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少-第1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嘛,这才多长时间,这庄子上的书院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一姓魏的学生说道。
明年春天毕业的,就是他们这一拨,也是明德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也就只有他和另外十多个学生,考入了文学院之中,在这文学院的学生之中,他们是资格最老的一批了。
文学书院之中的学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都在议论刚刚贴出的告示的事情,但是也是一致的为书院而感到高兴。
毕竟书院是在发展而不是后退。
东山县书院这边的事儿,影响的不仅仅是整个东山县,消息传到长安,连长安城之中的人也跟着惊叹。
看来这晋阳郡公是铁了心的要把他庄子上的书院给建成大唐的第一大书院啊,悄悄人家那规模,再看看现在书院里的那些个教书的先生。
有不少人已经盘算着,等到来年自家的孩子年纪到了,也送到书院去读书。
现在明德书院的收费,也不是像第一批孩子那样有各种优惠了,玄世璟可以负担得起一个庄子,但是负担不了整个大唐,现在书院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方面对于玄家来说是个无底洞,不能一直往里面填了,但是书院现在也有助学金,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成绩优异的,可以到书院先生那里自行申请,先生审核通过之后,批了条子,然后再由书院的账房记录开支。
所以现在的书院,家里条件差一些的,虽然能够供一个孩子读书,但是日子也会紧巴巴的,书院的住宿、吃饭,学生的课本,文房四宝,虽然钱不多,但是总归样样都要钱,加在一起,就不是个小数目了。
此时,长安城窦家。
“听说那玄世璟,不吭不响的回了东山县庄子上,回去这才几天,就要开始大张旗鼓的折腾。”窦衍笑道:“关于孝果的事情,这回太子殿下,倒是给足了咱们窦家面子。”
李承乾这般给面子,窦衍心里也是高兴,这至少证明了,窦家在朝中还是有很重的分量的,太子也看重他们,不会为了这样的事情而偏袒玄世璟得罪他们窦家。
至少现在来说,窦家的日子过的是舒坦了。
要是此事真的如窦孝果要求的那样,不了了之,窦家的颜面上,怎么说都有些挂不住。
“让我担心的是,明明太子与那玄世璟的关系匪浅,但是这回却下手整治了玄世璟,官职一降就是两级,这当中会不会生出别的事端来?”窦师纶忧心忡忡的说道。
最近这段日子,他着实是提不起什么情绪来,自己的儿子死了,窦家又有这么多琐碎的事儿来烦扰着他,能打得起精神来才怪。
第九百零二章 窦家的谋划()
“我觉得,东山县庄子上的那四个书院,早晚会成为咱们的心腹之患。”窦师纶无力的说道:“当初他在东山县折腾,都以为是小打小闹,就是为了他庄子上的那些孩子能够上学,但是谁成想,书院会发展的这么快,转眼之间,长安城的国子监在东山县的书院的挤压之下,都举步维艰。”
当初玄世璟的确只是为自己庄子上的孩子建造书院来着,只是后来一不小心就觉得,既然书院建都建造了,那就玩一票大的,不然都对不起高士廉和萧瑀的名头。
想要建造书院简单啊,但是要给书院配备合适的先生,这就难如登天了。
先前只有高士廉和萧瑀两个人,书院一期扩建之后,两人呼朋唤友,让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一下子就跻身大唐一流书院的行列。
即便是没有高士廉和萧瑀两人的朋友,有这两尊大神坐镇书院,加上一个医道圣手孙思邈,庄子上的书院也毫不逊色于任何地方的书院。
“如今想要遏制东山县的书院已然是不可能了。”提到这个问题,窦衍也是觉得麻烦,东山县的书院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好处,要是在来年的春闱之中,国子监不敌院,那就有好戏看了,到时候东山县的书院势必会更上一层楼,他们也阻止不了。
如何阻止?是与陛下为敌还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
窦家虽然势大,但是还没有到能飘到这模样的份儿上。
天下寒门士子,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啊,只能借机拉拢,而不能打压。
东山县书院起的太快了,而且,它的起点原本就是很高的,即便原先只是一间小小的书院,那书院的先生也是高士廉,书院背后靠着的,也是玄家,后来书院又傍上了皇室,太子成了东山县书院名义上的院长,这让他们如何对书院下手?
如今书院里的那些先生,随便拿出一个来,在大唐读书人的圈子里就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们能去得罪吗?
或许他们没权没势,但是现在他们都聚集在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里,抱团儿了,除非真的有世家不顾后果,不顾一切代价,想要跟他们过不去,不然,还是别招惹他们。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家伙,谁知道他们门下有没有一两个出息的弟子什么的。
如今的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的教书团,就是一个马蜂窝,谁捅谁就要倒霉。
所以,窦师纶才说东山县的书院将来迟早要成为他们的心腹之患,还是一个动之不得的心腹之患。
现在人家书院已经开始快速的发展了,到现在仍旧在发展,其势头也是不可打断的。
“我觉得,若是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或者说是玄家,咱们不一定非要与之为敌,先前窦逵的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过去了就过去了,而且窦逵的死因,咱们自家人心里清楚,至于尚烈的事儿,这事儿人家还是帮了忙的,孝果的事情,太子也给了个公道,用孝果自己的话来说,这事儿本来就是他不对,不过不对归不对,咱们窦家护短归护短,两码事儿。”窦衍说道。
“大哥的意思是,与玄家交好?”窦师纶说道:“可是,玄家会愿意吗?”
“为何不愿意?”窦衍说道。
“这要说原因,方才大哥说的,咱们窦家的小辈与玄世璟之间的”
“玄世璟帮着大理寺,查清楚了尚烈的事情,此事也算是帮了咱们窦家,若是借着这事儿,与玄家接触,玄家会拒绝与咱们窦家交好吗?”窦衍说道:“虽然现在玄家在朝中,在长安城中风头无两,但是终究是新兴的大家族,底蕴尚且单薄,咱们窦家呢?上溯几百年,底蕴深厚,主动与之示好,若是玄世璟再拒绝,那可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要把他往客屋里请,他非要往驴屋子里拽。”窦衍说道:“至于之前的事情,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双方也都能放的下不是吗?”
窦师纶点点头:“这倒是,不过大哥打算怎么与玄家交好?”
“不着急,明年夏天,明德书院不是还要招学生吗?咱们窦家也有那么一两个小子,也到了该入学的年纪了。”窦衍说道。
窦家家族之中,十二三岁的子侄后辈,一般都是府上请了先生,或者是自家教导,等到了年纪大了,才会去国子监去读书,但是显然窦衍已经不打算这么做了。
他想要将家里的孩子送到东山县书院去,将来报考院,而不是选择国子监。
并非说国子监之中就没有窦家的后辈了,大家族一向如此,鸡蛋从来不放在一个篮子之中。
窦衍也不担心窦家的后辈在东山县的书院之中荒废了学业,仔细算起来,东山县书院的先生分量比国子监的先生要重的多。
国子监如何,窦衍也是再了解不过了,国子监的,大多是官员,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的先生,许多曾经是官员,但是现在,都只是单纯的教书先生,在书院之中,安安稳稳的教书育人,名声不比当官来的难。
听到窦衍的话,窦师纶也点头同意了自家大哥的提议,把家里的孩子送到书院去读书,一来对家里的孩子是好的,而来,窦家也与书院之间有些联系了,往后不管书院的好坏,对窦家都没有坏处。
至于国子监,他们自己成不成,就看明年的春闱能给出个什么答案了。
郑家人与洛阳钱庄之间的事情还没有消息传出来,被李承乾压的死死的,所以窦家也只是谋划着自家与玄家之间的关系,谋划着与书院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想到玄世璟这会儿大张旗鼓的扩建书院,目的是什么,是针对什么。
只要玄世璟与李承乾之间的谋划不泄露出去,旁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玄世璟这是在为与世家大族对抗而做准备。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到颍川()
跟了丁原之后,再到背叛丁原投奔董卓,再到杀了董卓,吕布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名声,留下了一个三姓家奴的名头。
只是最初,在并州在草原上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砍杀胡人的勇士吕布,是他自己想要变成三姓家奴那般模样的吗?
吕布为什么会变成后来那个样子,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主公,您要是实在放心不下的话,俺去一趟并州。”典韦说道:“去见见那个吕布,顺便还能跟他打上一场。”
典韦想要去并州,帮着王澈盯着吕布。
只是典韦去了,又能有什么用?
王澈摇了摇头:“罢了,这件事就先让并州千机阁的人去处理吧,现如今咱们已经把诏书拿到手了,还是先去颍川,与小满汇合才是。”
王澈也担心曹满到了颍川之后的情况,毕竟颍川不比顿丘,顿丘就只有一个王福,杀了王福,顿丘就成了曹满的地盘,但是颍川不行,颍川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
想要将颍川治理好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如今他人在洛阳,曹满在颍川,两人之间即便是通信,一来一回最快也要半个月的功夫,现在曹满正是个急速发展的时候,时间经不起这么耽搁,所以他们要先去颍川。
真正到了颍川之后,不管颍川那边局面有多难,因为人在那里,所以不会担心,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但是现在人在洛阳,对颍川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才会担心。
至于吕布还有他那四个兄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王澈给那位周掌柜的回了信,让周掌柜多与吕布接触,即便吕布选择了并州官府,也不要与吕布交恶,他们在并州的工作还要继续下去呢。
派了人将信送到了酒肆的掌柜的手中,千机阁的人自然会将信送到并州去。
到了这时候,王澈也就没有留在洛阳的理由了,次日清晨一早,便带着来时的一队人马从洛阳出发往颍川赶去了。
在路上,典韦一直在想着吕布的事儿,不是他自己自吹自擂,若论单打独斗,典韦至今还没有遇到过对手呢,以前虽然只是擅长步战,但是这一年多的功夫,在与夏侯家兄弟之间的较量,也逐渐的弥补了马上作战的不足,武艺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精进。
以往典韦打架所凭借的,无非就是力气大,但是现在,典韦力气很大,更是学习了不少技巧,功夫也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这样状态下的自己,主公竟然还说有可能打不过吕布那小子。
那小子真有这么邪乎吗?
典韦有些不相信,越是想越是觉得这是自家主公在鞭策自己。
不过以后若是有机会,一定要与那吕布好好的较量一番。
刘宏给曹满发免死诏书的事情,到底还是从宫中给传了出去,早前王澈就说过,洛阳城的皇宫,看上去威严无比,说白了就是个筛子,全特么的是孔。
只是朝臣们虽然知道刘宏发了面死诏书,但还是不敢把这事儿摆在皇帝面前说,说又有什么用?诏书已经发下去了,再提起来,无非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罢了。
皇帝为什么要给一个郡守发免死诏书?这里面的事儿能想不清楚吗?
大汉朝有好些个地方爆发了蝗灾,结果就顿丘县这么一个地方把灾情处理的明明白白的,曹满更是自掏腰包为百姓们放粮,虽然对百姓们来说是好事儿,但是曹满作为大汉朝的官员,却是触犯了这个圈子的潜规则,曹满这么做,这让其它地方的官员如何处事?
无形之间,一件好事儿就成了得罪人的事儿,曹满势必会被这个圈子所排挤,这是怕有人对曹满下手,所以皇帝就给了这么一道诏书。
朝臣们心里也暗暗感慨,天子什么时候这么聪明了?
看来是真的很看重曹满啊。
不过事实证明,只是朝廷里的大臣们想多了而已。
与官员之间的斗争,不管是王澈还是曹满,都用不到这份免死诏书,这份诏书,只是王澈为曹满的身份添加的一道保障而已。
要是连这难处都过不去,将来谈什么争霸天下割据一方?
或许曹满没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