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554部分

席卷天下-第554部分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看的只是合不适合,三公九卿这个制度被淘汰必然是有它的原因,三省六部被执行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

    相对于三公九卿的“大而化之”,三省六部是在各部门的职责上面进行更加的细化,也是统治者对百官的近一步分权。事实上三省六部被执行之后,光是宰相就变成了三个,不再是三公九卿制度的单一丞相,然后因为有六个部门还会有六名尚书,的的确确是权力上的一种弱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标。

    一个国家的制度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的一句话就开始改变,每次制度的更变都是一次权力的角逐,刘彦已经有那个意思,给出足够的时间让百官去竞争,官职任命却还是由刘彦说了算。

    刘彦不但是要搞三省六部,连带内阁也会建立,再来就是对外入侵的职属部门,全部都是需要时间来过度。

    桑虞在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到建康,想了想放弃那个想法。他并不觉得那些国家经受得起自己的接待,原本就有职责要巡视地方,后面又被加了一个监督工程的责任,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

    袁乔将公文送到桑虞手上,当夜与之饮宴,隔天清晨就启程向建康而去。

    “御使大夫虽然有心打压,却是没有滥用职权。”王彪之与王羲之是同一家族,他是王羲之叔父王彬的次子,是王羲之的堂弟。这一次他是以吏司的官职跟随袁乔南下,而所谓的吏司并不是多大的官。

    “桑公何人,怎容你背后编排?”袁乔对王彪之没有恶感,看在同为南方出身才训斥了那么一句:“既然已是大汉官署一员,不可再以旧朝(小朝廷)行事。”

    袁乔实际年龄要比王彪之小一些,可他官职比王彪之高,的确是有资格讲那些话。

    王氏一族现如今的状况早就不是东晋小朝廷四大门阀之一的盛景,他们因为支持小朝廷对抗汉国,家族实力折进去不少,后面也必然是会遭到清算,家族子弟是没玩完多少,可是家财上面的损失真的挺大,家族奴仆除了远在中南半岛的那些是被解散个干净。

    原先的东晋小朝廷四大门阀,他们在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有各自的境遇,在土地持有上面基本都是一样的状况,区分是能够留下多少奴仆。再来,家族有没有人还在当官,当的又是什么官,也是区分状况的衡量之一。

    庾氏有庾翼在当廷尉,桓氏有桓温是个征南将军,谢氏有谢安成为征西中郎将,王氏却是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官员。从各家族的状况来看,原先的四大门阀无疑是王氏最惨。

    “王上很是欣赏逸少,莫要为逸少多惹事端。”袁乔说的逸少自然是王羲之,刘彦将王羲之征募成为博士,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可刘彦经常会召去谈话,却是王氏可能再次崛起的机会:“今次得了接待各国使节团的差事,叔虎可要用心办事。”

    王彪之自然是恭谨地应了下来。

    寿春到建康有将近三百里的路程,沿途有些路段是走水路最好,到了梁郡之后只能是陆路。

    汉国消灭东晋小朝廷,对南方说有针对的也是世家,尤其是一些坚持抵抗的世家。那些世家是被桓温率军清剿了个干净,可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好处大于坏处,收归国有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是租借给了百姓。

    新一年到来,春季是耕作的时间,袁乔一路南下能够看到乡野之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对比了一下南北的景象,就感概道:“北方气候突变,春耕难以进行,倒是南方与往年一样。”

    在北方,百姓自然也是想要耕作,可老天既不下雪,雨也没有下多少,对于春耕的影响无比之下,谁都在忧虑就算春天播种,到了秋季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收获。

    汉国中枢十分肯定旱灾即将到来,却是没有阻止北方的百姓进行耕作,只因为会不会发生灾害是一回事,阻止百姓春耕却必然是会出事。

    北方百姓在耕作之后,是被官府以徭役的方式进行征召,各郡县征集了壮劳力的同时,还颁布征工布告,吸引更多不属于徭役的百姓,而不是以强制的行政命令来对百姓进行集中。会这样当然还是因为害怕出事,只能是以正常徭役和劝导方式进行,到了灾害真的发生后,百姓有的只会是感激。

    得益于汉军一再击败游牧民族,汉国不管是马还是牛方面都不缺,借鉴了先秦的耕牛租赁方式,北方主要是以马来耕作,南方则是以牛来耕作,各县都有属于官方的耕马和耕牛可供百姓租赁。

    袁乔看到正在耕作的乡野,基本就是人驱赶着耕牛在犁田,田野之上正在劳动的人不是固定年龄层,基本是一家子的男女老少都在干活。

    “北方要遭灾,南方的担子更重了。”王彪之见袁乔一眼瞪过来,不得不解释:“职不是说增税,是地域职责。”

    灾害之年,对未遭灾区域进行增税什么的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干,纯粹就是拆西墙补东墙的做法。

    刘彦自然也得到过类似的建议,比如对未遭灾的区域进行增税之类的。他经过很严谨的考虑没有接纳意见,却也没有堵死这个建议,含糊提起要根据面对的情况,再来做下一步动作。

    “大汉征讨笈多,正是为掠夺粮食而去。”袁乔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低叹一声:“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不然……”

    不然?对外掠夺无法保证粮食,对内的增税就会成为必然,到那个时候南方肯定是要哀声载道。

    进入梁郡地界,袁乔得到来自建康的通知,说是第一批使节团已经在京口登岸,由建康令王猛进行安排,是让使节团入了建康城。

    第一批抵达汉国的使节团,他们是来自波斯萨珊、两萨特拉普、卡拉巴拉斯、兰巴建纳和季多罗(贵霜残部),其中的季多罗使节团根本没有事先通报。

    “贵霜后裔的残部?”袁乔当然知道曾经的贵霜帝国,对于还有残部是比较惊奇:“建康令并未安排居所给季多罗?”

    王猛得到的名单中并没有季多罗王朝,事实上季多罗使节团也是被波斯萨珊给临时拉上,真没有对汉国这边进行通知,那就别怪王猛没有以官方礼节来接待。

    庾龢是已故庾亮的第三个儿子,目前是建康县丞,他受王猛的指派过长江接待袁乔一行人,一些事情也是需要事先进行沟通。

    袁乔并没有觉得王猛那么干有什么错,汉国是当世大国,没有必要去看谁的脸色,相反该是别人来看汉国脸色才对。

    “季多罗使节团目前是被萨珊使节团收留,龢的上官没有干涉。”庾龢看上去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他其实是谢尚的女婿,取了谢尚长女谢僧要,然后因为谢尚另一个女儿嫁给殷氏的殷歆,因为连襟的关系与殷氏也非常不错。

    世家之间的联姻非常频繁,各个家族基本上都有些亲戚关系,恰恰也是因为这样世家才更为统治者忌惮。

    波斯萨珊使节团的正使出身王室,名叫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副使是厄古泰巴赫拉姆。他们整支使节团的人数达到六百人,光是承载人和货物的船只就多达三十艘。

    规模第二大的是两萨特拉普,除正副使节之外有三百余人,乘坐的船只却是汉国提供。剩下的各国使节团人数从数十到上百不等,除开卡拉巴拉斯也是乘坐自己的船只之外,其余都是乘坐汉国的船只。他们相同的是都携带了大量的货物。

    袁乔听说波斯萨珊来了一个王室成员并没有感到吃惊,对于异国的王室什么的,要是国王亲自来还会重视一下,王子过来也会得到重视,王室成员什么的哪个国家没一大票人?

    “各国使节团携带大量的货物,除少量贡品之外,余下皆是要与大汉进行贸易。”庾龢对这个是耿耿于怀:“化外之人太过愚昧,未经我们允许,已经将货物拉到市集贩卖。”

    每一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的特产,阿三那边象牙、宝石之类的玩意不缺少,波斯人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毛毯。

    “他们拉到市集的货物并无卖出多少。”庾龢完全就是当成笑话在讲,说了一些趣事,后面才接着说:“各使节团到集市之后大肆购买,几乎是看到什么就买什么,尤其是丝绸。”

    中原王朝不会理解各国对丝绸的痴迷和渴望,实际上民间交易丝绸的数量也不大,基本是各个用得起的家族批量购买,再来就是皇室的特供,所以市面上就不存在多少丝绸。

    那些使节团带到汉国的货物没有遭到追捧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象牙什么的还会有人买,宝石之类的因为民族价值观的不同基本卖不出去,毕竟诸夏喜欢的是玉,不是什么宝石,哪怕是珍珠都会比宝石受到更多的追捧。

    “只要有交税,管他们怎么买卖。”袁乔是真的不在乎,倒是因为各使节团的举动产生一种瞧不起的心态。

第685章:瓜分世界() 
    长久以来,中原王朝知识阶层所接受的教育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认为中原既为“天下”,除了中原之外的任何敌方都是属于蛮荒,不单单是瞧不起中原之外的诸夏之地,也就是长江以南、巴蜀之地、辽东之地、西北之地等等的那些区域,对诸夏之地外的那些区域就更加瞧不在眼里。

    中原的精英分子瞧不起的不单单是地域之别,实际上更加看不起各族文化,实际上东亚在长久的时间里也真的是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诸夏苗裔开枝散叶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处,对于同族苗裔延伸出来的文化都瞧不在眼里,对异族的那些文化就更瞧不上。

    在“衣冠南渡”之前,中原各世家看待其余区域就是在看蛮荒野人,瞧谁都是认为是在茹毛饮血。哪怕是楚地本身就有不输于中原文化的前提下,中原各世家也依然瞧不起南方世家的文化传承。他们从北方逃到南方,明明实力上全面劣于南方,可竟然能够轻易压服南方,心理的优越感可想而知就会更浓厚一些。

    有些够资格列传的人,他们的书中行文基本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视掉自己被胡人逮着杀才逃到南方的事实,将逃亡美化成为将文化带到南方这个知识贫瘠之地,史书上也就有了因为“衣冠南渡”给南方带去先进文明的说法。

    对于同为诸夏后裔的同胞都是那样,怎么还能奢望那些精英分子正眼去看其余国家(民族)的文明?再来是源于无知,比如不知道除了诸夏文明之外还有更古老的文明,更不知道其余民族有过什么辉煌,那种高傲是一直存在着。

    中原文明的确是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哪怕是历经过“神州陆沉”,可是占领中原的胡人也是照搬中原政治体系,不知道多少人在自我安慰,认为胡人武力再强又怎么样,还不是要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谜一般的自信是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被打破,随后就是进入到全面否定自身文明的阶段,那些所谓的精英分子开始认为自己什么都是落后的,洋人连拉出来的屎都是香的。

    诸夏苗裔的固步自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的说就是从儒家全面崛起之后,视任何科技发展都是奇技淫巧,只有上古先贤的话才是真理,对时代的进步视而不见。再来就是禁海完全断了与外界的沟通,没有看到那些原本落后的民族赶超过来,甚至是越超越远。

    说起来会有很多人不信,诸夏文明是长期处于世界之林的前列没有错,可要说完全领先那是在自欺欺人,比冶炼技术比不上阿三,比农业比不过埃及,要说征服的国家和民族之多也比不过罗马,似乎也就在那些玄之又玄的哲学上能与希腊并肩,可希腊文明至少有不少在现代还有研究价值的科学理论,能比的好像只有存活力了?

    其实能存活(传承)下去才是胜利,很多能够在历史上领先诸夏文明的民族先后做了古,哪怕是没有完全消亡的民族也沉沦不能自拔。

    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民族并不少,诸夏文明就是一直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轮回,另一个就是刚刚重新爬起来的波斯人。

    “这个城市……”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看着车水马龙,再看一眼望去有些看不到尽头的建筑物,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真大啊!”

    厄古泰巴赫拉姆完全赞同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的话,他们的首都是在泰西封(现代巴格达东南三十二公里处),要说起来也是非常大,人口接近五十万人,不管是在中亚还是欧罗巴都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城市。

    现如今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市压根就没有几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也就一个,剩下的有个十来万人口就能自号是一座大城市,阿尔达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