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之崛起-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其主要特点是轻便耐用;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适应战场活动和平时训练的需要;按类别分;有基本作训服和特种作训服;按保护色分;有单色普通作训服和多色组合迷彩作训服;作训服通常是官兵通用;多采用合成纤维与棉花混纺织物制作;也有用纯棉织物和经过特殊处理的纯化纤织物制作的;基本作训服主要指各国部队;主要是陆军各兵种共同穿着的作战训练服;它有别于各类特种军服;作训服根据其颜色不同;通常分为素色和迷彩两大类;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作训服种类繁多;总数已达 100种以上;如防弹服、三防服、防寒服、防虫服、飞行服、密闭服、救生服、跳伞服、高空代偿服、调温服、通风服、液冷服、出海服、潜艇工作服、水面舰艇防寒服、潜艇防寒服、潜艇亚麻背心和裤衩、潜艇工作皮鞋、核潜艇连体工作服、快艇出海服和头盔、防护靴、快艇防寒胶靴、快艇毡袜等等;
第31章:装备更替5()
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是具有能对敌军进行积极、正面攻击能力的坦克。机动、火力、防御实现最佳平衡。'1'
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又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其共同特点是:坦克炮口径大、射程远、射速快、威力大;采用复合装甲、反作用装甲或其他特种装甲。防护能力比其他任何坦克都强;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完善的夜视夜瞄设备。可全天候作战;可在核、化学、生物战争条件下使用;发动机功率大;机动能力强。行驶速度快等。主要性能是:越野时速达30。55公里。最大行程300。650公里。最大爬坡度约30度。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潜水深4。5。5米。
Z35式主战坦克。是中华第一辆坦克。这种研制的新型坦克在全世界上也算是最优秀的。
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H35式105mm线膛坦克炮。战斗射速4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该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 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
该坦克采用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缸径150m标定功率382kW(52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设定最高空转转数 2250±50r/mir。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号发动机共振转数为2500r/mir 最佳使用转数1300~1600r/mir。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小于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g/kW?h(8g/马力?h)。湿式油底壳。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B2系列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但由于性能稳定。制造简单方便。维修 更换 保养方便。改进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今天仍能发挥其很大的作用。
该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为节约训练成本 此车型训练车辆为铁质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锰钢履带板。每侧91块。(可视训练情况和战时情况增减履带板数量。冰雪地战时。可更换两条钢刺履带板;城市战时。可更换两条挂胶履带板。)
该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正面100m侧面80m后面45m正面45°斜角。正面最厚处为100X2=200mm厚(与水平面夹角30°时)。'2'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前倾斜装甲板 上倾斜面 下倾斜面 各装有4块备用履带板。两侧前挡泥板各装有两块备用履带板。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自救圆木1个。
Z35式主战坦克:载员:4人。战斗全重:36吨。车长:6米。车宽:3。2米。车高:2。4米。履带宽度:580毫米。时速: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40公里。发动机功率:512马力。主武器:105mm线膛炮。备弹:34发。并列机枪:7。62m备弹:3000发。高射机枪:12。7m备弹:500发。
装甲输送车是陆战场上用來运送步兵、武器弹药的战斗车辆。使陆军部队快速推进。它是一种类设有乘载室的轻型装甲车辆。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也可输送物资器材。
装甲输送车出现的时间与战车约略同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推出专门用來运输步兵的马克IX型坦克。由于坦克本身的成本较当时使用的卡车高出许多。有些国家是以加装装甲的汽车权充兼作运输的用途。
193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发展机械化部队。由于全履带车的造价与维护成本依旧居高不下。为了配合战车的运动速度与越野能力。半履带车加上防护装甲之后成为最常见的型态。
一战后。德国转向发展装甲车。从1934年开始研制一种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战斗全重9。25吨。乘员2人。动力装置为6缸汽油发动机。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可载运10名士兵。这种装甲输送车在二战中广泛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M3半履带车与德国SdKfz 251半履带车是最著名的代表。这些车辆拥有防御小口径武器与弹药破片的侧面装甲。但是欠缺顶部的保护。车体上以携带机枪最为常见。而战争中期以后盟军开始将M4中战车改装成装甲运兵车使用。
到冷战时期。由于核战阴影的威胁、履带动力装置成本下降加上铝合金的使用。装甲运兵车开始具备封闭式车身。为了与步兵共同作战而演化出步兵战斗车这类重武装车种。
标有以下三点。首先要尽量借用成熟部件。加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和测试性设计。其次。车体后舱设备的布置与安装应充分考虑“人一机一环”工程技术设计。满足在规定的作战环境中的使用要求。第三。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贯彻国家标准、国军标等相关规定。满足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要求。
装甲输送车总体布置采用国际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标准布置方式。车体内部划分为驾驶室、车长室、载员室、传动室和动力室。驾驶室顶部正前方装有白昼潜望镜。潜望镜上都增加了防霜装置。驾驶员座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车长室顶部有1个可全向旋转的车长窗口。在车长窗口前面装有1具指挥潜望镜。供车长使用。
Z35式装甲运兵车。
Z35式装甲运兵车的铝合金车体能保护车内人员不受枪弹或弹片的伤害。但火力较弱。仅有1挺装在车长指挥塔上的12。7毫米重机枪。水平射界360°。高低射界21°~+53°。由车长操纵。洠в忻樽季岛鸵故右姑樽爸谩3瞪蠜'有射孔。载员不能在车上作战。
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他的前方和左侧装有4具M17潜望镜。顶部舱盖上装有1具M19潜望镜。夜间驾驶时可换装夜视潜望镜。
动力舱位于驾驶员右侧。车体前甲板上有一个前部与甲板铰接的发动机大检查口益。发动机进出气百叶窗和排气管装在车体顶部。动力舱内有灭火系统。可由驾驶员操纵或在车外操纵。动力传动装置包括汽油机、分动箱、传动装置、转向控制差速器、原位转向机、侧传动以及有关的传动轴和万向节等。
车长车尾有可向下打开的上下车电动跳板。跳板左侧还开有1门。载员舱顶部有一长方形后开舱盖。其后方有圆顶形通气孔。步兵坐在两侧长椅上。长椅可向上折叠。以便运输货物或作救护车用。
该车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洠в型写帧5谝缓偷谖甯褐芈肿坝幸貉辜跽衿鳌2捎玫ハ焦医郝拇濉
该车可水陆两用。水上行驶用履带划水。水上转向与陆上相似。车体两侧设有能控制履带上部水流的像胶屏板。水上车速可达5。6千米/小时。入水前。车辆要先起动两个排水泵。竖起车前防浪板。该车族的备用装置有防地畦装甲(用螺栓固定在车体前部底甲板上)、驻锄(一组两个、与车载绞盘一起使用)、两侧浮箱、组合式推土铲/扫雷犁、三防探测仪和自动报警器、柴油机、全车宽的浮力防浪板、机枪防盾、乘员用加温器、发动机冷却水和蓄电池用加温器、担架支架和M8A3毒气微粒过滤装置等。位于动力舱后面。车长指挥塔能360°旋转。并装有5具M17潜望镜。
Z35式装甲运兵车:战斗全重:10。258吨。车长:4。863米 车宽:2。686米。车高:2。5米。公路最大速度:64。37公里/小时。载员:12人。发动机功率:210马力。乘员:2人。最大行程:298公里。主武器口径:12。7毫米。车底高:0。41米。单位压力:49。05千帕。履带板宽:381毫米。发动机: V8柴油机。传动装置:TX2002B自动变速箱 。悬挂装置:扭杆。装甲结构:焊接铝合金装甲。净重:8960公斤。车体高:1。828米。履带着地长:2。667米。履带心中距:2。159米。单位功率:15。0千瓦/吨。最大水上速度:5。6公里/小时。燃料储备:257升。爬越度:60%。攀垂直墙高:0。61米。越壕宽:1。68米。传动装置前进档/倒档数:6/1。装甲厚度:12~38毫米
当初在军用吉普车上是否需要从新研制。军方是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一方说是需要从新研制。因为以后的战斗环境中军用吉普需要承担很多的作战任务。比如说是:前线侦查、穿越战线敌后作战等。至少在车辆的防护上面要提升很多。但是现在的吉普车就连最厚的地方一样也防御不住步枪的远距离射击。所以必须要换。而且现在吉普车的动力也不够。
而另一方的意见是不要跟换。先将就着用。将这笔资金用在其他的武器研究上面。
最后还是同意了吉普车的从新研究J35式军用野越车。
①地形通过性:接近角70°。离去角45°。纵向通过角31。5°。最小离地间隙410m最大行驶侧坡40%。最小转弯直径15
②地面通过性:大直径、宽断面、无内胎子午线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轮胎气压连续可调。胎面接地比压可降到140Kpa。
③越野平顺性:双横臂螺旋弹簧独立悬架。大容量减震器和低气压轮胎结合。使整车平顺性。B级路面疲劳工效时间超过17小时。达到轿车水平
④越野机动性:特大行程的独立悬架。柔性的车架和车身。适应更大地面落差。加大胎面与起伏路面的附着机率。增加了汽车的越野能力。全时四轮驱动。高低两速。轴间带差速锁
以上这些高机动性能的综合集成。使该车型既能高速行驶于铺装路面。又能快速行驶于急造军路、乡村土路。还能顺畅通过无路地区。大动力、高平顺性、高通过性。这就是三代高机动性的最大特点。它能克服其它越野车型无法通过的地面和适应的环境。
在燃油供给系统上。J35式军用野越车采用与当今国际先进越野车相比独创的金属主、副燃油箱形式來满足长续驶里程的要求。主燃油箱容量85升、位于车架后部。副燃油箱容量18升、位于车架中部。车架后部及支架的强度保证了燃油箱不受几挤压。确保燃油不会泄露。主、副油箱能实现快捷、可靠的手动切换。使用主油箱时。车辆可行驶里程不少于600公里。再加上使用副油箱时。车辆可续驶里程高于1000公里。是一般越野车的两倍。
动力系统
两种不同轴距的车型均搭载具备世界级先进水平的3。152升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在每分钟3600转时输出额定功率为101。5千瓦。在每分钟2000转时最大扭距313牛?米。匹配先进的三锥同步结构的5速同步手动变速器。'1'
汽车仪表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好、分度均匀、响应快和可靠性高的特点。同时安装军车多功能专用仪表、仪表盘设置车速表、发动机转速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