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467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467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欣然点头“言之有理。”

    “需用二十亿足量四出文钱。”陛下又道。

    “可也!”钩盾令宋典再答。

    提及蓟王,陛下心中一暖“朕已将菟园改名函园。蓟王在园中所造,皆如实上禀。便有逾制,亦酌情免罚。速去交割,朕当亲自下印画押。”

    “喏!”钩盾令宋典健步如飞。二十亿的生意,如何能不飞。

    殖货里,辅汉大将军府。

    蓟王刘备安顿好家眷,便经后院覆道,前往胡姬酒肆赴宴。

    右丞贾诩终与左丞荀攸相见。二人皆才智高绝之辈。相见恨晚,正当推心置腹。阎行来报“门下督郑泰求见。”

    “速请。”门下督乃蓟王私臣。位卑而权重。饶是两位府丞,亦不敢怠慢。

    郑泰入室,与二人见礼。

    待落座,郑泰便问道“敢问二丞,主公何意?”

    与贾诩相视而笑,荀攸笑问“公业可是心疼美玉无价。”

    “此其一也。”郑泰答道“听闻有金市豪商五人,共出二十亿钱买走五车。而五人,郑泰皆面熟。细细想来,皆曾在大震关城相见。不知……”

    “然也。”荀攸笑道“五人皆主公暗中指派。”

    “这……”自家物,自家买。郑泰如何能解。

    荀攸笑答“公业岂不闻‘抛砖引玉’否?”

    “愿闻其详。”郑泰施礼请教。

    。

1。183 欲取姑予() 
“主公在西域时,为整治玉石开采,曾向于阗王口出‘抛砖引玉,擒贼擒王’之计。此计用在今时今日,正当适宜。”荀攸为郑泰解惑:“百车昆冈美玉,品质究竟如何,洛阳百姓及宫中内外,并未有人亲眼得见。五车白玉入贡,五车水苍玉,陛下作价二十亿大钱售出。待让良匠将其打造成各式玉器,必风靡京都。单件玉器价格稍减,然数量却多。究竟有五车玉料,还是五十车乃至百车,外人又岂能得知。”

    此与后世,零件价高,整车价低,是一个道理。甚至后世豪车因故报废,修理无望,便分拆零件出售,甚至可比车价。便是此因。其中包含的商业原理,时人又岂能知晓。

    见郑泰还未领悟,贾诩又道:“所谓上行而下效。陛下好驴车,洛阳随之风靡。乃至驴同马价。五块昆冈美玉,被金市豪商联手买下。此消息,明日便会传遍洛阳。待昆冈玉器现世,必遭疯抢。究竟卖了多少件玉器,旁人又如何得知。便是抛砖引玉之计也。”

    郑泰这便醒悟:“抛砖引玉,可比千金买马骨。五车昆冈美玉,作价二十亿钱。传出必成轰动。昆冈玉遂与于阗玉其名。待玉器上市,必遭疯抢。看似,金市豪商只买走五车,故量少而珍。然则,类似玉料,我主却囤有百车。百车玉料有价无市,无人问津。然分开售卖,每件玉器皆明码标价。洛阳勋贵、世家公子,必争相购买。待百车玉石售尽,所得必十倍、百倍于二十亿大钱。”

    “诚如公业所言。这便是主公‘抛砖引玉’之计也。”荀攸笑道:“老子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正是此计之精妙也。”

    郑泰终是放心,这便起身行礼:“二位府丞皆大才。(郑)泰,心悦诚服。”

    贾诩、荀攸亦回礼:“皆为明主效命,何分彼此。”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笑过,郑泰又不禁问道:“为付羌人薪俸,新铸钱皆运往陇右。何来二十亿钱。”

    “真不愧主公私臣也。”贾诩笑道:“公业何不拭目以待。”

    “如此,也好。”见一切尽在二府丞掌握之中,郑泰便不再询问。只需知晓,二人已有万全计较便可。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用来购买五车昆冈美玉的二十亿大钱,乃是用陛下五十亿两汉五铢,重铸。贾诩与左丰商定,以五兑二。五十亿两汉五铢,只换来二十亿四出五铢。蓟国一进一出,赚足三十亿大钱。如今再拿出二十亿,回购五车昆冈美玉。还盈余十亿钱。

    一进一出,再得函园一座。横八竖六,十里九坂。

    这笔生意,实在是大赚特赚。真可谓一本万利也。

    函园,横跨西郭界——阳渠。其东园门远伸在西郭之外。故园中设石桥横跨阳渠。换言之,刘备无需经设在夕阳亭的西郭门,便可由函园东西二门,进出洛阳城郭。来去皆自由,自然方便。

    胡姬马市,春晖包房。

    蓟王既来。骠骑将军董重自当让出主座,退居次席。

    永乐少府杨彪、轻车将军曹操、五官中郎将孙坚、长水校尉袁术、越骑校尉曹冲,城门校尉赵延,骠骑府长史孔融,主簿张逊等,新朋好友,齐聚一堂。

    先前董重设宴为曹操接风,因请到杨彪而被另眼相看。今日蓟王能赏脸,岂止另眼,根本就是刮目相看。

    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四人饮酒,必有缘由。

    换言之。与会之人,绝非闲聊。而是各有目的。

    董重乃董太后亲侄。董氏外戚之翘楚。陛下重修永安宫,欲迁窦太后,并为之贺寿。明眼人皆知,此举事关立储。如前所言,董太后若想保住董氏一门荣华富贵。垂帘称制,乃是必然。

    若立皇长子,何氏独大。董太后万事休矣。若立皇次子,董太后当还有一席之地。事关一门生死,自当全力以赴。无所不用其极。

    大将军何进,声势日隆。已现宿臣之姿。普天之下,能与之相争而完胜者,唯我蓟王。换言之,蓟王如何行事,足以左右,立长还是立贵。

    于公于私,董重自要竭尽所能,结好蓟王。

    除去久未见面的曹操,最大意外,便是江东猛虎孙坚。五官中郎将孙坚,有三千精兵,屯在巩县。距离洛阳不过一日路程。乃是董重左膀右臂,第一战力。长水校尉袁术,素来与长兄袁绍政见不同。不理大将军,反与董重交好。麾下长水营,亦有七百精锐。诸如越骑校尉曹冲、城门校尉赵延,皆手握兵权。北军五校,已有二营投靠董骠骑。加上五官中郎将孙坚麾下精勇,董重能在一日之内,集五千虎贲。还有戍守大河的轻车将军曹操麾下,黎阳营五千精兵,逆流而上,数日可达,实力已不可小觑。

    且北伐三将,素来与蓟王交好。诸如度辽将军公孙瓒,更是蓟王同门师弟。甚至左右车骑将军,亦与刘备相交莫逆。虎牙将军张修、捕虏将军公綦稠,皆出身幽州。本就与蓟国往来频繁,黄巾大乱前,便将宗人迁入蓟国安居。

    除去左将军董卓,因平黄巾而晋升为帝国中坚的数位良将,皆与蓟王关系甚深。

    别说董重,便是何后,亦争将小妹下嫁。足见一斑。

    当然。此等心腹密语,不便明言。今晚只论私交,不谈政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备起身罢宴。众人未能尽兴,便又相约前往金水汤馆,沐浴香薰,登楼再饮。

    刘备这便命人先行安排。

    陛下已传诏,蓟王舟车劳顿,这几日不必上朝。一众好友也先行告假。刘备本欲先回。却被董重好说歹说,劝去同浴。

    待更换浴袍,入池同浴。董重得意洋洋,目视孔融。

    孔融表情已说明一切。

    先前本不尽信。窃以为,流言多有夸大。如今亲眼所见,才信以为真。

    天生刘三墩。果非……常人也!

    沐浴香薰,登楼小酌。

    直到鸡鸣,才各自安睡。刘备乘车回府,与御姬交颈而眠。

    一觉到天明。

1。184 如约而娶() 
刘备启程前,临乡已有家书传来。言,此次与窦氏琼英,相伴来京者,还有五十五国,五十六公主中的二十八人。

    五十六位公主,白日习文学武,夜晚机织刺绣。斗转星移,日夜不缀。汉礼精纯,词能达意。亦写成一手工整汉隶。除去天性、种族使然,一切皆与汉人无异。

    正当大用。

    王太妃的用意,自不用说。蓟王春秋鼎盛,妃姬众多。自当开枝散叶,多生贵子贵女。蓟国若不够分,还有西域诸国,陇右一地。如若还不够,扬帆出海,开疆辟土,筑城封王亦无不可。终归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君不见中流砥柱,惊涛拍岸。舟船自被逆浪推离,安然驶过。

    正应了那句,上天有好生之德。

    蓟王天命所归,又何愁富贵荣华绵延无尽,蒙荫子子孙孙。

    为便于管理,不使一家独大。刘备平西域后,令都护府将两汉以来,被各大国吞并之小国,尽数复辟。再加今汉新封如滑国等新国,且除去贵霜、安息等域外大国,西域仍有五十五国。

    国名也进行了适当更改。诸如前后、大小,能省则省,改辕易辙。国名不同,虽种出一支,久而久之,各国亦会自行区分。归根结底。五十五国,各自独立,又统归都护府所辖,才是万全之策。

    陛下虽许他告假不朝。刘备却一刻也不得闲。

    除去给陛下献宝。二宫太后,中宫何后,皆要去拜见。奉上一笔不菲的献礼,亦不可少。

    礼多人不怪。

    入宫方知。七月流火,为避暑纳凉,何后已迁往濯龙园,华云号行宫。刘备便先转去永乐宫,觐见永乐董太后。

    偏殿人来人往,**四溢。不时有童子啼哭。正是董太后豢养的逐鬼童子。深宫之中,人比鬼怪。要说,人间有无鬼神,且看心中有无破绽。

    “臣,刘备。叩见太后。”刘备身披王服,跪行大礼。

    帘后董太后,柔声言道:“王上请起,赐座。”

    “谢太后。”刘备就坐,遂从袖中取出礼单,双手奉上。

    便有心腹宫女接过,转呈帘后。

    董太后细细看过,不禁眉开眼笑:“王上有礼有节,也不枉朕一片袒护之心。”

    刘备再拜:“谢太后。”

    “一家人又何必见外。”重礼入手,董太后亦颇为动情:“王上与朕侄儿相交莫逆。先时,孤掌难鸣,今王上既回,当联手应对,延我大汉国祚。”

    董太后虽未指名道姓,且言语间能省则省,然刘备又岂能不知。这便对曰:“臣,谨遵太后之命。”

    “甚好,甚好。”董太后隔帘看蓟王英姿无限,不禁言道:“只恨(董氏)门内无人。若有二八佳人,必也同嫁王上,以续通家之好。”

    “太后谬赞。刘备不过旁系末枝。能享齐人之福,已是大幸。且如太后所言,我与董骠骑,乃好友。虽未义结金兰,却也是刎颈之交。”

    “王上所言极是。”董太后柔声道:“我侄董承,有一女。相者言,此女后必大贵。不如待长成,再嫁王上如何?”

    刘备婉言谢绝:“回禀太后,臣已二十有四。待贵女长成,已至不惑之年。如何匹配?”

    “无妨。”董太后早已想好说辞:“听闻王妃公孙氏,由长太妃数岁。如此看来,年龄…多寡,蓟王似并不在意。”

    刘备在心中叹了口气。却神色如常:“正如太后所言。臣只求心意相通,比翼齐飞。至于聚少离多,年龄参差,皆不足为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一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闻此言,董太后不由心花怒放:“既如此,朕便做主,为王上定下这门婚事。如何嫁娶,皆待来日。”

    “臣,当先禀母亲。”

    “此事无需王上挂念,朕当亲书太妃。”董太后咬定青山不放松。

    “臣,领命。”刘备还能如何。董承之女,莫不是董贵人?十年之后,物是人非。董太后或已不再。时局究竟如何,便是刘备亦无法预料。

    今天若不答应,董太后必生间隙。于国于家皆不利。

    毕竟,她是陛下生母。今日既开尊口,必然得陛下应允。刘备身为人臣,只需不违伦常礼法,亦不便拒绝。

    且董太后已言明:“如何嫁娶,皆待来日”。言下之意,若公孙王妃健在,便为偏妃。若公孙王妃不在,可续弦王妃。

    话说。汝等皆以为,孤还是史上那个“数遗妻子”的刘先主吗。

    定要让公孙长姐,长命百岁。与孤相伴终老。凡想入主王妃之位者,皆死在前头。

    刘备也憋着一口气啊。

    时人重诺。豪杰更是重诺轻死。刘备乃当世豪杰。既已答应,必无反悔。再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刘备先父与范氏女指腹为婚。长女不幸夭折,范氏待小女长成,再嫁之。便是如今蓟国王太妃。

    母亲寡居,含辛茹苦,变卖家当,哺育刘备成人。为绝人口食,义结金兰。二位义母,视如己出。刘备至孝,侍义母如生母。

    待长成,又学母亲,与江湖草莽,桃园结义。母子一脉相承,传为佳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