会紧张的。
总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说出的话不合时宜。
不仅让皇祖父失望,更让重臣们鄙夷。
但赵重熙显然没有这样的顾虑。
上一世他比这一世更早被皇祖父带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