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56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56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西军过了江,大宋还是大宋吗?江山究竟是姓赵还是姓徐呢?

    吕颐浩并非迂腐之人,但作为受赵宋皇室恩惠的臣子,他对此颇为在意。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就好比东汉末年的荀彧,一生为曹操谋划,却始终心向汉室,以汉臣自居。

    吕颐浩此刻便是这样的心情,他相信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要积极配合徐还,将来在朝堂上必定有一席之地,位列宰辅,公侯之家都不在话下。

    唯独这件事,他心里过不了那道坎。

    秦桧之所以不动他这个江宁留守,除了忌惮其根基和实力之外,大概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临安朝廷里,能有一批大臣士绅明知先帝赵构之死颇多疑惑,朝廷不乏奸臣,仍旧支持幼主,原因就在于小皇帝姓赵,是太祖后裔。

    可是,主少国疑,奸臣当道,如此下去,大宋必然国将不国,真正能够重铸山河。相比之下,高阳郡王徐还确实是重铸山河,振兴大宋的不二人选。

    江山危亡,社稷宗庙,吕颐浩在两者之间纠结了许久。

    所以当赵子彦以宗室身份前来,并且表明要去面见高阳郡王徐还的时候,吕颐浩提出了一个疑问,或者说一个条件。

    尽管他知道这个问题显得很不知趣,不合时宜,甚至毫无意义,但他仍旧不死心,仍旧问出了口。

    “吕相公怎么说?”

    “吕公言道敢问王爷过江之后,大宋仍为大宋否?江山又为谁家姓?”

    赵子彦小心翼翼地说完之后,便微微抬头,小心观察着徐还的反应。

    吕颐浩的担忧,也同样是他的疑惑,不管怎么说,他姓赵,是大宋宗室,他们比其他任何人在意江山社稷。

    只要大宋还在,只要是赵家天下,怎么着也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衣食无忧,荣华富贵都在。

    可若是变了

    想想靖康之变那两年的经历,尤其是五国城那些皇族们的下场,他们便不寒而栗。

    承平之年,皇族宗室尊贵无比,可一旦改朝换代,也最容易成为亡国罪徒,刀下亡魂。

    不过有时候也无可奈何,面对秦桧和庆国公的步步紧逼,赵子彦无可奈何,才会投向徐还的怀抱。

    不管怎么说,徐还都是大宋的驸马,此时雪中送炭,立下功劳,未来总能有所期待。至于改朝换代,江山易主这些事,压根不敢也不愿意多想。

    但吕颐浩的开门见山,让他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到底是继续为宗室,但是新朝功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听到赵子彦转达吕颐浩的问题,徐还有一瞬间的错愕,但很快便回过神来,朗声大笑。

    “哈哈哈“

    听到徐还的笑声,赵子彦紧绷的神经并没有放松,相反更加凝重了。

    毕竟这个问题太过尖锐,也许徐还不想回答,至少不想在此刻明确回答,甚至

    “吕相公一生精明,怎地也有糊涂的时候,当然是大宋天下如故,江山社稷仍旧姓赵啊!”

    徐还满面笑容,甚至轻松,回答的也相当的轻描淡写,好像问题无关紧要,仿佛是个普通如晚膳吃什么一般平常。

    赵子彦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难道徐还真的没有一点心思

    或者说只是现在嘴上这么一说,暂时安抚人心,等到将来江山在手,天下我有之后再翻脸。或者说一步一步,手段温和,将来再搞个什么禅让之类的?

    也不奇怪,古往今来有多少改朝换代都是如此,只要没有刀光剑影,血流漂橹便是幸事。

    毕竟徐还是赵家的女婿,想来不至于赶尽杀绝,到时候赵家人只要有当年柴家人的待遇便烧高香了。

    可是一抬头,徐还好像看穿了他的心思,只听高阳郡王继续说道:“本王说话算话,可以对天盟誓。”

    “王爷”

    赵子彦心中一震,他有些拿捏不准,徐还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王是大宋的臣子,是太上皇的女婿,自当全力维护大宋江山,社稷宗庙,吕相公怎会糊涂,有此疑问呢?是不是听信了什么谣言,遭到蒙蔽呢?”

    见徐还不是在开玩笑,赵子彦这才松了口气,说道:“王爷所言不错,想来应是如此。”

    “所以啊!”

    徐还笑道:“得尽快平息谣言,安定人心,既然如此,那就有劳子彦再走一遭江宁,将本王的亲笔信和回复带给吕相公,请他安心,也请子彦新,宗室安心,也请天下安心。”

第七一六章 夹心饼() 
赵子彦几乎没有任何耽搁,便立即动身前往江宁。

    徐还的回答很明确,让他很安心,甚至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些许奢望来。

    从徐还坚定的眼神和语气里,他相信徐还所言不虚,并非一时的敷衍和缓兵之计。

    将来大宋仍旧是大宋,江山仍旧姓赵。

    对于宗亲而言,这已经最好的结果了,至于这个赵是哪个赵

    有那么一瞬间,赵子彦想过自家儿子,毕竟自己儿子曾经养在皇宫里,曾是储君人选。

    但很快,赵子彦便冷静下来,有些事情还是不要随便奢望的好,尤其是涉及皇位的敏感之事,弄不好反而是祸事。

    在临安已经经历过一场祸事,着实不想再遭遇第二次。

    当务之急,还是专心办好差事为宜,功劳在手,将来富贵荣华总是会有一席之地的。

    赵子彦到了江宁,徐还的亲笔信送到,吕颐浩得到了明确回复。

    “有生之年,大宋依然,赵主江山!”

    徐还的回答很干脆,也足够真诚。

    只是承诺了他自己有生之年,至于百年之后会是什么情形,并不贸然做承诺。

    吕颐浩笑了,自己有荀彧之忧,徐还立即表明自己会效仿曹操,终其一生不叛大宋。

    这就足够了,还能奢望什么呢?

    当此情势下,再有其他反“非分之想”,实在就有些得寸进尺了。

    那么,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赵子彦走了,徐还的脸色再度凝重起来。

    军事上西军占尽优势,即便没有吕颐浩的配合,攻破淮南也只是时间问题。真正让他担心的并不是交战,而是人心。

    以西军的实力,过江只是时间问题,但有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以怎样的形势,怎样的代价过江,以及过江之后是怎样情势。

    江南之地,除了秦桧和张俊的人马会负隅顽抗,免不了还有一些其他忠于大宋的人。

    历朝历代,都不乏忠臣,大宋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更多。大宋王朝广开科举,进士官员大都是天子门生,开国以来对士大夫格外优容,这些人世受皇恩,对赵宋皇室感恩戴德,颇为忠诚。

    靖康之变有那么多的臣子跟随皇室南渡,崖山之战后跟随陆秀夫和小皇帝一起投海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最好的明证。

    南征之前,徐还已经料到会有如此局面,但心中下意识认为有此等念头之人可能以文臣居多。

    却没想到最先出面的会是吕颐浩,一个担任过宰辅,手握重兵的江宁留守。有一便有二,吕颐浩之后还会有许多人。

    那位昔日的枢密使赵鼎,以及朝堂衮衮诸公,临安城里的宗室,甚至是和自己素来关系紧密的文澜书院里的大儒名宿,恐怕都不乏仍旧忠于大宋,反对江山易主改姓之人。

    这个局面,和东汉末年曹操面临的局面很相似,麾下臣子有太多仍旧忠于汉室,之所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征战效命,那是因为曹操是汉室的丞相。

    一旦这个身份有所动摇,自然而然就会决裂。徐还很清楚,如今有许多人忠于自己,除了看重自家实力和未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大宋驸马这个身份。

    一路走来,这重身份带给他太多的好处与便利,却也在无形中成为一道枷锁。一旦失去,那些曾经的拥护者就会变成反对者,阻挠者,吕颐浩很可能就是大宋的“荀彧”,影响绝不在小。

    徐还不想面对那样的局面,舆论与人心向背上面的影响太大,付出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要知道,当年曹丕能够得到北方士族支持,成功上位,卖给世家大族了多少利益,九品中正制这种流毒断然不能再出现。

    代价太大!

    当然了,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手腕,拉锯战最终也是可以获胜的。但是,眼下的大宋哪里有那多时间?

    靖康之变后这十年,烽火狼烟,江山满目疮痍,许多地方可谓是百废待兴。

    况且北方还有金国虎视眈眈,这头猛虎只是暂时被自己打伤,如果不能趁势追击,等他养好伤患再出动时,又会是心腹大患。

    没有时间消耗,更不敢因此祸起萧墙,所以当需速战速决。所以此事,徐还早有谋算,也想到了一个折中解决办法。

    只是当前情势,还不是和盘托出的时候,时机未到,故而只能做出承诺。固然有限,但言而有信。

    对于吕颐浩而言,徐还的承诺已经足够了。

    曹操明里暗里曾经表示终其一生为汉臣,徐还等若是做出了同样的承诺,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曹操为汉丞相时已是暮年,没有更进一步的野心,将机会留给儿子不足为奇。而今的徐还却还不到三十岁,还有几十年岁月,倘若真能够按捺权力欲望和位登九五的野心,着实难能可贵。

    如此情形,还能说什么呢?

    吕颐浩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亲笔回函,表示将会配合徐还行事。

    这封信是态度,是证据,也投名状,再无更改,坚定明确。

    这一遭,赵子彦没有回到淮北,而是由徐还派来跟随他的信使,以及吕颐浩的亲信家将联袂北上。

    而他则是要前往临安,这个消息还需要带给其他一些人,比如临安城里许多惶惶不安的中立宗室,以及某些大臣宿儒。

    舆论层面,只要有他们的支持,徐还便能够站在不败之地,进军江南将会顺利很多。

    至于自己的安全问题,赵子彦一点也不担心,高阳王府在临安有强大的情报和人员网络。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送他出来,自然也能送回去。

    赵子彦去了临安,吕颐浩在做准备,镇江的韩世忠自然也收到了消息。大局已定,也就该开始有所动作了。

    淮南这块江南屏障,已经成为夹心饼,实在没有必要再耽搁,是时候一口吞掉了。

    在吞掉之前,需要做的是暂时断了他的营养,以免这块夹心饼太过肥腻,不太爽口。

    于是乎,驻守镇江的水师战船出动了,向着朝北方驶去的运粮漕船而去。

第七一七章 佳话之外() 
临安!

    政事堂刚刚收到奏报,运粮的漕船在大江遇到风浪,不慎沉没了。

    奏报是韩世忠发来的,镇江水军已经及时出动抢救,可惜为时已晚,不仅漕船沉没江底,船上随同护航的兵丁也都葬身鱼腹。

    看到如此说法,张俊一脸疑惑。

    此中的疑点着实太多了,不是一点半点,甚至

    镇江水军很值得怀疑啊!

    “韩世忠终究不可留!”

    “可是,为今之计,牵一发动全身。”

    秦桧在军事方面的考虑颇为保守,自然也就颇多顾忌。

    “不能再犹豫了,韩世忠不可靠,吕颐浩也未必靠得住,长此以往,粮道受阻,淮南必然保不住。”

    张俊道:“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大军撤回江南,以免韩吕二人与徐还狼狈为奸,里应外合。

    当此之时,以大江天险保全江南之地,至为重要,否则我们可真就没有安身立命之处了。”

    秦桧沉吟片刻,说道:“所言不错,大军撤回江南,顺势罢了韩世忠和吕颐浩的官职吧!”

    两人身份特殊,影响巨大,本意是考虑到他们对大宋朝廷的特殊“情感”,不宜轻动的。但如今情势所迫,自然也就顾不得许多。

    但不管怎么说,也只是罢职而已,不会有过分举动。哪怕是恨透了,也要暂时留着,将来另有用处。

    为今之计,最重要的仍旧是保全江南。

    只是,江南当真保得住吗?

    昔年的南陈、南唐都坐拥大江天险,可都没能挡住北方大军,如果是这样

    秦桧脸上不禁露出了些许凝重神色,一个疑问从他的心底里冒出来,到底是该南下还是北上呢?

    除此之外,还能做点什么呢?

    对于临安和洛阳而言,战争胜负的关键集中在了长江两岸。

    张俊意识到淮南已经无法保全,所以及时撤军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这样南撤的兵马和临安本部可以联合将韩世忠与吕颐浩吃掉。

    以强硬的姿态吃掉这块夹心饼,拿下他们手中的兵权,从而彻底掌控江南,依托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