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第6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益阳、沅江之东,北到岳阳南到长沙,数百里平坦之地,直到东面天岳山为界,天岳山之东,便是淮南地界。以山湖为依,西益阳、北岳州、南长沙,正好形成口袋地形,王师与楚军过益阳向东,正好落入吴军布置的口袋之内。”
西益阳、北岳州、南长沙,三点连线构成一个三角形,益阳、沅江便是这个三角形的西边节点,唐军与楚军攻占益阳继续东进,则进入了三角形内部。
莫离继续道:“吴军益阳之败,自然是有意为之,彼者让出益阳、沅江,便是将口袋向王师与楚军张开,王师与楚军进入口袋之后,继续东进夺下湘阴,也就落入吴军的口袋阵中,吴军封住口袋口子了,王师此时想出都出不来,随即有桥口镇之败,也就不可避免。”
战事解说到此处,战况也就不难想象,徐知诰的整个战略布置也水落石出。吴军在益阳诈败之后,装作仓惶的样子向东退却,等唐军与楚军进一步攻下湘阴深入口袋阵,吴军主力趁机迂回,因为攻占了楚地大半壁的关系,一部兵力得以从梅山南侧绕行到益阳之西,奇袭益阳封住口袋,其它兵力则从岳州、长沙进击,包括事先埋伏在桥口镇四面隐蔽处的伏兵尽数出动,成功在桥口镇围住了唐军与楚军,并将其击败。
不难想象,徐知诰如此大的手笔,一定打的是将唐军与楚军在桥口镇一口吃下的主意,毕竟吴军在楚地有十多万将士,对付加起来不过其半数的唐军与楚军,有这个想法并非痴人说梦。也亏得是殿前军战力强悍,才能突破重重围困,尤其是突破吴军在益阳的封锁,这才侥幸成功退回朗州地界,否则莫说兵败,全军覆没是必然之事。
殿前军虽然尽皆精锐,无论是将士素质还是军备水平,都要超过吴军,但此战还是差些被打得损伤殆尽,可见沙场征战不是两人决斗,战略战术永远不会过时,若非如此,后世某党怎能在政府军的一次次围剿下成功壮大?
“桥口镇惨败,王师伤亡惨重,楚军更是近乎崩溃,突围成功后,与准备北伐岳州的偏师共同据守湘阴,却被两面夹击以至再败,最后益阳之战则完全是突围性质,此役大战三场小战数十,战后楚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东征兵马只剩下数千人,算是勉强保住了一些种子,王师将士也折损小半,短期内莫说反守为攻,能抵挡住吴军进攻都殊为不易。”
王朴总结性评说一番,面色难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殿前军耗费了朝廷与李从璟太多心血,这一役的折损若是用钱财来衡量,那是根本不敢想都会让人心疼到抽搐的天文数字,“殿前军撤退突围时丢失的辎重太多,战死的将士也不少,这些军备兵器落入吴军手中,无疑会让被战火淬炼过的吴军战力,提升很大一个台阶,楚地战场若是不做出大的调整,只怕难以为继。”
从会议开始李从璟就坐在案桌后一言不发,一直沉默到现在,王师的这场惨败让他一时半刻难以消受,战局的溃败、已得城池土地的流逝还是其次,将士伤亡与军备损耗才是真正让他心痛的地方,此时的李从璟说是心头在滴血,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世上哪有只胜不败的军队,你我的对手是人又不是猪,就算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几口,何况是号称‘衣冠南渡’后人杰如过江之鲤的淮南。”李从璟见堂中气氛沉闷,大气的挥了挥手,语调一如既往铿锵,“战争只要还未结束,胜负就还未到来,赢到最后的才是赢家,诸位如此沉闷,让孤王不喜!”
堂中诸人见李从璟这般表态,纷纷出声言语表达誓要击败吴国的决心,也是因为李从璟积威深重,气氛很快就扭转过来。
本来在寿春主持战事,恰好到滁州来办一件差事的莫离,在小案后挥扇微笑,这位风度翩翩的白袍才子,这些年愈发显得高深莫测,像极了演绎中宠辱不惊胜败不馁的孔明,“要说淮南俊才,楚地之战中的确冒出了一批青年俊彦,不过这些可以容后再议,眼下还是要为楚地之战拿出对策来才是。”
楚地之战李从璟鞭长莫及,本身也不是由他主持,按理说本不该他分心才是,但李从璟麾下既然有参谋处这样一个存在,而且他本身又是兵马元帅,为楚地战争谋划一番也是分内之事。
李从璟方才沉默许久并不都是在为楚地战争痛心,他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楚地战报向来是一式两份,一份送到洛阳一份送到他这里来,所以此时他的谋划并不比李嗣源晚,有军情处各点接连成线直通洛阳的飞鸽传书网,他的策略也能及时传递到洛阳,“楚地战事糜烂,非用重药不能救疾,符习年老精力不济,该由年轻气壮者替之,孤王之意,就让郭威去湖南好了。”
众人闻言莫不神色凛然,王师在楚地征战失利损兵折将,这个责任当然得有人来担,李从荣是未经战事去楚地历练的皇子,加之战事本身也未结束,这个锅当然不能由他来背,各位领兵助战的节度使则是分量不足,所以副帅符习就成了为此战负责的不二之选。这也怨不得旁人,符习身为副帅没有打好楚地之战,负责是理所应当之事。
李从璟继续道:“殿前军折损颇大,需得补充兵马以充实战力提升士气,两川如今四边稳固州县守备已齐,李从璋该从西川离身了,就让他率领部曲赶往楚地参与此战。”
这番谋划自然没有人不认同,李从璟身在江淮为楚地战争具体出谋划策难以周全,换帅补兵才是他应该做的事,莫离沉吟之后试探着问道:“西北之地并无战事,不如让李绍城也去?”
李从璟摆摆手,“李绍城在西北有大用,不可轻动,有郭威去湖南已是足矣。”
章三十三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1)()
(第一更。)
对徐知诰在楚地布下的几乎一口吃下整个联军的大口袋,李从璟虽然颇感意外,但并不觉得惊奇,徐知诰是何等人物他恐怕知晓得比宋齐丘更加清楚,作为徐温义子而开创南唐的未来帝王,其实徐知诰与李从璟有许多相似之处,精通军政胸有余子都是恰当的评价,如今大唐军队在湖南吃了亏,李从璟在恼火的同时也有些许自责,让李从荣与符习去面对徐知诰,虽不能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输得一塌糊涂,但也的确占不到甚么上风。
李从璟在江淮势如破竹,徐知诰在楚地一战惊人,这两个本该在同一战场上交手的家伙,眼下分在两地各自耕耘,身旁都不乏大才幕僚与精锐军队,常人的确不能够相与匹敌。
眼下湖南战局虽然出乎李从璟预料,但江淮与湖南相比,当然是江淮更加重要,大唐军队只要没被赶出湖南,都是李从璟能够接受的局面,所以此时他并不打算分心太多,益阳三战之后湖南战局已经彻底倒向吴国,唐军与楚军再度被迫龟缩西北一隅,此时李从璟担心的是徐知诰接下来的行动。
益阳三战联军虽然损失惨重,殿前军损兵折将也在数千之数,但并未伤筋动骨到折损近万的地步,否则大唐军队就真在湖南呆不下去了,朗州乃是要塞重镇,在殿前军战力犹存的前提下,吴军要想正面吃下朗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不过藩镇军和楚军都近乎全军覆没,联军要在湖南战场重新组织攻势,也非一时能有的了。
当此之际,李从璟担心的是徐知诰调遣一部兵力到江淮战场上来。
“早先洞庭湖与朗州之役,淮南军虽然损兵折将数万,水师几乎再无进攻之力,但淮南军步卒大军远未遭受重创,目前湖南战场上的淮南兵力仍在十二三万,往后若是徐知诰调集重兵攻打朗州倒也罢了,相信以殿前军的战力与朗州地势,还不至于坚持不到李从璋赶到,如今朴所担心的,反而是徐知诰就好就收。”
王朴语出惊人,“经由此役,湖南局势彻底糜烂,淮南军势必加速攻城拔寨,原本楚地只剩下半壁江山,经此之后只怕各地会望风归降淮南,除却朗、澧二州之外,楚地有尽数落入淮南囊中的风险。若是此时淮南不着急攻打朗州,而在益阳构筑防线封锁王师东进通道,同时在已攻略之地建立统治秩序,那楚地沦陷之地不日就要姓杨。”
随着论说深入,王朴脸色凝重,“眼下湖南淮南军十二三万已是不少,但若是淮南趁机再大肆扩充兵力,半载之内得军数万轻而易举,这跟我等在江淮战场的道理相同。但湖南也不同于江淮,江淮水道、官道纵横,地势大抵平坦,各地州县联系紧密,若不能尽得江北则不能说得了江北,淮南随时能反戈一击,攻势极好组织,但湖南不同,地势复杂,尤其是南面山川纵横,各地较为封闭,一旦被淮南军占有,稍加用力便能建立相对较为稳固的统治,若是让淮南占据湖南的时间稍长,攻占一地即得一地,王师再要复夺就要难得多。”
众人闻言,细思之下,深以为然,不禁面色沉重。
莫离轻笑一声,却不是反驳王朴,后者有些话不方便说出口,他没那些顾忌,便顺着王朴的话继续道:“江左向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更不用说被淮南引以为傲的所谓‘衣冠南渡’,金陵才气气冲斗牛,早已是满到溢了出来,淮南并不缺人才,有人有兵有钱有粮便能打江山,淮南何愁不能占楚地而后得楚地?”
莫离摇动折扇,声音清亮,“金陵人才汇集,对于地域并不辽阔的淮南而言,本是一柄双刃剑,若是江山无事,人杰多了没地施展抱负,便会窝里斗自损自耗,尤其广陵(扬州)金陵市井繁华,那些有才没处施展的书生才子,少不得也会沉浸温柔乡,诗词歌赋艳羡无边,社会风气也会为之纸醉金迷不思进取,故而有史以来虽屡有‘衣冠南渡’之事,江左也曾有过风光无限的时候,但到底不曾‘北伐’成功。”
换了个更加舒服的坐姿,莫离继续道:“但不曾‘北伐’成功,不代表不能成功,江左要成事要问鼎中原,就得在聚力一段时间后果断行之,这个度不能不好生把握。聚力期太短,则实力还未凝聚,虽说自本朝以来,江淮江左日益繁华,但到底不如中原底蕴深厚,聚力太长,则人心失锐,也就只有窝里斗的勇气,便纵然仓禀充实兵甲雄伟,也难有所建树。江左‘北伐’有惊世功绩的例子,姑且不说春秋五霸那太过遥远的事,南北朝时的刘宋就差些功成,‘气吞万里如虎’不是没有道理的。”
说到这,莫离总结道:“当下之淮南,正当势力最鼎盛之时。”
言及此处,莫离又不禁冷笑一声,“淮南这些年,若非杨行密死后杨氏族人太过不争气,先后有徐温、徐知诰争权内斗,哪里会没有‘北伐’的时机跟实力?”
时势迫人,原本历史上徐知诰穷其一生都没有北上之念,只想着替代杨家江山然后守住一份家业,连临终时给中主李璟的忠告都是不得北伐,对此宋齐丘曾懊恼到当面唾骂“竖子不足与谋”,才华比宋齐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史虚白,更是直接拂袖而去隐于山林终生不出,然则当世不同,徐知诰不与李从璟相争,吴国亡都亡了,他哪里还有家业可言?
对王朴与莫离的言论,李从璟心中颇为认同,他反复咀嚼“衣冠南渡”四字,眼神深邃。
五代时期的衣冠南渡,最大规模是在后晋契丹侵入中原时,但自打朱温起势,征伐频频扰得中原经年难安,中原士子百姓就开始了这一过程,尤其杨行密底定淮南之后,淮南多年来并无大的动荡,遂吸引了大批衣冠南渡到淮南定居,莫离说金陵才气几乎都溢出来了,并非言辞夸张。
眼下的淮南到底不如刘宋版图辽阔有实力,东有吴越王钱谬西有楚王马希声,但其掩有江淮与江西及周边之地三十余州一百七十余县,国力也不可小觑,关键在于李从璟不能给他成为第二个刘宋的机会。
李从璟道:“湖南之失已成定局,眼下多思无益,只能等郭威与李从璋到了之后再看,江陵水师败了淮南水师之后,虽说仍不能发挥太多作用,但起码淮南水师也不能再支援湖南太多,淮南有俊彦骁将我大唐一样不缺,湖南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目前重中之重,是在积极推进江淮战事的同时,关注淮南接下来的布置。”
桑维翰点头道:“就眼下来看,淮南有余力从湖南抽调一部兵力投入江淮,加之淮南本身尚存之余力,若是等到淮南贼军大举反攻江淮时,我军仍未底定江淮大局又或者对其防备不足,之前获得的战果就岌岌可危。”
形势虽然紧迫,李从璟却没有焦急之意,语调仍然平缓且显得成竹在胸,“淮南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