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汉重生 >

第217部分

三国之大汉重生-第217部分

小说: 三国之大汉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帝,这个严肃而凝重的话题终于摆上了台面。

    刘备自称吴王,割剧江东、淮南、青州。

    曹操称魏王,占有大汉天下原来最繁华、人口最多的中原大地。

    而他自己,占有大汉半壁江山,却只领着“汉中王”的名号。一个郡王,从地位上就明显低了曹操、刘备一头。

    既然已经与两位自立的王撕破了脸,既然认定了汉帝已殁,那为何借长安城中众人议帝的东风,顺势而立呢?

    skbshge

第410章 议帝位() 
回到长安,未央宫中早已挤满了劝进之人。

    蔡邕。

    刘巴。

    许靖。

    刘璋。

    管宁。

    田丰。

    荀彧。

    陈群。

    顾雍。

    吕布。

    赵雷。

    史阿。

    张松。

    张既。

    蒯良。

    ……

    在长安的,能上得王庭的文文武武都来了。

    不过刘表为了避嫌,躲到书院去了。

    其他人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主公的大业,刘琦都能理解。只是没想到管宁和张既也来了。

    处理完郑玄老爷子的后事,为了怕管宁触景伤情,先一步将他调到了长安中央学府。这个一生只求圣贤,而远离朝堂的大儒,这一次居然登上了朝堂参政。也许,他就是为了完成老师郑玄的遗愿,亲眼看着刘琦荣登九五,一统天下吧?

    张既,这个只为百姓谋福的父母官,一心只为大汉治理一方,而从不选择靠向诸侯站队的固执汉臣,这一次居然选择了刘琦。也许,他真心认可了刘琦可以力挽狂澜,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请王上为天下苍生,大汉百姓福祗,登基为帝!”

    大家伙儿异口同声,明显早就商量好了。

    “诸位,琦何德何能,敢当此大任?陛下蒙冤未雪,亦不知有无子嗣留于人间。琦以为,当尽快攻下许昌,寻一寻帝室血脉,再作打算。”皇帝是要当的,但是礼节也要懂不是?三请三让是最基本的了,不然那些老家伙该说刘琦不知礼,不配为帝了。

    “王上本是帝室之后,与先皇同宗,缘何不能承帝业,光我大汉?纵然陛下有后,也不过尚处襁褓之中。汉室之衰莫不与帝幼登基,外戚把政有关。王上正当壮年,何不登高一呼,重振汉室荣光?”这话是蔡邕说的,这个时候也不避嫌了。郑玄去逝可,蔡邕便成了文学泰斗,以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当得世人尊重。不论修书、书法、音律、还是编史,他都是泰斗级人物。

    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叫“有凭有据”、“有史可考”。修汉书,他同时整理了汉王朝的所有史料,虽然他不善权谋,但对汉史还是很了解的。

    “王上仁德为怀,让天下百姓免受苛税之苦,食可饱、穿可暖、病可医、少则可学,实为明君之举,如何当不得君乎?宁代先师及天下士子恭请王上为天下主。”管宁虽无官职在身,却为天下读书人楷模。他上代郑玄,下代学子,口吐之言亦不可谓不重。

    “天下皇室宗亲何其多也,仁者亦不少,琦德望不足,还请诸位另作他选!”放后世刘琦就是在装,但是在这时代,不装不行啊。

    “德望?天下宗亲虽多,论德望何人及得王上十之一二?璋与王上之父同为宗亲,也曾守土一方。可论平定天下,开疆辟土之功,亦差王上远矣!王上若无德望居帝位,天下何人可居之?”这个借口当然不成立,刘璋确实更有说服力,他甚至拉出刘琦他爹刘表来作比较。

    当然如果刘表要当皇帝,他也不会反对。反正最后都是刘琦的不是?

    这个论点不成立!

    如果刘氏宗亲,皇室后裔中有才有德,还有人能匡扶这汉室将倾之度的话。

    那便只有一人,那便是刘琦。甚至刘备都算不上!纵然他头项着刘协赐的“皇叔”之名。

    当然,长安的众人因为长时间生活在刘琦治下,亲身体验着刘琦新政下的安宁与繁华。他们支持刘琦也是无可厚非的。

    若换在江东,别人可不这么想了。他们肯定认为刘备更适合继承大统,重塑汉室荣光,让他们这些士族家族更加繁荣昌盛下去。

    刘琦:“如今天下大乱,曹操、刘备有违祖制,擅自称王。我等应当竭力平叛,待天下大定,再议帝事!”

    “王上此言差矣!曹贼大逆道,谋害天子,违高祖制,非刘姓称王;刘备不但不响应王上出兵伐曹,反而自立为王,立国称吴,心中哪有大汉?今王上理应登高一呼,重立汉室大旗,名正言顺,讨天下不逆。”荀彧站出来表态了。

    “荀相言之有理,兵乃国之利器,唯有德者善用之。王上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皆因王上的驭兵之道超越了杀戮征伐,而是每战皆为国为民。有此神兵在握,王上何虑天下不平?王上称帝,重塑汉室,亦可正汉室之名,尔可振将士之心!”吕布也没什么官职,但不当官当了院长办学的他,反而增长了许多智慧。这番话确实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

    如果说蔡邕、管宁、刘巴代表的是读书人、是士子、是学子;刘璋代表的是汉室宗亲、皇族后裔;那么,荀彧、田丰、陈群等人便是代表着跟随刘琦一起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而吕布,纯粹以将士们的心理来劝导……

    虽然在这堂上还有典韦、公孙续、史阿这些有功有名的将领,但他们都因为刘琦的地位不足而领着不高的官职。

    纵然刘琦手下的文武没有人去计较这些,他们得到除了官职爵位外所有刘琦能给他们的一切。但,刘琦确实也应该为他们想一想了。

    就连从不参政的管宁,只忠汉室的张既,远离朝堂的吕布都能坚定的支持刘琦称帝了。刘琦怎么会想不到呢?

    按照他后世果决的性格,此时就是应该他振臂一呼、登高继位、重振汉室朝纲的时候了。曹操刘备各自自立,汉室已无皇室可尊,长此下去,大汉的威名将会逐渐减弱。

    三国?

    历史再怎么变,都尊着一个大框架发展,只是里面的人发生了改变而已。

    宿命?

    刘琦决心与曹操、刘备同时开战,就是为了改变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分离局面。

    三分天下终归晋?

    不!三分天下终回汉!

    但是,称帝这事迁涉甚广。这是一个礼义仁孝的时代,刘琦不可能象做出一个政改或战争的决策一样,伸手一拍“就这么定了”!

    议,便需要很长时间。

    “请”和“让”,也不可能一天便完成。

    礼,还有许多许多繁重的细节。

    skbshge

第411章 朝堂官制() 
这一群人代表的是朝臣。

    数日后,各地州郡县地方长官便纷纷上表劝进。他们代表的是地方官员,却同时送上了百姓的《请愿书》。

    然后,各军团首领也接二连三地派人送回劝进书及百万官兵《请愿书》,劝刘琦登鼎九五。

    当然,这都是荀彧、田丰主持的。许靖这个组织宣传部长当然更是功不可没。

    后来辛宪英的记载是:朝中众臣、名士劝王进帝而不允;数日后得七州数十郡守联名上书,并附千万百姓《请愿书》劝进,王不允;又数日,各军团统帅派人上书劝王进帝位,王推托不得,应允……

    这不是篡汉自立,而是重铸大汉朝纲。

    官制迟早要改革,但不是现在。

    那么,老的朝庭各个机制都必须建全才行。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

    这个位置权力太大,众人商议,将此位置给了已故大儒郑玄。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东汉以来,常有三公因小事而被罢官,更有许多人的下场都是论罪下狱、处死。

    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三公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

    太尉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

    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

    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

    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

    东汉沿西汉制度,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

    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一、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二、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

    军事方面,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汉末大乱,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如骁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