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宋-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上宋军又是一阵欢呼,夹杂着大声的嘲弄声,像是在欢送汪世显离去。
陈隆之率领麾下众将屹立城楼,冷然的看着远处旌旗招展的蒙古大营,从这里望出去,城外是一片开阔地,树木房屋都被宋军事前清理干净,一眼能看出去很远。
只见连绵不断的营帐看不到尽头,似乎一直连到了天边,一队队的蒙古骑兵进进出出,不时的驱赶着不知从哪里抓来的百姓过来,喝骂着赶进大营中。蒙语的喝骂和汉语的哀求混在一起,站在成都城头都能听到。
“诸君,已经没有退路了。”陈隆之眯起眼,决然的道:“杀了劝降的人,蒙古人不会放过我们,唯有死守此城,方可得存,一旦城破,没人能活下来,望诸君能奋勇杀敌,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身后一众将官齐声应诺,声震寰宇,一些站在近处的兵卒也被感染,挥舞着兵器高声呐喊。
滔天般的振奋声里,纵然有人面露畏惧犹豫的神色,也没有人注意到了。
统制田世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站在众将靠外的位置,跟着喊了几声,声音虽然很大,但掩盖不了脸上惶然的表情,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绝尘而去的蒙古骑兵的背影,若有所思。
淳祐元年十月初五,第二次成都保卫战,拉开了帷幕。
都元帅塔海亲自督阵,前锋官汪世显领兵攻城。
号称八十万的蒙古大军,四面围城,三面猛攻,每一面都是主攻,每一面都是战场。
成都的护城河在两个时辰内就被填出三十余道土桥,蚂蚁般的蒙古兵顺着坦途般的土桥一直冲到城墙墙根底下,竖起云梯,爬墙攻城。
城上的宋兵用床弩和弓箭射击,粗如长矛的床弩威力无穷,一箭可以穿透数人而去势不减,连蒙着数层牛皮的木质冲车也无法阻挡。
而蒙古人的石炮同样威力巨大,这种人力拉拽发射的投石机射出的石弹最重的有百余斤,一次须四五百人拽放上弦,飞跃百丈,砸在城墙上一砸就是一个坑,地动山摇,墙上的人站都站不稳,跟地震一样厉害。
漫天都是箭矢飞舞,满地都是人影奔跑,墙头上的宋军往下倾倒烧开了的金汁,扔点着了的霹雳火球,金汁的恶臭和火球的焦味弥漫在血腥味十足的战场上,令城上城下硝烟丛生,几乎看不到对面的人影。
不时有人中箭倒地,惨叫声不绝于耳,弓箭扎进人体和盾牌发出“噗噗”的声音,所有人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在这样的时刻,除了为了生存而厮杀,无暇他顾。
宋兵用长长的顶杆把云梯顶出去,趴在上面的蒙古兵凄声高叫着摔成了肉饼。一些云梯有铁钩,挂在墙砖上就像生了根一样无法去除,宋兵只能探出头去,用斧头砍木质的梯子,砍断铁钩才能推倒云梯,这就给了射术精湛的蒙古兵们射击的机会,不少人冲到城墙下,搭箭候着,宋兵露头就死。
爬上墙头的蒙古人往往还没站稳,就有好几杆长枪长刀劈刺过来,红了眼的人力气是无穷的,可以把枪刃从穿了铁甲的人从前胸一直捅到后心。一些勇猛的人握住枪杆死不松手,给后来者提供安全落地的机会,自己却惨死掉了。
墙头上的守兵同样强悍得难以置信,他们抱着烧成火球的霹雳球扑向攻上城头的蒙古兵,以同归于尽的方式一齐跌下城墙,霹雳球类似于手雷,爆炸后有一定的散射效果,内置毒物,一旦炸开几乎一两丈范围内的人不死也要脱层皮。
黑烟布满天空,遮蔽了太阳,偌大的成都锦官城,化作了修罗地狱。
这一日苦战,城没破。
日落时分,蒙古军退走,留下了坑坑洼洼的城墙和一地尸首。
疲惫的守军没时间喘息,他们还要抓紧时间修整被破坏的城墙,如果条件允许,夜里还要组织敢死队,出城去毁掉护城河上的土桥。
陈隆之一直坚守在战况最为激烈的北门城楼上,一发石弹砸中了城楼,砸塌了半边楼,差点把他淹没在瓦砾中。
他推开了试图将他扶下去的亲兵,一直在城墙上督战,亲自护着制置使的帅旗,他知道,旗帜不倒,城内的人心就不会散。
一定要坚持,只要守住,蒙古人迟早会退去的。
他坚信这一点。
第171章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
成都被围的消息,如同草原上的火星,瞬息间就燎原而起,传遍了四面八方。
陈隆之派出去的使者,疾如星火般的奔赴各个方向,他们很尽职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到了地方。
但效果很不好。
因为没有援兵开过去。
这是有原因的,整个巴蜀大地上,宋朝官军的力量,几乎都集中在两个制置使手里,其中又以陈隆之的力量最为雄厚,能打的人都在他那里,蹲在恭州府筑城的彭大雅捏着的万把人都是新招募的兵蛋蛋,修城筑城卖力气还可以,要他们上战场跟蒙古人野战死磕,只怕还没动手就逃了个干净。
至于困守其他州府的知州知府们,自保唯恐有失,根本没有冒险去救援重兵围困中的成都城的力量和胆魄。
成都与比它更加靠北的汉州城,就像两片汪洋大海中孤独的小小礁石,顽强的挺立在狂风巨浪中,一个浪打过去,看看好像要吞噬了,浪花一过,它又露出了头。
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成都城下的尸骸堆积如山。
原本经过修缮已经齐整坚固的城墙,又一次变得残破不堪,很多地方都露出了崩口,北面靠近北门的一段城墙甚至被石弹砸出了一个五六丈长的岔口,距离地面不过一丈来高,蒙古兵不用搬梯子,用尸体垫脚就能爬进城去。
最近几天以来,围绕这个口子,蒙古军和宋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每天倒在这里的兵士比其他地方多出好几倍,蒙古人想冲进去,宋兵想堵住它。
天色已近黄昏,赶在日落前的最后一波攻击,已近尾声,蒙古人最后一次顶着墙头如雨般的弩弓冲击岔口的努力正在白热化的进行着。
“杀!”
都统秦忠孝左手盾右手刀,如一尊战神一般立在岔口的最前面,狠狠的劈砍着,把崩了无数个口子的长刀抹过一个蒙古兵的脖子。
蒙古兵全身是甲,唯有颈脖没有保护,他丢下手中比他脑袋还大的铁骨朵,双手捂住脖子上巨大的伤口,任凭鲜血飙起老高,嘴里“呵呵”的叫着,瞪着两眼,跌跌撞撞的朝秦忠孝扑去。
秦忠孝闪身躲过,顺势一脚把他踢到,举起左手盾牌,一根冷箭“邦”的一声,射进盾面。
“快把木栅立好!”他趁这个短暂的空隙,回头暴喝:“绝了北虏的念头!”
他的身侧身后,站着两排跟他并肩的宋兵,长枪如林,坚盾如墙,血淋淋的枪刃指着墙基下面,大群黑压压的蒙古人正在那里爬动。
在他们后面,大队民壮和宋兵正在紧张万分的捆扎木栅,比人大腿还粗的木头一根根的立起来,排列成一道木墙,天空中落下的箭矢不时的落在人堆里,伴着惨呼带走一条条人命。
“据盾、举枪!”秦忠孝暴喝着,声音有些沙哑,他都记不清这是今天杀的第几个敌人了,手臂几乎都要失去知觉,机械的挥刀已经麻痹了神经。
又一群蒙古兵爬上墙基,他们都是全身重甲,用数层牛皮捆扎而成的甲胄即轻便又扎实,打头的一个,狂喊着秦忠孝听不懂的词语,兜头将一把重斧砍了下来。
这个蒙古人身上已经插了好几根箭,白色的羽毛在甲胄上摇摇晃晃还有些好看,不过秦忠孝无暇去欣赏,那柄重斧一击之力足以开山裂石,他不敢用盾牌去挡,闪身避过。
脚下一个交叉,左手盾牌一挥,盾面像一柄锤子一样撞在蒙古兵后背上,蒙古兵被惯性和盾牌击得栽倒在地,宋兵一拥而上,身上瞬间就插了好几根长枪。
秦忠孝的右手没有停着,猛然上挡,格开一根刺到眼前的矛,明晃晃的矛头擦着他的额头刺过去,划开了一道血口子。
他的力量已经到了尽头,换作平时,这种格挡完全可以把矛头挡得远远的。
从早晨到傍晚,蒙古人的车轮攻击没有停息一刻,塔海已经暴怒了,在成都城下花的时间太长了,长得令人无法容忍。
蒙古人不停,没有选择余地的宋军当然也不能停,跟蒙古人不同的是,他们无法去休息。
城里的人就这么多,四面受敌,每一面都要有人看着,不可能还能有预备队轮休。
力竭是每一个战斗在城墙上的宋兵同感,每个人都在拼命,对于死亡,人们已经麻木了,挥刀厮杀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一项看不到结束的任务。
陈隆之在北门的另一面城墙上,这里的战斗虽然比不上岔口处激烈,但同样残酷,蒙古兵没有佯攻和主攻的分别,每一个地方投入的力量都一样凶猛。
他的剑早就断了,不知道丢在了何方,手中握着的,是一柄踏张弩,他就那么稳稳的端着弩,一箭又一箭的瞄着城下蜂拥而至的人头发射,手指因为长时间扣动弓弦,已经流血,血染红了整具弩弓,就连射出去的箭矢,都带着星星点点的血珠。
不时有城下射上来的箭插进他面前遮挡的墙砖里,或者飞过他的头顶,飞向天空。陈隆之浑然不觉,依然重复着扣弦、上箭、瞄准、发射的流程,丝毫不乱。
不时有浑身浴血的兵丁匆匆过来,向他报告各处的形势,这时他就会停下来,思量着发出一道道指令,得到指示的兵又急急的离去,然后他又继续射箭。
他的亲兵营跟他一起厮杀在这段城墙上,不远处的城墙内侧,陈家家眷们和城里的妇孺们一起,一趟趟把砖石搬运上城,他的那个十岁的小儿子,同样也夹杂在其中。
没人闲着,每个想活下去的人,都投入进来了。
当暮色掩盖了最后一抹残阳,新月跃上深蓝色的天空时,蒙古人终于退走了,他们没有选择夜战。
疲惫的成都城保卫者松了一口气,今天又是活着度过的一天。
“秦忠孝秦统制战死了。”有兵士过来,告诉陈隆之这个消息:“不过木栅立好了,今晚连夜砌石头,明天一早城墙岔口就能恢复如常。”
陈隆之默然的垂首看着地面,那柄弩弓靠在他手边,血顺着弓弦还在往下滴。
“把他的尸体收好,用棺木装了,埋起来。”他简短的说道,用一块布缠着手掌上的伤口:“这样就算城破了,蒙古人也不会毁坏他的尸骨。日后得闲,再挖出来重修坟冢。”
兵士领命去了。陈隆之坐了一阵,站起身来,带人开始巡城,各处城墙经过激战,每一处都要看一看的。
城头上的军民,纷纷就地倒卧着,一边等待着火头军送饭上来,一边迷迷糊糊的开始休息。
谁也没有注意到,陈隆之走后的北门都统田世显,却悄悄的领着一群人,来到了北门门洞里。
夜色初起,却正是宋军一天中最为松懈的一刻,大战后极度疲惫中的人警惕性最低,这里原本的守兵轻易的被田世显支开。
堵塞城门的刀车和条石被搬开,房梁一样粗的门闩被移走,蒙古人花了一个月时间都无法打开的城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当城墙上放哨的人惊觉有大队人马趁着黑暗靠近北门的时候,什么都来不及了。
“敌袭!”凄厉的喊声示警,回荡在夜空中。与之相伴的,是雷鸣般的马蹄声。
接到消息匆匆领军过来的陈隆之,在半道上就看到了北门处燃起的冲天大火。
泄洪一样从北门涌进来的蒙古兵,沿着街道冲向城内,骑在马上的蒙古人如同一股股夜枭,鬼魅一样瞬间淹没了城池。
四川制置使陈隆之经营了良久的成都城,一夜失守。
第172章 调兵调兵()
京湖制置使兼四川宣抚使孟珙第二次带兵入川。
四川制置使陈隆之战死成都城的消息对南宋朝堂的震动不下于庐州大捷,稍有不同的是,后者带来的是愉悦,前者带来的是恐惧。
陈隆之是死在宋蒙战场上的第一个方面大员,这意味着南宋与蒙古间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川刚刚好转的局面立刻崩溃,没有天险屏障的川中一带如飓风过境,蒙古兵锋到处十室九空,各处州县府城要么开城投降,要么被破城后屠城,人民百姓又一次出现大规模的逃难潮。
从成都府到恭州府的沿途,惊慌失措的难民络绎不绝,呼儿唤女、拖家带口,有白发老者乞食于路边,有不堪惊惧和旅途辛苦的老弱死于道旁,无人收尸,有年幼的孩子号哭于悴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