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再嫁-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姑拿起原身绣的手帕和荷包,算是十分精致且上乘,不过比自己要差些。
自己有一技之长,好好努力,日子应该会过得不错。
重新锁上箱子,并没有拆开棉衣找银子,秀姑整了整衣服,理了理头发,缓缓地走出东厢房,望向水洗一般的碧空,偶尔掠过一片白云,如同自己的心事,飘忽不定。
没有可能回到自己的时代了,那就为自己谋划一个将来。
她很现实,遭此大难,依然能静下心。
“大嫂,让我来洗。”苏大嫂正在井边汲水,井边放着木盆,盆里是用过的碗筷,秀姑走过去帮忙把水倒进木盆里,苏家上上下下算上秀姑一共九口人,老苏头、苏父、苏母和苏大郎一家五口,单是碗筷就是九副,不算盛菜的盘子。
“那好,你洗碗,我去刷锅,顺便用刷锅水烫猪食。”苏大嫂提着水进厨房,紧接着提醒道:“秀姑,洗碗水倒进潲水桶里,烫猪食时兑进去。”
“知道了。”
在乡村人家,刷锅水和洗碗水舍不得扔掉,水里多多少少有些饭菜的残渣,大多用来喂猪,苏家养了好几头猪哩!
秀姑本身就是农村娃儿,又接收了苏秀姑的记忆,当然知道这些。
农家饭菜油水少,很容易就洗干净了。洗完碗筷,第一遍的水倒进潲水桶里,接着又清洗两遍,这些水没有残留渣滓,就不用倒进去了。
秀姑捧着碗筷走进厨房,与此同时,苏大嫂也刷好了锅,刷锅之前她在灶下添了几把火,刷锅水烧开,滚烫地倒在旁边的猪食桶里,两个桶里各装了小半桶混在一起的麦麸、麦糠、米糠、红薯皮和一把切碎的豆饼,顺便整理好了灶台上的油盐酱醋。
和好猪食,姑嫂两个抬到猪圈倒进食槽里,几头肥猪立即冲上来埋头大吃。
看着膘肥体壮的四头猪,苏大嫂满脸欢喜,侧头看着秀姑,“秀姑,咱们家的猪长得胖吧?一头足有一百多斤,再过两个月长几十斤,能卖个好价钱。阿爷说了,咱们家的猪等到快过年的时候卖三头,杀一头。”
“那可好,又能过个油水丰足的好年。”
“是呀。”
苏家日子宽裕,待家人也就不吝啬了,这是很好的一种态度。
喂完猪,紧接着又拌了些食料,喂给鸡鸭鹅。
苏家不仅养了猪,还有一群家禽,三十余只鸡,二十余只鸭,七八只鹅,圈在猪圈的隔壁,每天喂得半饱,然后放出院外,去河里河滩草丛中找寻草籽来吃。
打扫完院中的落叶,所有的家务尘埃落定,姑嫂二人一起走进上房。
见到秀姑,苏家上下都非常高兴。
苏母拉着女儿说话,听苏大嫂说秀姑帮她刷锅洗碗,心中一宽。
他们被秀姑自缢给吓着了,秀姑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日夜都有人看着她,生怕她再寻了短见,如今她愿意干活,是不是说明死志已消?
苏大嫂向三个儿子使了个眼色,三人猴在秀姑身上,让她没有时间去想往事。
望着堂屋中其乐融融的气氛,老苏头很是满意,看见秀姑略显憔悴的姿容,又忍不住深深地叹息,暗暗埋怨周家太过无情。
老苏头有四个儿子,除去过继给苏三爷的苏葵外,还有十一个孙子,孙辈中年纪最大的是苏大郎,最小的三岁,却只有两个孙女。
男多女少,孙女的存在益发珍贵了起来。
秀姑是苏家的长孙女,自小乖巧伶俐,勤劳朴实,不像老三家的翠姑那么好吃懒做,因此老苏头跟疼孙子一样待她,基于对读书人的敬重,给她择了村里唯一的秀才家做夫家,周惠兄弟随父也读过几本书,没想到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老苏头愧疚不已,决定过一年再给秀姑找人家,总不能年纪轻轻地就守在家里。
寡妇都能再嫁,何况秀姑仅是被休回娘家而已。
等到流言平息了,没人记得了她被休的来龙去脉了,说亲也容易。
因为秀姑刚回到娘家又寻了死,所以老苏头的打算并未告诉儿子和媳妇,想等到合适的机会再提出来。
秋末没有农活,很是清闲,苏家人却忙得很,说了几句话就散了。
老苏头去放牛,顺便把鸡鸭鹅都赶出去,苏父接了木匠活,在院子里忙活,苏大郎则去县城里做工,中午不回来,临走前,包了四个卷着咸菜和大葱的煎饼。
周家是耕读之家,秀姑随着周惠认得几个字,知晓外事,从记忆里发现此处和自己的家乡一样位于苏北地区,大青山村隶属彭城的桐城,彭城是府城,桐城是县城,朝代是继明朝、李自成之后的大华朝,而非清朝。
在这里,夏收麦子,秋收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和红薯等等,饮食以面食为主,馒头、卷子、煎饼、烙饼、面条、花卷、饺子,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爷们走后,剩下苏母、苏大嫂和秀姑都坐在院落里做针线。
苏母和苏大嫂缝补爷们的衣服,秀姑拿了针线筐出来,针线筐里放着不少绣线和零碎绸缎,她选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红绸子绷在绣绷上,打算绣一路连科。
她不能坐吃山空,原身留下了卖针线的路子,以后还可以继续卖,她依此赚钱,攒的多了,就把秀姑留下来的钱补贴苏家,自己心里好过一点,她不想在苏家白吃白喝,也不想心安理得地花掉秀姑留下来的那些钱。
师父是松江顾绣的传人,红楼梦原著里的慧纹其实就是脱胎于顾绣,每一位顾绣传人都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学刺绣之前,先学绘画,大部分人选择勾勒名家画作为底稿,刺绣之际不但要求形似,还要求神韵兼备。
师父她老人家曾经说过,自己天生就是一双绣花的巧手,因为她心思纯净,没有杂念,兼胸中有画,所以下针如下笔,有灵性。
“秀姑,你的绣工比以前更好了,这是什么花样?”
乡下的绣花样子很少,秀姑勾勒出底稿,只绣出寥寥几笔,仅有一点雏形而已,足以让苏大嫂十分惊叹。
“这是一路连科,寓意好,应该能托云掌柜卖出去。”
云掌柜的绣庄是县城里最大的一家,有门路,县城里的大户人家都去他的绣庄采买绸缎绣品,秀姑的针线一直都挺受欢迎,卖得很好。像她今天起针的这副绣图,别的绣庄卖不动,云掌柜却可以。不过,秀姑寄卖的话,云掌柜会抽走二成佣金。
不知不觉,大半个月过去了。
苏家风平浪静,秀姑和苏家人相处得很好,每天和苏母、苏大嫂一起洗衣服、做饭、喂牲畜,忙完了家务就在屋里做针线带侄子。他们都是厚道人,彼此体谅,几乎没有嫌隙,虽然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
没有人嫌弃秀姑,谁都没有。
秀姑心里很感激,下定决心要好好过日子,一定要比在周家过得更好。
抓了几把麦麸,混着剥掉不吃然后切碎的菜叶子,加了一点水搅拌均匀,端到鸡圈里喂鸡,见到苏母喂好了猪,秀姑连忙开口道:“娘,什么时候赶集跟我说一声。”
在这些日子里,她攒了不少做好的针线,她做活又快又好,加上秀姑之前做的一些活计,约共四五十件,该是去卖掉的时候了。以往在周家,都是十天去县城里一次。现在她有一个月没有去,手里的绣线和布料都用完了,再不去的话就没有针线可做了。
另外,她必须为自己存下一笔钱。
“明天进城,我和你一起去,正好把我和你大嫂做的针线一块卖了。”
“那好,我今晚收拾好。”
因是深秋时分,秀姑并没有做扇套,只做了手帕、荷包和香囊,另外打了一些精致的结子、络子,分开包好,一同装进包袱里,这些都是原身惯常做的。
至于一路连科图,她还没有绣好,暂且放在家里。
第003章 :进城()
第二天起床后,秀姑洗过脸,对镜梳妆,往脸上擦一层淡淡的香脂。
镜中的自己一张鹅蛋脸,五官端正,容貌清秀,虽称不上国色天香,但秀气十足。加上苏家一直以来丰衣足食,周家虽不如苏家,却也不缺衣食,故而生得肌肤微丰,纵使风吹日晒,肤色仍然比其他人白一些。
当然,不是那种晶莹透亮的白皙。
长得太美也是一件祸事,普普通通就好,正如同自己前世一样。
她今年二十一岁,平白年轻了七岁,在旁人眼里她是弃妇,在她自己的心里,仍是花朵儿似的年纪。
早上有些清冷,外面下了一层薄霜,出门赶集不能和在家一样穿着打补丁的旧衣,秀姑打开衣箱,拿了夹袄夹裤穿上,外面罩着银红碎花的粗布褂子,下头衬着一条白色粗布细折裙,都是半新不旧的,她前几天在裙角绣了一枝红梅花,行动间倒显出几分雅致来。
秀姑梳了一个简单的发髻,没有头油,用一根红头绳和两根铜簪子固定。
即使身处古代,乡下村妇村姑的发髻式样还是不太多,仅有三四种,许多村妇随随便便把头发挽在脑后打成一个圆髻就行了,出行的时候裹一块头巾,既可以挡风也可以挡太阳,根本没有电视剧上各种漂亮的发髻。
早饭是红薯稀饭,煎饼就着咸菜。
很简单,但农家风味十足。
煎饼是面粉掺着玉米面烙出来的,圆圆的一张,薄薄的如纸一般,泛着淡淡的金黄色,每次烙完后叠好放在缸里,盖得密不透风,不然容易风干,没有柔软的时候好吃,吃的时候从缸里拿出来,卷着咸菜,或者加一根大葱。
秀姑吃了半张煎饼,又喝了一碗红薯稀饭,便已十分饱足。
老苏头开口道:“和你娘坐车去。”苏大郎步行走得快,出门又早,就不用坐车了。
大青山村距离县城里很远,中间还隔着沙头村、清泉村,步行需要一个多时辰才能抵达,坐牛车的话,也得将近一个时辰,好在至少不累腿脚。
所谓牛车,就是一副平板车,仅能坐七八个人,如果装了东西,空间就更小了。
苏家的牛由老苏头管着,赶集的时候也是老苏头驾车,这样方便自家人买卖东西。偶尔空几个位子的话,就拉村里的人。除了耕地和拉货外,平常赶集拉人苏家不收钱,因此很得邻里之间的敬重,此时车上三四个妇人见到秀姑,说说笑笑,丝毫不提她被周家休弃的事。
鉴于刚被休回娘家,又是刚刚穿越到这里,秀姑很少出门,现在见人,不免有些羞怯。
“大嫂,你们这是去县城里做啥?”苏三婶瞄了瞄秀姑抱在怀里的包袱,一脸好奇。
苏母妯娌四个,其中感情最不好的就是苏三婶,秀姑寻死不成后,二婶四婶都拎着鸡蛋来探望过,唯独苏三婶没有任何表示,还跟村里人嚼舌根,言语之间对秀姑颇有嫌弃。
苏母淡淡地道:“秀姑做了些针线,去县城里卖了补贴家用。”
“哎呀,秀姑的手艺好,这么一大包袱的活计,一定能卖不少钱吧?大嫂有福喽,秀姑在周家交过钱还能攒下六七吊钱,以后不得年年攒十几吊钱给大嫂花。秀姑啊,什么时候借给你三婶一些钱?再过几个月就过年了,你叔叔兄弟们连一件新衣裳都没有,我这心里头啊,觉得不是滋味。”苏三婶羡慕得几乎有些嫉妒了,看看自己攒了一个月才攒下来的五十个鸡蛋,再看她们鼓鼓囊囊的包袱,怎么看怎么觉得心里不平衡。
“老三家的,说啥哩?秀姑不容易,你不说帮衬一把,还说这些风凉话。”不等苏母和秀姑回答,老苏头就先开口斥责了,“去年你们借了老大家的一吊钱不想法子还上,还想借啥钱?哪家过日子都不容易,谁有闲钱借给你?”
老苏头对待四个儿子一视同仁,当初分家的时候,苏父家多分一亩三分地,那是因为苏父给他养老,以后操办后事,不用其他儿子出钱。
除此之外,其他三个儿子每家分了六亩地、十五两银子、一套农具和家具若干,包括各家居住的三间房都是老苏头花钱盖出来的,结果现在人口最少的苏父家已经有了二十亩地和猪牛家禽,重新建了现在的大院子,其他两个儿子也分别有十亩地并且另外扩建了房子,反倒是生有四子一女的苏老三,没半点长进不说,还卖了两亩地。
听到老苏头开口,苏三婶悻悻然地住口,不敢再说什么了。
没办法,老苏头虽然由苏父供养,但是苏老二和苏老四比较孝顺,除了天灾**外,其他时候每个月都会送五斤粮食和五十个钱给老苏头,只有他们家养家糊口不易,每年都拿老苏头多分苏父一亩三分地的事情来拒绝出钱出粮。
秀姑见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