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政道风流 >

第633部分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633部分

小说: 重生之政道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政东想来想去觉得这样的可能性最大……

    陆政东的猜测还真是基本接近真相。

    周书明准时准点赶到,警卫已经接到内卫有关部门的通知,对他所在的车放行。车行驶到里面时,周书明看到大殿前已停放着十几辆轿车。

    周书明心里一格愣,没等他做出什么反应,一位中年人已走出大殿,并快步走到他们车前。周书明知道他是总办的工作人员,便忙下车来答应。

    在那位工作人员的指领下,车慢慢驶到不远处的一排平房前停下。

    “发生了一点紧急情况,外交部和中联办的领导正在向总*书*记和在京的几位常委汇报。请您稍等一会儿。”

    那位中年人把周书明领进房中,彻上茶,和颜悦色地解释。

    周书明点着头,看看这样的架势,应该是很重要的外交事务,而且外交部和中联部联袂而来汇报工作,估计还涉及到国际党务交往。

    周书明突然想起不久之后亚洲政党国际会议要在京城召开。

    这是国家首次主办国际性政党会议。据说有来自亚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几十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代表到时候要参加在京城举办的这次会议,临开幕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是第一次,估计是准备过程中出了什么状况……

    周书明一边想着。一边打量着房间,这里他不是没来过,可是基本上都出现的地方都是会议室,这样的房间倒是真没有进来过。

    房子的窗户安装了双层玻璃,地面铺有一水的深色实木地板,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切都显得那么简朴、稳重、明快,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让人肃然的感觉,也有一种让人有些浮躁不安的心境变得安宁起来。

    这一“稍等”,居然就是几个小时。看来事情估计也是有些棘手,总办的那个工作人员便来劝周书明,看样子一时半会儿还结束不了,请他到另一个房间的值班床上稍稍地休息一会儿。

    周书明可不能答应,共和国的不少领导人都有夜间办公的习惯。可是总*书记和和常委领导同志都还在工作,他去睡大觉,这算什么?

    而且他现在也真是一点睡意都没有,虽然到这个时候周书明也已经平静了很多,也比较坦然,但心里还是藏着事情,于是趁着这个时间想了很多事情。想着这几年主政贝湖以来的功过得失,

    总办的那个工作人员见他很坚持笑着轻轻叹了口气,没再劝下去,只是拿来一个靠垫,让周书明使用,意思是让他半靠半躺在沙发上等候。毕竟也是上了岁数的人。这样熬夜也不一定吃得消,这样总要舒服一点。

    这样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总办的工作人员再次进来,请他出去,说首长要见他。

    周书明跟着工作人员出门之后。却发现总*书*记已经站在殿外,忙迎了上去说道:

    “总*书记,您忙了一夜,还是要注意身体,先休息一下,我随时……”

    总*书记笑着摇了摇头,道:

    “坐了这么久,我也想活动活动,咱们随便走一走聊一聊。”

    周书明微微落后半个身位跟着,只是总*书记好一会都没说话,周书明估计这是在想着如何措辞开口,既然总*书记不好开口,还是自己主动一点,想了想,终于说道:

    “总*书记,我在贝湖的工作没有做好,有负总*书*记和中*央的重托,我愿意承担责任,辞去书记的职务……”

    周书明很是艰难的开了口,不过开了口,他的心境反而要轻松得多,既然到了该面对的时候,那就只能坦然的面对。

    那知总*书记回过头微微一笑,怔怔的看了他一会才说道:

    “我是在想刚才会上的事情,有些事情还需要再消化一下。”

    顿了一下说道:

    “贝湖前一阶段的发展确实和中*央的期望是有些差距,也正是如此,中*央对贝湖省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其目的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力量。

    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认为看似负责,实际却是不负责的表现,政东同志虽然在贝湖工作过,可毕竟没有面对过贝湖全省,政东同志到贝湖的时间还不长,政东同志就是想要去冲锋陷阵,总得有一个主将在他后面压阵,他心里才有底。

    你在这个时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想法,是避重就轻的想法,是在大局面前缺乏历史责任感的想法……”

    总*书*记这是在批评他,可听在周书明耳中,却是如同仙乐一般美妙,原本他心里是很笃定的认为他要离开这个位置,可现在却是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叫他既感动又有些兴奋。

    “贝湖前一阶段的工作的确需要认真总结教训,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的问题上,而发展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干部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是人赶出来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如何人尽其才,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用好人,用对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重要职务,这些干部是领头羊,更是要选择好,这应该是解决发展的关键,而要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还是要解决你这个班长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要解决你们省委常委一班人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

    说着又顿了一下,才继续道:

    “我完全相信你和贝湖省委一班人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以用人上的转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让贝湖省的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谈话持续了四十多分钟,基本上都是总*书*记在讲,他在听,总*书记也无意听取他的汇报,显然对于贝湖的情况是了若指掌,对贝湖的局势是洞若观火……

    原本总*理也是准备今天和谈话的,不过由于总理临时有要务要处理,离开了京城,要一两天才会回来,周书明决定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完全的静下心来,完全不受打扰的好好的领会一下总*书*记和他谈话的精神……

    只是周书明浑然不知道,他这一不受干扰的思考让贝湖的干部们是心思都浮动了起来……

第三十八章 蜜月期() 
省委办公楼七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贝湖省在省城的常委、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以及全省副部级以上干部,以及省里的一些老干部陆陆续续都走了进来。

    喧嚣和涌动并没有因为周书明回到贝湖而戛然而止,在周书明还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通知了省里,要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在整幢省委大楼里,按照集体领导制的原则,它的地位,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说是“至高无上”的。

    当然,常委会并非全在这儿举行。

    比如上次举办常委会的宾馆,就是举行常委会的另一个地点。

    这样的地点还有两三个。但省里最常使用的,还是这个会议室,因为就在省委,与会的人员都方便。

    看到周书明走进来,谁都清楚,在这次会议上,所有的谜底都将揭晓,会议室里静得简直可以听到大头针落地的声音。

    周书明传达总*书记的精神的时候,正俯身做记录的马新忠似乎有些分心了,走了一下神,但很快又控制住了自己的注意力,接着埋下头去继续记录着周书明的讲话。

    而詹继东则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周书记继续留在贝湖对他来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消息。

    他和周书明之间的关系良好,这样的关系无疑让他受益良多,而且马新忠年纪比他大好几岁,若是不能进入正部级的行列,六十岁就要把位置腾出来,到时候有周书明的支持他极有希望往上挪一步,而若是周书明此时以一种黯然的方式离开,不管新来的书记是谁,对他的态度恐怕都会值得玩味……

    陆政东则是很认真的听着周书明传达着最高指示,解读着其中的一些精神,想着如何和贝湖的实际结合得更好。并拿出具体的措施来。

    对于周书明能留下,陆政东是保持着一种平常心,周书明是去是留,对他而言都是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周书明这人控制欲太强,似乎什么事情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放心,这样的事必躬亲,管得过宽,手伸得太长,对于他这个二把手来说,和这样一个书记搭班子,也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至少要花费不少精力用在思考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或者想什么招说服周书明这个一把手。不然很多事情都很难办。

    而周书明若是离开,新来一个书记又需要进行磨合,这同样也是一件费神的事情,而且现在和周书明达成基本一致的一些东西,未必是新来的书记想做的事情。搞不好又要推倒重来,又是一番折腾。

    或许,周书明留下来还是相对好一点,张新文的事情恐怕也会促使周书明在用人上做出一些改变,特别是这次被紧急召见也算得上是响鼓用上了重锤,这对周书明的刺激更是不言而喻,势必会让周书明深刻的反思……

    周书明此时此刻并没有和平常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人的神情上。此时的他还沉浸在和总*书*记和总*理的谈话中,沉浸在一种有些亢奋的情绪中,原本是怀着悲壮,或许被称之为黯然更为贴切的心情登上飞往京城的飞机,而结果却是出乎他的意料,所以这次谈话就像给他打了一针强心针。让他更是焕发出一种久违的工作热情。

    “……总*理在我离开北京前,也专门找我谈了一下。他主要是谈贝湖经济发展的问题,重点是谈了贝湖产业协调发展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问题。然后。他还很仔细的询问了一下我们省里城乡统筹试点的情况,问得很仔细,包括资金的筹措,如何选点等等。

    最后总*理还关心的询问起安楠灾区的情况,并谈到了安楠的问题,总*理讲,安楠,在全国的版图中只是一个小城,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边陲之地,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煤电生产基地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一五”时期,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国家一百五十六个重点项目中,就有一个能源项目安排在安楠。从共和国成立到两千年底,安楠为国家、为贝湖输出了的资源不计其数,现在安楠处于困难阶段,必须要想办法促使安楠转型升级。

    正好政东省长前几天因为安楠地质灾害的事情,对安楠又进行考察调研,那就在这个会上把安楠现在的情况介绍介绍。”

    陆政东微微点点头,周书明在省城已经给他通报了谈话的一些情况,也让他准备准备这方面的东西,在会上讲讲这方面的事情。

    “安楠大家知道的情况我就不讲了,我就讲我新近了解的情况,安楠全市七十万城镇人口中,已有十五万三千人下岗、失业,而且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矿区下岗职工还将逐年增加,根据安楠方面给我的汇报,到明年安楠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将达十八万人,基本上每四个人中就将有一个失业人员,这对于资源枯竭、经济增长缓慢的安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暂时没有下岗的职工来说,日子也并不好过。”

    陆政东顿了一下说道。

    由于全市财政资金紧张,安楠矿务局从一九九四年就开始拖欠职工工资,时间最长的达十六个月。长期领不到工资,使得多达将近二十万安楠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也就是说,每四个阜新人中,就有超过一个人处于当地确定的贫困线以下,月收入不足一百五十六元。

    “资源枯竭和高失业率使安楠经济遭受重大打击……这是安楠不得不面对的另一问题。

    从一九九五年以来,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年均增长率仅为不到百分之三,十年过去了,这一数字上下的波动不超过零点三,从中也可以看出安楠的经济发展低迷到什么程度。

    当然,这绝非安楠一家,应该说国内资源枯竭的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这些城市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思考。

    很多同志都认为既然资源枯竭了,没有这个源头了。最后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很正常的,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不过,我认为这样的想法还是不够全面的。

    真正导致资源一枯竭一座城市就完全没有出路了。还是一个模式的问题。

    我们国家很多资源城市都是采取矿城一体,或者油城一体的苏联模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模式,这和历史有关,也和现实有关,当时许多能源型城市都是苏*联援建的,或者按照苏*联专家的意图设计的,而另外一点,就是处于当时的国力考虑,因为资源型城市当时都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如果矿区与城市分离,仅交通运输一项就需要巨大的成本。

    虽然在当时来说有其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