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宋-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王大人早已派在下与札刺儿有旧交的部属,过去跟他谈判,别看现在札刺儿气势汹汹,其实心中很不踏实,早有归顺的心,只不过怕投靠鬼王后利益受损,才做出一副外强中干的样子,目的不过是想尽量为自己在谈判中获取最大的好处。”完颜承嗣凑到刘整身边,对他说道。
“原来如此!”刘整恍然大悟,继而兴奋的捏起拳头:“那我们就打痛他,让他知道我们的厉害!”
“是要打痛他,但就怕还没痛,札刺儿就退了。”艾忠孝抚着三尺长须,思量着道:“札刺儿是契丹人,本是金国大将,后来才投降蒙古,此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你看他派出来的兵,都不是他的本队,都是招募的散卒,一定是打着保存实力的小心思,今日他本就没有跟我们拼死的打算,一旦让他带着这么多兵马投降,今后也是个祸害。”
“无所谓,让他领教一下我大理军的威猛即可,燕京以北还有女真人的残余,白山黑水我们也无暇去顾及,札刺儿留点底子也能帮我们顶着,当作一个缓冲。”长孙弘沉吟一下,摇头道:“完颜,刘整,等下对面败走时,不要追得太凶,放他走掉就是。”
两将互望一眼,一起振声答应下来。
几人在军中说说谈谈,居然一点没有论及万一大理军顶不住打败仗的可能。
在他们的言辞里,透着无比的自信,仿佛战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战事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札刺儿的步卒仿佛是在狮子面前耍威风的猫,虽然北方武士彪悍的性格一如既往,但在人海一般的战阵里面,训练有素、讲究团队配合的大理军还是毫无悬念的占尽优势。
当两翼的大理骑兵开始出动,踏着漫天烟尘朝札刺儿的两翼迂回时,人数上不占多数的札刺儿面色一下就变了。
他赶紧利落的回头,全军败走。
长孙弘冷冷的下令追击,但追击却更像跟在败卒的屁股后头进军,那不紧不慢的动作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对方逃走。
缓缓策马的刘整和完颜承嗣脑子里都闪过一个念头:“也不知这位札刺儿,等跑回燕京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这座根基老巢被从河北突袭而至的史天泽团团围住,甚至已经被破城拿下的时刻,会是怎么样的表情?”
两人越想越好笑,于是同时在嘴角浮现出诡异的弧线,令看到这种表情的部下,都莫名其妙。
河北大地上,这一仗的结束得非常奇怪,败的人败得整齐有致,大队主力毫发无损。胜的人胜得懒懒洋洋,跟在后头一点不着急。双方仿佛心照不宣的一对冤家,一前一后向着燕京方向且战且退,不时发生小规模战斗,但数万人的决战一直没有发生,长孙弘和札刺儿都小心翼翼的在避免。
札刺儿的投诚发生在他得到史天泽从山东方向围了燕京城之后,史天泽从两淮直接杀奔燕京城,一路沿着青州、德州北上直达河间,绕开了札刺儿在太原以东和真定一带设下的防线,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现在札刺儿的后方。
燕京城里的留守、札刺儿的儿子重耳大惊失色,仓促召集河间府、南京道的军队慌忙迎战,然后大败。
重耳退回燕京城,仗着城高水深据城死守,史天泽四面围城,掘起长壕,把这座大城围成铁桶一般,却围而不打。
札刺儿还在真定一带慢悠悠的徘徊,他是骑兵居多倒是不担心步卒强大的长孙弘将他包了饺子,在札刺儿的心中,长孙弘的强大是母庸质疑的,这样的人物早晚会横扫北方,在蒙古人退走的力量真空中,札刺儿还真的抵挡不住。
不过就这么垂手认输,札刺儿是不服的,他怀着获取最大利益的念头,一直想周旋一段时日,等到筹码足够了,再谈归顺的条件。
当他在野地里听到重耳十万火急传来的求援信息后,札刺儿当场就把坐在屁股底下的马扎踩成了铁饼饼。
“混球史天泽,他就一点不念及同在蒙古人手底下的旧情吗?!”
第434章 我同意了()
在犹豫了大半个月之后,被长孙弘和史天泽夹在中间的札刺儿在野地里游荡了良久,最后还是悻悻的向长孙弘递上了降书,将领地里的鱼鳞户籍规规矩矩的交到了大理军中的案头上。
长孙弘倒履相迎,热情的接待了札刺儿,亲自到辕门处接着这个燕京豪强,和他携手进入中军大帐,亲密得像神往已久的密友。
仿佛就在不久前发生的两军对垒和你死我活是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
札刺儿感激得涕泪横流,当场给长孙弘跪了下来,扇着自己的耳光一口一个对不起、罪人该死的口号,哭着求长孙弘恕罪。
长孙弘双手扶起他,把自己的袍子脱下来给他披上,大度的表示,过往如云烟,我们要向前看,以前的误会都是蒙古人给咱们下的套,他们巴不得我们打生打死,好渔翁得利。现在大家冰释前嫌,事情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札刺儿起身后赌咒发誓,今后要跟着长孙弘一起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长孙弘说东他不往西,说南他不朝北,一切以大理鬼王马首是瞻。
宾主双方皆大欢喜,在大理军帐里把酒言欢。
酒宴上,长孙弘不经意的提起,远在大理的国学中,还有一些空位,札刺儿的子孙可以送过去念书,读读书认认字,今后做个经世济国之才,也不枉札刺儿的名头。
札刺儿脸皮抽搐了几下,低头思量半响,然后捏着酒杯呵呵着答应下来。
只是脸色不大好看。
长孙弘视若无睹,依然笑容满面,然后就在酒桌上,封札刺儿为大理河间王,统领原班兵马,只不过所部军队要经过大理来整编,数量不得超过三万。
至于其他的,比如军政、民政、财赋问题,长孙弘没说,札刺儿也没问,大家心照不宣的留着以后再说。
当日大家尽欢而散,札刺儿还留宿大理军中,躺在长孙弘隔壁帐篷里,睡了一晚。
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信号。
从燕京再往北往东,大大小小的割据小军阀纷纷向长孙弘投诚,一些蒙古人则连夜策马出长城逃亡草原,至大宋宝祐三年年底,整个北方都重新安定下来,延绵万里的黄河流域大体上恢复了宁静,虽然一些地方还存在不服的小股势力,但大的力量,特别是依附于蒙古的汉地万户们,统统臣服与长孙弘麾下,成了各地的王侯,竖起了大理的旗帜。
特别是看到张柔、史天泽、札刺儿等巨枭都拜在长孙弘脚下之后,北方再也找不到敢和大理军正面对抗的人了。
当然,除了退到燕京东北的女真人以外。
长孙弘没空去理会这些金人余孽,反正蒙古人也不待见他们,就由着这帮亡国奴在白山黑水间自生自灭吧,等大事普定,再做权衡。
送走札刺儿,再跟匆匆赶来的史天泽密谈大半天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长孙弘带着麾下蛮军,凯旋回到了京兆府。
他在路上没怎么耽搁,因为大宋使臣丁大全,已经在这里等候好几个月了。
刚回京兆府官邸,丁大全就亟不可待的找上了门。
长孙弘没急着见他,只是推说身体在征途中感染了疾病,需要调理治疗,闭门晾着。
丁大全在惶急中又等了小半月,终于得来了一声准信:“王爷大病初愈,可以见客了。”
丁大全喜出望外,急急忙忙的过去了。
京兆府经过这段时间的经营,已然跟过去大有不同,刘秉忠等人很卖力,加上求贤令的效应,如今的长安城恢复了元气,流民归附、士人广集,农课和工商在官府的蓄意引导下蓬勃发展,关中慢慢的开始有了起色,一些阿弥奉承之辈,甚至肉麻的喊出了“盛唐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
于是长孙弘官邸也水涨船高的得到了修缮,在他外出征战这段时间里,西京留守刘堂将官邸面积扩大了一倍,里面的装潢也重新刷了一遍,不再像以前那般军营风,而是要富丽堂皇了许多。
长孙弘就在新铺了一层地砖的大堂里,面见了丁大全。
但是不变的,是大堂外那两列横眉怒目的魁梧军士,丁大全在这些人的注视下步入大堂,只觉凛冽的目光瞪得自己双脚有些发软。
这些大汉身上和眼神都带着杀人的气息,嗜血的煞气自不自然的散发出来,令丁大全很不舒服,潜意识的低着头,总觉得这帮大兵手里按着的刀会随时抽出来砍人。
一直到他快步迈上台阶,进入大堂之后,这种感觉才褪去,令丁大全长舒了一口气。
长孙弘道袍纶巾,一身轻松的打扮在堂上等他。
丁大全皱眉,这装扮未免太过随便,不像迎候朝廷使者的样子,起码要穿一身官袍啊。
不过丁大全在四川的教训让他没有轻易的将腹诽说出口,相反的,他还熟络的展开笑颜,鞠躬弯腰的和长孙弘打招呼问好。
长孙弘也笑容可掬的回应,两人拉拉扯扯的寒暄一阵,分宾主落座。
丁大全屁股还没坐稳,也没来得及开口,就听长孙弘先说话了。
“丁大人远道而来,我在真定府就听说了,苦于军务缠身,未能及时回来,还请丁大人海涵。”长孙弘和颜悦色的说道,还抽空叫人端了茶水上来:“不知朝廷说的和亲,几时着手落实?我这边没问题的,随时都可以上京。”
“呃?”
丁大全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满肚子准备好的话,全没了用处。
他膛目想了一下,才慢慢的答道:“这个,我这次过来,的确是准备宣召的。”
丁大全朝四周看了一下,没有看到长案香炉,似乎长孙弘毫无接旨的打算,那些堂外五大三粗模样不善的大头兵也不像焚香伺候的人物,于是心一颠,也就放弃了起身以钦差身份宣旨的念头,虽然这是惯例。
“官家,嗯,大宋皇帝,想与长孙大人结亲,将延福公主嫁于大人,从此大宋与大理间亲上加亲,两国如一体,从此”
“丁大人不用再说了。”长孙弘直接笑着伸手:“书信在哪里?我这就回信,这件事成了!”
第435章 子嗣()
“。。。就在这里,请大人过目。”丁大全有些错愕,显然对长孙弘猴急的样子很不习惯,这位蛮人统帅之前给他的印象是沉稳内敛,无论什么事都会思量斟酌之后才做出决定,所以他掏出朝廷敕书递过去的时候,表情复杂。
长孙弘本该净身焚香,郑重其事的接过敕书,但他就这么大大咧咧的接了,一点没有尊重的意思。
丁大全也顺理成章的看着,丝毫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对这位拥兵自重的大爷,丁大全觉得对方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都不意外,毕竟是大宋皇帝要用公主拉拢的人物,不是自己这类职司能得罪的。
长孙弘一目十行的看着,其实上面的内容他已经通过皇城司胡不显的密信早已知晓,现在看一看不过是确认一次。
“官家让我去京城,迎娶延福公主。”长孙弘把敕书仔细收好,放到桌子上:“但是我听说官家子嗣不盛,只有一位瑞国公主,并没有延福的封号,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不识金枝玉叶,丁大人能否给我介绍一下。”
长孙弘面带笑容,看上去和蔼近人,但听在丁大全耳中,却心中一跳,略有惊慌。
他强自镇定了一下,面不改色的道:“长孙大人说得不错,若论子嗣,官家的确只有一位公主,封号瑞国,其他再无所出。不过谢皇后性格平和,慈爱有加,收养了一位义女,就是延福公主了,大人别看延福公主不是官家嫡出,但深得皇后喜爱,一直捧为掌上明珠”
“行了,丁大人不必再说了,我知道了。”长孙弘面色一沉,有些愠怒道:“原来官家是赐一位养女给我,我还道是皇室子女,却原来是这么回事。”
丁大全见他发怒,心中暗暗叫苦,但嘴上却一个劲的解释:“长孙大人不要着急,这瑞国公主现在已经年满二十,早已嫁人,官家又没有别的公主,只能挑延未嫁的延福公主赐婚。其实不论公主是不是出自官家,看重的应该是官家这份厚恩,对不对?大宋开国数百年,历位公主所嫁的都是当世俊杰,由官家亲自赐婚的更是凤毛麟角,长孙大人千万不要觉得吃亏。”
长孙弘听了,脸色方才缓和了一些,点头道:“原来如此,但我虽然官居宋臣,实为大理王公,论起地位,也不差大宋皇室多少,这次官家赐婚,我当然感激涕零,公主是不是嫡出的,就不计较了。不过成婚仪程,必须周全妥当,该走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
丁大全忙道:“这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