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第7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乎找不到一个人固守了最初的底线,这就像某些人吸毒一样,开始对自己说,只一次,没事的。过几天,又对自己说,上次吸了没事,这次再吸一次,肯定也没事。
一再这样自我暗示的结果。最后有事了,自己却已经没有退路了。
这一点梁先学是完全的亲身体验,他现在是想退也没退路了……
梁先学好不容易才驱散了这些烦心的想法。看了林月梅一眼,林月梅敢在他面前这么讲,想来肯定有长辈是省里的大员,并且肯定和周书记一系的关系相当亲密……
不过,林月梅这话梁先学也不好回答,也就微笑着看向主席台,前面的例行程序结束,该周书记讲话了,周书记拿起面前的讲稿。看了看,然后放下来。开始脱稿讲。
领导到某地讲话,讲稿由当地准备。比如党校这次的典礼。因为不到最后时刻,哪位领导能来,无法确定,党校的写作班子,需要准备多份讲稿,为周书记准备一份,为金道申准备一份,万一他们两人都不能来,甚至可能是组织部的某个副部长前来,都要准备,因为职位不同,站的点不一样,讲话的语气、角度、立点等,全不一样,肯定不能一份稿子用几个人。故此,党校的写作班子,便需要准备好多份不同的讲稿。
会议开始前,主办单位往往会给领导安排休息室。趁此机会,主办单位可以向领导汇报相关安排,领导也可以趁此机会看一看下面为他准备的讲稿。
但周书记这次来肯定不会用党校的稿子,果不其然,周书记放下了稿子,开始脱稿讲话。
由于经济建设严重落后,我党把工作重心转移了,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是英明的,是正确的。二十多年来,经济改革,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而且辉煌成就。
不过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建设上去了,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开始显现,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一小部分党员的党性和修养没有跟上,所以出现了很多腐*败现象。
贝湖现在发展形势很好,而经济发展很好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各级党政领导和干部接触到经济事务的范围就会越广,机会就会越多,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很容易就会出经济问题。
而一旦出现问题,那势必会对我们贝湖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造成负面影响,这方面徐*良贪腐问题已经是有了深刻的教训。
如何尽可能的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关键还是在于党的领导,在于加强党建工作。
在近代史上,党建工作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如果没有党建,不可能有第一次国共合作。讲秋收起义部队后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为什么出名?因为它改变了党的组织结构,第一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并且在后来一直坚持这一结构。这是党建工作的一次里程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三湾改编时党建工作的重要发展,高层党组织,所起的是决策作用,我们的中层党组织,所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渐变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党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基础之一。
还有一点很重要,大家都看过电影《大决战》,对不对?用一部电影反应一场决战,表现力显然弱了,但有一点,拍得很好,国*民党一方是各打各的小算盘,各有各的小心思,四分五裂,而我党则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样的迥异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我党的纪律性和纯洁性,而这样的纪律性和纯洁性从何而来的?
那就是从党的建设中来的。
加强党的建设,一是通过制度规范党员的行为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行为,二是加强党内监督,起到预防作用、治病救人的作用和震慑作用,三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让党员干部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四是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好组织关,提拔干部既要看干部的能力也要看其党性修养,看其在干部群众中的风评……
通过加强党委的领导和这样一些措施,让广大的党员干部防腐拒腐,从而真正从组织上保证贝湖良好发展大局……
梁先学是一下就听出了周书记话里的核心意思,那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放在贝湖那就是省委的领导,实际上也就是周书记的领导,实际上也是在消除陆政东带给他的压力。
只是梁先学同时也有些纳闷,周书记虽然理论素养一直都不错,但这样的长篇讲话,而且遣词造句显然也不是即兴发挥所能想出来的,看来这个讲话在周书记心里是酝酿了很久的。
而事实上根本就不是梁先学想得那么回事……
第一百二十章高手过招(一)()
陆政东对于周书明在省委党校省管干部进修班的讲话自然是非常重视,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细细揣摩着周书明这份讲话中隐藏的深层次的东西。
这种讲话在外人看来很难看透其中完全的真实含义,但体制中人却是能够透过字里行间的意思看出更多的意思,比如加强党的领导,实际说的有些人没把省委党一回事,更进一步是对周书明的领导没当一回事,比如说要团结,那就是有人搞不团结。
而就算是体制中人也不一定能完全这里面的所有意思,除了那些意思,周书明这番讲话更透着森森的寒光,而矛头所指自然就是他了。
这不是闹着玩的,不管何时何地,党的绝对领导那是必须的,如果不好好应对这个问题,这顶帽子要是扣在他头上那就是政治问题了。
而周书明还不止这一手,还透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争取副书记由省里产生。
如果按部就班,就地解决的话,贝湖省最有可能接替副书记职务的人有四个,一个是组织部长金道申,金道申和周书明走得比较近,将金道申提拔起来,可以分管宣传之类的工作,这更适合金道申,更重要是把组织部长的位置腾了出来,这实际上是明升暗降,而金道申却也不会不满,属于皆大欢喜。
第二个是纪委书记洪志路,洪志路是老资格的省委常委,而且在越来越重视纪委工作的今天,副书记兼任省委副书记渐成为常态,而且洪志路在省内的纪检工作成绩也是让上面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在贝湖经济活动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加强纪委的力量理由也非常充分。
第三个是周若山。周若山在常委中虽然资历较浅,但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周若山上去。可以空出的常务副省长也可以对他进行钳制,比起金道申。如果把周若山推上去更属于明升暗降。因为按照这些年的趋势,常务副省长更容易接任省长的位置。
第四个是省委秘书长兰超华,兰超华本身是周书明绝对信任的人,能力也很不错,成为常委的时间比较长,在常委中的排位也较高。
常委的排名,一般而言,正副书记之外的省级党委常委的排名以干部进入党委常委班子或晋升副部级职务等工作资历参考标准。总体而言。常委的排名顺序遵循了这一规则。
当然这仅仅只是按照理论上的次序或者说按照周书明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并不一定是最终的事实。毕竟,省委副书记一职,省委没有决定权,只有建议权,而且省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在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在这类矛盾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并不仅仅是个人,更重要的还是背后的力量的暗中较量。
其实这里面这三个人。金道申上去的难度也是极大,毕竟金道申在组织部长的位置上一是能力不够,遭到多方诟病。二是树敌太多,必会遭致很强烈的反对,中*央同意的可能性也很小。
其二是周若山,周书明很难确定是否能够把控得住,如果把控不住,周若山一旦和他依然默契,周书明的明升暗降也就成了泡影,那周书明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在贝湖眼下的局面下。周书明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至于洪志路。一向在省里都处于超然地位,即便是成为副书记也未必就会卖周书明的帐。
对于周书明而言。最想的还是兰超华能够成为副书记,一是因为兰超华的能力出众,二是兰超华在省里和其他常委关系不错,遭致的反对声比较少,更为重要的兰超华如果能出任副书记,既可以让兰超华发挥更大的能量,也能空出一个省委秘书长来,等于是自己的铁票又多了一票,对于挽回周书明在贝湖的地位大有帮助。
既然决定权在上面,即便是从省里产生,最终谁上,就需要八仙过海。如果神通广大,排在后面的常委,同样有可能一跃而到达第三位。别说排在后面的常委有这种可能,就算是未能排上常委的副省级干部,也完全有可能。即使是那些已经去了人大政协,理论上已经没有机会的副省级以上干部,只要年龄还没有踩线,同样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对于常委而言,省委副书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台阶,那是向正部前进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退一步说,即使自己当不了副书记,排排坐吃果果,大家的位置顺次往上移一移,也是完全可能的。
权力金字塔的每一次松动,能给身处官场之中的每一个人带来希望。
自然界常常提到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否存在,并没有被科学界证实,因此,这种效应,只能算是一种假想。但在其他很多方面,人们都能感受到蝴蝶效应的存在。比如在经济学界,人们常说,华尔街打个喷嚏,全世界金融市场就会患感冒。这就是蝴蝶效应在经济学界的典型体现。
而在官场,蝴蝶效应同样是存在的。比如现在,贝湖的省委副书记位置一旦空出,蝴蝶效应立即就会显现,某一人递补这一职位的结果,后面可能出现一连串的顺次递补。这种官场蝴蝶效应,都有可能神奇地改变一个应届大学生的命运。比如说,顺势而动的结果,使得一名公务员升上了副科长,而这个单位,也因此出现了一名公务员的缺额,最终,这个缺额,便有可能被一名应届大学生填补,也许有一天他也会到省委副书记的位置。
这仅仅是一个省委副书记的变动,何况周书明还要调整厅局级,那又会影响到多少人?
所以人事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身在其中的人,只要有那么一丝希望,肯定都会取努力争取一回。
其实周书明也许对中*央会同意由贝湖省委来建议这个人选根本就没有任何把握,就是这样一手。那他在贝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像着急上班排队等上车的人一样,时间本来就紧张,错过这趟车或许就迟到了。而这个时候突然维持秩序的人让一个外人来插队,那势必让本来都在琢磨着插队的人一下同仇敌忾。先对付插队和介绍插队的人,而且周书明这么做能重新凝聚起周书明本系统的人的人心,团结到游走在他和周书明中间的人,甚至能够分化他体系中的人。
陆政东想到这里也不禁挠了一下头,周书明确实在权谋上是到了一个境界,也难怪杨凌峰砸他重视面前很快就败下阵来,周书明这是典型的阳谋,堂堂正正。大义凛然,而且是把一把手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国内是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过去称为党的一员化领导,亦即所有的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都要归入到党的领导体系之下,这种管理形式强化了党的领导,但在过分强调党的统一领导的情况下,后来演变成党委的主要负责人的绝对领导,各个地方真正的掌权人是一把手,
一把手最重要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上级赋予的人事权。
这种权利可以决定他以下众多在各级党政机构中干部的政治以及生存权利。党管干部的原则,使得各级政府体系内的官员最后都由党委做出决定,而党委的核心机构是常委会或者党组。党委、党组里最具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是党委书记,即一把手。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很能说明道理: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五、六、七、八、九把手,光做笔记不张口。一千个副手,抵不过一个正手。
从道理上讲,干部任命要由常委会或党组决定。但是常委会或党组都是围绕一把手组成的,党委会的召集人是党委书记。开会时最后总结的是一把手书记,他就几乎有了最终决定权。
由于过分强调团结大于一切。尤其是近年来和谐社会的提出,在博弈过程中,没有人愿意冒着不团结、违背和谐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