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贾母乱红楼-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武将和文臣两家的联姻,只是今天这事儿?
冲喜吗?虽然能理解,只是这可是自己的女儿,心里还是不舒服。只是就算这次推了,万一这婆家记上了,自己的女儿以后可怎么过啊!
“太太,到了!”一句话也打乱了史诗儿的沉思,到了,张府。
深吸了一口气,史诗儿下了轿,不管怎样,冲喜?有些不好听啊!
“亲家母总算是来了,还真是望眼欲穿啊!”张林氏听到下人的通报,收起了满面的愁容,扬起一张笑脸就去迎贾史氏了。
“让亲家母等了这么久,是我的不是,该罚!该罚!”
“说笑了,哪里用什么罚呢?快快进屋,今儿可得好好唠唠。”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进了屋子,史诗儿就在东侧坐下了,两人也是好好的寒暄了几句,真正的认识认识。
以前文臣武将两个系统,交流的也不深,要不是柳家出马,这张家的女儿可不一定会嫁给谁呢?
聊了也好一会儿,也是进入了正题。
“可是有着冲喜的意思?”
“有”
看到史诗儿就这样承认了,张林氏傻了眼,这?自个儿准备的话可都没说呢?
史诗儿也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自己不是宅斗的料,跟这些宅斗的高手绕弯儿,吃亏的会是自己。
不想张林氏绕来绕去的史诗儿也就直说了,“也不想瞒着亲家母,娘亲最近的身体不好,没有什么起色。只是想着冲一冲,也能让娘亲高兴高兴。亲家母也不用太过担心,我荣国府,我贾史氏的风评也是可以的,绝不会亏待了张家的女儿。”
看到史诗儿这么说,张林氏也不想兜弯子了,“都是为娘的,也是为自家的孩子考虑着,不想有一丁点儿的委屈。”
“我明白。”
第71章冲喜?没了()
和着亲家母好生的说了说,最后也是相谈甚欢,史诗儿也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回家了。
那边张林氏也是直接去了女儿的院子,这就要结婚了,当事人怎么也得知道事儿啊!
“娘,您怎么来了?”张媛儿直接起身迎了上去。
“看你这孩子说的,娘还不能来看你了吗?”张林氏走进屋里,左右看了看,挥退了下人,直接做到了塌上。
“娘”
“过来,做娘身边。”张林氏抓着女儿的手心里也是颇为感慨。
只记得没有过去多久,当初那一个粉嫩嫩的小肉团儿就长大了,如今也要嫁为人妇了。
看着母亲走神了,张媛儿有些哭笑不得,最近母亲总是这样。一次是感动,两次是感激,经常就是无奈了。
“娘”
“刚才你未来的婆婆贾史氏来了。”
“她怎么来了?”
“她那个意思…是想让你冲喜。”
“冲喜!!!”
“嗯,她家的老夫人要不好了。”
“那?”
“她家不错,只是?这次,委屈我儿了!”
“娘,媛儿明白。”
“媛儿?”
“媛儿不是小女孩儿了,媛儿都明白。”
“媛儿!”张林氏终究是落泪了,不管贾家怎样,女儿是受委屈了。
得了准信儿,商量好了日期,就把日子定在了一月后。
张家的意思也很明确,冲喜本就是委屈了自家的闺女,咱可以办的简单一些,但是该有的礼节是不能少的。
一个月的时间也是忒紧张了,贾家的和张家的下人都是差点跑断腿,忙的啊!一个人恨不能掰开成两个人用。
总算是,忙乎的都差不多了,贾家,也就是柳氏,不好了。
史诗儿接到信儿赶到的时候,贾代善,贾赦,太医什么的都在了。婚礼吗?主要也是史诗儿在忙活,最近也是属史诗儿最忙了。
听着太医在那里拽词儿,绕了一个圈子,总之,就是一句话。乐极生悲。或者说就是柳氏太高兴了导致的。
史诗儿表示理解,毕竟贾家原来的伙食可是一水儿的大鱼大肉的,太过油腻了。
现代人都知道总是吃这些东西,会得什么高血压,高血脂,脑梗塞,脑出血什么的。
所以自从史诗儿嫁进了贾家,也是一点点的在改善伙食。
只是那柳氏可能是早年进宫时吃了不少的苦头,想想就是不过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的一个奶嬷嬷,又哪里能吃到什么好东西。
见天儿的也不见几个油腥儿啊!所以柳氏能坚持吃清淡的食物吗?答案是很难。
史诗儿最开始也把道理掰开撕碎的给柳氏说,柳氏同样是不为所动。
弄得史诗儿只好找贾代善说道,结果贾代善听完了史诗儿的话,沉吟了半天,只给了史诗儿一个答案,“随娘去吧!”
“可?”对身体不好啊!
“娘的身体不好,说句不孝的话,年头不多了。你就是控制着娘的饮食,娘又能多活多长时间?还不如顺着娘的心意,让她高兴着,也解馋。时不时的吃些药膳也可以了。”
从那以后,史诗儿再也没有提过这茬,只是总是给柳氏灌灌药膳了。
所以听完太医的话,史诗儿就明白了,这也许是急性脑出血了。
第72章出殡()
果然,没几天,柳氏就去了。不过她是笑着走的。
柳氏遗留的那几天,贾代善也好,史诗儿也罢,外加上几个小孩儿,都是哭的不能自已。
贾柳氏是个真心疼爱他们这些子孙的人,人好心也好,这样慈祥的老人就这样去了,想想心里就难受。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这体制改革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长礼仪式非常之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二十多条之多,这一繁锁的丧礼程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治理,。
贾代善他们,不论是荣国府还是宁国府都忙碌了起来,就是皇宫也下了旨意。不只是因为诰命,还因为柳氏在皇上那里挂了号。
出殡签,贾代善他们也进行了最后一次守灵。不能睡,要伴夜、坐夜、守灵,明日将要决别。
孝子贤孙以及亲戚朋友守灵以示最后一次相聚,出殡前举行“辞灵“仪式,要请人念经超度,并请乐队吹吹打打,以壮声威。
殡期间,每夜都有新友,故旧守灵,灵堂内的供桌上燃有一盏小油灯,须时时加油,不使熄灭,一直到出殡,任其自灭,称长眼灯。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
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
贾代善他们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后来,柳氏出殡了。在史诗儿看来这葬礼是极为繁华的,真不知道原著里秦可卿的葬礼又是如何。
第73章守孝()
打发完了最后一位亲朋好友,贾代善仃忧的折子彻底批了下来。出殡之后就是守孝。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在古代,尤其是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在戏剧里可以看到,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而起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古代这种政治制度,实在也有它的好处。
一个人从政久了以后,离开民间太久了,对民间的情形都不知道,回乡以后,杜门思过,也不准宴客,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可以深入到民间。这是中国古礼,这种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的改变,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曾子根据孔子所述的中国文化,著了《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在《孝经》中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大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
为政的人,把老百姓视如自己父母一样孝,改一个名字就是忠。
所以从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以这个道德的基础,出来从事政治,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重点,也即《孝经》的基本重点。
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这是金圣叹的游戏文章,也说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学,
所以中国讲孝,就是爱的回报。因此孔子说,现在的人,当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当时对自己三岁以内这样爱护的有没有?连这个三年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
儒家的实际守孝时间为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
这在古代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④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认为,守丧三年是礼的要求,但是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礼是不断变化的。三年守丧礼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现在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孔子认为,守丧三年并不是礼的要求,而是个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追求的是快乐,这与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丧期间追求快乐,心不会安,而只有痛哭悲伤,内心才会安宁,才能满足幸福。
宰我回应孔子说他自己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内心很安宁,很满足。也就是说,二人对仁心的理解及体会不一样。这样两个也就没有办法交流,因为基本假设不一样。
按照孔子的说法,父母去世,君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追求享受君子内心会不安。宰我认为“安”,孔子也没有办法,只好说,如果你安,你就去做。言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