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真是皇帝 >

第50部分

我真是皇帝-第50部分

小说: 我真是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理完毕,皇帝车马出行。

    皇后的鸾驾早早便在养心殿外候着,林嫣进宫已有半月之久,除了刚完婚的三天,刘邦再也没有见过她,这多少有点冷落的意思。

    得亏刘邦如今后宫虚缺,不然这便是皇后失宠的预兆,不知又会有多少嫔妃闻风而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林嫣有着切身体会。

    婢女私底下讲的那些话,一句一字都像是刀子扎着她的心——林嫣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才多长时间,就已经有人开始妄议废后。

    刘邦的车马没有多做停歇便往承乾宫驶去,林嫣张了张嘴一句话也没说,在一边侍奉的赵燕看着远去的天子车驾,神情沮丧,她看着闭目养神的林嫣,眼中划过一丝失望的神色。

    承乾宫里,在京师的诸王都已到了,赵王刘安正与淮南王刘显品论屈原,两人笑语盈盈,你一言,我一句,说的很是投机,其他王爷也在一旁附和,只有齐王,黑着脸一个人在喝闷酒。

    见刘邦与林嫣进来,众人起身行礼,刘安笑道:“十二弟不但有佳人作陪,还能一觉到天亮,这份福气真教做哥哥的羡慕啊。”

    “是极,是极,平原大夫有诗道: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候淑女,多迅众些,盛譼不同制,实满宫些,容态好比,顺弥代些。十二弟身为九五之尊,享受这些也是应该的。”

    淮南王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站姿十分端正,再加上他这一番言语,整个人显得很是儒雅。

    刘邦心里很鄙夷地问候了他的爹娘,这家伙简直跟赵王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同样的骚包。

    和这些满口诗词歌赋的娘娘腔相比,刘邦反而觉得齐王更顺眼一些,都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真是不假。

    刘邦微笑着,欣然接受了他们的恭维。

    林嫣脸色异样,金陵才女岂是浪得虚名,她如何不知这段出自《屈原…招魂》的话其实是在讽刺君王贪图享乐,纵情声色?

    “他们是在骂你啊,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昏君。”她对刘邦使了下眼色,但刘邦仿佛根本没有看到一样,拉着她去给太后行礼“儿臣,参见母后。”

    刘邦不学无术没错,但很不巧,这首‘招魂’他恰好学过,他只是不愿意浪费口水罢了——纨绔一号用诗骂纨绔二号,充其量证明纨绔一号比纨绔二号更白痴一点,除此之外又能治他什么罪呢?

    太后坐在炕几上,在侍女的伺候下吃东西,她瘦了,也黑了,就连眼角的鱼尾纹都明显了许多,想必是因为最近和宰相斗法的缘故,尔虞我诈是一件很费心神的事情。

    “季儿,你年轻气盛不知道节制,母后也能理解,但怎地连今日是重五都给忘了?孤让杨玄明教你,原本是想让你学习治国之道,却不料越教越差,真是糊涂老师带出的糊涂弟子,看来他也只是徒有虚名。”

    跪在地上的刘邦心里一颤“这话说的也太重了些,不就晚起了一会儿,至于上升到学术人品的高度?这是有气啊,不知道杨玄明怎么惹她了。。。”

    “这是儿臣的罪过,请母后责罚。”

    “嗯?”刘邦被林嫣的行为惊了一下,刚才他在胡思乱想,还没来得及解释,林嫣便抢先请罪“这是什么情况?她怎么会突然替我说话?难道是被我的王八之气折服了?”

    很快,他就知道,他想多了。

    “儿臣身为皇后,应劝勉陛下专于国事不该沉溺于酒色之中,是儿臣失职了。”

    刘邦语塞,沉溺酒色?他去后宫的次数用手指都能数的清,跟头黄牛一样,每天鸡鸣起,三更眠,这些别人不知道,太后怎么可能不知道?

    “还是太年轻了,这女人完全是为了洗脱自己,为此还不惜抹黑我。”刘邦心凉的就像三九天的河水一样。

    太后抬了抬眼皮,玩味地看着林嫣道:“难得皇后如此知情达理,不错,知道认错了,孤听闻你进宫之前有着才女的美称,今年祭祖的祝文就由你来执笔,当做是对你的惩罚吧。”

    林嫣拜谢“儿臣领旨,多谢母后。”太后摆手“你们都起来吧,季儿,下次可不许这样了。”

    刘邦点了点头,心里极度郁闷,在这么多人面前出丑就算了,还被自己老婆给坑了一把“我混的是有多惨?”

    端午节古来有之,但各地风俗不同,后来屈原跳江,统治者为了树立其‘忠君爱国’的榜样,便将重五这一天定为屈原的纪念日。

    效果自然很明显,这位悲催的诗人被世人所铭记,缅怀,每年这个时候,赛龙舟,吃角黍,祭拜屈子庙,颂离骚。

    这些活动都是些健康的活动——没有人拿兵器,也没有聚众闹事,大家都是文明人。健康的活动,朝廷当然是要支持的。

    支持的方法也很简单,不过是在屈子庙上上香,烧烧纸,然后举办个简单的祭祀典礼,纪念一下屈原,颂扬一下他的精神。

    正午时分去金陵城东的屈子庙,晚上应付群臣宴,这就是刘邦今日的行程,当然,这些工作是刘邦必须要做的,太后将他叫过来提醒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将所有诸侯王都聚集过来,恐怕不是只为了这么简单的一点事吧?”

    刘邦坐在太后身边暗自腹诽,以他对太后的了解,这个女人不太容易为情所动,他可不相信,太后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才搞这么一出。

    如果真是这样,她也不会一来就刁难自己。会是什么事呢?联想最近朝中发生的大事,无非是与宰相集团之间的博弈。

    “她又想搞什么幺蛾子?”

    有点卡文,节奏一直跟不上去,今天才有了一点想法。

    (本章完)

第68章 天子封神() 
太后与宰相的矛盾不可调和,渐成水火不容之势,自黄河决堤案以来,霍政一党便一直被打压,只一封书信就让霍老头闭门在家,近日以来,朝堂上没有了顶梁柱,那些跟霍政混的官员连说话都缺少了几分底气。

    貌似是太后占尽上风,但刘邦看的很明白,就如今形势而言,还远远谈不上谁胜谁败——双方压根没动真格的。就像一场大戏,刚刚进入开头,各路牛鬼蛇神还没有登台,一个个的都在暗处观察,等待时机。

    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究竟谁是蝉,谁是螳螂,谁又是黄雀呢?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和往日一样,太后先是和诸王爷闲扯了一会家常,待喝完几杯茶后,她对下人挥挥手,让他们都退了出去。

    “今日重五,孤一来是想趁你们都还在京的时候,找机会聚一聚,皇室宗法严苛,在座的众位王爷都是亲王,都是大渝的柱石,开府建牙,镇守一方。平日里待在封地,难得一见。”

    太后抬了抬眼皮继续道:“这人啊,就是这样,血缘关系不管多么亲,要是不经常往来,走动,也难免会变得疏远起来,平头百姓家里,亲戚兄弟疏远了就会分家分地,就会闹别扭,皇家血脉要是疏远了更是了不得,那可不是分家分地这么简单的事,就会分疆裂土,你死我活,亲手毁了祖宗的社稷。”

    说到这,王爷们要是还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可真就是白痴了,太后这是在警告他们啊。

    其实想想也对,如今她与霍政斗的正凶,彼此都没有必胜的把握,都得拼尽全力,这个时候谁要是在背后捅她一刀,到那时腹背受敌才真是要命。

    浑水好摸鱼,要说谁最希望看到朝局混乱,首当其冲就是这些坐在底下,衣冠楚楚的亲王们了。

    还是那句话,天底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虽然诸侯王们从太后这里得到了很多,明面上是与太后站在一起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两面三刀,从中作梗,甚至是背叛她。

    因为他们还想得到更多,人的贪念是没有止境的,当他们的要的东西,太后可以满足的时候,他们自然笑口常开。

    然而,当有一天他们要的东西,太后给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露出獠牙,比如说,皇位!刘邦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城府万钧的太后自然也明白。

    至于那些王爷们,那就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刘安率先表态道:“母后说的极是,父皇在世的时候就曾教导我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要团结,不要分裂,父皇的谆谆教诲儿臣不敢忘,儿臣定当尽心尽力,为陛下守好南疆,辅佐陛下治理大渝天下。”

    其他王爷一见赵王都这么说了,也急忙应和,我说你的好,他说他的好,兄友弟恭,一家人其乐融融,场面极为温馨。

    “齐王,你觉得呢?”太后又问刘荣。

    刘荣话很少,所以在这种场合中显得有些突兀,见太后询问,他张了张嘴,抱拳道:“儿臣镇守北境,每日与军旅上的人打交道,性子粗了点,不会说话,不过,儿臣可以保证,若是哪一天十二弟需要,儿臣必当效死力。”

    “这不挺会说话的嘛。”刘邦暗道,和赵王的空话大话相比,齐王的话更让人觉得真实可靠,虽然这个‘真实’也掺了不知多少水分。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示意诸位安静,她转过脸对刘邦道:“季儿,你看,有这么多皇兄帮你,你大可放心安坐龙椅。”

    刘邦不置可否,脸上却露出十分感动的神色,他站起身一躬到底“弟在此谢过诸位哥哥了。”

    气氛营造的差不多了,话也说开了,就该进入主题了,太后扫视了在场诸王一眼,然后垂下眼皮似若无其事地提道:“算一算时间,今年也马上到迁调的时候了,诸位王爷们都准备的如何?”

    众人还沉浸在刚才的戏份当中,听到这句没来由的话都有些不知所措,一个个,脸上的笑容都僵住了。

    刘邦也愣了一下,他虽然知道太后必然有后话,但万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

    所谓‘迁调’全名应该是‘抽调地方兵员充实京邑制度’,讲这个‘迁调制度’就先得提一下大渝兵制。

    大渝兵制基本上是沿袭南燕,军队是全国统一,有完整的体系,从行政上讲,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各地军事长官向太尉负责,太尉又向皇帝负责。

    从建制上讲,大渝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五部分:京师军,地方军,边军,其中京师军是所有军队里,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是朝廷的精锐,但同时也是人数最少的。

    而地方军又称郡兵,是负责地方治安的武装力量,由郡尉指挥,人数最多,最后的边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守卫边境的军队,人数与战斗力在京师军与地方军中间。

    大渝有边军五支,郡兵三支,京师军一支,有人可能会问,不是地方军最多的吗,怎么才有三支?

    其实也没什么好解释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是因为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大渝被打怕了,将很多地方军抽调给了边军,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便是变成了私兵。

    私兵不是私人的兵,而是诸侯王的兵,刘跃为了减轻中央供养军队的负担,便让地方承担这笔花费,这个决定也不能说不好,但任何政策时间一久就会变样。

    大渝封国林立,最有钱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是那些藩王们,王爷们出钱供养军队,时间一久,自然而然的,士卒便只知道王爷才是主子。

    这种兵说是朝廷的,不属于朝廷编制,说不是,却又是为朝廷服务的,地位十分尴尬,于是便有人称其为‘私兵’。

    私兵的出现让朝廷的负担大大减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诸侯王们手里的力量越来越强,这让刘跃颇为忌惮,于是在太后的策划下,便出现了‘迁调制度’。

    每隔三年,朝廷就从各诸侯国的私兵中抽取一部分人来充实京师军,以此来限制诸侯国的势力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一个农夫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士兵至少得需要三年时间,‘迁调制度’就像是镰刀,等麦子黄了便割一茬,说不心疼是不可能的。

    哥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答复,忠心都已经说出去了,现在要是推辞拒绝,这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刘邦心中感慨道。虽说,他对这个女人很没有好感,虽说,她的存在时常让刘邦感到如芒在背,但就她的这份心机,这份手腕而言,也不由得他佩服。

    太后掌权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事实上,刘跃在两年前就已经无法应付朝政了,基本上每天都在床榻上度过,这两年里,一直都是她在主宰这个国家。

    原本衰落不堪,摇摇欲坠的帝国在她的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