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彦举目看向远方,缓慢声道:“诸君应当明白,有我们这么一个集体就够了。”
原本有些紧张的人,一听刘彦那么一讲立刻放松下来。
对啊,他们这些人就是一个集体,汉部发展越是壮大他们的前途越是光明,一个盘子也就那么大,少几个人啃一口他们就能多吃一些,下意识就排斥不是本集体的人来抢食。
那么一刹那,不止一个人表态:“对!不能出现那种状况!”
瞧,这就是人的本能,不止是护犊子,对于利益的争夺更是天性。
【其实无关什么大义之类的玩意,纯粹就是需要与不需要,看得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之上,再来有自己的理解和立场。】刘彦嘴角勾了起来:【对于我来讲,团结应该团结的人就够了。】
刘彦就知道那么一个宗族势力横行的朝代,权力不下县的社会构造下,一个国家财政崩溃,兵源体系也是完全崩溃,导致国战无财力,军队无兵源,最后这个上亿人口的国家被一个仅有数十万人口的异族所统治和奴役。
对于刘彦而言,已经有一个庞大的集体注定会依附在身上吸血吃肉,偏偏还就不能去进行阻止,毕竟人都是有所欲有所求,不能指望光依靠民族大义什么的就叫人去奉献而没有收获,那是一种极度不合理的现象。
因为不存在赏罚分明而崩溃的集体还少吗?
付出没有回报,那么付出是为了什么?
“分开安置的布置不能中断,必须强硬执行。”纪昌从来就是扮演黑脸的角色,他向刘彦行礼:“君上,此事由职来办。”
刘彦却是摇头。
这么件事情可不好办,一旦一发不可收拾,执行者的脑袋随时可能被砍下来,作为传首四方进行安抚的工具。
“让桓温去吧。”刘彦想了想,又说:“袁乔仍然作为桓温的佐官。”
那一刻,纪昌内心里涌现上来一种叫做安慰的情绪。他当然知道那份职责有多么危险,愿意承担是勇气,是尽到一个臣子的效忠之心。话是那么说,可随时随地会被抛弃的感觉可不好受,身为臣下能够让效忠对象爱护,谁又不希望呢?
既然是高层的聚会,桓温和袁乔自然是没有参加,毕竟他们就是一些刚加入的人。
此时,桓温、袁乔和王坦之正在下密城内闲逛,他们需要充分了解汉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那没有比亲眼去看更加真实了。
“听闻下密原本是一座破败的城池?”桓温看着整洁并且宽大的街道,再看城内一座又一座排列整齐的房屋:“一点都看不出这里曾经的荒废。”
“中原各地的城池皆是那般模样。”袁乔充满感慨地说:“胡人不善城防战,石碣不允许修缮城池。”
他们倒是想错了,下密原本的主官是晋人,城内或许是荒废与脏乱没有错,可绝对是少有的一座看上去像点样子的城池,起码城墙没有到处的豁口。
“中原就襄国一城算是城?”王坦之不断地张望四顾:“听闻石虎广集民伕又在造城,想建立一座新的国都?”
说的是邺城,石虎征集了数十万人没日没夜地赶工,死伤甚重的代价下邺城已经初现规模。
邺城的城墙十分雄伟,内部大部分的地皮却是作为宫阙用地,仅是留下部分区域作为民宅。石虎造邺城当然是为了享受,他还特别允许羯人之中的一些家族在邺城有自己的土地,府邸房屋什么的当然是自己建。
要是没有出错的话,邺城会越建越大,导致后面成为一座拥有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里面的人口构造当然是羯人居多,再加上羌族与氐族的达官贵人,少量特别允许被居住进去的晋人。能够住进邺城的晋人肯定也是显贵,例如那些大儒和一些早就投靠胡人的将校之类。
王坦之说石虎要建造新国都的说法存在错误,石虎可没有想要迁都,邺城的存在就是为了享乐。
“下密这边是一个大军营,看到那个人没有?”袁乔用眼神示意,前方不远处有一名身穿校尉级别甲胄却亲自带人巡逻的人。他压低声音说:“此人该是王朴?”
“战败归降的那个王朴?”桓温眼睛看过去,恰好王朴视线也移过来,两人来了个对视。他主动将目光移开,同样压低声音:“此人窜起速度很快。”
王朴投降之后是被当做新附军使用,与邓恒的战事中立下大功勋转正为战兵部队的军侯,现在却已经是战兵部队的校尉?
“始终是低人一等。”王坦之年纪轻,说话没有顾忌:“要不怎么都是堂堂校尉了,还敢亲自率队巡逻的事情?”
这一下桓温和袁乔都是苦笑。要说低人一等什么的,他们也不会好到哪去,谁让是强行被扣留。
王坦之是在被扣留之前抢先表示投奔,会这样当然是长江以南的王氏家族有所安排。他不止是带来了桓温和袁乔的家人和亲戚,还从王家那里带来不少文士,甚至连他自己的妾室都带了过来。
十三岁有妾室?这个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地方,汉家苗裔的贵族虽说二十岁才行冠礼,行冠礼之后才能娶妻,但行冠礼之前没规定不能纳妾啊!
那一边王朴已经在靠近,他会亲自率队巡逻可没有什么低人一等的说法,纯粹就是有着强烈的上进之心。
能者上,无能者下,汉部的阶级可不是一成不变,想要成为人上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事实上汉部内部构造就是那个样子,第一批的部众基本皆为逃亡之人,纪昌也是被俘获归顺,谁也别想去笑话谁。大概只有桓温这些从长江以南过来的世家子,过惯了九品中正制下的生活,或是出于自卑什么的,才会有那等想法?(未完待续。)
第279章:成为历史名人没有偶然()
上进之路不可阻隔,社会不能僵化,有功必赏,有过则罚,此方能展现该由的活力。
或许在之前王朴会对自己战败投降的身份感到自卑,可真正了解汉部的社会构造之后会发现,努力可以来带收益时,自卑什么的还是先扔到一边,建立更多的功劳换取更高的地位和收益才是重点。
王朴当然发现前面那三个一看就有点格格不入的人。
说桓温、袁乔、王坦之格格不入,那是一种气质外加服饰上的区分。
汉部这边没有真正的贵族,贵族气质需要自小培养而起,一举一动皆有其风味,可不是刻意模仿就能够办到。
桓温、袁乔、王坦之出身都很好,尤其是他们身处九品中正制统治下的东晋,自小便是锦衣玉食不说,必要的修养和文化肯定也会培训,一种贵族气度也就养成了。
东晋的服饰偏向于华丽,讲究一些就是一身合体但是布料用起来很多的衣裳,色泽上会偏向于艳丽,一些花纹镶边什么的也会显得复杂。要是不讲究一些,明明是一套华丽的衣裳却会穿的松松垮垮,袒胸露肚什么的亦是常态,偏偏还认为那样非常洒脱,不止穿着随意,人也会疯疯癫癫,显现所谓的魏晋风度。
王朴看到的三个人,两个穿得得体的是桓温与袁乔,另外一个露出胸膛和跳脱的是王坦之。
汉部在服饰上的风格与东晋那边出自一脉,毕竟就是同一个文明的苗裔。两边的差别是,汉部在强汉衣裳风格上进行改良,更分有几种场合所用的服饰,如正式场合身穿正统的汉服,作战场合穿隋唐时期的武士服,平时就看个人爱怎么穿。
在颜色上,汉部的服装会偏向于庄严(沉闷),拿作战服为例,士卒的战衣上红下黑或灰是固定颜色,一些军侯以上的军官则是一身黑或一身红的武士服,甲胄上的款式因为是制式的关系没有多么复杂。
民间?汉部民间的服饰就与东晋那边几乎没有差别,可想要看到太过艳丽的颜色比较难。
不知道是谁有那么一个说法,既是能够从一个民族对待颜色的喜爱上来看出该民族的性格,什么喜欢五彩缤纷就偏好享受,什么色彩单调则会显得死板。
话说回来,一个民族的性格真的能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定义?难道人的天性不是喜欢多姿多彩?
王朴在经过桓温三人的时候目光并没有掩饰,脸是挡在面甲后面,视线却一直都在三人身上。
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中原的晋人对于长江以南的晋人感官上可不好,中原的晋人有一个算一个皆是怨恨长江以南的世家门阀。
那是因为那些门阀和世家抛弃了中原的晋人,将他们丢给了胡人,才会有接下来悲惨的命运。
桓温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王朴视线中的探寻,好奇之中带着一种近乎于是下意识的排斥或者说是厌恶?
“瞅啥?”王坦之年轻,不但性格跳脱,想什么就会做什么。
可没有一句“瞅你咋地”之类的话,王朴视线在王坦之身上扫一眼,带队没有停留直接走过去。
袁乔看着王朴的背影,说道:“不太好啊!”
王坦之没有听懂,有些气呼呼地看着王朴的背影:“卑微之人,焉能如此。”
桓温则是沉默不语,相较起年轻的王坦之他思考得更多。
王朴听到了王坦之后面的话,他没有扭头。若说之前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排斥,他现在对桓温三人已经上升到讨厌。
类似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汉军之中的大多数人对待长江以南的世家子弟排斥得非常明显,桓温也早就明白是因为什么。那是一种近乎于无解的状态,谁让中原的晋人就真的是被抛弃?
接下来,三人继续在城内闲逛,只是桓温与袁乔没有了先前的兴致勃勃,倒是王坦之显得非常兴奋。
“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卒啊!”王坦之指着一些被归纳在辅兵阶级的士卒:“比我们(晋军)的一些战兵都不差,竟然在汉部只是辅兵?”
“汉军并不缺乏兵器。”桓温实话实说道:“仅是一场战役,损耗兵器数量过万,消耗箭矢数量逾十万。”
“我说的不是兵器,是他们的素质。”王坦之举起手做了一个堆腱子肉的姿势:“一个个看去十分强壮,最难得是服从性很高。”
可能是因为地域划分的问题,中原、北地、关中等等区域的人身材一般会高大一些,倒是长江以南的平均身高真的略矮,越是西南则就更矮。
事实上华夏苗裔的平均身高一直不差,原先区域性的差别没有那么多,比如在战国时期不管是中原、关中、长江以南,平均身高都是在一米七以上,不管是那一地都能有大批身高在一米九左右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仅仅是数百年过去,中原身高超过两米的人急速减少,平均身高也从一米八下降到一米七左右。
要深切的知道一点,不算徭役附带的政策,两汉时期的征兵,身高低于一米八可加入不到常备军,尤其是北军身高要求更是达到一米九,哪怕是南军都要求在一米七五。
之前总是说什么丈夫,多少尺男儿,讲的就是身高。两汉一丈可是现代的两米四,七尺是一米六八。那么多计量的词语男儿组在一起,可见身材高大在那时是一种普遍现象。
“是高大雄壮。”袁乔点着头,却又说道:“但身材矮小之辈并不少见。”
“汉军有收编胡人。”桓温了解更多,他说:“我所知,近五万战兵中,胡儿的数量该是有七千?”
“那些是骑兵。”王坦之可不会顾及什么,大咧咧说:“说到底,骑战之类,我等的确不是那么擅长。”
一阵闲扯,三人回到属于自己的住处,却是发现早有人在等待。
“见过三位。”吕绍阳先是行礼,后面肃声道:“君上有令,命桓温、袁乔速去见蔡长史。”
汉部的长史有点多,那是文官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后遗症,不过姓蔡的长史就那么一个。
“想必你就是王坦之?”吕绍阳不再搭理桓温和袁乔,上上下下看着不修边幅的王坦之几眼,说:“你的职务已经下来,该去见李校尉领取印绶。”
“李校尉?”王坦之迷惑问:“是哪个?”
吕绍阳简短地说:“李匡李校尉。”
另外一边,桓温与袁乔一边迈步,另一边已经不知道对视了几眼,可两人谁都没有说话,气氛上显得比较沉闷。
“元子。”最终还是袁乔率先打破沉默:“想要在汉军这边站稳脚跟,恐怕并不容易。”
“是啊。”桓温闷闷地说:“君上或许欣赏我等,可……排斥我们的人太多了。”
刘彦欣赏桓温和袁乔是毋庸置疑的,一直以来就没有掩饰对两人的欣赏。可很多时候被欣赏只是第一步,来自于统治者的欣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