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7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7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把,耿兄。”刘备笑着伸手。

    “请。”穿过前院,坐在廊前脱下布鞋,又摆放整齐,这才进入堂内。宾主落座,公孙氏送上解渴的香茗,又从旁边的青铜冰鉴han内,舀出一瓿(bu)冰镇蜜浆,为刘备和耿雍各倒了一碗。

    这个时代,夏天的主要饮品,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若是能觅得一眼甘泉,更好。

    时人管热水叫‘汤’,冷水才叫‘水’。

    比较讲究一点的叫:蜜浆。

    就是在寒泉清冽的井水中掺入蜂蜜的蜂蜜水。袁术便十分爱喝。术死时,正值六月盛暑,欲得蜜浆解渴。但军中已绝粮,哪还有蜜?叹息良久,大叫一声“袁术至于此乎!”,呕血斗余而死。

    都是少年,耿雍舟行至此,本就口渴。于是草草行礼,这便举杯痛饮。

    “好甜!”

    “再来一杯。”刘备冲公孙氏笑道。

    “好。”公孙氏又稳稳的倒满一杯,连个水花都没溅出来。

    陪坐片刻,母亲和公孙氏便告辞离去。

    无大人再侧,耿雍顿时短了规矩。急急忙又满饮一杯,这才打着嗝的落座,一脸爽歪歪的伸腿侧卧。

    一前一后,判若两人。

    向来家教森严,从不敢如此放浪形骸的刘备,竟一时没回过神来。

    盘腿也就算了,竟然侧身躺下来了啊!

    “贤弟别笑。愚兄向来不能久坐。今日更是不甚。只怪你家地板实在太硬。”他还有理了。

    “如此,我去拿一张草席便是。”刘小胖翻了个白眼。

    “草席也无用。还是太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备灵光一现。

    汉人席地而坐,择地而卧的生活方式,称为‘席居’。因中原长草,发明了‘席’,江南生竹,发明了‘筵’。‘筵’上铺‘席’,故称“筵席”。普通村户家中无地板,夯土而成地面,故席下多有茵褥,乃成重席(重叠在一起)。正如耿雍所诉之苦。这个时代,草席都是很薄的。不然也不会有割席断义。

    堆太厚,还能割断吗?

    想要加厚,只能数张草席叠起来,变成重席。然而重席又太软,且不便透气。尤其是酷暑,坐下生疮。

    能不能……

    “怎了,贤弟?”

    “无事。”刘小胖眼睛亮亮的笑道:“方才想到了一个能为兄长解忧的法子。”

    “哦?”自从见过刘小胖的抽水马桶后,耿雍就对眼前这个刘氏宗人口中的麒麟子充满了好奇。都是半大少年,耿雍虽长几岁,却也不免少年心性。

    这次来,不仅为刘备带了许多家中收藏的‘杂书’,还带来了关于前尚书崔寔的消息。

    不过比起自己在渡口的所见所闻,耿雍更喜欢听刘备讲他身边的趣事。

    两人年纪轻轻,又意气相投。促膝长谈,未及尽兴,已日落西楼。刘备家一日三餐,少吃一顿无妨。可只食两餐的耿雍,慵食一过,就撑不住了。因为在当下,只有贵族才能吃三餐。

    好在母亲细心。

    这便派公孙氏送上美食。

    饱食后,耿雍自去取冰镇蜜浆来饮。也不客气。

    说起来,耿雍是刘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无论母亲还是公孙氏,都很替小胖子开心。

    刘备真的很喜欢汉式的寝具。

    以及每天被母亲擦拭的泛着漆光的地板。

    夏日炎炎,酷暑难消。两人索性移席廊下,凭栏而卧。

    清风徐徐,倦意袭来,这便沉沉的睡下了。

    翌日。

    将母亲准备的回礼塞给耿雍,又目送他行舟远去,刘备随即唤来老工匠。

    “少东家,这是何物?”对于刘备神鬼乱舞的设计草图,老工匠抱着十二分的崇敬。

    “棕垫。不,麻垫。”刘备比划着图纸,娓娓道来:“麻丝压成饼,用胶粘黏。待到凝固,取蜀锦缝合乃成。”

    “何用?”老工匠没想明白。

    “做完便知。”

    “哦……”

    刘备又问:“何胶最黏?”

    “当属鳔胶。”老工匠脱口而出。

    “何胶易得?”

    “自是牛胶。”老工匠补充道:“马市胡商处,可购牛皮!”

    “如此,便去一趟县城。”

    借过三叔的乌桓战马,刘备便急冲冲赶到了马市。

    巧了,还是那位胡商。

    听完刘备所求,胡商捋须笑道:“可也。”几张牛皮,能有何难。

    刘备正要询价,胡商却又抢先说道:“生牛皮易得,送你何妨。而我之所需,小友能应否?”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刘备想了想道:“足下所求何物?”

    “果冻。”莫非吃上瘾了?

    刘备摇头笑道:“桑葚果实已落,小子也无计可施。”

    “这么说来,果冻是你做的。”胡商精明!

    桑葚落果,无计可施。此中逻辑,一想便知!若果冻真来自禁中,又与桑葚落不落果,有何干系!

    “然也。”马失前蹄,刘小胖只好认栽。

    “妙极!”胡商抚掌大笑:“如此,可否换个风味?”

    “你是说……”刘备目光中透着莫名的深意:“足下已知果冻非禁中之物,还要来求。可是自用?”

    “如此奇珍,价值连城。我又岂敢独食?”胡商也没打算遮掩,“自然是转赠他人。”

    “桃子果酱如何?”这个时候,正是吃桃的时节。

    “可以。”刘备正欲离开,胡商忽道了声‘且慢’。冲身后低声说了句胡语,便有老奴从内帐取出一物。果盒做工精湛,描画精美。盒盖上还有一玺印,虽红漆多有脱落,还是能辨认出‘御赐’字样。

    刘备定睛一看,可不正是自家的漆木果盒!

    明知有假,还要行骗?

    “仍作价二十金。”胡商掷地有声。

    将果盒抱起,刘备点头离去。

    将果盒还回,是为了戏做全套。

    如此说来,胡商所求甚大。

    就不知,他转卖之人,又是何等的尊贵?

1。32 织席贩履() 
这个时候,正是食桃、杏、李的季节。漫山遍野,野果挂满枝头。只可惜好果没等熟透就被野鸟啄食。留在枝头的劣果酸涩难以入口。用来做果冻,显然不好。

    刘备打听了下,说涿县最好的桃园,出自张屠。

    刘备这才想起,张小胖家确有一片颇大的桃园。

    张小胖自打从粉嘟嘟的善财童子,变成黢黑黢黑的黑炭头后,一直闭门不出。说是拜了个老师,开蒙。

    这个时候上门打扰,似乎不好。

    刘备索性捎书一封,先询问张小胖的近况,后又提了下想尝尝他家的桃子。

    很快,张家的马车就赶到了村中,随车送来了好几筐硕大的蜜桃。

    这次只有赶车的张翁。

    还有张小胖歪歪扭扭的手书一封。

    这些字,估计都是开蒙老师先行写出,张小胖一个个临摹得来。

    知道他平安无事,刘备也就放心了。

    作为回礼,母亲托张翁捎回一罐蜂蜜,给张小胖解馋。

    蜜桃去皮去核,切成丁。再放入几颗酸甜的李子,去皮核切丁。放入冰鉴中冰镇一晚,再倒入釜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而后倒入蜂蜜,文火熬成浆。

    皮冻也是要的。

    第二次做轻车熟路。尝了尝口味,又让母亲加些蜂蜜,与猪皮浓汤一起搅拌均匀,倒入漆木果盒,只待冷却凝固,果冻自成!

    “好神奇。”公孙氏的表情,很对得起刘小胖的一日辛劳。

    “尝尝看。”用母亲的一根青丝,将多余的果冻割下,刘备捏起一小块,送入公孙氏的口中。

    “甘之如饴。”公孙氏的惊奇在后面:“竟吃不出一丝肉味。”皮冻的味道被蜂蜜和桃李汁综合,自然吃不出肉味。

    刘备指着果盒笑道:“值二十金。”

    公孙氏笑着点头:“你倒是持家能手。”

    刘小胖的表情说明一切。

    将果盒送去马市,不日就换来二十马蹄金饼,和十数张碎牛皮。牛皮之所以是碎的,也是刘备特意叮嘱。虽说这个时代军中多用铁甲衣,皮甲在民间还是很普遍的。被人惦记要谋反总归不好。尤其是这些年贼反不断,汉军四处扑火,神经可都绷着呢。

    草席一张,一百五十钱。

    麻一斤,十文钱。

    北地无棕榈。做棕垫显然不可能。所以刘备想到了用随处可见的麻来替换。麻田几乎家家都有。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麻丝就是麻纤维,一团乱麻说的就是它。

    村中就有麻。

    等工匠们将牛胶熬制好,刘备这边的工作也已完成。

    后院正中置几块青石板,上下叠放。上下石板之间,正是被压成饼的麻丝。

    将上层石板依次揭开,待麻丝自行胀大后,倒入热牛胶。

    待麻丝饱吸热胶,刘备又命人重新压上石板。石板迅速下沉,热胶从缝隙内不断溢出。直至不动。刘备蹲身看过,约莫有三寸厚。这可比草席厚多了。

    “都看清楚了没?”刘备冲围在身边的工匠们问道。

    “看清了。”对工匠们来说,这寥寥几道工序,根本不算什么。

    过了数日,刘备又把工匠们唤到家中。

    揭开石板,麻垫未曾反弹。

    显然是凝固的牛胶起了作用。

    牛胶即牛皮胶。《周礼·考工记·弓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先将余胶尽数割去。再比照床榻的尺寸,把麻垫切成规整的长方形,钻孔以透气。裹一层绛纱为里衬,再用张小胖家送来的长乐明光锦缝成外罩,一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床垫即告完工!

    “都看清楚了没?”刘备又问。

    “回禀少东家,我等均已看清!”老工匠带头,一群匠人冲刘备执弟子之礼。

    显然,刘备是传授了他们一门新手艺!

    将麻垫往榻上一放,躺下一试,软硬适中。那叫一个爽利!

    比起硬木板床,实在是舒服多了。

    试睡一晚,浑身通泰。制作床垫诸材,所用都是天然。百无禁忌。刘备这便让工匠乘族人牛车,将用麻布包扎好的床垫,给耿雍送去。

    何为特产?

    就是我处有而别处无,居家生活必备,不可或缺的特别物。

    床垫绝对是居家生活必备,不可或缺啊。都说刘备织席贩履,那就做个惊掉下巴的高级货给你们看看!

    牛胶尚在火上熬制。

    所购麻丝也颇有余。

    刘备索性又做了张床垫。准备给自己用。

    母亲和公孙氏的床垫,刘备不打算用牛胶。而是准备用更珍贵的鹿胶。

    鹿胶青白,香气浓郁。比牛胶好太多了。

    鹿皮珍贵,却能买到。三叔家就积攒不少。重金买来,熬制成胶。有了前次的经验,各种计量的把握,更加精准。几乎没有浪费,工匠们就把两张鹿胶床垫制造完成。

    交给母亲和公孙氏,用过皆言大好。

    比起初时的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如今的刘备已然成为一家之主。更是涿县刘氏一族复爵大业的麒麟子。

    生活松弛有度。每日读书习字,骑射剑击,日子如流水。

    田中稻禾青绿,长势极好。

    青石堤堰也大体完成。刘备取来工钱,匠人们却推辞不受。问过方知,是感恩于传授制床垫之技。也罢。把制垫技艺传给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发扬光大。让麻垫成为楼桑村的特产。

    白露刚过,暑热渐消。

    蜗居了一夏的耿雍,又坐船而来。

    一碗蜜浆下肚,耿雍盘腿说道:“贤弟,愚兄此来除了送书,还有一要紧事。”

    “何事?”刘小胖青瓷碗还没端起。

    “是这样……”前些天,刘备托人送去的床垫,又被他转送给了著《四民月令》的崔寔!

    “你识得崔尚书?”

    “我哪里识得!只是与崔家商队的管事相熟。床垫便是托付他,转送给了崔尚书。昨日商队返回,管事捎来口信说,崔尚书请贤弟庐中一叙!”

    “崔家商队?”刘备一愣:“士大夫也经商?”

    “这是自然。”耿雍语速飞快:“崔尚书少时家贫,以卖酒贩粥为生。时人多有讥笑,他却始终不改……”

    原来如此。难怪相识。耿氏也是老鸦渡数一数二的商家,善制陶。崔家酒瓮多从耿氏购买,船队入汶水返回安平国。比走陆路方便。

    去不去见?

    去。

1。33 出访鸿儒() 
安平崔氏,冀州大族。

    族中名士,天下知名。

    听说前尚书崔寔请刘备庐中一叙,母亲不敢怠慢,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