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帆 >

第158部分

宋帆-第158部分

小说: 宋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接下来咱们便与各地的粮户商讨新的契约,告诉他们,咱们永远比那神工楼的价格高上一成。等官府相关的规定一下,便立即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契约。”“对!用银子砸死他们!跟我们比有钱!”

    “除了各地的粮户,还有那些囤积余粮的大族。如果我是他们,见签订的契约可以买卖,我定会先将积粮换成契约,然后待价而沽,这样比拿着成千上万石的粮食来交易要方便得多,也安全的多。因此,这些人的工作也不能落下。”

    “这个自然,下一步我正好要去江宁一趟,沿路便游说一下那些豪门大族。”

    “哈哈!曹兄的娘舅之家便是江宁有名的大族吧,想来凭曹兄的人脉,此行定会一帆风顺。”

    “哈!全凭舅父他老人家的一些薄面,当然宫里的那位表妹也多有照拂……不过呢,你们也曾听闻,舅父他老人家乃江宁大儒,对于行商之事偏见颇多。前些天表弟来信说,他老人家这些日子非但不囤粮赚钱,还将家里三千石的余粮捐了出去。唉!我那表弟劝了也不知多少回,都被他老人家赶了出来……”

    “那曹兄这次回去是要做说客?”

    “唉!我哪里敢啊!舅父他老人家见着我便骂我身上有着太重的铜臭气,我要是再去劝他行商,他还不叫人打断了我的腿。”

    “哈哈哈……”

    “其实我此次前去江宁,却是要帮我那表弟一把。”

    “哦?”

    “你说我那舅父家吧,诗书传家多少年,若说是钱,倒也不会缺。可一代代的老人家家教甚严,家中银子能落到年轻一代手里的那是极少。却说我这表弟,如今也在宣州府任职,一妻七妾,算是成家立业。可这些年来,他的日子比起我等,那简直是清苦。”

    “所以这次他请曹兄你去帮他一把,趁这粮价飞涨之机,赚些银子花?”

    “是啊!表弟他前些天差人捎来口信,要我去江宁与他会合,说是有批粮食让我帮他出手。”

    “难不成是你表弟说动了家中的老爷子,要将家里的存粮卖上一些?”

    “我看难!估计是他自己筹了一些银子囤集了三五百石的粮食,想让我给他卖个高价出去。”

    “三五百石的粮食?那能赚多少钱?还值得要你亲自跑一趟?”

    “不对吧?我记得你那表弟可是在宣州的参将负责……”

    “哎——这可不能乱说,我那表弟也是读圣贤书之人。哈!不过话说回来,他要真那么做,倒也不失为一条发财的捷径。”

    “什么读圣贤书的,哈,你那表弟我也有所耳闻,圣贤书读没读我是不知,可嗜武好斗却是在当地有些名头……以在下看来,凭他的性子,再加上宫中的关系,此刻怕是已经放胆去干了。”

    曹齐手敲桌子,若有所思。他知道两人所说的意思。

    若说现下市面上已无粮可收,却也不尽然。每逢灾年朝庭赈灾,这赈灾之粮都会像唐僧肉被众多的妖魔鬼怪惦记着。即便是赈灾之粮非常紧张的年份里,都会有人克扣挪用,赚取私利。而今年由于神工集团的以工代赈的策略,朝庭调拨过来的粮食颇显富足,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没有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才是奇怪。

    曹齐的表弟名叫苏成,虽然出身书香门弟,却自幼好勇斗狠,这文路自是走不通的。不过去年之时方腊叛乱,他却组织了一批所谓的乡勇,随着刘延庆大军南征方腊,据说还立了几个小功。今年江南官场的大调整之中,他便凭了这几个小功以及京中的关系谋取了一个宣州参将的职业,虽然是武职,却也算是走上了仕途。

    而宣州恰恰是此次赈灾之粮的一个集散之地,通过水路运来的粮食,便是在这儿改为陆路,分发至翕州、衢州之地的各州县。这各路赈粮的押送,便是由宣州厢军负责,苏成自是参与其中的“高层”将领之一。

    苏成既然是负责押送赈粮的将领,若想在这些粮食之上做些文章,是轻而易举的。曹齐当然会想到这点,可这种事情是不便拿到桌面上来说的,故而他沉思片刻之后才道:“有些事情我也说不准,不过只要有粮可收,咱们自是不能放过。到了那边之后,我会看情况决定的。”

    曹齐嘴上如此说着,心中却打定了主意,见到自己表弟之时,不妨在他的耳边吹吹风,毕竟这种无本的生意,利润大得让人难以想象。

    三人又讨论了一会与神工集团争购粮食的具体细节。时间到了将近子夜,三人自也懒得回去,他们又要了三间雅致的卧房,叫了六个陪睡的姑娘,在这玉露坊折腾了一夜。

    清晨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冰冷的晨雾弥漫在城市上空,大街小巷之几无行人,偶有几个窜巷卖早点的,也鲜会有人光顾。

    杭州、苏州等大的城市,冬雨初歇的清晨大抵如此,然而江南众多遭受兵灾的地方却是另一番的情景。

    宁阳县,地处宣州之南,宣和二年十一月方腊义军攻下翕州之后,挥军北上第一个打下的重镇便是这儿。直到第二年的三月,西军刘延庆部才收复了宁阳县。而此时正值春耕之际,连番的战争误了农时,宁阳一带的庄稼,今年秋天几乎是颗粒无收,时至冬日,这儿自然也就成了需要朝庭救济的重灾区。

    宁阳县城之南的一家大院,这户人家已在方腊之乱中被屠殆尽,院子如今被官府收缴充公,当作了临时救济灾民的一个站点。

第二二四章 稀粥() 
清晨的冷雾尚未散开,宅院之外已有近千人聚集在了这儿。院子之内,二十口大锅被架起,锅下的柴火还在燃烧,锅上浓浓的热气升腾到空中,溶入了白白的晨雾之中。

    远处寺庙的晨钟终于响起,院内一些差役将那二十口大锅尽数抬到了门口,然后一字排开。而另外的一些差役则维持着院外灾民的秩序,让他们排起二十列的队来,逐个到锅前领取今天早晨的粥饭。

    灾民的秩序非常好,除了有人因得了风寒而发出咳嗽之声外,整个院外的近千人竟无半点喧哗之声。至于原因,其一是杨帆、唐恪、李纲等人编撰的赈灾章程十分详尽实用,只要基层的官吏照章办事,效果自会不错;其二却是这些灾民大多为老弱妇幼,管理起来要容易得多。

    一排排的灾民开始上前领粥。他们无论老幼皆拿了一大大的碗,生怕能领取的粥饭盛放不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官府施粥所用的勺子皆是一般大小,所能盛的粥饭仅仅能够装满一个马蹄大小的瓷碗。这样的两碗粥,便是这些灾民一天的饭食。

    这样份量的饭食自然无法让人吃饱,也就仅仅能够吊住这些人的性命而已,这还是在官府所施粥饭够稠够纯的情况下。

    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

    领了粥饭的灾民,端着略显沉重的大碗,拖老挽幼、颤颤巍巍地走向附近的墙角,然后顾不得粥饭的滚烫,便“吸溜吸溜”地吃了起来。

    也有老人只喝了几口粥,见身旁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将碗中之粥吃完,然后意犹未尽地舔着碗底的几个米粒,便怜惜地将碗中的粥饭分出一半,倒在孩子的碗中。

    “唉!官府这粥是越来越稀了!”老人无奈地摇头叹息着。

    “老石头你就不要埋怨了。”旁边的另一个老人打腔道,“官府的施粥就是这样,咱们又不是不曾经历过。说实话,今年的粥已经够好的了,至少没有掺上沙子。呵呵,看来今年冬天死的人会比以往少上许多啊。”

    “但愿吧,可是这粥真的越来越稀了,谁敢保证过几天会不会又像上次那样?”

    “唉!”所有的无奈最后只能化成一声叹息,这些事关人命的事情,真的不是他们能左右的。

    正当众灾民或沉默或麻木地吃粥之时,街道对面的有一群人朝这边走来。施粥的差役见了为首的那人,皆迎向前去。隐隐的对话声透过已经变得稀薄的晨雾传了过来。

    “大人……大人……您怎么过来了。”

    “过来看看今天粥饭的质量……”

    为首的那人显然是这些差役的上官,众差役还想向他说些什么,却见他径直走向了那排大锅,然后用勺子搅了搅了锅中已然不多的剩粥。

    “怎么回事?今日的米粥怎么如此稀薄?”

    “这……”

    “第一次施粥之时本官不是已经制定出标准?你们为何不守规矩?”

    “我们……”

    “哼!你们是不是暗中私扣了这些粮食?”

    “不……不!大人,我们冤枉啊!便是借我们一个胆子,我们也不敢去做这等丧心病狂之事啊!”

    “快说是怎么回事?否则本官这就拿你们下狱问罪!”

    众差役慌忙下跪磕头,领头的辩解道:“大人明鉴,小的们冤枉啊!请您随我们去粮仓看看!”

    “去开门!”那官员一甩衣袖,跟着众差役朝院内走去。

    坐在大街墙根之下喝粥的灾民,见到这种情形,听了他们的对话,隐约知道有人前来过问他们接下来的生计。不过看那人一身便装,跟着一帮差役进了院中,也不知能不能为他们讨回公道,有的灾民便茫然地站起身来,伸长脖子朝院中望去。而在这时,谁也不曾注意到,一个叫花打扮的年轻人,一口饮尽碗中的稀粥,然后起身一瘸一拐地朝人群之外走去。

    院子的大门被关上。院内差役门已经领了那官员及其下属赶到存放赈灾之粮的西厢。

    几个差役打开仓库之门,为首的则从墙角一边解开十几麻袋的粮食,然后哭丧着脸道:“大人您看!”

    那官员沉着脸走上前去,瞧了眼麻袋之中的“粮食”,便将手用力地插入到麻袋之中,掏出一把“米粒”来。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是些碱土?粮食哪儿去了?”那官员愤怒地喊道。

    为首的差役带着哭腔道:“大人明鉴啊,小的们也不知道……只是这两天在熬粥之时偶尔发现一袋这样的碱土,我们才一袋一袋地检查这些粮食,这不,共清理出十九袋……”

    “岂有此理!接收粮食之时难道你们没有细细查验?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又为什么不抓紧时间上报?”官员脸色铁青。

    差役们迷茫地相互望着,不知该如何回答。

    “来人!把他们拿下,带回县衙,本官要将这事追查个清楚!”

    众差役见长官似是要动真格,皆又跪倒陈情。为首的痛哭道:“大人有所不知,非是小的们不用心,实在是官兵押送而来的粮食,我们那敢当面检查?若是哪个不长眼检查的话,会被他们当场打个半死。所以,即便是明知他们押运而来的粮食有问题,像我们这样的差役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至于后来发现了问题,我们……我们……”

    “大人!前几日发现这批粮食有问题,可我们不敢向你禀告。”一名年老的差役见自己的头儿说话吞吐,便干脆接话道。

    “不敢向本官禀告?这又是为何?”

    老差役叹道:“大人乃是第一次来这州县之中为官吧?”

    “不错!”

    “这就是了,大人有所不知,在以往的赈灾之中,这赈灾之粮最后不能足额运到灾区,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其中的原因,大家也明白,便是一级级的经手之人都要抽些辛苦费。所以,这些赈粮存有猫腻,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而且,以往的知县大人,照例也是要抽取些辛苦费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哪里敢向您禀报啊!”

第二二五章 追查() 
“唉!大人啊,就是这个道理啊。”为首的差役接着道,“这赈灾之粮不足,我们也只好将稠粥改为稀粥。说实话这次的粮食较之以前,已经算多的了。想来今年冬天死得人不会太多。”

    “混帐!那有这样道理!”这位知县似乎不谙官场之道,他怒斥责道,“你们跟本官回去,将事情说清楚,这件事情一定要查个明白,好报与朝庭,将那些贪渎之辈一一惩治!”

    那知县说罢,便又来到众灾民跟前,说些安慰之话,请他们放心。之后,才带了一众手下回府而去。

    宣和三年十一月初七这天,宣州宁阳县官府赈灾施粥的站点,原来的差役皆已换掉,晚上的粥也恢复到了当初的稠粥。

    夜幕初上,宁阳县内最好的客栈之内,住客稀得如灾民用洗碗水重新“煮”出的粥中的米粒。宁阳毕竟不是杭州,兵灾之后的恢复没有那么的快。

    客栈后楼的一间普通客房这内,扮作一名普通商人的杨帆正听手下汇报着今日宁阳县发生的情况。

    “……收押了那些差役,加大了熬粥之米的份量……邓肃是要将这案子捅到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