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250部分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50部分

小说: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越野为主要需求,后勤消耗也并不是很大。

    几乎与此同时,效仿古斯塔夫的轻型八十四毫米无后座力炮也开始逐步推广起来。被时间所论证总是正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炮弹的效率,或者说尽量避免对TNT炸药的依赖,轻型无后坐力炮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就这样,就在重装备为核心的大规模突击作战结束的时候,经过一年的研发试制,新式轻武器开始首先在苏军精锐部队中推广开来,用以轻补重的方式弥补租借物资相比历史减少可能带来的影响。

    同时在收复俄罗斯与乌克兰广大地区之后,苏军兵力规模也得到了极大扩充,在不需要像早期那样依赖农业租借物资的情况下,现役兵力就可以达到类似一九四四年那样千万人左右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远东及伊朗驻军的情况下对德作战力量总兵力从历史上的六百几十万增加到了接近七百万人左右的规模。

    (本章完)

第524章 正确的人海战术() 
一九四二年夏季的攻势过去之后,整个东线的如同冬季之后的春天一样迎来了一个交战相对低谷的时期。双方在各个战线都有一些试探对方主力位置的作战行动、当然主要是苏军一方处于主动,最大限度的不让战线彻底稳固下来以干扰对方构筑坚固工事的行动。如果用一战西线或是卫国战争前期德军作战伤亡强度标准来衡量,战争仍然是激烈进行的,不过一个季度不到百万人左右的伤亡对于苏军来说,则很显然是在积蓄力量的一种准备了。

    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除了维修人员、简瞄炮兵专业技术人员等一些特殊兵种。大部分非机械化单位兵种的含金量并不是那么高。包括连排战术内的绝大部分训练科目在训练满负荷运转且没有太多军营纪律养成的要求下,一共也不过六百到七百左右的训练小时,大概折合三个月左右的训练量。这就是为什么和平年代即便两年服役期的现代军队里,士兵们大多数时间也是再做某些特定体能项目的强化训练,或者根本就是无所事事一样。

    当战场相对不那么激烈了三到四个月之后,德军统帅部就已经做出一种判断:苏军更大规模的攻势很可能就要再秋季至冬季之间展开了。一个季度的时间已经足够苏军囤积一次战役所需要的弹药装备,并巩固技术兵种严重损耗后的亏额。甚至新一批的基层军官也能在这个时间培养出来。

    唯一有所问题的像之前冬季攻势中那样战术水平相当高的精锐部队哪怕经过选兵也不是几个月的急训能够解决的。但在要想大部分提高步兵基础上的水平则简单的多。即便进行大量辅助性的空枪训练、心理训练、测距训练还有眼力手力等等,几个月的时间也完全可以满足几千到上万发子弹的训练。培训出一批精确射手性质的精锐部队。

    为了应对苏军可能展开的大规模进攻,德军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军工体系全面动员的情况下夏季遭受的装甲力量重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一定恢复。当然,大规模歼灭战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经过多次打击,德军在中基层军官素质方面,还有坦克和步兵方面的作战素质差距很大程度上被抹平了。唯一拥有的优势,也就在航空兵方面仍然保持有一定,而在高层指挥和组织机制上,德军的劣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

    为此,动员起来的德国兵工体系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就向前线补充了两千万发榴炮弹和一千万发各种迫击炮弹和步兵炮弹为主的火力体系。大量针对性的突击炮和轻型坦克歼击车。仍然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在欧洲蜂腰一带构建了不少纵深防御体系。德军的计划是当苏军展开进攻的时候,德军利用制空权的优势在机动中给苏军最大限度的杀伤,并最终将战线维持在从波罗得海到黑海比较窄的一线。

    一九四二年九月下旬,苏军没有再搞什么声东击西或声南击北的把戏,而是在整个战线上都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作战。

    三个月的时间让前线增加了新型自动火器百余万支,在大部分地方都有效的普及了新型自动好狙击武器乃至不少前线后勤车辆。攻击战斗中没有过去进行大规模作战时的那种明显航空或炮兵方面的准备,也没有企图再进行集团军群甚至集团军级别的大歼灭战。但是在师或军一级的短纵深攻击,突然之间在整个战线上的各个地段激烈的展开了。

    在此时,苏德战争的解决在张伟来看已经不存在多少悬念了。可是日后如何同用有更大规模空中压力与物质条件优势的西方作战却是一个重要命题。按照张伟的估计,在敌军拥有比德军更为全面的一定纵深内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大规模歼灭战很难有效组织。但将大歼灭战分解为诸多师级别的歼灭战行动则是可能的。足够的野战单位兵力,足够的步兵进攻强度和损失承受强度。这是德国或美英等西方军队不太具备的长处

    白天的时间不像夏季那样漫长的情况下,苏军在夜间展开的进攻也有了更多的作战机会。

    德军猛烈的炮火下,进攻中的苏军不再是过去那种常见的散兵线,甚至散兵线都不怎么熟练的队形。而是如同日本军队那种比较松散的进攻队形,足够的自动火力也能够让苏军以比较松散的队形展开攻击作战。

    通常针对德军两个防守中的前线步兵团,苏军也不在是如同过去那样企图把大量兵力部署在一线同时展开进攻,而是在整个夜晚分为两个波次投入攻击,每个波次的进攻由两个在最前线展开的团和一个预备队团群组成。在以累计四个比较完整的步兵师针对德军两个团或一个师群展开突击作战的时候,如果炮兵和技术兵器支持,则很有希望再比较短的时间内达成师一级的歼灭战。如果技术兵器或火力投入明显不足,也能给防御方至少近半规模左右的杀伤突破对手防线。而如果进攻的步兵部队虽然技术兵器不足,但配备了大量比较精锐的高效步兵部队,仍然有在兵力优势仅仅四倍左右的情况下达成快速突破或给对手歼灭性打击,比以前的兵力需求减少了一半左右,对中高层军官的指挥考验也不像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那样高了。

    大规模装备自动武器和一定程度上改善后勤的情况下,攻击中的苏军在战斗中平均一个战斗日或战斗夜,团以下步兵就能消耗各种机步枪弹人均三百发左右,而在整个战役中七百万左右的全部战区兵力消耗的子弹数都超过了二十五亿发左右。

    尽管德军更猛烈的炮火给很多人都带来了压制效果,可是更好的训练水平更有效的自动武器在攻击和攻坚作战中也靠枪弹给对手带来了五十万左右规模的伤亡,加上各种炮火和装甲兵器的投入乃至歼灭性作战行动中带来的俘虏。整个秋季持续到十一月初两个月左右的作战杀伤俘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德军。更好的步兵训练乃至更分散的队形则大幅度降低了苏军在作战中的损失。德军几千万发炮弹和迫弹乃至步兵的发挥在实战中也仅仅给苏军带来了规模类似的伤亡损失。至此,张伟不仅对这场卫国战争的最终结果更为明确。同物质力量优势更大对手的作战也有了充分的把握。

    (本章完)

第525章 还是诺曼底() 
一九四二年秋天的攻势是很多人都料想过的,可是不论是德国统帅部门还是美英等国乃至日本都没有想到过此时在制空权能力上依旧处于强势,对苏租借物资还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苏军竟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完全不逊色于一九四二年初夏的胜利。

    整个一九四二年,德军在东线的损失规模不论是技术装备还是人数都要超过一九四四年的东线。

    在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因为争夺欧洲势力范围带来的快节奏进攻和消耗战,苏军仅仅在东线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进攻。而在此位面上的一九四二年,苏军指导战术提早就变得很成熟,尽管存在各种不利条件还是毙伤俘三百五十万德军及七十万芬兰军队,苏军伤亡损失也达到了四百七十万左右的规模。但这同样是比历史上的一九四四用更小的代价取得了更大的胜利。

    如果包括一九四一年在内,德军在东线的损失接近四百六万十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纯损失。不计致残,仅仅死亡和被俘就分别达到了二百三十万人和一百一十万人。几乎接近历史上截止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之前东线和西线的全部作战损失了。

    而在不进行彻底的全民动员,征集老人和少年入伍的情况下,德军兵源规模实际上排除必要的工业劳动力仅仅只有一千三百万人,因为哪怕动员妇女和利用战俘乃至犹太人,工业体系与治安体系上为了保证军工质量还是至少需要几百万日耳曼人。净损失三百多万之后的德国国防军虽然看似还有接近一千万人强大兵力和二百多个陆军师、上百个动员师,可是如果再遭受大规模损失,部队的规模就要不可避免的减少,或者不得不像二战晚期的苏联那样透支动员了。

    身为穿越者的希特勒,此时的心反而放宽下来:此时的德国根本就丧失了做为一个大国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唯一可以指望的变数是美英与苏联的对立,敌对同盟的瓦解。实际上还不仅仅是如此:恐怕需要西方不仅仅不支持苏联,反而给予德国必要的支持,才可能避免整个欧洲沦于布尔什维克之手。然而:那些德国上层如果这么看的清大势,恐怕两次世界大战斗根本不会有了。

    因此,虽然战局形势相当严重,可此时身为穿越者的希特勒却彻底放下来抱负,同将军们商讨会议的时候也变得似乎轻松起来。

    “必须考虑要加强西线的力量,罗马尼亚的油田面临很大的威胁。。。”

    “元首,我建议军工生产此时应该完全立足于积极防御了”

    “我们不能在这样被动下去了,需要足够的主动权允许积极的后撤。。。”

    “好吧!就按你们商量的结果去办吧。。。”此时的希特勒如此回答道,这似乎是进入一九四三年新年以来的元首最常说的一句话了。不过,自己的意思还是表露过:必要的时候可以允许法国比利时等国复国乃至支付战争赔偿、重新接受类似凡尔赛合约那样的代价来同西方和解,也就是以有条件投降为标准来企图结束战争。这种看法仅仅是得到一小部分人的赞同。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没必要以这么低的姿态来应付西方。

    当美英准备登陆的时候集中力量给其一次歼灭性的打击,才有可能争取有利的谈判条件:德国不谋求海军力量,允许不少占领区独立,但最低限度也不能出现亲西方盟国的政权和武装力量。。。

    几乎与此同时,罗斯福虽然还没有同苏联翻脸的打算,可是提前开辟第二战场计划却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准备了。此时的大西洋反潜战还很不乐观,通气管潜艇提前大量出现和德国提前动员导致潜艇大型化、鱼雷方面的投入也更多的情况下,整个一九四二年盟国方面损失了上千万吨运输船,净亏五百万吨。

    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刚刚赢得中途岛之战胜利的美国仅仅是刚刚稳住了阵脚并在瓜岛部署额足够的力量以应对日本人的进攻。但是为了提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美国甚至放弃了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打算。把大量登陆舰艇利用高速牵引船运送至英国进行集结,甚至夭折了不少埃塞克斯级航母和大量海上作战舰支的生产计划,把海军部门工业物资生产的重点用在登陆准备方面。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业物资的效率,对战术空军和强击机并不是十分感冒的美国也开始大幅度生产和改进海军的俯冲轰炸机并用于陆军航空兵即将进行的作战行动。

    在登陆方向的选择上,其实盟国方面并没有经过太多的争议就确定了诺曼底为主要登陆方向。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北非的火炬行动乃至意大利作战,已经根本来不及争夺最为关键的西欧了,也并不能给德国十分关键的威胁。

    如果在最能够威胁的加来进行登陆?给德国的威胁是很大,但这样做即便成功,也是大规模的吸引德军力量集结到西线,结果必然会是给苏联人更大的可趁之机。

    更别说从利用盟军空中优势和后勤遏制的角度,没有比诺曼底更合适的地方了。在盟军足够可以快速往返增兵的范围内,那里距离德国核心工业带最为遥远、路途中通过航空力量控制和影响对手的增兵和后勤也最为容易。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此位面提前了一年的霸王行动计划仍然以诺曼底登陆为目标。登陆的兵力也从最初计划首波六个师增加到了首波八个师、还配备了大量专门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