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五代游龙 >

第245部分

五代游龙-第245部分

小说: 五代游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迅速燃着火药,从而遍地开花,铁屑横飞,火焰冲天,杀伤面积相当大,非常适合阻击敌人大部队行进。但由于转轮机使用中成功引火的几率还不到四成,所以还需要继续改进这种机构。

    还有一种绊发式地滚雷。用一口大瓷坛,内装炸药,用土将坛口填紧,留一小眼装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面放一堆碎石,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线连接,在地面安设绊索,或用长绳由远处拉发。

    当敌人脚碰触绊索时,钢轮自动发火,引爆地雷,火药坛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处迸射,杀伤威力很大。这种地滚雷由于制作相对简单,而且成功起爆的几率更大一些,所以云南火器营已经开始装备起来了。

    有了这几种新式武器,再加上原先的轰天雷等火器,云南军队的实力也是水涨船高。但现在的云南已经没有什么战事了,虽然实验中效果还不错,但毕竟还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现在也只能维持经常项目的研究,有待于今后的验证了。

    杨乐泉的中成药坊,现在的生意可是好的不得了。自从由李翊牵头试制中药丸剂以来,以其价格适中、携带方便、药效良好等优点风靡云南及周边各地。

    像疗效甚好的玉泉丸、祛暑丸、都梁丸、防风通圣丸、小柴胡丸、玉屏风丸、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时疫清瘟丸、银翘解毒丸、上清丸、牛黄消炎丸、五苓丸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丸、四君子丸、新雪丹等都获得了相当大的认同和好感,市场经济效益非常好。

    杨乐泉本身就医术高明,积累了相当多验证过有效的方剂,以及轩辕述当年赠给云南的部分方剂,特别是由李翊提供的后世验方制作的丸剂,一经验证,药效惊人,更使得广大百姓趋之若鹜,纷纷前来购买,连外地的人们也慕名前来求购,仅此一项,每月就可以获得三十万缗以上的纯利润,比宁州官窑的利润要高上一倍之多,称得上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了。

    为了减轻百姓们的经济负担和求医压力,李翊要求官府的中成药坊,必须将丸药价格定的稍微低一些,不得随意加价出售。而且只要是云南官府厘定的贫民家庭,都可以免费获得中成药坊供应的医药,但却不允许大量购买后转让给别人,以防有人从中渔利。

    因为云南的中成药坊的丸药,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云南户籍的百姓,而对于云南之外前来采购的商人等购买者,既要适当提高价格,还要向他们征收一定的关税。

    所以,外地人购买同样的丸药,需要付出本地人购买价格一倍以上才能购买到,因此这中间就存在一个寻租的空间,这也是李翊不得不加以严格限制的原因,毕竟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吗!

    而云南印书局早就已经打开了销路,这一年半多以来,云南印书局印制了大量适销对路的书籍,从春秋、诗经、史记、国风、汉书、唐诗五百首、晋书等大部头史书,到历代人物传记和地方通志,诗歌词赋文章应有尽有,甚至连一些散佚多时的珍稀书籍也被我们搜集到并印制了出来,使得各国文人趋之若鹜的赶到云南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获得一本寻常得不到的典籍古本,以便将文化传承下去。

    虽然李翊已经将这活字印刷的书籍价格降到了原先普通书籍价格的一半以上,但由于销量庞大,每年仍然可以获得数十万缗的纯利润。用这些收入弥补到教育支出上去,仍显得是绰绰有余。

    为此,李翊要求云南各级官府,再一次提高各级官办教师的待遇,增加他们的薪俸收入。并投入资金,全面修缮和更新各官办学校的校舍和桌椅、教具,提高入学少儿的生活补助标准。

    在此之外,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私办学校,由于资金短缺,教师薪俸微薄,教学设施落后,学生们入学意愿不高,使得入学率低至三成以下,使得李翊为此忧心不已。

    经过与众人的协商之后,云南官府作出决定,在这类贫困地区选择数个连片集中的地方,包括刚刚纳入云南版图的兴义县在内,建立了四座座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寄宿学校,每个学校能够容纳千人以上,几乎囊括了该地区所有的适龄学生。

    由官府提供所有教学和生活资金,建造了大量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学校食堂、宿舍,动员各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和少年集中就学,所有学习费用全免,而且还提供给他们足额的生活补助,让他们衣食无忧。这样一来,短短数月之间,这些地方的儿童入学率迅速提高到了九成以上,使得教育形势大大好转。

    经过测算和统计,包括从大义宁国得到的战争赔偿,去年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了八百万缗,虽然由于去年的四场战争耗费甚巨,致使去年的财政支出达六百万缗之多,但总算还有近二百万缗的财政盈余,足够云南今年喘上一口气了。

    想一想前年只有五十多万缗的财政收入,这种变化实在是可称得上翻天覆地,让李翊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当然了,去年的八百多万缗财收中,还有接近一半是大义宁国给云南贡献的,实际的产业和财税收入总共不到五百万缗,不过这也已经是相当惊人了。

第490章 财税增收() 
为了保证今年的财政收入保持在去年的水平上,甚至还要再上一个台阶,就要不断推出新兴产业来吸引远近的客商,拉动云南境内的消费。

    所以经过李翊的再三考虑,决定在云南境内推动公共马车服务,在宁州建立一家规模庞大的公共马车行,各县设立公共马车分行,各乡建立马车站,将云南境内各县乡、村寨连接起来,既便利人们出行走亲戚访友、做生意,又能促进人员和商品的快速流通。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情况改善了,交通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就频繁了,快速交通无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得人们的时空观念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根据目前云南的道路情况,公共交通服务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条件。要知道现在的云南,各县乡之间的道路非常宽大平坦,车马行走在上面几乎没有什么颠簸感,已经达到了快速交通的要求。

    而且宁州新城的建设也已经顺利的展开了,最先完成的就是城区内各里坊之间的道路,但我李翊却已经设想好了,宁州城内的公共交通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至少也要等到宁州新城全部建设完成以后才能推行,现在最重要的是宁州与各县乡之间的交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完成。

    为此,官府向云南商行订购了第一批六十辆大型马车,预计在七月份交付后,立即推行公共交通服务。这六十辆马车全部是载客马车,一共有两个型号,全都是经过加固扩展之后的巨型马车。

    这两种型号的马车都由两匹马拖行,稍微小一些的是四排八个座椅,大型的共有六排十二个座椅,这也是两匹马所能拖行的最大极限了。

    既然是定义为快速交通,讲求速度是最根本的问题。原先从宁州到云南最北端的会泽县,如果是坐普通马车的话,需要近两个时辰之久。而现在由于道路情况比以前改善了许多,而且这种新型的马车速度提升了不止一点半点,因此从宁州到会泽县比以前要节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效率是大大的提升了。

    只不过,由于还没形成规模效应,运转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所以乘坐这种公共马车的费用不菲。还是以从宁州到最远的会泽县为例,每个人若是携带限定的二十斤以下的货物,这一趟下来,需要花费一千钱,这已经相当于一个官办教师五分之一的月薪了。

    所以,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舍得乘坐这种花费不菲的马车,李翊的心里还没有底。但他也乐观的估计到,若是公共马车计划实行半年后,通过规模效应削减成本的话,最终这一趟的费用应该降到五百钱以下,这样的话就能有更多的人享受这种快速交通工具了。

    虽然现在离公共马车行的建立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交通规划必须提前制定出来。李翊让林锦制定了公共马车的路线图,以及里程、价格、行为规则等详细的规划。并在其中规定,今后云南的交通通行规则,应该划定道路中间线,必须按照靠右行驶的规定,不得无故越线行驶,否则的话,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为此,李翊还安排成立了道路巡查养护司,建立了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道路巡查队伍,大都由退役军人和抽调的部分义警营人员组成,隶属于分管道路的司士参军林锦管辖。

    他们的职责就是巡查道路违法情况并加以制止和处罚,检查各处道路损坏情况并予以修补、整固,负责上路马车的登记、注册、管理,对交通事故进行救助,追查肇事车辆。

    交通规则还规定,所有云南境内的马车都要登记注册,每辆马车都有一个唯一的数字编号,以便于确认马车的归属,也便于在他们违章时予以追查、处罚,规范马车的遵章守纪行为。

    万事开头难,李翊知道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改变。要想把云南的快速交通发展起来,还需要做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李翊设想的是,等到长途公共马车服务顺利实行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展长途载货服务,把商业触角拓展开来,促进商品物资的流通发展。然后再进行城市内的公共交通服务,以低廉的价格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彻底改变人们肩挑人抬的落后交通状况。

    当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和便利的时候,李翊还要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为人们创造条件,开拓人们的思路,让知识和信息普及到广大百姓中去,那就是建立公共图书馆和报社了。

    建立公共图书馆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云南通过搜集、整理,已经印制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实用的工具书、辞赋文章等等。

    而且官府还发动云南当地的士人,在提供一定补偿的基础上,贡献出自己的珍稀藏书,从而印制了很多即将散佚的珍贵文献,既抢救性的保护了很多古代典籍,又达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无疑对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云南图书馆的馆址我也已经确定,原孙德成旧王宫本来就是我们设定的图书市场,现在在经过的全面修缮、整理之后,正式成为了云南图书馆的馆址。

    而原来坐落在王宫内的云南印书局也因为规模的扩大,已经没有了发展的余地,因此也借机搬离了王宫,在正在建设的宁商区规划了一片大型场地,着手进行新云南印书局的建设。

    至于报社的建立,就更是李翊远景规划的核心部分,这可是控制思想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武器。虽然李翊在入主云南不久,就放开了官方邸报的对外开放,但每月一期的邸报都是些官面文章,由于官府的禁忌和限制颇多,所以邸报的信息量极少,而且呆板、单调、没有新意,因此除了当地世家大族、有想法的文人学者之外,购买者寥寥,每月也能销售个一二百份就相当不错了。

第491章 人文建设() 
所以,为了能办上一份有份量、有影响力的报纸,必定要有一位资历、名望在云南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主持大局,而且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李翊刻意寻找这方面的人才,却一直没有所获。

    直到陆伯平出任云南政经堂的堂正之后,李翊才属意起他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陆伯平虽然已经年过四十,但追求变革,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相当感兴趣,非常适合担任报馆馆主一职。

    但是,云南政经堂是李翊刻意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责任非常的重大,若是陆伯平兼任报馆馆主的话,恐怕就无法兼顾云南政经堂的事务了,这也是他仍然犹豫不决的原因。

    而李翊曾经相当看好的杨赞图、崔籍若等人,资历、名望俱佳,在大汉国内声名远扬,也是李翊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但是这二人身为京城人士,根本就不可能在云南久留,年前他们执意返回京城的举动说明,云南这个小庙里是留不住高人的,毕竟京城里的发展空间要比云南大得多了。

    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还是林易给李翊推荐了一个上佳的人选。此人名叫黄清源,祖上乃是京兆府人士,移居云南也只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却在云南本地颇有声名。

    他本人的年龄虽然不过五十出头,却是不折不扣的前唐进士出身,曾经在朱温的大梁朝做过几年御史,因为受到朝中人事纠葛的牵连,险些命丧天牢之中。出狱后痛定思痛,再也不愿为了大梁卖命,立即果断携家出走,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定居在了宁州。

    据林易、东方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