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球长-第6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到了六部,再加收到一两四不多吧,六部大佬都是真正的精英,一根毛都比平民百姓高贵,他们也有很多儿子要养活不是。
到了下面,各地的督抚再加一些,督抚加了,知府加,知府加了知县加,知县一看已经比正赋多了三倍,那么就不要问了,多加四倍,知县公子也要多养小老婆不是。
那些真正收钱的胥吏,可基本上没有工资,全靠从中捞取好处过日子啊。
几倍的浮收几乎要了大明朝的命,以其低廉税负还能闹得朝廷没钱,真实原因当然人人皆知。
本质上说,大明皇帝本人的食宿并不高,起码与他的后来同行比,还是差的多,但却是被文官们吹毛求疵的打压压制。
到了我大清时代,皇帝们盖圆明园颐和园,南巡江南,包养无数女人,穷奢极欲的搞什么满汉全席,但人家肯举起屠刀对读书人下手,最后是什么情况?
还不是文人拼了命的夸赞我大清是康乾盛世,文功武治天下第一,各种的古装剧也是不听的刷屏。
所以,中国历史上,一旦儒生集团和商人集团控制朝政,基本上都是祸国殃民的乱政,而一旦皇帝权大,将利益分配给平民更多,就几乎都是盛世,在这里,皇权所代表的力量,并无善恶,追求的是政权的延续,子子孙孙过好。
但对于官僚们来说,他们首先是儒生,做的这个官儿,其实就是个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儿,不趁着自己在任上大捞特捞,等下台可就真完了。
许多看似愚蠢的政策,其实并不愚蠢,只不过这政策是对官员本身有力,至于什么国家社稷,抱歉,不知道。
可一旦皇权开始举起刀子……
哭庙是江南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视而采纳。
但是,越是到了后期,这种哭庙就越来越无理取闹,一开始可能仅仅是为了某种事务的不公,但后来就是为了现实的利益牟取。
而这些读书人却真的显露出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了。
让他们造反吧,手无缚鸡之力,只能煽动群众,但反正本来我就是无产阶级,你们和朝廷的事儿关我们什么事。
舍不得家里的良田和小老婆,只能交钱了吧。
活该了。
所以,到了共和3年,帝都左近的读书人已经逐渐消亡,只能躲在犄角旮旯愤恨嫉恨的看着这个一日繁华过一日的帝都,诅咒着这座不属于儒生的城市灭亡。
没办法,办私塾帝都不支持,滚去乡间吧,到底还是没有资源,市面上对于各种四书五经已经开始了管控,当然,不是不许你卖,只不过很难买到不是吗。
最关键的一点,选择的考试内容,也从四书五经变成了新时代的各种杂学。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改变是温水煮青蛙的,等到一觉醒来,却是完全的变化。
张岱此时虽然感觉帝都对于儒生看不上,但依然还自以为是新旧朝廷变化,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大明的秀才自然不得待见,但起码后代也给个盼头不是。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上,在帝都投靠八旗的文人,绝对都是南下攻打灭亡大明的急先锋,因为只有灭亡了南明,他们才能得到合法的身份,不至于以汉奸的罪名背负一生啊。
长老们不太信任投靠的儒生,也让他们暂时无法推动南下灭明了。
归根到底,打算让儒学彻底走下历史舞台的选择和政策太过耸人听闻,哪怕是见识多了过年了朝廷斗争的张岱,也不敢想象。
连忽必烈那样的胡人可都是使用儒生的。
张岱没打算依靠本身的身份去做什么,在他看来,江南人士在帝都需要的是声望和威风,而一次为民做主洗刷冤屈的漂亮攻势几乎可以让任何反对者都无法安身。
本章完
第815章 张岱在帝都18()
比起那些没头苍蝇一样只能哀嚎的书生,张岱毕竟其家族深深的陷入明末几十年残酷的斗争之中,斗争经验比起他们丰富的多。
当然了,按照某人所说的。
菜鸡互啄。
不过哪怕是菜鸡,张岱也算是稍微强壮一些的菜鸡,接下来虽然还是沉浸于帝都的繁花似锦之中,但却是开始关注起来这桩案子起来。
案情实在太简单,虽然缺乏各种爆点,但这件事却暗暗传播开来。
重新进入搜证阶段的公务员到处乱窜,他们重新开始调查案情,询问当事人,尤其是当日原本与李白白一起赌博的家伙们倒了霉,被直接拉回去进行了最激烈的审问,而这些小子平日里也不安分,此时新账旧账一起算,当真是便利舒爽,甚至有小案子直接破获,当真是可喜可贺了。
当然了,有小部分人开始想着前朝故智,也就是那些锦衣卫和公公们发明的汪洋大海战术,开始了发财大计。
大明朝时代,每次有了案子,接到办案任务的家伙们不去审问案件关系人,找出线索,而是先把案发地附近的富户全都逮捕归案,从源头开始找起,无论平时和被害人有任何冲突,哪怕偶尔踩到了他的脚,也要打上一个含恨报仇的罪名,不交钱是不可能回家的。
当然了,长老们自然是时刻盯着,内部有太多的前明人士,对于长老们改革的决心认识不足是很正常的,一时间虽然沸沸扬扬但倒也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案件的重审效率很高,户口本和街道办事处立下了功劳,那些小脚老太太的精力要么用在说人是非上面,要么就可以利国利民。
聪明人都知道该如何运作。
苦主的老妈自己跑出来最好,最后也被要求去公堂答话,那老太婆却是已经吓坏了,天天都有人告诉她,她儿子的案子被权贵翻案,是要与他家为难,如果真上了公堂,先把五百杀威棒打了,就生不如死了。
情况自然是不好的,熙熙攘攘,纷乱不休,而原本的那豆腐坊的女人也是歇业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要好久才发现,似乎是被死了徒弟的屠夫的媳妇藏起来了。
张岱也没有闲着,他发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宣传格调在帝都不是很吃得开。
哪怕是饭馆跑堂,普通力工也可以如数家珍的声讨某些权贵如何的欺压良民,如何的声色犬马,如何巧取豪夺,真如他们亲眼所见,张岱已经不敢好像从前一样了。
最开始,张岱的反击就是说这是谣言,但被啪啪打脸后,就说这是有苦衷的,什么读书人辛苦,要养活多少家丁,但各种巧取豪夺的吃相确确实实被人传播开来了。
张岱回到会馆,才惊讶的方向,那太阳报上面,有着“每日商情”的报告,说的事情却也是每个商人最关心的商路安全的报道,其实就是某地官员官声如何,贪污多少,是否有豪强喜欢劫掠商户等情况。
这对于大小商人简直就是护身符一样的存在,知道地雷在哪,起码可以躲着点不是。
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是将江南各地的缙绅地主如何巧取豪夺的方法写了出来,而且其中证据详实,细节栩栩如生,事实上许多人自己都吓了一跳,这是如何被察觉的。
当然了,对于长老们来说,这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为了保护商人的利益,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而已。
但对于那些看报纸的人来说,观感就是不同了,这些资料基本上将一个明末地主如何小斗出大斗进,如何放贷,如何人地两得的招数写的淋漓尽致,路数是如此接近不是吗。
这几乎是历史上第一次,地主这个阶级的内部运行机理被人开始研究,后来的大学建设后,共和国前的经济学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变成了一本《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
文章对于地主是如何压制生产力进步有了详尽描述,同时对最近兴起的乡贤热很是愤怒,但大体还是以阶级斗争史观分析了这些事实。
地主阶级的兴起确实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但他的消亡却也是大势所趋,这不是某个人出现或者消失就会改变的。
因为其落后。
后世的历史上经常说封建王朝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是对的,它保障地主剥削农民的权利,依靠地主阶级来以很低的成本统治农民。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们还有各自的、彼此互相矛盾的利益。这主要是在如何对待农民的关系上,地主阶级不剥削农民便不能生存,所以它的天性要求佃农多多益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要剥削农民,没有农民给它提供赋役士卒,它便不能存在,所以它要求广土众民。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此,皇权,官僚,农民,三者利益取向不同,皇帝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农民家收税,农民也只能幻想一下皇上下地时候用的是不是金锄头,而只能以层级去统治。
一级一级压制,等到无法压制就崩盘了。
佃农和自耕农都是农民,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等级界限,他们常常互相转化,虽然较多的是自耕农转化为佃农,但佃农转化为自耕农也是常有的事,在农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自耕农的减少,就是佃农的增加,反之亦然。若自耕农转化为佃农的多了,王朝的财源兵源就要减少,中央集权就要削弱。若倒过来,佃农转化为自耕农的多了,则地主的地租收入和劳动人手也要减少,势力也要削弱,这是一种矛盾。
要知道,李自成在造反之前,已经把自己一个被剥削群众的本分做的很好了,驿卒做不了,当边兵甚至发不下饷银,要知道,李自成有脑子,敢拼命,原本已经在官军的序列下成为了把总,进京勤王保护女真入关劫掠的帝都去,但是半路上兵变,李自成能如何?
这个矛盾几乎是天然的,无法更改的。
以张岱自身看来,作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士大夫,过的比别人好是天经地义的,大明朝制度不好,使得士大夫很穷,用一些手段也是很正常,他记得小时候起家族中的长辈就经常商议今年遭灾的情况下如何将那些土地夺取过来。
中国传统上追求自耕农,自秦汉起,常有王朝为此而发布诏令限制地主阶级,阻止自耕农下降,封建皇帝的权力不是建立在地租的大小之上,而是建立在臣属人数的多少之上,后者又是由自耕农民的人数而定。
以某人比喻,皇帝是牧场主,他的利益是牧场里的羊又肥又多,他自己一个人却也是管理不了那么多羊,于是只能将权力委托给牧羊犬。
牧羊犬的利益所在却不是羊群的繁荣,这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和牧场主是雇佣关系,大家是合作的,虽然我要听你的,虽然偶尔牧场主会弄死几只牧羊犬,但对牧羊犬来说,尽可能的趁着牧场主无法发现的情况下,多多偷吃杀死羊,让自己有肉吃,才是根本。
大多数时候,牧场主对于这种行为,是不喜欢的,但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毕竟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他自己给牧羊犬发工资也是要发羊肉的嘛。
而羊群当真是可怜,他们只能努力吃草,希望牧场主和牧羊犬不要那么凶狠来吃到自己,宁可去吃别人,而与此同时,偶尔会有几只羊可以完成阶级跨越,成为牧羊犬,转而更加凶狠的吃自己原本的同类去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好,但牧羊犬最大的任务,对内是搞好牧羊工作,对外是抵抗狼群,很多时候,牧羊犬发现,自己由于把精气神用在了欺负羊群,十几岁就把身子骨抽干在那些丫鬟身上,导致根本不是那些十几岁就在马匹上成长,稍微不健壮就直接可以去死的狼群民族对手。
但牧羊犬也发现,狼群的目的不是杀死自己,而是掠夺羊群,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狼群来袭,牧羊犬叫声比谁都大,各种抗战声音响起,但他们永远都躲在帝都或者重庆写一些道德文章,但要求他们做出牺牲是万万不能,而任由狼群掠夺羊群,牧羊犬却可以永远都是,高标准要求他人,低标准要求自己。
羊群自然说的是农民,站在大明时代的各种情况下,一个农民想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与尊严,几乎是不可能的,靠天吃饭,经济地位是不稳定的,它分散、细碎、脆弱,一遇天灾人祸或横征暴敛便可能家破人亡,成为失地农民,进而就是真正的不稳定因素了。
当然了,如果仅仅如此,长老们也不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