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宋-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的严肃,让孟珙也不禁怔了一怔。
“这些内容,我都看了。”孟珙想了想,也正正面色:“彭大雅的亲戚不尊军法,你杀了他,无人可以说你什么,彭大雅若是不平,想不开意图寻你生事,我拿下他便是,史相公也曾告诉过你,四川一地,许你便宜行事,在那里,你就是镇帅,没人能奈你何,且放开手去做吧。”
“至于在四川筑山城锁连环,不失为一条妙计,你能想到这个,实属难得,我们没看错人,你不知道,我看到这张山城地图的时候,把桌子都拍烂了,哈哈哈!”
孟珙的笑声,豪迈雄壮,忍不住又拍了一次桌子。
他看着王夔,似乎想起了一事,露出笑意又道:“不瞒你说,朝廷本欲将余玠调到四川去,任制置使镇川峡四路的,是我和史相公力排众议,对官家说四川有王夔足矣,余玠有勇有谋,留在两淮再好不过,如此方保得你做了四川制置副使,全权负责四川,你可不要让我们丢脸呐。”
“下官一定鞠躬尽瘁,不负两位大人的恩典!”王夔忙站起来,深深一揖,恭声道。
孟珙双手将他扶起坐下,道:“王大人要感谢的,不是我们,而是大宋朝廷,是官家,你把四川守好了,我在京湖日子就好过,两淮就稳当了,大宋可与北虏南北对峙,保得安然,待到时机成熟,大军北伐,光复北地大有可能,所以王大人担子很重啊。”
王夔点点头,把抬起来:“下官过来,正是想向大人说一说这方面的事情。”
“如果都是这上面的事。”孟珙指指那叠纸:“那就不必忧心,每一个字我都支持!”
在王夔感激的目光中,孟珙慨然道:“朝廷今年夏天之后,就会拨下春税的饷银,你放心,四川那边,我不会克扣一文钱和一颗米,尽数给你,你可善加运用,做你的事情。”
王夔再次道谢:“多谢孟大人!”
他拱着手,又道:“过几日,有一批蒙古人的首级运过来,约有千余个,大人可验看,都是正宗的蒙古鞑子。”
“哦?”孟珙眉毛一挑,笑道:“王大人早些日子送来,大概现在已经把官衔的副字去掉了。”
“这些都是叙州防御副使长孙弘在群山中斩杀的,收集集中费了些日子,下官又验看了一次,确认无疑后才敢送来,所以耽搁了时间。”
“长孙弘?”孟珙眯起了眼:“这名字好像听说过,你在之前的书信里也提到过。”
“是,此人乃下官交好的蛮将,属叙州石门蕃部,现在是荣州团练使,本是宋人,性耿直,善智谋,有勇力,下官能在西川牵制蒙古大军,他出力不少。”王夔道。
孟珙思虑了一下,摸着下巴道:“此人这么大功劳,为何在递上来的请功文书里,没有提及?”
“他是大理的一字并肩王,为外藩王爵,按律,不可授高官。”王夔把身子凑近点,低声道:“所以下官想,如果要继续拉拢他,不给他一点好处不行的。”
孟珙点头,道:“不错,蛮人重利,你若要继续用他,光靠现在的一个团练使留不住人。蒙古虽退,但早晚会再来,等到他们汗位既定,再来时必然有若雷霆,每一个可以用的兵,都是要争取的。你想怎么做?”
“朝廷给了他一些赏赐,不过对一个王爵来说,太过寒酸,实在看不上眼。如果他一旦心寒,下回下官再召唤他时,他不理不睬,或推诿不前,下官就为难了。”王夔在孟珙面前,倒也无所顾忌,孟珙也是世家出身,带兵的武将,没有文人的酸味,说话直率点反而效果更好。
“所以下官想来想去,想将西川盐利,交给他打理,由他从盐监统一发售,我们从中抽成,这样一来,制置使司的利益毫无损害,该得的依然会得,而长孙弘一家垄断,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你倒是没有害处,不过那群盐商可就要出血了。”孟珙聪明至极,一语就道破了其中利害所在,他似笑非笑的看着王夔:“你要用盐商们的血,去养蛮族的兵?”
“大人,石门蕃蛮部也是宋人,长孙弘虽为大理王爵,但能义不容辞的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实属难得可贵,说句难听的,比大宋多少人物都要忠诚!”王夔神色不变,依然正色严谨:“况且石门蕃战力彪炳,不下于西川任何一支军马,鬼卒更是有盛唐之风,出让一些盐铁利益,换回一支雄兵,我们占了大便宜啊!”
孟珙把目光上上下下的在王夔身上转了个遍,皱着眉头思虑了良久,缓声道:“怎么,顶不住盐商们的压力,要求我帮忙?”
“盐商们还没来找我,不过就快了。”王夔憋着一股气,保持着正颜危坐的姿势:“西川安危,此事系于大半,望大人成全!”
孟珙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了几步,回头定定的问:“你不怕养贼自重?不怕蒙古人没来,先养出了一支捅后路的贼兵?”
第223章 贾家出事了()
“大理跟大宋,累世通好,大宋太祖玉斧划江,定下了大宋和大理的国界,亲言:此外非吾有也。”王夔也站起身,沉声道:“大理前代国主段正严,更是曾被徽宗封为上柱国、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等职,与我朝联系密切,年年上贡,恭顺有加,我朝也屡次赏赐大理,正因为有这样好的关系,长孙弘才会出兵助我。所以臣断定,长孙弘不过是为求财和名,不会夜郎自大、起了贪图大宋国土的心思。”
“如长孙弘有不臣之心,下官愿以西川军马,荡平大理,然后负荆请罪,自缚到大人堂前,引颈受死!”
孟珙皱着眉与他对视,王夔目光凛然,毫不做作,迎着他的目光一丝不退让。
半响后,吐了一口气,孟珙走近几步,凝神对他说道:“你说的,不无道理,自古以来,无论南诏还是大理,都安安分分的偏安彩云之南,中原有事,都会召之即来,无怨无求。大理国不过一路,民不满千万,跟巍巍中原比起来,差得极远,鼠不可吞象、螳臂不可挡车,长孙弘如你所言,算得上一时人杰,不会想不到这些。”
“正是如此,大人睿见!”王夔深深一揖。
“也罢,盐商富可敌国,哪个后面都有朝中大人物站台,你新镇四川,朝堂上根基不深,他们闹将起来,也是一桩祸事,万一被他们拿住什么把柄,更难对付。”孟珙坐回椅子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史相公也要我对你多加照拂,于情于理,我必然要帮你的,那些盐商如果来找你,你尽数推在我身上便是。”
“如此!有劳大人了!”王夔大喜,急忙谢道:“只怕会让大人惹上麻烦。”
“无妨,一袭商贾,能奈我何?”孟珙把茶杯放下,肃容道:“记住你的话,如若西川有事,你的人头不保!”
王夔起身,面目沉稳,笔直的站到孟珙面前,郑重的抱拳,振声道:“大人放心,如果丢了四川,不消大人动手,下官自当学陈隆之,以身殉国!”
在两浙东路台州府天台县,说起藤桥松溪贾家,那是大大的有名。
贾家在高宗南渡之后发家,一门三进士,三代官宦家,门第显赫,族中人丁鼎盛,人才辈出,工商行贾、读书做官,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一代的其中翘楚,当然要数大房的贾似道了。
贾似道,字师宪,京湖制置使贾涉的庶子,他的母亲,是贾涉的第五房小妾。
一般来说,庶出的儿子,总是要受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不能享受好的受教育环境,在家中总有白眼,用度拮据,时不时的会受到得宠的其他亲属欺负等等。
不过这些事,贾似道一件都没有遇到过。
贾涉待人公道,对待自己的儿子,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所以贾似道很幸运,他有一个慈爱的父亲。
贾涉的成就,并不比他的父亲、也就是贾似道的爷爷贾伟差,甚至更高。自幼慷慨有大志,智勇双全,累功官居淮东制置使、太府少卿,最大的功绩,是独自处理了在山东横行一时的忠义军,将搅得南宋焦头烂额的李全等人招入麾下,平定了山东,在两淮一带,有很高的威望。
有这样显赫的老子,贾似道起点很高,虽然在他十一岁的时候,贾涉就因积劳成疾死掉了,但他仍然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以父荫出任嘉兴司仓,做官踏上了仕途。
四年后,贾似道中进士,拜宝章阁学士,入京述职,进入了朝廷中枢。
淳祐年间,他再次得到提拔,靠着当贵妃的姐姐和走了史嵩之的路子,出任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
这样的出息,已经比同龄的贾家子弟要高得多,快得多了。
所以他的母亲胡氏很高兴,特地托人带信,让他务必在最近赴京述职的时候,绕道回家一趟。
衣锦还乡人之常情,光宗耀祖是大事,读书人高就之后,都要回家祭祖,一方面焚香敬果感谢祖宗保佑,另一方面希望祖宗继续保佑自己,在仕途上进一步飞黄腾达。
于是贾似道回家了。
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贾家数得上号的人物都回来了,共同迎接这位必将贾氏家族更加发扬光大的子弟,天台县的一应官员也来了,地方上的头脸人物也到了,偌大的贾家,好似赶集一般热闹,门口一长排的拴马石上拴满了马儿,停留的车轿排了整整一条街。
大家都以和贾似道说上话为荣,三十多岁的年纪,傻子也能判断出来,这位年轻而能力才华都极为出众的俊杰,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估量,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早一步结识他,交好他,总是好的。
贾似道和善而亲切的跟每一个人打招呼、说话,态度很好,一点没有架子,族中的子弟要拉着手鼓励,外面的官员要拱手寒暄,就连四邻八舍,也含笑问好。
人际关系很重要,得罪一个人容易,交好一个人却很难,贾似道八面玲珑,深谙其中道理,朋友多了好走路,帮手多了好做官呐。
一场喧嚣,半日笑脸,应付一道之后,贾似道回到了后堂,他要拜望母亲,古人以孝为大,无人能说什么。
但在后堂,端坐上座的,却是家中族长,他的二叔贾政。
外面再大的官,哪怕做了宰相,只要回到家里,见了族长,还得规规矩矩的行礼问好,不得逾越半分礼数。
贾似道按规矩,向族长和长辈行礼,然后落座,笑呵呵的向屋里或坐或站的几人道:“我就知道,叫我回来家里必然有事,二叔这么大年纪都出来了,这事可能不小。”
屋里坐着的,有他的二叔贾政,三叔贾战,堂兄贾宗文,贾宗彦,而站着的,则是侄儿贾长风和贾海堂。
贾政深深的看着他,面目凝重,点点头道:“不错,家中正是出了大事,才请你回来商议。”
“哦?”看着白发苍苍的二叔这样严肃的模样,贾似道有些觉得不妙,二叔当年跟着父亲在山东也是见过大场面的,利刃交颈尸山血海经历过几遭,如今年纪虽然大了,胆魄却一点没减,将贾家操持得有声有色,一向稳如泰山,今日却有些紧张的感觉。
事情大概不小,于是贾似道忙问:“究竟什么事?”
贾政拧着眉头,沉声道:“是你宗彦堂兄的孩子,你的侄儿长河,他在四川出事了。”
“出事?”贾似道把眉毛也拧了起来。
“他死了,在送川盐出川北上时,在大渡河畔中了埋伏,几百人尽数被杀,尸首掉进河水里,找都找不到。”贾政把手里的拐杖在地面青砖上杵了一下,发出一声脆响。
第224章 人为财死()
贾政年近六十,须发皆白,却生得一身好身板,壮年时在战场上打熬出来的煞气洋溢在眉眼间,浓眉下的双目目光炯炯,龙头拐杖一杵,不怒自威,立刻让屋里的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
“究竟怎么回事?”贾似道看看坐在对面怒目含悲没有说话的堂兄贾宗彦,眼神逐渐阴沉凌厉,发问道。
贾长河虽然在辈分上是他的堂兄,但年纪上却大了许多,已经快要满五十了,出事的侄子贾长河,年龄比贾似道小不了几岁。
杀人越货,死的还是贾家子弟,非常严重。
死了几百人规模的截杀,一般的响马做不出来,幕后是不是有人对贾家上心动手,必须要弄明白。
“详细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因为一起出去的,没有人活下来。”贾政转动眼珠子,看看贾宗彦,痛惜的道:“可惜长河这孩子,一向精明强干,在这一辈的贾家子弟中难得的能独挑大梁,他负责我们家在四川的产业。师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