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雄霸海外-第6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湖州米商墨某拥沙船二百艘,因不满官府的沙船赎买政策,对于补偿费不满而鼓动船民万余民闹事!
湖州城为之堵塞,轰动一时。
结果官府按“从快、从重、从严”的原则,将墨某于其乡下别墅缉拿归案,匆匆忙忙地宣判后,没收家产,发东南国流放!
墨某闹事,作梦也没想到官府动作那么的快,他早就被官府注意到了,档案上有名字,资料充分,一闹事就抓起来。
海上中华与陆上中华的男主人都是某只穿越小强,设立情报机关是这种小强的必由之路,怀着“总有刁民要害朕”阴暗心理的那只小强,简直就象他来之前的某只米国那样,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监控起来。
成立中央情报局,负责监控全世界………蛤蟆张口,好大的口气;
不要笑,还真的在努力着,中情局的情报网络已经铺设到欧洲去也!
那年代,两中华是灯塔国,好些白皮都做了两中华的特务,作为“我们的事业”,以此为荣。
成立军事情报局,监控军队和搜集外敌情报;
接下来,他又成立了国土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安全事务;
新近成立的是“国家经济情报局”,搜集经济方面的情报,对于大老板、大户等,一概建档,墨某就这样撞上了枪口。
各个情报局之间业务有重叠的地方,正是那只小强有意而为,他不会让任何一个情报局独大的。
情报部门行事遵循一个原则,即“不存在”,他们从不抛头露面,不会公开亮相,财政部的公开预算不会有他们的内容,只有每日的情报简报才让人们知晓他们的存在。
而任何官员也不得对情报部门进行探讨研究,反正领到他颜家俸禄的人都不得吱声,一位接触过情报部门的朝廷大员对情报部门的内幕有一次说漏嘴,说“什么东厂、西厂、南厂和北厂比起领袖的情报机关,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一般!”
特务猖獗,却不象,是因为审判权没给特务机关!
以前东厂为皇帝提供抓人、审问和判决一条龙服务,现在情报机关有抓人、审问的权利,但判决权不在他们手上。
判决由各地的特别法庭和军事法庭负责,特别法庭是有素质的文官,他们有原则立场,证据不足,不会乱判,而军事法庭的军人法官们并不怕特务机关,他们也是暴力机构!
有了制约,特务机关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所以他们无法高调。
所谓流放其实就是劳动改造,好在有那么一个东南国!
东南国的移民开发始终没有停顿,对人口的需求如嗷嗷待哺,来多少人就要多少人,有如个无底黑洞般。
陆上中华各地的监狱空得象只鼓,狱卒无所事事,社会犯罪率创新低,民众不傻,他们知道那些官员们最喜欢的就是判决流·放东南亚,这该死的去东南亚,去时几乎不用钱,回途的船票贵十倍!
太过丧心病狂,民众们抗议,终于争取到平价探亲的船票,三年一次!
海上中华还是陆上中华的大金主,陆上中华当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需要银子,官员也需要银子增加工资,靠的是海上中华的金援,海上中华给予了陆上中华不下三千万银元的各种援助和贷款,也助陆上中华站稳了脚跟。
为什么马士英回来官场大地震没激发很大的冲突,大部分官员情绪稳定,因为老马从东南国带了大量资金,官吏们人均又提了百分之十的工资,谁都不想和老马过不去,何苦呢,以后的收入将会越来越高,闹起来什么都没了!
漕运改海运这么大件事情,能够做得成功主要是用人得当!
杨天生是个大海盗出身,海运存在什么猫腻他不清楚?
他招商运粮,不用官府的力量,由民间船运公司完成。
经历多年,中国的海运发达,远洋航行不在话下,大陆到旭日城、从旭日城到苏伊士城,都是上万里的海途,海运运力巨大,能够供应二三十万人的补给,上海到天津不过区区几千里,真不是件事!
论到海运,杨天生是宗师级的人物,就算官府与船运公司说“漂没”,漂没多少,怎么个漂没法,说得过他?
他制订规章制度,曰商船运送漕粮,酌给耗米;漕粮无故缺损,令船主赔补;验米交米,专派大员经理;海运漕粮,饬沿海水师巡防;海运船商,分别奖叙;所有运费由官府和船商面议商定,在漕粮上船时发放。
出台《大明查米章程》,运米以实到数为主,不讲什么漂没,彻底地去除了这项陋规。
加强纪检,防止交米收米时官员上下其手,他有情报机关帮忙,采取“钓鱼执法”,令到官员们闻风丧胆,谁都不敢贪墨。
这个不信任官员的手段,换作前明时期早被文官们喷得一头雾水,皇帝都坐不稳金銮殿,而在现在?
新明学起了东南国,来“政治站位!”
一旦通过的决策,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就要站在朝廷这一边,坚决执行,否则分分钟下台没商量。
所以新明能够做事,做成事,不象前明那些文官钩心斗角,专门扯皮,事情办不下去。
从此之后,漕运改海运,不仅仅是货物运输,南北的人员往来也多坐海船,官府批准成立了民营的船运公司,班船运货运人,习以为常。
海运的发达还促进了保险业的大发展,官方资质的船运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保险”等一批保险公司茁壮成长,他们为船只提供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等,为人员提供人身保险。
当出事后,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从而降低了社会运营的风险。
人货船上保险,起初是自愿,后来变成了强制,不管怎么样,保险业为海运事业保驾护航,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海上船帆簇簇,船只往来,南北交通顺畅无比,而新明社会没有大的动荡,一些老官员对比往昔,实不敢相信竟有此成功!
第1173节 裁撤卫所()
“老朱,你的卫所政策有问题哦!”小强曰。
“小强,朕不花老百姓半个铜板,养兵百万,你小子行啊,高薪养兵,你摸摸你兜里有几个铜板?”老朱道。
某小强翻遍身上衣服,一个铜板也无,他羞愧地低下头!
公元1652年12月27日,南京城。
朝廷明发诏书,
大明之雄霸海外第1173节 裁撤卫所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大明之雄霸海外平板电子书网全文字更新;牢记网址:77nt。
第1172节 大明改改改()
改革是大明的必由之路,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让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民众富裕!
我们的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辅国公主殿下的领导,官员们真抓实干,百姓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南京大学大礼堂,官员们、大学生们济济一堂,听马士英在那里侃侃而谈,对“改革”大谈特谈,俨然一副改革者的模样。
要是让颜常武听到,只怕要大大感慨一番今非昔比了:“马士英这位大明本应该为奸臣,现在这里成为了治世的能臣,只要他不出偏差,新明历史上的定位差不了!”
马士英介绍了官吏改制、科举改革、军队改革、经济改革、土地改革、福利改革等等,都是由他主导的,可谓是硕果累累,让大明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却还能成功,不得不令人佩服!
例如官吏改制,大明正式给予内阁地位,位在六部之上。
明朝内阁原本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起设立的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属于那种打酱油的角色。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内阁作用非常大,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靠的是内阁的帮衬,而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的改革,亦给明朝续命,前明276年的历史中,皇帝多奇葩,内阁居中调停,功不可没。
可这么一个重要的机构,地位始终很尴尬,内阁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
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有其实而无其名是内阁的特点,因为这个问题,以致于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内阁之上。
皇帝想“以小制大”,内阁官员五品,而六部尚书至少从二品,自然不服气内阁的管制。
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
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这一斗起来,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狗咬狗,一嘴毛,内耗之事少不了。
如今给内阁正名,内阁位在六部之上,等于重建中书省。
“学生杜威,请问马相,学生内阁权大,相当于中书省,相权过大,朝廷如何制衡?”大会允许提问,一个年轻儒雅的学生站起来问道。
暗呼这个问题问得好,马士英介绍道:“内阁不同于中书省!内阁阁员由上位者决定,有任期限制,一任四年,如做得好可再做一任,但不能第三任……”
终究有的话不可说出来,在前明,为了制约内阁,皇帝动用了家奴,内阁的票拟即处置权必须经过司礼监TJ的批红,这是皇帝扶持TJ对付内阁,加强皇权。
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司礼监TJ代帝批红,权力很大,又成立什么东厂、西厂南厂北厂的,把文官们弄得欲仙欲死。
一些皇帝利用司礼监TJ,对文官进行斗争,以免内阁权限过大,有的皇帝如崇祯,玩脱了,自废武功,将阉党一网打尽,没有了制衡,那些文官们对上怼皇帝、内部狗咬狗、一事无成,累及三军,以致于崇祯狂呼:“忠贤若在,事不至此!”
新朝了,朝廷废除了司礼监TJ,不再给TJ以批红的权力,看似也来崇祯第二,但是!
制度上,朝廷对内阁有人事权,亦即是内阁成员都由朝廷任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阁员们对朝廷的忠心。
朝廷严重削弱了文官对于军队的控制权,军队只忠于朝廷,文官对于军队将领是没有话语权的,这个任命权力在于朝廷,现在就是辅国公主掌握军队将领的任命权。
另外,情报部门也不由文官掌握,文官们永远不知道情报部门收集了多少他们的黑材料。
一旦需要的时候,那将会炸弹扔出来!
军队、情报部门的开支单独列项,文官不得置喙,如此一来,有奶就是娘,文官对于军队和情报部门是监管无力。
所以,看似内阁风光无比,实际上朝廷也给他们套上了紧箍咒,不能为所欲为。
又有都察院的权力得到了大大限制,它监督官员操守的职权被大大缩水,尤其是取消了对嫌疑官员的逮捕权,在未得到文官政府高层的认可,都察院仅仅只能对其进行侦察后向上报告。
在以前,都察院的官员们号称“手握天宪,动辄地动山摇”,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员,有弹劾权,往往被大官们利用,你来我往,交相弹劾,朝廷陷于党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