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最大头的乃是龙岩境内、起点镇外围的几座矿场,两处金矿及伴随的铜矿,以及三处铁矿,工人的数量直接就达到了十万。若是再加上这些人的家属,按照一家三口人来算,靠着耿精忠或者说靠着靖南王府养活的人就达到了六十万以上,达到了全福建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
这么多人靠着靖南王府吃饭,每个月发出去的饷银就超过了五十万两,而朝廷每年所给的军费是四百五十万两,光靠朝廷的军费还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这些还都没有算上马尾军日常的损耗,那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其中尤其以那些军工工坊最是费钱。幸好王府旗下的众多产业每月也都能有二十万两左右的收益,然后福建远洋贸易公司更能每月赚上两百万两,谁让耿精忠是远洋贸易公司最大的股东呢!当然,这也就是最近一年对倭国方面的贸易量大增才有的,以往也就是大约一百万两。
这样算来,也就是说,刨除所有的开支,现在靖南王府每月都能有超过百万两的结余,加上前几年所赚的,靖南王府的总资产不下于三千万两,比国库还多!听起来这个数字好多,但是若是折算成后世的软妹币,按照现在的购买力,一两银子大约就是三百块。那么三千万两就是九十个亿。貌似后世的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富豪来着。但是即便有不少,那也算数得着的富豪!当然现在远远没法和后世想比,但是也足以说明耿精忠的富有了。
有这么多人同时使用代金券,耿精忠也就能逐渐的回收回来一部分的银元或者银锭,以备不时之需。每月初十号就是马尾军以及各个工坊发薪水的日子,靖南王府正式推出了代金券制度,所有员工可以选择银元作为工钱也可以选择代金券。但是选择了代金券的员工,在使用代金券时都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月工资,人家选择代金券的一下子便比别人多出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工钱。虽然工人们不能确切的算出百分数,但是却知道可以占大便宜。因此,这第一次发行还算是顺利,大约两成的员工选择了代金券。只要代金券顺利的流通起来,后面这样选择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耿精忠等早已计算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银子的使用还是占了主流的,毕竟现在全国用的都是银子。耿精忠自己发明制作的银元也还是大量的被制作出来,但是在将来。银子这玩意必将慢慢的被淘汰掉,耿精忠所中意的并不是银本位,而是后世的金本位,那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再为以后实行金本位制度做铺垫而已。
关于几年前就已经大肆铸造的银币,王府银币的信用度在这几年也早已经建立起来。人们在日常市场中都在使用银币进行交易,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迫百姓们或者商家们使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有小心的商家拒绝接受银币,但随着银币遍布到全福建,最终还是敞开了大门接受了银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银币的诸多优点,比如重量轻、携带方便、便于计算等等,这些便利性却是大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也就越来越愿意接受使用银币了。
当时铸造银币的时候,耿精忠就曾经想到了会有人仿造银币,但是耿精忠并没有阻止别人铸造银币,但是却加强了对银币的管理,对于那些过于劣质的银币是不准流入市场的,更不许别人仿照自己的银币样式进行铸造。王府铸造的银币,工艺上是别人所学不到的,铸造出来的银币不论哪方面都是远远强于其他人铸造的银币,很好分辨,因此这些年也就慢慢的淘汰掉了其他的银币,能在福建境内继续保留的银币,都只剩下了几家成色极好的。在铸造银币的过程中,虽然其他几家铸造银币获利微薄,但是数量上来之后,却也能赚不少钱,因此才能够撑到现在。
现在的福建境内,尤其是内陆府县,基本上都已经见不到以前的银锭了,人们使用的都是一枚枚的银币,而且九成银币都是王府铸造的。而在沿海,也就是两处港口,由于外来的商人很多,因此也带来了很多的其他钱币。例如本国商人,外地来的带的都是银锭,而西洋商人用的则是各国产的银元。
对于这一件事情,耿精忠也考虑到了,因此也严令各地银行在兑换银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马虎。中国的货币体系一直都比较混乱,虽然是实行银本位,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中流通的白银也一直是稂莠不齐。纹银、成色银、酒糟银、虏质银、碎银、甚致是银质物品都可以参入到流通领域中来。而各种白银的实际价值也都不一样,因此也一定要分清各种白银的性质不能全部都按实际的重量兑换银币。
银行方面同时也要防止有的银行工作人员趁机在里面营私舞弊,投机取巧的将劣质银当优质银兑换,又或者是短斤少两夸大数额等等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地。毕竟在利益面前谁都不敢寄希望于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徳,这是新旧货币在过渡阶段最容易滋生的问题,当然对那些故意捣乱以次充优想来浑水摸鱼的人也要亳不客气的加以拒绝。事实上,这件事情也就是在两处港口的银行需要认真的去盘查,其他地方也没有那么多的外来商人。
苗全琛街道耿精忠的体醒,也便立即做好了这方面的防备。像苗全琛这样的老人做事最是一丝不苟,他同时下令各分行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兑换记录,每一笔兑换交易都要落实到经办人员,兑换出多少银币兑换回多少白银、多少铜钱、各种性质白银的数量又有多少都要做到有帐可查,并且总行随时都会派人到各地去复查审计,尽可能杜绝在新旧货币兑换中出现问题。
鉴于在中大宗交易中,银币更于携带计算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实际情况是,在零售行业中银币比铜钱、白银要方便的多,比如过去要一两银子的商品现在一枚一两的银币就可以搞定,根本不用观查白银的成色、品种,对买卖双方来说都非常省事。王府银币具备这所有的有点,因此,苗全琛在港口处的银行分行推出了一项业务,就是外来商人将大批的银子带来之后,可以立马就到银行去兑换成银币。
相对于本国的商人,在港口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使用银币群体,那就是来自欧州各国的商人们。因为这时欧州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货币体系,各自的国家也都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而且在欧州各国之间在长期的商业贸易中,也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默认的货币兑换体系。因此,对于欧州商人来说更习惯于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中国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糸用起来十分别扭,每次到中国经商商人们只能把自己手里的银元按重量来换算成购买力。或者干脆就先买足银块然后再到中国来经商,而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又要把自己手里的剩银再换算回欧州通行的银币,要不然把银块带回欧州或是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而使用银块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品质、纯度等问题很是麻烦。
虽然这种交易方式非常不便,但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利润极高,因此大多数欧州商人也只能忍受这种不便还是趋之若鹜的到中国来经商。王府银币出现之后当然更符合欧州商人的使用习惯,尽管现在王府银币和欧州各国的货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汇率换算,但对商人来说这并不是难题只要将某种交易数额量最大的商品用两种货币价格进行比对,就可以大致换算互相之间的汇率换算。原本西洋商人换银币还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场所,现在就好了,银行一开,即到即对!(。。)
第二百七十九章 放松与发现()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一阵子事情又是让马尾集团上下忙的不可开交,李光地、姚启圣这些日子都没有沾耿精忠的边,真是一刻的闲工夫也没有。耿精忠主持完了代金券的发行,又顺便监督查看了银行的建设运行,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最终将这件事情搞定。这马不停蹄的做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也的确让他感到心力憔悴。
但是尽管是感到疲惫,却仍然在努力的工作着,做着坐着也就习惯了忙碌,渐渐的的感到日子十分的充实,倒是忽略掉了疲惫。就在这阵子忙完了以后,他自己手头上倒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了,姚启圣与李光地正在负责的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倒是用不着他去插手。闲暇无聊之下,便一个人带着古平等侍卫出得城来,踏青游玩。
此刻正是阳春三月,景色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虽然福州的四季变化并不大,但是这春天还是与众不同的。尤其是现在驻足与郊外,伫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绿色的律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春的阳光破解着三月的鲜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给人一个美丽的诱惑。娇柳媚花、青山溪水、薰风细雨……无需渲染的意境在鸟语花香中蕴满了丽词佳句,款款深情,和谐悦耳。一番游山玩水,使得耿精忠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精神状态前所未有的好。
“古叔,这里是什么地界?”耿精忠对身旁的古平问道。这个方向自己还真是从来没有来过。沿着闽江向西。应该是属于闽侯县,但是却不知道是哪一个镇子。
“回王爷,咱们出了福州城西门三十里,这里属于闽侯县荆溪镇,离闽侯县城也就不到二十里了。”古平刚到这边的时候,就已经吩咐侍卫打探清楚了,因此对这边早有了解。
“哦,咱居然走了这么远。好像也没多久的样子。”耿精忠看了看四周,飒然一笑道。
“那是王爷您玩的太开心了!这些日子您也着实是太忙了些,彻底放松一下也是必要的。”古平微微笑着回应道。他虽名为护卫,其实却是相当于长辈,他可是看着耿精忠长大的,同样很关心耿精忠的身体。
“这个我知道的古叔,我有分寸,那么点事情,还不至于累坏我!这不,休息一天。精神就缓回来了!”耿精忠呵呵一笑道。这样的工作强度,的确还没有过度。像他这样年轻力壮的,就是在忙一些也伤不到身体。“嗯,古叔你看看那边,那些百姓们是在种植什么东西?蔬菜吗?”耿精忠指着不远处正在山坡边上忙碌的几十个百姓问道。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这个季节好像各种作物都早已经忙完了吧,估计就是在种菜呢!”古平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像是在种菜,但是细看起来却又不像。种菜的话,将田里挖出那么深的沟干什么?!
“走,过去看看。”反正耿精忠他们都是便装,寻常人也认不出他们的身份,因此耿精忠直接就走向前去打招呼,跟老农们套话。
“这位兄弟请了,小弟不是本地人,看到你们划出这一条条的沟感到很是奇怪,请问你们这是在种什么?话说种植水稻的话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吧!”耿精忠先是打声招呼,然后客气的问道。
“客是外来的?那就怪不得了。咱们这是在种甘蔗!种甘蔗就必须要挖蔗沟!”这位批复黝黑的汉字一脸恍然的说道。
“甘蔗?”耿精忠来兴趣了,他倒是经常吃甘蔗,但是就不知道甘蔗是怎么长出来的,而且还有些奇怪,甘蔗的产地好像是在广东吧,难道福建也有?但看现在这些百姓们的情景,应该不假了,福建也有甘蔗种植,但就是不知道种植的面广不广,话说这甘蔗制出来的冰糖可是好东西。
“是啊,甘蔗!这个东西比水稻要难伺候,长的时间也长,但是甘蔗可以制糖,糖的价格越来越高,去年咱们就赚了不少,不然今年也不会增加这么多块地来种这玩意。”黝黑的汉字露出一口大白牙笑着说道,看来去年他们算是小发一笔,今年想要扩大规模了!
“你们还会制糖?”耿精忠惊讶了,在他的印象里,在福建糖这玩意好像都是从广东和广西那边来的,和台湾有合作之后,郑家那边每次也会有糖卖到大陆,但就是不知道福建这边也可以制糖。
耿精忠想的的确也没错,福建本来就不是什么产糖的重要区域。就现在整个南方的情形来看,产糖大区在广东、广西以及云南三地,真正数度上第一的乃是广东的徐闻县。这个时候的徐闻县也就是后世广东的湛江市,直到后世二十一世纪那里还是中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与广西、云南三足鼎立。现在的情况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耿精忠原先也没有想到吕宋岛的粮食产量会有那么高,这样一来,使得整个福建都不再缺粮,加上高产作物的种植,福建更是不再担心再发生饥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