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血路救赎)-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放心,下官竭心尽力,定让大人满意就是。”陈文强拱手告辞,大步而去。
……………
晚清的洋务运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多上快上,但实际上投资巨大,收效却很有限。盲目上马,盲目建设,盲目生产,很多决策和行动都近于儿戏。
而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外行领导,既不懂外语,又不通洋务,想由传统官员直接变成管理和科学人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陈文强率领一批中外技术人员进驻炮厂,很快便发现了问题所在,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整改。
“造药工程师好赛尔,为瑞士国哲学进士,本非造药专家。今所造之药程度甚低,亦多不合造药之用。”
“有番译而充药厂之监工者,有铜匠而充硝磺澦瘸е衬空撸胺撬茫梅撬埃舐世嗍恰!
“其弊全坐于用人之失当,办事之无条理。查该厂开送员司工匠表册,分派职司,名目繁琐,办理一切,未有一定之权限,又无统一之机关。”
…………
三天之后,关于炮厂的问题及整改文件已经摆到了张之洞的案上。同时,陈文强建议停止改造德国委员会1888式,直接生产毛瑟1898式。
这样一来,只是生产设备的更换,所需的资金就达到了三十多万两,而且是由陈文强借债进行。
因为张之洞对毛瑟公司的极为赞赏,这使得德国人不得不耍招,谎称委员会1888式为毛瑟1888式,方才将图纸和生产机械了出去。而且,张之洞已经获悉德国淘汰了委员会1888式,这才决定对现有汉阳造加以。现在,直接更换更加先进的毛瑟1898式自然是张之洞所希望和赞同的。
是投资大,还是直接更换投资大,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只是外观的,实际性能区别不大的话,投资小也没有什么意义。
而陈文强如果要汉阳造,就不仅仅只满足于照门、标尺、护木、套筒这些方面。
首先,若要使用精度和威力更大的尖头弹,便要改变汉阳造的管直径和膛线,以解决炸膛问题。
其次,汉阳造的漏夹使其不能散装,而且射击中途无法装弹,必须全部打完才能重新装填。这个或许在旁人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却令陈文强这个狙击专家感到不满。
在张之洞看来是投资巨大,但他肯定不会知道,陈文强早已在崖州兵工厂购进了德国毛瑟1898的生产设备。当初是看在钱上,现在依着他和德国方面的良好关系,生产设备的再度购进肯定是相当优惠的。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四下忽悠,争取很必要()
感谢卡卡罗特b牛,我想远飞2012,我家的糊总,取名难198,思飞28,凡人,青松远情,,老铁公鸡,灭掉小日本,风飘影动,秋1,白玉至尊,,神一般奇迹,大号调羹1,清风细雨@,小小可怜虫虫,傲剑狂侠,指间风沙等书友的打赏月票,祝朋友们平安快乐,万事顺意
在外人看来,陈文强又接了一个烂摊子,还要自掏腰包进行改造、购进等工作。
但从陈文强的角度,却是一次极成功的运作。他不仅使湖北炮厂集中于、弹的生产,并且以开设分厂的名义,将炮厂附属的炮厂、炮架、炮弹、铸弹、铜壳、钢药等厂全部或部分搬迁到崖州,还调动了不少技术骨干,这些加在一起,完全超过了他的投入,甚至可以说是大赚特赚。
这样他还不满足,又假借张之洞的名头,约见了德国驻汉口领事,继续忽悠**,从洋鬼子身上捞好处。
“英人恃兵舰之利,几近控制长江,总督大人对此深为忧虑。”
“近段时期与贵国全面合作,英法甚为不满,不仅通过外交手段向朝廷施压,更扬言将以兵舰加以威胁。如让英人得逞,贵国工商企业在湘鄂两省的投资恐怕会受到影响。”
“总督大人有意加强武备,特别是火炮,准备沿江秘密布置,以保湘鄂安全。”
“于崖州建立炮分厂,贵国造炮设备,请贵国派工程师协助,秘造重炮,秘密运输。秘密布置。”
“另外,朝廷编练新军在即,武器装备尚未确定。英人推英式(李恩菲尔德),日人推三十一年式。还有奥地利的曼利夏步马,皆欲以优惠价格于我国。唯独贵国反应迟缓,总督大人虽青睐贵国毛瑟,然资金不足,甚是为难啊!”
…………
如此多的信息把驻汉口领事汉森唬得一愣一愣的。眨着眼睛想了一会儿,似乎是梳理清楚脉络了,试探着问道:“贵国的江南局在去年已经仿造出了克虏伯管退式山炮……”
被陈文强用奇怪的眼神注视,汉森收住了口,眼神传达的意思似乎是“你是不是傻,怎么会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原来这是总督大人的意思,而且这江南局跟总督大人也没有关系,这造炮是湘鄂两省的事情。”汉森恍然,眼见着陈文强的神情也变了,心中更觉得把握到了关键。“造重炮,以陆制舰,确实是不错的办法。”
“主要还是资金不足,造要比买省钱。”陈文强改换了赞赏的眼神,说道:“也是一样,朝廷瞩意国产,如果贵国能够伸出援手,在生产设备上予以帮助,以后的合作在湘鄂两省,甚或是两江。都将是前景广阔。同时,这也见证着中德两国诚挚的友谊,随着新军编练,装备着贵国武器。聘请着贵国教官,贵国的影响便能迅猛增长。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是的,确实是这样。”汉森觉得要是不同意的话,肯定又会被陈文强用眼神鄙视,而且,陈文强说得好象也很有道理。
“造炮没有问题。陈先生与克虏伯公司关系甚好,可以直接商谈。”汉森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当然,我可以电告本国政府,对此事进行支持。造呢,我想应该也没有什么困难。我马上发电请示,相信很快就会有好消息。”
“还有水雷,快艇,最好还要有潜艇。”陈文强口出大言,似乎马上便要与英国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的架势。
“谨慎,不要冲动。”汉森反过来劝慰忿忿不平的陈文强,“现在打起来实属不智,先准备,悄悄地准备。等到摊牌的时候,再给英国人以突然打击。你们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小不忍则乱大谋嘛!对,就是这样。”
“感谢贵使,感谢贵国政府,感谢贵国皇帝陛下。”陈文强起身与汉森紧紧握手,诚挚的感激溢于言表,“我相信中德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且将永久地持续下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友谊地久天长。对,就是这样。”
汉森连连点头,心中暗暗记下了这句他所不知道的古话。
辞别了汉森,陈文强又去找克虏伯派驻的代表,一通忽悠。
得谈哪,一定得谈。能得到多少好处,能省多少钱,还不得而知,但总要试一试。按中国的古话就是:张嘴三分利,不给也够本。
更换枝的决议已定,但陈文强却并没有停止汉阳造的和生产。自然是小的方面,投资不大,见效快的那种。虽然汉阳造有一些缺陷,且不是最先进的,但仍不失为一把坚实可靠的武器。
机器设备闲着那是浪费,革命军可以不用汉阳造,给别人也能赚钱哪!比如黄探的越人武装,以后还可能有亚洲各殖民地的反抗力量。甚至还可以装备二线部队,在打下的地盘维持治安、剿匪捕盗什么的。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工作之余,陈文强也有意地与湖北官府中人强识、相交,特别是一些他认为在以后会有用处的人才。凭借着探悉心理的能力,以及陈文强圆滑的手段,他在武汉官场游刃有余,颇是结交了很多朋友。
七月中旬,在海上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运输,毛瑟1898的设备由德国运抵汉阳。德国方面的条件相当优惠,设备几乎是半半送,只是考虑到其他国家的仿制,湖北炮厂每生产一枝,都要支付专利费。而专利费的数额很小,几乎就是象征性的,但这些是写在保密协议中的,不为外人所知。
陈文强也给予了相应的回报,承诺新军组建后。湘、鄂两省必会聘请德**事教官,广东、江苏则尽力争取。同时,他终于松口,吸收德资入股粤汉铁路运输公司。并将数条轻轨工程包给了德资企业。
利益的是很难衡量的。德国认为本国资本在华中地区的渗透扩张,乃至国家影响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陈文强则觉得自己达到了目的,出让的权益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设备安装,试生产,出、弹样品。检验、调试,再生产。紧张而连续的工作又持续了十几天,出的毛瑟才通过了各项检测。如此快的速度,得益于汉阳铁厂钢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湖北炮厂从人员、管理,到机器的全面改造。
只要科学生产,用人得当,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明确,中国人办的工厂还是能面貌一新。颇有生产效率的。而官办或官督商办,乃至完全商办的工厂企业,大多数却正是管理上不够科学,不够严谨,以致效率低下。
所以说,制度是关键,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工厂,莫不如此。正象满清,在后期也改革。也推出新政,但体制不变,振兴便是水中望月,难获成功。
再从实业发展来看。制度和管理的落后,使国人的工厂企业缺乏竞争力,厂主想降低产品成本,就只能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压缩工人薪水等办法。工人文化程度低。技术熟练程度不如洋人,再加上管理落后,制度缺失,工人劳动繁重且无效率,如何与工作时间也在九、十个小时的外国企业竞争?
唯一的优势大概便是劳动力价格低,但这显然还不足以抵消各种劣势。
尽管如此,在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势在必行的选择,陈文强率先在自己的工厂企业中采取了流水线作业和计件工资制,试图用这种日趋机械化的工作和明确分工来获得产量和成本的优势。在工人数量和技术水平能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还尽量采用倒班制,使机器的运行和利用率最大化。
同时,他还聘请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学习西门子公司的管理办法。比如引入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推出救助基金给困难职工些帮助,并且招收大批薪水只有男工人一半的女工……
说起来,这些简单而微薄到让陈文强脸红,甚至含有某些**动机的举措,却得到了广大工人的欢迎和拥护。这让陈文强知道中国的工人阶层是普遍处在怎样的一种工作环境,受到的又是如何苛刻的待遇,更多的中国人是处在怎样的贫困之中。
比如修筑铁路的工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赶进度,甚至在恶劣天气也尽可能地不停工。但陈文强让他们能吃饱饭,能有帐篷休息睡觉,能按时领到足额的薪水,他们就很满足,甚至因为天天能喝上热的漂着油星的菜汤而感恩戴德。当在汤碗中发现剁碎的、筷子都夹不起来的碎肉丁时,他们会衷心地感叹遇到了厚道善心的老板。
陈文强时常感到惭愧,觉得自己很黑心。剥削、压榨,这是无疑的,只不过他比别人宽松,却绝不是他已经竭尽全力了。
不赚钱,拿什么扩大经营,拿什么供养更多的工人,拿什么打破这旧的体制,拿什么摧毁比自己更重、更狠的苛政……
正如“淘水救人”,陈文强必须硬下心肠,虚伪地拿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让工人们更力地干活,为他积累着打破笼罩在所有人头上那乌沉沉的天所需要的能量和资本。
现实是如此实际而残酷,而上天却又给了陈文强一次充当大善人的机会。
1906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泛滥,长沙与浏醴萍一带灾情严重,百姓到处逃亡。而官僚豪绅却乘机哄抬米价,以致饥民载道。
陈文强并不知道这场灾害为萍浏醴起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只知道修路工程有受到阻碍的危险,但仔细思索之后,他又觉得未必不是一次投资小,却能加快铁路建设的好机会。
“以工代赈”!中国自汉代以来就存在的经济思想,古代人也知道趁着工价最低的时候搞建设,很多圩田及水利设施便是通过以工代赈而兴修起来的。
而且,问题的关键不是真的缺米,而是贪官劣绅囤积居奇,哄抬米价。所以,饥民载道是三分天灾,七分**,根本原因还是政府措施不力,没有建立起顺当的赈灾抚民的机制。
要知道,自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并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变。显然,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