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摩柯的父亲本来是益州越嶲郡一个小部落蛮王。
在益州南部的广袤大山里有着数都数不清的大小蛮族部落。所有社会形态都一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可悲的沙摩柯的父亲便成了食物链最底端的虾米。
最后族人被吞噬,领地被侵占,沙摩柯的父亲也身受重伤。
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余下的族人和仅有的数百勇士向东迁移进了武陵,成了五溪蛮族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凭着无路可退的勇气,他们这一族在五溪地区慢慢地强大起来。
后来,沙摩柯的父亲旧伤复发,不治而亡。
沙摩柯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成了新的部落首领。
沙摩柯并不喜欢这种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是部落中兴的责任压在他身上,他不得不四处征杀、带着族人掠夺汉民,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实力。最后在数十个五溪蛮族部落中脱颖而出,被大家推选为新一代的五溪蛮王。
可是这并不是他想要过的生活。
他想象汉人一样安居,他想象汉人一样可以登堂入室,升官发财。
因为他有一半汉人血统。
他的母亲是汉人。
不同于其他汉人女子成为蛮妻是因为蛮人洗掠汉人村庄时被劫掠去的,被逼无奈成为蛮人的女奴或者妻妾。他的母亲是自愿嫁给他父亲的。
他的母亲是一刘姓大户家的女儿,据说也是汉室宗亲后裔,家道中落,才在蛮人聚集的越嶲郡安家落户。在南蛮劫掠的时候被劫,后来被他父亲救下。他的母亲为报恩嫁给了他的父亲。
后来有了小沙摩柯,但是母亲思汉的情绪也越来越浓。
母亲本是官宦子女,从小知书达理,平日里除了教沙摩柯读书习字外,也帮着父亲统筹族中事务,深受族人爱戴。一家人和族人一起过着相对比较平稳的生活。父亲后来随母亲回家探过几次亲,慢慢地认可了汉人的生活方式,自己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一些汉文化和汉人的生产劳作方式,并引入族中推广。这也让他们的部落一步步强大起来。
可好影不长。
沙摩柯父亲的部落被越嶲最强大的蛮夷攻击,并落败。母亲死于战火!
有一个名字让小沙摩柯从小牢记——高定!
那个有着汉人名字的越嶲夷王!
重伤的父亲带着小沙摩柯和逃入山中的族人来到了五溪,并在此生根发芽,重新壮大。父亲呕心沥血地带着部落发展壮大,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重新杀回越嶲,亲手杀了高定。为爱妻和死去的族人报仇!
可是父亲没有等到那一天。
这个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沙摩柯的肩上。
小沙摩柯从小天赋过人,神力无双,练得一身好武艺。而且因为母亲是汉人的缘故,父亲专门从掠来的汉人中为他挑选了一位汉人老师,从小教习汉家文化。
所以沙摩柯在五溪蛮中从小就颇具声望。
因为汉文化的高深并不是简单地学会说汉话就能理会其中的真谛的。
沙摩柯能学会那些汉家文化,除了父亲给他找的老师好以外,还有母亲从小给他打下的底子。
沙摩柯最后能快速地成为五溪蛮王,除了他勇武过人以外,也是因为他知书达理,脑子灵活。各种蛮人解决不了的麻烦和困境总能在他这儿找到解决办法。
所以,沙摩柯18岁便因父亲的离世成了五溪地区最年轻的部落首领。22岁便被五溪各蛮推选为五溪蛮王。到如今他也不过25岁而已!他绝对是蛮族中的天才!
沙摩柯并不想一辈子躲在大山里。
而从小受到的汉文化薰陶,让他明白汉人的富裕是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得到的。他不象其他蛮族首领一样认为自己的族人天生就是大山里的种族,与山为伴、为兽为伍。对于汉人可以羡慕,可以抢掠,就是不去学习。
在他成为五溪蛮王后,他积极地领导族人向汉人学习耕种知识。让族人不再依靠飞禽走兽生活,而是以打猎与耕种相结合。让族人生活得更加富足。
他本不欲与汉室为敌,可惜当时的武陵太守陈和贪得无厌,除了从他们手中强征山珍马匹外,还要他们将种出的粮食交出一半给郡府。
可知道以蛮的劳作水平,种出的粮食根本不够族人食用,没有再向沅陵以北继续劫掠已经不错了。你还来盘剥?
沙摩柯当然不肯了!
陈和派兵来清剿过几次五溪蛮,但从不曾取胜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从迁陵、沅陵往南,武陵有一半的地方就成了一个汉王朝管不到的独立王国。而这个贫穷的王国就是五溪蛮族,那个王国的王就是沙摩柯。
沙摩柯是一个有心向汉的人,大汉王朝的兴衰荣辱,他也一直在关注。
虽然他不喜欢陈和,但他不排斥刘表,他喜欢刘表的仁政。
他当然也知道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刘琦、孙策……等天下诸侯。
他也恨不得自己是这天下诸侯中的一员,能为大汉王朝的中兴出上一分力。就算不能成为诸侯,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某路诸侯手下的强将,随主争霸天下!
因为他的母亲从小就告诉他,他有一半汉室宗亲的血脉。他是贵族,而不应该是流落山间的蛮夷!
荆南叛乱他当然知道。
因为张羡在起兵初期曾派人来联络他,希望他能出兵相助。并承诺以武陵全郡为战胜后的报酬。
换着一般的蛮王可能当时就答应了!
可是沙摩柯没有答应。
他虽然不能与汉人中的智者相比,也不一定能够看得多远,更不是不想要张羡许诺给他的好处。而是他根本就看不出来张羡在这场战争中有任何的胜算。他不是傻子,所以他不会带着族人往坑里跳。
相比于叛乱的荆南郡兵,他更相信刘氏父子能够顺利渡过这一次危机。
他就算选择亲汉,他也不会投向站不住脚的叛贼,他宁愿选择跟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刘氏宗亲。就算这份血脉已经远久到淡如水的程度。
桓阶来了,带着大军来的。
沙摩柯并不知道这个人。但他知道桓阶带来的是张羡的叛军。
叛军来了,刘氏父子的官军还会远吗?
自己该如何抉择呢?
……
第231章 灭桓阶,叛乱平()
等杨朋带着三千被刘琦命名为“飞虎营”的山地丛林部队从并州赶到襄阳后,刘琦即刻带着典韦、杨朋领着两支特种部队,并从襄阳带走黄忠、文聘留下的三万守城部队中的一万。出夷道进入武陵郡。
刘琦的营中多了两名将领,一个是廖化,一个是刑道荣。
刘琦从牢中提审了数名俘虏。
其中就有文聘送回来的刑道荣和甘宁送回来的张允。
张允不用说了呗,纵然他有天大的才能,刘琦也不可能会用他的。他的全族都被刘琦灭了,怎么可能会安心为刘琦所用?再说了蔡氏一族的人刘琦也不敢用。
刑道荣倒是条汉子,文聘抓住他这么久也没能把他劝降。
不过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文聘不能说服他,不代表刘琦不行。
对于刘琦来说,对于重情重义的武人,随便捏捏,就能拿下。刑道荣不过就是忠于刘度而已,作为一个武将,忠于自己的主公,没有毛病。至于主公做的事对与不对,可能他真的连想都没想过。反正现在刘度也死了,刘度的儿子刘贤也在乱军之中被文聘所杀。没有了效忠的对象,说服起来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难。
至于廖化,刘琦深深地感觉到被罗大大给骗了。
不是说廖化曾为黄巾将领吗?
人家现在才十七岁好不好?
比刘琦还小了八岁呢!
我们的刘大帅哥都没能力赶上黄巾之乱,廖同学怎么可能以两岁的年纪参加黄巾军?
再说人家廖化是土生土长的襄阳中卢县士族人士,怎么会跑到中原一带去参加黄巾呢?
这小伙儿听说荆州易主,刘琦正在襄阳,便瞒着家人偷偷地跑到了襄阳投主。
廖化本名廖淳,为了不被他爹抓回去读书,便化名廖化来了襄阳。
正好刘琦在襄阳整顿留下来的三万大军,想从中间找出几个将校出来,小家伙直接提着三尖两刃刀就往营里闯。
结果被典韦撞上,看到这个愣头青,典韦教他做了一回人。
最后使劲全力的廖化却被赤手空拳的典韦给拿下了。
不过典韦却把他推荐给了刘琦。单以勇武论,廖化应该在周仓之上,属于二流偏上的水平。对于在荆州缺乏将领的刘琦大军来说,做个副将是绰绰有余了。
不过刘琦不这是考校了一下他的谋略。
不愧是出身士家的人,不愧是最后能成为蜀汉先锋的人。
廖化是属于高顺那个类型的武将。武艺不算特别出众,却可以上阵冲锋;谋略也不算出彩,却也可以领一偏师。
不错、不错!
刘琦挂帅,手握典韦、廖化、刑道荣、杨朋,这阵容也不弱了。
到武陵再跟郭嘉、龙治、廖立一会合,简直堪称豪华嘛!
武陵是个大窟窿,早被张羡和陈和的叛军折腾得一干二净了。
想要跟五溪蛮开战,粮草得从别的地方调了。
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长沙、零陵、桂阳这三个叛乱的发起点反倒是最早平定下来的地方。加上得荆州换了新老板,三郡的士族大家为了讨好刘琦,保全家族利益,纷纷向新上任的郡守府捐献出了许多的钱粮锦帛。
正好支撑这场讨蛮之战。
桓阶又一次判断失误。
人家沙摩柯根本不见他好不!
你有三万多大军?
了不起!
我惹不起你,我躲着你好不?
沙摩柯把沅陵城内的族人全部迁出了城,把城池让给了桓阶。
可是城内嘛都没有啊!
等桓阶的大军扫空了沅陵城的所有粮仓后,才发现手中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他来打完这场战争。
等到刘琦与郭嘉汇合以后,便直接开着大军三万大军把沅陵城给围了。
还要打吗?
城外刘营飘进来的饭香味儿就把桓阶大军的士气给瓦解了。
可恶的刘琦还搞了一大帮嗓门儿大的士兵轮番在城下三百步的位置对城上喊话。
“城内的兄弟们,城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肉汤和香喷喷的白饭,还有又白又大的白面馒头!只要你们出走出城来投降,我家主公说了,既往不咎,不但给你们饭吃,还可以收你们为我军将士。不愿再当兵的,可以发给路费,送你们回家……”
这招数可以说都被人用烂了!
可是,它偏偏就管用!
气得城上的桓阶咬牙切齿。
军心开始浮动!
难怪孙大兵圣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说: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桓阶没有办法呀,只能将城中仅有的粮食拿出来供士卒食用。
可是,刘琦并不急于攻城呀。天天就这样耗着,顿顿饭前都这样诱惑着城上的将士。
第三日,桓开始宰杀战马……
第五日……他自己都没了信心!
第六日,斩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