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在算计徐还的援军,徐还也在算计十万金军,一样都所谋甚大。
区别在于,谁能抢占先机,谁能更胜一筹。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徐还略占上风。
至少徐还从一开始就看透了他们的用意,并将计就计予以应对,而挞懒和兀术却后知后觉,连徐还的行踪都没搞清楚。
如此失了先机,难免就有些许被动了。
借楚州这颗鱼饵绞杀宋国援军已经没有可能,挞懒难免有些许失望,却并不惊慌。
毕竟局势还没有糟糕到那个地步,他立即调动兵马前往山阳方向,阻截徐还的主力,确保后路安全。
与此同时,余下的所有兵力都投入到了楚州城下。
攻陷楚州,成为他唯一,也是最后的诉求,若拿不下这座城池,金军的淮南之战也将以失败告终。
而且攻陷楚州是要有时间限制的,他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前去增援兀术。
四太子一个人率领数万残军,要挡住岳飞、李彦先、郦琼的三路兵马觉不容易,能支撑多久很难说。
挞懒很清楚,兀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实力全部消耗殆尽,一旦前线撑不住,他绝对会立即撤军。
若不能赶在兀术撤退之前拿下楚州,那就真的败了!
说到底,他们仍旧有些低估了徐还,低估了他的谋略,低估了他对宋军的统摄力度。
以往松散畏战的宋军,这一遭却相当积极,而且同心协力,几路兵马配合得当,偕同前进,步步为营。
毫无疑问,如今局面,对金军相当不利。
完颜挞懒当即下令,对楚州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此后不久,挞懒又特意命人将秦桧叫到中军大帐,两人秘密交谈许久。
据说当时有亲兵在大帐前五十步戒严,任何人不得接近,交谈内容外人自然也就全不知晓。
淮水岸畔,徐还眉头紧皱。
虽说如今局面对宋军有利,但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一点不错,此战他志不在楚州。
楚州岌岌可危不假,但稍微用心观察,不难发现那是一座陷阱。
既然是陷阱,就不能一头扎进去送死。
何况如此大费周章,调动这么多的兵力,如果目标只是一座楚州城,无疑代价太大,收获太小。
所以从开始,徐还的战略构想便很宏大,如同枢密使赵鼎所言——志在整个淮南。
若能趁此机会,收复整个淮南,宋军的边防线将从长江推进到淮水。有此屏障,江南的安全将大大提升。
宋国的半壁江山才能暂时无忧,获得最为需要的喘息之机,以及为北伐创造可能,奠定基础。
当然了,如果能够拿下淮水,将金军后路截断,绞杀兀术与挞懒大军,那自是最好不过。
但是
理智告诉徐还,可能性很小,挞懒绝对不会坐视后路被截,宋军眼下也没有足够的实力。
所以,不能贪心。
若能夺回整个淮南,已然谢天谢地。
所以渡江之后,他在瓜州露了个面,迷惑金军之后,便立即带着主力绕道直奔淮水中上游。
几座要紧的城池拿下来,可以说此战已经胜了一小半,但是大军在山阳遭到了挞懒所部的阻击。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徐还一点都不意外。
他真正担心的还是楚州,挞懒现在必定猛攻楚州,偏生自己现在寸步难行,岳飞、郦琼、李彦先所部的进展有限,楚州完全孤立无援
那座风雨飘摇中的城池还能坚持多久呢?
其实,相比于拿下整座淮南而言,即便楚州失守,也算不得什么大事,甚至可以说瑕不掩瑜。
但徐还却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悲剧。
毕竟如此对赵立、对楚州军民而言太不公平,他们没有义务为了所谓的大局,无休止的牺牲
再者,自己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救援楚州,倘若最终城池失守,朝中的文官们恐怕不会放过自己
第二八四章兵退城破()
楚州!
金军发起了最后一波,也是最猛烈的进攻。
云梯不断在城头架起,桐油已经用尽,沿街的房舍都已经拆除,能用的砖石已经用去了七七八八。
越来越多的金兵攀上城头,城中但凡有力气的壮士都被征发到了城头,人人手持长矛钩镰枪,当金兵缘梯登城时,立即出击。
楚州城,仍在坚守。
挞懒不免有些着急,不得不在军中挑选一批死士,在城墙下挖掘地道,企图潜入城中,偷袭破城。
但这等破城的常见手段,赵立早有防备,埋在地下的大缸日夜有士兵监听,发现异常之后,便守株待兔。
好不容易凿通了地道,金军刚刚冒出头,便被等候许久的宋军擒获。赵立二话不说,立即将金兵枭首,用长杆挑起威慑金军。
挞懒见状,顿时恼羞成怒,誓言必须破城。然后调来大批石炮,日夜不停地向楚州城墙发起进攻。
一时间飞石横空,铺天盖地,本就多有破损的城墙开始多有坍塌。
守将赵立不得不率领兵卒冒着飞石修补城墙,让金军无隙可乘,如此又坚守数日。
这一天,金军再次于东城发起进攻。
赵立匆忙率亲兵前去支援,不想刚刚登上城头,一块飞石迎面而来,正好击中他的前额,赵立顿时血流满面。
副将程括第一时间扑上去救援,不想赵立轻轻摆手,傲然屹立道:“不必顾我,专心抗敌。”
金军来势汹汹,不断攀上城头,程括也顾不上赵立,急忙带着兵士与金军断刃搏杀,终于挡住了金军的一波猛攻。
当程括兴冲冲赶来向赵立报告时,才发现他们的主将早已——溘然长逝。
然而即便气绝,赵立依旧手握刀柄,傲然挺立,英气逼人的眼神依旧瞪着城外的金军,始终不曾倒下,以生命恪尽职守,诠释忠义。
程括见状,顿时嚎啕大哭,守城将士闻听主将阵亡,三军同泣。
城下的金军听闻消息,也不知是担心赵立诈死,还是顾忌哀兵气势,一时间竟然无人敢于登城进攻。
宋军虽然悲伤,却没有乱了阵脚,仍旧在城头严密防御。
程括则亲自背着赵立的遗体下了城楼,殓葬这位忠于职守,英勇就义的主将。直到此时,赵立的眼睛依旧圆睁,即便伸手抚过,仍旧无法闭合。
楚州城南数十里的承州,激战同样在进行中。
宋军三路兵马合击兀术,尤其是岳飞所部,悍将骁兵,指挥得当,作战英勇,硬是正面抗住了金军主力的冲击。
当了此时,兀术终于明白当初拔离速在牛头山为何会失败。
也越发证实了他心中的一个想法,这个岳飞将会是继徐还之后的又一大威胁,此二人不除,金军南征难有进展。
眼下这态势更是糟糕万分,岳飞狠狠咬住了他的主力,李彦先与郦琼不断逼近,即将从两翼包抄。
更让他不安的是,折彦质所部及时前来增援,宋军兵力不断增加,而他的兵马捉襟见肘,自始至终挞懒都没有派遣援兵的意思。
这让兀术很不愉快,或许山阳战事吃紧,楚州之战胶着,都需要兵力,但也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
到了这个时候,挞懒竟然还在算计,真是
兀术满心恼怒,继而多有担忧。
徐还出现在淮水的消息他自然知晓,在江南中过一次空城计之后,他对后路安全最为敏感。
兀术很担心,如果挞懒战败,他会是会自己先撤?还是掩护自己,全军北撤?
从大局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前者,但是
兀术不敢大意,作为一个明智的主帅,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生死寄托在旁人身上,哪怕是自己的友军。
至于眼下,挞懒的意思是让他坚守,好争取时间拿下楚州。
但兀术思来想去,楚州从一开始就是块鸡肋,之所以答应挞懒合作,为的是歼灭宋国援军。
而今看来,这个奢望完全破产了,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耽搁下去呢?尤其是面对宋军的强烈攻势,损失惨重的情况下。
时至此刻,兀术对楚州已经没有丝毫想法,对淮南也没有任何留恋。
至于所谓的颜面和“一口气”,在现实和身家性命面前,已经无关紧要。
撤!
在挞懒未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兀术做出这样一个决断。
兀术撤离,岳飞和折彦质则衔尾一路追杀。
当然了主要是追,杀敌倒是其次,主要是为了防止兀术与挞懒合兵一处,对徐还不利。
李彦先与郦琼则全力驰援楚州,不过他们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当此之时,赵立已经战死。
金军在短暂的疑惑之后,立即再次对楚州发起进攻,虽然借着哀兵的气氛,曾一度打退的金兵的进攻。
但到底失了主将,士气已经不似先前那般凝聚高昂。
何况军民已经作战多日,早日疲惫不堪,城中亦无多余粮草,饿着肚子的将士们能坚持到如今这个地步,着实已经难能可贵。
坚守大半年之后,楚州城——破了!
不过以程括为首的军民却没有束手就擒,或是就此撤退,而是遵照赵立生前的叮嘱,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故而金军虽然进城,但每前进一步,每占领一条街道,都会遭到激烈的抵抗,付出惨痛的代价。
金将一度想要放弃,一座已经快要成为焦土的城池,占领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恼羞成怒的挞懒下达了命令——屠城!
金军在楚州耽误的时间太久,损失太过惨重,唯有如此才能一泄心头之恨,才能震慑宋人。
然而城中宋人在赵立的感染下,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军民虽然死伤惨重,但陪葬的金兵也不在少数。
眼看着大半城池已经落入金军手中,程括亦觉大势已去。当此之时,他最顾念的便是赵立的遗体,以及怀中稚子。
这是赵立唯一幸存的儿子,英烈遗孤。
程括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孩子护送出去,可是眼下这情形
就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滚滚马蹄声从城南方向响起,程括远远瞧见宋军大旗,不由虎泪滑落
第二八五章跪英雄()
兀术撤军有些仓促,以至于完颜挞懒有些措手不及。
楚州虽然城破,却未完全占领,巷战尚未结束,他屠城的命令自然没能执行完毕。
更糟糕的是,宋军驰援来的太快,正在楚州城内屠戮的金兵甚至来不及完全撤离,很多成了俘虏。
挞懒很恼火!
一方面怨恨兀术一声不响突然后撤,另一方面挞懒也后悔自己意气用事,何必非要报复屠城呢?
得不偿失啊!
楚州失利,兀术也已经撤离,宋军衔尾追来,继续与徐还纠缠也就没有必要。
岳飞和折彦质都是悍将,兀术都没能挡住,自己何必淌浑水呢?何况还有郦琼率领水军,沿着运河前来支援,局势对金军越发不利,继续交战不过是徒增伤亡罢了。
挞懒是个果断之人,当即准备北撤。
当此之时,兀术恰好也及时赶到,于是乎两人心照不宣,互不责怪,相互策应,北渡淮水。
一个撤向徐州,一个撤向应天府。
徐还的意图只在淮南,毕竟挞懒与兀术手中还有十万大军,自然不会冒然追击,北伐亦为时尚早。
很多时候,见好就收是个好习惯。
尤其是得知楚州的情况后,徐还一刻也没有耽搁,命令牛皋与折彦质整肃淮水防线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去楚州。
很不巧,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拿下淮南,击退兀术,逼撤金军,一切都按照构想的那般实现,但可惜世事难以完美,楚州城还是陷落了。
赵立阵亡,军民死伤惨重。
接到李彦先的禀报,徐还的心在滴血。
尽管士兵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事实上确实获得了很大胜利,但徐还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心中完全是种一败涂地的感觉。
来到楚州城下,已经是晌午时分。
夕阳下,残破的城墙显得格外苍凉与悲壮。
看着千疮百孔的城墙,以及尚未干涸的血迹,没有处理完毕的尸体,徐还的心在颤抖。
尤其是进城之后,看到城中残垣断壁,几乎没有完整的房舍。
街道两边幸存的楚州军民,一个个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满是血污,伤势或轻或重。
见此情景,徐还心情十分沉重,可以想象楚州保卫战是何其惨烈,楚州军民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与代价。
李彦先与郦琼闻听徐还到来,双双赶来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